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上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例7] 看客的麻木无聊
阿Q向吴妈求婚,闹出了一场风波后,出去舂米一番便都忘了。此 时却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喜欢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黄昏中,却辩得出许多人……吴妈只是 哭……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 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太爷向他奔来,而 且
2、艺术贡献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 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A、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 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C、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 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 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D、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 客观描写之中。 从本讲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的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 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 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以至“戏剧体小说”等等。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 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的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 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 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些相关。他翻身便走。 阿Q被枪毙以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 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 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2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 《记念刘和珍君》 • 是对屠杀者的愤怒,对青年人革命激情的 尊敬,对青年人轻易赴死的惋惜。这就是 一个师长对后辈的关爱。 • 《祝福》 • 文中的“我”遇到祥林嫂,祥林嫂问人到 底有没有灵魂,死了之后一家人能不能见 面的时候,“我”是那样的痛苦,没有办 法回答。怎么回答好呢,如果照直说“人 是没有灵魂的”,这样对祥林嫂来说会非 常残酷,让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没有了,所 以“我”就说或许有吧,“我”非常矛盾、 非常痛苦,这痛苦并不亚于祥林嫂的痛苦。
小结:
•
把所有的这些作品综合在一块,我们会发现 其中都贯穿了一个字——“爱”。虽然他表面写 的是“隔膜”、是“凉薄”、是“吃人”、是 “惨淡的人生”、是“淋漓的鲜血”、是“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但这背后是鲁迅先生的 “爱”: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进步的青 年,也爱愚昧的群众。鲁迅不是一个充满仇恨的 人,他不是只会成天骂人的人,他是一个心中有 着真正大爱的人,这个爱就是儒家讲的“仁”, 就是基督教讲的“博爱”,就是一种悲悯。 • 鲁迅曾说过中国只缺少两件事,一个真,一个爱。 • 鲁迅一生的文章都在为这两个字奋斗。
凡人鲁迅
——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有感
•
他一直在深黑的隧道中苦苦探求着。孤身一人,桀骜 地站立在这被封建黑暗势力的狂风所撕碎的世界之中,单 薄的身躯却挺得笔直,试图守护这唯一的净土——思想中 的觉悟。我仿佛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近距离地看到他的 面容,那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僵硬的线条勾勒出冷峻的 五官,眉宇之中都透露着坚毅。好似一尊雕塑的姿态,完 美无缺,但却冰冷得让人难以接近。没错,中国太需要一 个榜样了,于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塑造出了圣人鲁迅的 形象——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脊梁,民族的 良心。我们所标榜的他如此高大,站在了民族的觉醒之上, 但是,这样的鲁迅无疑缺了血色,我感受不到他作为一个 “人”的真实感,直到读到萧红女士的这篇《鲁迅:深刻与 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在言论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是一种准备步骤,也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开始向更加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鲁迅广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讽刺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反映了他对旧时代的讽刺和反对旧习惯的厌恶。
他利用讽刺和诙谐来表达他对旧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反对和追求新生活的向往。
他的小说内容贯穿着反战、反抗压迫、反革命的主题,激发起广大读者推翻旧社会制度的行动。
此外,鲁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他采取全新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形式上对文学实验,其辛辣的语言、超现实的构思,都使文学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也探索出多种新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譬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形而上学等,从而发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浪潮。
鲁迅的作品为巨大的古典诗歌手法带来了全新的起点,他的作品提出的新的文学概念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对讽刺性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发挥着极大的社会作用,引导社会和文化走向更加自由和进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总之,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他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以及对新生
活的向往、对旧习俗的反对。
他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为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宝藏。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孤独者 插图/丁聪
.
▪ 《伤逝》
▪ 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Fra bibliotek过 带有忏悔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 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
.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来到
上海,开始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之一 ▪ 此外还积极参加其它进步的社会
活动,先后加入革命互济会、中 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
1933年鲁迅合家照
.
▪ 杂文是鲁迅晚年的主要创作, 晚年的杂文记录了鲁迅思想的 发展和变化,在三十年代严酷 的政治环境下,他不断变换笔 名和杂志进行写作,杂文手法 更加炉火纯青。
第三章
.
鲁迅
.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
▪ (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 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 记》时开始署名鲁迅。
▪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少时正值“家道中落”,过早体验 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地” 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进江南水 师学堂,次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 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 吕纬甫回乡办的这两件小事,其 实又很大,这大概是失意人生仅 存的意义寄托,母亲意志与自我 意义的重合,说明母亲的存在, 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 来说,是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2)农民题材
描绘农村生活和关注农民的命运问题, 深刻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和 创伤 ;反映了底层人民在强 权统治 面前的意识深层的奴性。《故乡》 《明天》《风波》《离婚》《阿Q正 传》。
2、 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 “精神的病苦”
鲁迅关注的不是经济压迫、物质困苦,而 是凝固的传统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毒害、人 的心理的病态和痛苦,从而突出改造国民 性主题 。《故乡》《祝福》《孤独者》。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 自序》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呐喊》《彷徨》概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 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 还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说,它们在中国现代小 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 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 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长明灯》写另一狂人,可说是姊妹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 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 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 脱的失败的痛楚。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与《彷徨》的差异
主题表现上,《彷徨》减少了热情。在表现独异个人与 庸众之间的关系时,《呐喊》往往将二者并置创造出 戏剧性的紧张局面,《彷徨》则多分别探寻孤独者的 命运与庸众的行为。对独异个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 《呐喊》中那尖锐、挑战的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 愤世者、中年的追忆者与失去往昔的自信、失望而伤 感的厌世者所替代。
技巧上,《彷徨》脱离了外国小说的影响,技巧稍为圆 熟。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
(一)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 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 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 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 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 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对农民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小说以 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 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 了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闰 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 勤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 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中心南 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 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 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 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 的心境。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 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 天》、《祝福》、《离婚》等。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 死 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 因 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 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 不 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 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 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明 天》表现了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主犯)、无意识的杀人团”。
第一节 生平与前期思想
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几个关节点: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东京 创办文艺杂志《新生》 出版两册《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 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意在暴 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的主题。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
说(注:《呐喊》于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列入新潮 社《文艺丛书》,收小说十五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 局出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北新版第十三次(1930 年1月)印刷时,作者删去最后一篇《不周山》,剩小说 十四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 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 建的热情,从总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 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闷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 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 神。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 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 革代文学史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