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饥饿艺术家》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极度饥饿下的心理状态和境地。
饥饿在小说中被描述得极其生动和深刻,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选择过着贫困的生活,并将自己置身于饥饿之中。
在他看来,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困难,更是一种“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了实现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宁愿选择饥饿与贫困。
这种对饥饿的特殊理解,使得“饥饿”在小说中超越了一种生理需要,变得更加高尚和神圣。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
主人公对饥饿的体验被描绘得极其生动和细腻,他对于食物和饥饿的感受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他认为饥饿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体验。
在创作中,他将饥饿的体验转化为对艺术的追求和抒发,把自己对饥饿的理解深刻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饥饿”的审美体验。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的意义。
在主人公的饥饿体验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挣扎和煎熬,但这种挣扎和煎熬却使得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升华”。
面对饥饿和困苦,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地,他通过饥饿来逼迫自己认识更多的东西,寻找更深刻的艺术境界。
在不断的挣扎和煎熬中,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超脱和升华,他的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更深邃的内涵和内在的意义。
小说中的“饥饿”实际上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小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具有了审美、精神和社会的多重意蕴。
通过对“饥饿”的深刻描绘和思考,小说呈现了一种关于“饥饿”的新理解和看法,使得“饥饿”成为了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艺术体验。
通过这一“饥饿”的“升华”,读者对于人性、艺术和社会也能够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
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给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看到自己创作的饥饿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时,卡夫卡想到的是自己孤独的一生,在写作的道路上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他在流下眼泪的时候,除了哀叹悲惨的一生,更是显示了追寻人生意义时不畏一切所表现的悲壮。
一.追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小说在开篇写到如今是另一个时代了,人们对饥饿艺术的兴趣已大为淡薄了。
饥饿艺术表演前盛后衰形成对比,但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一直都是悲惨的。
并没有因盛况得到信任和尊重,因衰败得到同情和理解。
人们一直以一种追求快感的心理来观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感。
饥饿表演盛行时,人们为了追赶时髦,而加入观看的行列。
至于艺术家怎样表演,他们丝毫不关心,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加以怀疑。
尤其是来自看守的怀疑和经理的不尊重。
看守们故意给饥饿艺术家留一个空隙,让他有偷偷拿东西吃的机会。
艺术家很痛苦,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唱歌。
他们却认为艺术家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边唱歌边吃东西。
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怀疑艺术家,认为这个监守的过程存在漏洞。
经理更是专横地歪曲真相,不尊重艺术家的表演,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还未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提前结束表演。
艺术家却无能为力去反驳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
在这个物质文明异化的世界里,看客们麻木不仁,住在精神的荒原里;而唯一的清醒者,也无法营救世人。
但是艺术家为了自己一生爱之发狂的事业,一个人独自追寻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人们在解读《饥饿艺术家》时,往往会联系到卡夫卡本人,认为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卡夫卡的人生写照。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理解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影响才席卷西方,乃至东方。
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潜藏一段时间。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他在笼子里表演的时候,负责值夜班的看守有意离得远远的,躲在某个角落里玩牌,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进食的机会。
但是每当遇到这类的看守,艺术家情绪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
由于他所追求的是饥饿的艺术,是艺术本身,因此他不觉得饥饿是痛苦的,是难以忍耐的,能够说,他要的就是这种饥饿,由于恰恰是饥饿才能展现他的艺术,才能够成就他。
但是没有人会真正懂得,真正相信,因此看守有意给他制造机会进食的时候,他认为是对他的一种玷污。
而观众,也只是把他当作笼子里动物一样,只是当作生活的调料博取一笑而已,怀着同情或者许是讥笑的心态。
他想向人们证实,饥饿表演事实上很简单,但是人们死活不相信。
直到表演期限的四十天终止时,他的表演艺术依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同,而他也无法再找到一种能证明自己表演艺术的方法。
数年之后,没有人再对这种饥饿表演感兴趣了,好像人们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
尽管确信有一天,饥饿表演定会再次红火起来,但这关于活着的人毫无慰藉。
但是眼下,艺术家能做些什么呢。
最终他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在马戏团,他依然燃起希望。
向世人证明,他的饥饿艺术不减当年,他要真正地撼动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轰动。
但是兴奋的艺术家,忘了当今的形势,因此他的话只能引起懂行人的付之一笑。
在世人眼里,他远远不如那马戏团的兽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调起人的胃口,激起人的兴奋。
最后,他连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不再是自豪而是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卡夫卡自己说过: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
对艺术家而言,饥饿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即卡夫卡所言一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但是在芸芸众生的物质世界里,鲜有他灵魂依托的归宿。
作者用艺术家至死不渝的这种执念这种追求,表达了人的现实生存的逆境,表达了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无法达到与谐统一的矛盾。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读后感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看客”的形象,就像鲁迅笔下冷观“孔乙己”命运的茶客,就像那群看杀革命者人头的麻木看客。
很巧合的,在描写冷漠的看客这点上,中西方竟然有着惊人的默契。
也许,麻木,本就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孽根”性。
在人们普遍体会残忍带来的乐趣时,也没放过单纯的孩子。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孩子的冷漠,让人颤栗,使人忍不住发出和鲁迅一样的呐喊“救救孩子”,而孩子们的麻木,让人不得不担忧这个民族的未来,不得不发问:这样的一代,怎样创造光明的未来?而饥饿艺术家自己的麻木与无知更是让人惊心,“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打个招呼,时而用力微笑着回答大家的问题。
他还时不时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摸摸瞧瞧,以感觉到他是多么干瘦。
”他在追寻着自己所谓的艺术,然而,他失去的却是做人的权利与起码的人格尊严。
长期的“表演”,执着的“信念”,让他甘愿为此放弃自己本该有的思考能力,他已不以此为耻,反以次为荣了,这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让人悲悯。
也许,每个人的信念与理想都该得到尊重,我们姑且不去嘲弄“饥饿艺术家“的梦想,但只要审视一下他的理想,就不得不让人思索这样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生存困境:不断地证明自己,而又永远无法证明自己。
“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
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以这种方式证明着自己,证明着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专业性,然而,他的诚实,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其实,他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也是荒谬的,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未曾思考过,因为愚昧的信念已经占据了他的头脑。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
这饥饿艺术家啊,一开始我就觉得他是个怪人。
他把自己关在笼子里挨饿,还当成一种表演艺术。
这事儿放在现实里,就好比有人说:“我啥也不干,就饿着给你们看,这可老艺术了。
”但你还别说,在故事里还真有一堆人围着看。
他挨饿的过程,那描写得细致极了。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人到底图啥呢?难道挨饿真能饿出个艺术的花来?随着故事发展,我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
这饥饿艺术家好像在跟世界较着一股劲儿,他觉得周围的人都不懂他。
那些观众来看他挨饿,就像看个新鲜玩意儿,看个热闹,根本不是来欣赏他所谓的艺术的。
他想把饥饿表演做到极致,可周围的人却给他设限,比如规定他最多饿四十天。
他心里肯定在呐喊:“我还能更饿呢,你们这群不懂艺术的家伙!”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怀揣着梦想,但是被周围的人各种不理解、各种规则束缚的人一样。
再后来,他的时代过去了,人们有了新的娱乐方式,就把他给遗忘了。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有点酸酸的。
这饥饿艺术家多可怜啊,就像一个过时的玩具被扔到了角落。
可又觉得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不管你曾经多么执着于自己的东西,一旦时代变了,你就可能被淘汰。
我也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一种坚持自我的劲儿。
虽然这饥饿艺术家的做法有点极端,但他对自己心中“艺术”的那种执着,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就像有些人在大家都追求金钱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穷困潦倒也不放弃。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3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01信念所致,虽死不悔-----《饥饿艺术家》读后感恭城所刘永胜《饥饿艺术家》成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去世前几个月,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精神: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事物,甚至能够或主动、或被动的牺牲自己。
《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绝食表演者将自己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
但是人们怀疑他并未完全绝食,他为了证明自己,会唱歌给看守为他们提神,甚至出钱替他们买早餐。
可荒唐的是,看守居然怀疑他竟然可以边唱歌边偷食,甚至认为买早餐是在贿赂他们。
他讨厌别人说他是因为饥饿才停止演出。
其实他真正不满的是表演期满时的下台,他本可以继续饿下去,去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
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
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咋一看,小说中绝食者从事的是真正的艺术,却不被人理解和认同,着力体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这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梦想、为了自己毕生所坚持的事物所体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他体现在艺术,却不拘泥于艺术。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既是独立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当社会以"钱、车、房、名、利"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最后为了信念牺牲自我的,少之又少。
但其实卡夫卡在小说里也取了巧:绝食者并非主动想要绝食。
一开始,绝食者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才想要做绝食表演者,这大概是患上了厌食症,如果那时候有撒尿牛丸的话或许他就不会饿死了。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故事梗概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故事梗概
嘿,你们知道那个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吗?
有这么一个人呐,就像那饥饿艺术家一样,疯狂地执着于一件事儿。
他呀,特别痴迷表演吞剑!对,就是把那长长的剑硬生生往喉咙里塞。
他常常在街头表演,周围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他站在那,摆好架势,就像个即将出征的勇士。
“我要开始啦!”他大喊一声,旁边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着。
有人就问了:“你这多危险啊,为啥要这么干啊?”他回答道:“这就是我的追求啊,就像那饥饿艺术家追求饥饿的极致一样!”嘿,你说这人是不是挺倔的?
每次看他表演,大家都提心吊胆的,真怕他出啥事儿。
有一次,那剑差点就卡在喉咙里了,把大家吓得够呛,他自己倒是没啥事儿似的。
“怕啥呀,我心里有数!”他还满不在乎地说。
慢慢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看他表演。
你瞧,这不就跟那饥饿艺术家一样嘛,虽然方式不同,但那种执着和疯狂是一样一样的呀!
他不就是在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独一无二嘛,难道我们不也应该这样为了自己的热爱去疯狂一把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艺术家》的教学设计科目: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课时:2课时教材内容概述:这是一部外国小说,作者卡夫卡。
通过对同学们讲述故事的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些特点;此外,了解卡夫卡悖谬的创作艺术特色以及《饥饿艺术家》的特色与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学习,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思考,思考饥饿艺术家的形象意义,了解外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卡夫卡悖谬的写作手法,最后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1.作者塑造姐艺术家的形象意义。
2.了解现实主义小说的一般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作者简介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
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1924年6月3日弗朗茨逝世。
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
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故事简介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
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
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
他,作为一个饥饿艺术家,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遭人遗弃。
因为他所追崇的克制精神在这个时代变得不再重要。
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欲望,到处都是迎合与奉承,有的甚至为此而出卖自由……这又岂止是他一人的悲哀?最后饥饿艺术家饿死了,由一只花豹替代。
内容简介饥饿艺术家曽经名噪一时,但随着观众兴趣的该改变,被彻底遗忘,仍然坚持自己的表演艺术,最后饿死在笼子里。
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伤害:怀疑——亵渎——遗忘——践踏饥饿艺术家的反应:沉默——暴怒——绝望——自杀人物分析这里主要是看者与被看着,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表演的场面。
无数双眼睛盯着关在铁栅笼子里的“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
在这个充满意象的景象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便产生了,看与被看构建了一个世界。
谁在看,饥饿表演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反映这个社会的人是怎样的心理?通过看者的表现,为我们展现怎样的社会?1.看者(1.)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看饥饿表演时的表现、动机以及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前,就是晚上,也有人来看”,为了看的不是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成年人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种玩物,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
他们把生活中不可以宣泄、转移的痛苦通过看饥饿艺术家在表演中的痛苦得以转移宣泄。
对社会的认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生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受到解体,正义感消失殆尽,代而取之的是麻木、冷漠、迟钝,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在这里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2)孩子们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反映出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孩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相互牵着手”,然后“惊奇”地看着饥饿艺术家。
动机:没有主动看而成人们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暇,善良无比,心灵还没有受到外界社会的污染,但是,成人对破坏这种天性有特殊兴趣,把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的异化的第一课。
儿童们开始异化。
(3)看守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及所反映出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履行职责,试探和诱惑饥饿艺术家。
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
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
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道。
但这无济于事。
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动机:不仅在饥饿艺术家的饥饿痛苦中获得对生活的痛苦的宣泄,同时给这些饥饿艺术家精神上的伤害,不相信他们。
他们制造伤害同时获得快感。
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文章中说看手都是刽子手,可以说人类中异化最严重的人,他们冷酷,残忍,没有一丝同情心。
(4.)经理眼中的饥饿艺术家,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他在抱饥饿艺术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双腿一抖。
当饥饿艺术家与人辩论饥饿艺术时,他会拿出照片打击饥饿艺术家,让他们乖乖回到草墩上去。
当饥饿艺术失去了人们的热爱,他便把饥饿艺术家们抛弃。
动机:把饥饿艺术家看做一个群体,一种挣钱的工具。
作者对社会的认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人与人在资本主义金钱中的异化。
2.被看者他们把饥饿当作艺术,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而且只会饥饿这们艺术。
主人公“饥饿艺术家”以在兽笼表演饥饿为生,并以这样的表演招徕大批观众。
渐渐他对自己的表演产生了荣誉感,从没有自觉自愿离开过兽笼,还为别人不给他机会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而深感苦恼。
观众心满意足,“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人不满意”。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位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人们抛弃了,观众不再对所谓的“饥饿艺术”感兴趣。
他只好“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他的表演也成了一个次要节目。
他不合时宜地仍想表现饥饿表演,想真正做到让世界为之震惊,可观众对马戏团的黑豹更感兴趣。
他被人们忘却了,最后连同烂草一起被悄无声息地埋掉。
临死前,饥饿艺术家才有所表白,他觉得他“只能挨饿”,因为他“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他能找到适合的食物就不会“惊动视听”,而像所有其他人那样“吃得饱饱的”。
艺术特色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麻雀虽小,五内俱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
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
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
其二,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第三,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
作家们所追求的心灵真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实。
此外,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这些特点《饥饿艺术家》一一具有。
首先,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
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
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
正是这些现实事件的扭曲变形构成了《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情节。
这篇作品很明显并不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的,它的魅力来源于深层的象征意义。
饥饿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描写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饥饿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饥饿表演持续了四十天被要求结束的时候,他希望“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演出经理禁止延长演出的商业理由有强烈的不满;二是对艺术名誉的极端重视,希望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迫切希望人们都赞叹他的艺术造诣,并且因为有人对他的挨饿能力与挨饿现实表示怀疑而痛苦不已;第三点,在饥饿艺术热潮过去,他沦落马戏团与野兽为伍时,现实、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野兽那里吸引过来一些。
这种荒谬的描述恰切地象征了当代精神展品化、艺术异化的现象,精神成为展览品,若不被人看到似乎就失去了意义,艺术不再是追求美,不再以人为本,而成为骇人听闻的奇人奇事表演。
饥饿艺术家的心理与观众、演出经理对待他的态度则象征了人性的异化。
人无视他人的痛苦悲惨,反而用或欣赏或鄙视或熟视无睹的眼光看待苦难,大众不会真正热爱艺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追赶潮流,热心于害了别人苦了自己的附庸风雅。
作品荒诞外衣下所隐藏的这种精神内核,是多么深刻的真实。
作者能用荒诞来成功地表达真实,有赖于一种特殊的叙述语气,这种语气冷静客观,讲起荒诞的故事像是在讲一件发生在身边又与己无关的真实事情。
煞有介事的叙述与故事的荒谬性的巨大落差造成独特的效果,使人在阅读中对故事的真实性在信与不信间徘徊(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总是假设故事是真实的),这样便容易窥见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无比荒谬的情节传达出了人类生存和境遇的真实困境,传达了当代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小说的主题饥饿是对虚空、完美和纯粹的渴望望,饥饿的载体是身体。
在绝食中饥饿与身体合二为一。
最后身体消失,只剩下饥饿,美的意境便降临了。
这是艺术家,不,是人类对自身的回归,是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更是一种捍卫,一种不妥协,卡夫卡告诉我们纵然在这个瞬息万变,价值分崩离析的时代人生的本质仍没有变,艺术的本质也没有变,饥饿的艺术家依然以十二分的热忱去表演“饥饿”,妄图以这种特立独行并曾经震撼过人类的姿态去改变去还原世界,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
”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悲剧,也不仅仅是卡夫卡的悲剧,是“饥饿”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