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1、生平简介: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2、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⑴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⑵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
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杨振宁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原籍中国,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汉族人;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简短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简短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
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1915年出生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1945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还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其他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1958年,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
此后,他还在核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其他重要贡献,为中国的核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和邓稼先,一个是理论物理学家,一个是实验核物理学家,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但是,他们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英雄事迹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位实验物理学家。
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
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
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
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
”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
”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
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
”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
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中国籍理论物理学家。
他的全名是杨振宁,英文名字是Chen Ning Yang,生于1922年的安徽省沙县。
1946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分别于1948年和1950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振宁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等领域。
1957年,他与兼职同事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理论展示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改变,这项发现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发现对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杨振宁带来了国际上的声誉。
杨振宁不仅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学术和社会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
他曾领导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物理系。
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和计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委员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
杨振宁以其卓越的成就和对学术和社会的贡献,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励。
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理论物理学奖章等等。
杨振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成长历程,更是几代人拼搏奋斗的缩影。
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学术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中。
杨振宁的简介通用版

杨振宁的简介通用版
杨振宁的简介
杨振宁(Chen-Ning Yang),生于1922年,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青少年时期曾在中
国内地上高中并获得前往美国读大学的机会。
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学习物理,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工作了13年,期间他与李
政道一起提出了相对论不守恒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被称为反
演对称性,进而发展了物理学领域的研究。
这项发现也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杨振宁受邀回到中国科学院担任顾问一职,之后于1971
年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非常任副院长。
他现在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名誉教授,而且一直是许多国际机构的重要成员。
成就
杨振宁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
物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他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其中最
显著的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裔科学家。
杨振宁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曾多次受邀回到中国,为中国的物理学工作者们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结论
杨振宁是当代物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和荣誉不仅为中国科学界带来了荣誉,也为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深刻的贡献。
杨振宁的人生故事和学术成就也是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和奋斗的榜样。
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

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2006年和2007年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83] 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
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
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
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
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
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个人经历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38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1938年至194 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 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 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 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 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 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 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004年12月24日, 杨振宁与潮汕女子翁帆在 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 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1958年至1979年 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 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 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 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 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 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 会会员。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 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 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 研究所所长。1999年 5月21日正式退休,石 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 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 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 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 位。
1971年以来,他多 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 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 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 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 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 起了重要作用。199 8年6月,清华大学授 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 誉教授,1994年6 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 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 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 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 于1950年结婚,生有 两子一女:长子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 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 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 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 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 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的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 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另外,杨振宁还是统 计物理、凝聚态物理、 量子场论、数学物理 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 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