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

新文学1917~1949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发生期:19世纪末1917年)

1949~至今当代文学

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

1、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本质: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主要阵地是《新青年。》陈独秀1915《敬告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篇重要的文献。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尼采,胡适引用,目的:打破旧文化、再造新文化

西方文学的涌入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

2、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1)胡适从“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入手,提出文学改良的具体措施。“八事”不仅涉及文学的语的形式,也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周作人将人道主义理解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种人的文学又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峨,也就是写人的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一种是侧面的,即写人的日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平民的文学”1918年周作人写了《平民的文学》,在陈独秀“国民文学”“社会文学”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平民文学”的主张。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这是平民文学不同于通俗文学的根本之处。

3、五四文学的实绩:

(1)白话诗歌和白话小说:

胡适1920.3《尝试集》中国新诗第一部个人专集,1921郭沫若《女神》传达出五四精神最强音,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新旧文学的论争:

新旧文学论争与林纾的论争、与学衡派的论争、与甲寅派的论争

(3)主要的文学社团、流派:

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创造社1921.6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穆木天,其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倡导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文学社团还有语丝社、南国社、湖畔诗派、浅草社、沉钟社、莽原社、弥洒社等4.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构建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建立起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化时代的精英文学;在五四革命中诞生了一批新生代文学家;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的确立鲁迅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录在其中)、《故事新编》。前两部是中国现

代小说的开山之作、20世纪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散文集《朝花夕拾》闲谈体(闲谈与布道式、讲演风的区别)

2、文学史家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3、《呐喊》包括: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孔乙己药

(《孔》《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明天一件小事头

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国民批判性,是鲁迅最优影响力的小

说,被视为20世纪文学的代表作)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

《彷徨》包括: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深刻、格式特别。(1)塑造了阿Q、孔乙己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为中国文学形象画廊增添了富有精神内涵的形象系列挖掘人物灵魂的复杂性(2)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和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卓越的范式。(3)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多用“白描、画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将个人隐痛寓于诗意抒情与富有音乐节奏的语言中,创造了中国“抒情诗”传统与现代小说叙事成功融合的典。(4)《呐喊》冷峻、深刻,《彷徨》蕴藉、深沉,《故事新编》天马行空,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型与艺术家型的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最佳融合点。

《野草》:(1)独语体。24篇近于散文诗的短章(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在地狱的边沿,它的生存和战斗相连,在战斗中“夺取生存”,它不是

象牙塔中的“苦闷之讴”。

(2)1919年鲁迅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栏上的“自言自语”是散文诗《野草》的胚胎。

(3)艺术特征:象征、比喻手法的大量运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

勇敢直面黑暗现实和战斗精神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

苦闷、矛盾、彷徨的主观情绪的象征表达;

对社会庸俗倾向的揭露和鞭挞;

对反动统治者的揭批和控诉;

对青年某些思想倾向的批评和讽刺。

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

写作潮流: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

1、人生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1)、冰心《超人》、庐隐《海滨故人》、叶绍钧(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从问题小说转向人生写实小说、王统照《雪后》《沉思》《微笑》

2)、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发现问题;以爱与美弥合社会矛盾;温情的

批判和哲理的沉思是问题小说的基本笔调。

乡土小说:在鲁迅的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一些青年作家,写作以故乡为背景,立足于启蒙立场,饱含批判精神的小说。

1)、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活鬼》、台静农

《拜堂》、许杰、王任叔、废名……

2)、坚守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乡土小说家共同的特色。

3)乡土小说家大多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生动,推动

了五四小说在写实方向上的长足发展。

2、浪漫抒情小说(代表人物:郁达夫)

1)张资平,“恋爱小说家”,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倪贻徳《玄武湖之秋》;叶灵凤冯沅君……

2)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说主体,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世,表达作家的情绪、感受。心态、心境,以此作为小说结构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3、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代表作,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

小说”的兴起)《迟桂花》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自我小说”即自叙传。

(1)“零余者”形象,抒写了五四青年追求人性解放的人生哀怨;

(2)自叙传小说是郁达夫对中国现代小说体式的突出贡献;

(3)凄清与哀婉是郁达夫小说的情感基调。颓废气息,色与欲的描写(病态性欲:受卢梭等西方人道主义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郁达夫用新的新的眼光去剖析人

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含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有向虚伪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

进行挑战的意味)。

(4)散文化的小说结构和清新流丽的文笔。

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

1、1916年前后,留美学生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诗学观念,并尝试作白话诗。胡适的《尝试集》,或揭露封建专制对人的压制,或表现对自由民主的向往,或反映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或表达对劳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或言说过渡时代的爱情,或状写自然、抒说友情。

2、五四诗歌流派:

人生派诗歌(朱自清、余平伯、周作人):文学研究会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浪漫派诗歌: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

“小诗”风:冰心、宗白华小诗的特点是形式短小

湖畔诗社: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蕙的风》……

新月派诗歌:朱湘、闻一多、徐志摩……闻一多“三美主张”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浅草社诗歌:冯至《昨日之歌》、《十四行诗》、《我是一条小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象征派诗歌:李金发《弃妇》

3、郭沫若《女神》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以彻底的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精神和破除一切陈规旧套的崭新诗形与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新

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开始。朱自清评价郭沫若的诗

有两样新东西:泛神论与二十世纪动的反抗精神。凤凰涅槃形象、浪漫

主义诗风(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

4、徐志摩英美文化熏陶,新诗的特点:(1)爱、自由与美的追求,(2)新诗格律的追

求。

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

1、“绚烂极了”的20年代散文(散文成就在小说、诗歌、戏剧之上,成就最高)

散文发达的状况的原因:

a.文体自由、容易掌握,所以写作散文的作家较多;

b.简短灵活,适用于进行思想启蒙与社会批评,为当时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认同;

c.若要对中国强大的文言散文传统构成挑战,必须多下功夫写出白话“美文”;

d.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其他文学体式艰难的探索期,“五四”散文与传统散文

更深的内在联系促进了自身环境的迅速、良性发展。

(1)从《新青年》随感录到“语丝文体”

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设“随感录”专栏,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效仿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大批作者。

1924年创办的《语丝》周刊,是继“随感录”之后在杂文方面影响最大的刊物,主要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语丝文体文笔幽默、泼辣。

随感录作家群:《新青年》——《莽原》、《语丝》——30年代《萌芽》、《太白》、《中流》。

(2)文学研究会作家群:

朱自清散文著作 1924《踪迹》,1928《背影》,1936《你我》。朱自清先写诗、后写散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温柔敦厚。

冰心散文集《往事》,通讯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风格:重情、含蓄、简练、哀而不伤、柔和、委婉,形成最具有个性的散文风格。(述说内心情感,柔和委婉,无刻意渲染却能直抵人心)“爱的哲学”,对人类(母亲、兄弟、弱小者)和自然的爱成为20年代的创作中心。

(3)创作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现代评论派与新月;白马湖作家群:夏沔尊、丰子恺

2、在“自己的园地”书写性灵:周作人

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功利——人生的艺术派)五四前后发表《人的文学》把文学革命由形式的改革推向内容的革新、《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论文。

20世纪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旺盛期,这个时期周作人的散文呈现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双轨性创造风格。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虽然都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但平和冲淡更符合作者的性格特征。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是平和冲淡

本时期的现代散文诗经典是鲁迅写于1924~1926年的《野草》。

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

阶段:搬演西方(中国留日学生剧社团春柳社)——戏剧改良——舞台实践(“爱美剧”

运动、民众戏剧社)——戏剧走向成型(丁西林)——国剧运动(诗人写剧:田汉)丁西林喜剧趣味:“欺骗”策略《一只马蜂》;“二无三人”模式《压迫》、《酒后》《北平的空气》;戏剧性语言。田汉《梵峨嶙与蔷薇》《名优之死》。田汉本性上属于浪漫主义。主题:真爱情与真艺术的追求;美的幻灭“诗人写剧”特色。

第一章 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

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

30年代的小说流派:海派、左翼、京派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文学思潮相互角逐又相互融合,在这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主要存在三种人学思想和文学观念:五四人文主义文学观、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近现代通俗文学所持守的充分世俗化的人学观。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化

梁实秋“人性论”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体现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他追求美学的理性与规范。

朱光潜沿着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对近代美学进行自觉综融的还有朱光潜。

3、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左翼小说即“普罗”小说,公式化、口号化)。1923~1926年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员首先提出的。革命文学者认为文学“组织生活”;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闲人”看的。

(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3.2 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1)创办刊物(2)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现实主义的提倡(3)推动文艺大众化革命(4)左联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左翼文学运动始终标举着“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但对写实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却有历史的特殊性与阶级性

4、左翼革命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的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4)此外,

鲁迅和一些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也进行批判;批评朱广潜、沈从文等人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

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

1、30年代的小说流派

(1)30年代文坛出现的左翼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蒋光慈)

(2)左联青年作家群(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丁玲、张天翼、沙汀)、

(3)社会剖析派小说(在茅盾的影响下吴组缃、沙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突显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4)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

(5)新感觉派(海派的第二个阶段,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小说在西方现代主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响下,更多地关注人的感觉、直觉、潜意识、性等非理性的方面;

(6)京派(沈从文、废名、萧乾)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在艺术观念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则坚守五四人文主义精神,认同人的自我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所持的乃是自然人性观、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

2、丁玲: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

主要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论)、《夜会》、《意外集》、《水》、《韦护》(革命)、《母亲》。《水》开始向左翼转变(1)重大的现实题材;(2)阶级斗争;(3)集体行动。《莎菲女士的日记》主人公莎菲,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

3、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心建筑者”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所谓神性。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是一种具有范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边城》,主题:(1)文化风俗说(2)爱情悲剧说(3)生命人性说

美学特征:(1)写意、点染(2)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矛盾与冲突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声音,执意探索“中国应当如何另造”;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是沈从文小说的特色;

丰富多样的体式结构,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是另一特征。

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

1、老舍:城市世态的民族化表现

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断魂枪》《骆驼祥子》:首先是来自外在的社会压力;其次是婚姻、家庭的悲剧;最后是祥子个人的心灵悲剧。

通过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展开他对市民命运的关注和文化批判,以广阔的文化批判视野,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充满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城市世态,构筑了一个新旧之交时期市民性格、市井俗态的世界。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老舍的小说既有对市民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又在文体创新和小说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1)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互交织(2)问他追求与创新(3)浓郁的京味儿

2、茅盾:社会剖析的史诗性追求茅盾

(了解)原名沈徳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他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家,承续了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在左翼文学的前提下,建立起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剖析小说,也是左翼文学的标志性成就。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网状结构

3、巴金:青年抗争情绪的悲剧书写

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品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家:对觉新的塑造很注意挖掘其内心的复杂性》《春》《秋》)的艺术成就:结构宏伟且精于构思;“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激情化的青春型写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散文集《随想录》。

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

现代戏剧——话剧,是一种来自西方的新艺术形式,它的发展是缓慢的,其主要成员是崇尚现代艺术的知识者与青年学生,活跃于大、中学的校园中。

1、30年代戏剧思潮

滥觞于五四新文学的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与“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30年代戏剧的主流。左翼戏剧,国防戏剧

2、30年代戏剧创作(了解)

洪深,在30年代开始接受左翼革命文字思想,参加左翼剧团联盟,并创作了当时颇有影响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农村三部曲”显示洪深创作思想已从《赵阎王》时的关注社会问题转向关注政治宣传。

李健吾,他的戏剧创作观基于人性,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的“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矛盾冲突。也写评论《咀华集》。

夏衍,原名深乃熙,历史剧《赛金花》《自由魂》。1937年,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作《上海屋檐下》,开始摆脱片面强调政治宣传的倾向,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取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自然、平实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夏衍的戏剧讲究结构艺术。

3、曹禺和《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原

野》

曹禺,原名万家宝,1933年大学毕业,同年完成了四幕悲剧《雷雨》代表作:1954《明朗的天》;1961《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发表于1934年,是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日出》是1936年曹禺发表的另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四幕剧)。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进一步剖析人的复杂与变异,探索人生出路。《原野》是一个在封建宗法思想影响下农民复仇者的心理悲剧。

曹禺戏剧艺术的成就与特色:

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曹禺笔下的悲剧人物,他们忧郁的心灵处于压抑状态,戏剧的情感风貌与戏剧的艺术特征相联系。

(1)曹禺能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2)曹禺的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

(3)曹禺戏剧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

1、新诗的开山鼻祖:胡适新诗(诗的内容、诗的文字)

2、30年代诗歌潮流:

大众化、非诗化,“向外转”面向社会,臧克家、艾青、田间、中国诗歌会。

贵族化、纯诗化,“向内转”回到自身,后期新月派、现代派

3、30年代诗歌流派:

4、新月派(后期)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格律的谨严。

后期新月派的特性有两个方向的变化:

一是向内心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

二是向外的扩展,部分新月派诗人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

现代派(卞之琳、戴望舒)施蛰存创办的文艺刊物《现代》,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当时就有评论成为“现代派”。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汉园集》

现代派诗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理念,注重变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强调诗的辞藻和形式要充分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情思。

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注重现实性、提倡大众化;

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

直接描摹现实,诗歌化。

现实主义诗歌以臧克家、田间为代表(了解)

臧克家诗集有《烙印》、《罪恶的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坚忍主义”

“农民诗人”“乡土诗人”。

田间,钟情于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短促、跳跃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内心的热情与骚动。

5、戴望舒“雨巷诗人”《我底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富有艺术自觉的诗人,

将民族特点、个人特点和名副其实的现代风味融为一体。

诗意来源:带着中国晚唐温庭筠、李商隐那一路诗的影响,又接受了法国浪漫派和象征派的影响。

他认为诗是诗人隐秘灵魂的泄露,创作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运

用象征隐喻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主观心境,把情绪和意绪客观化,具有朦胧美。

(了解)戴望舒前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

后期摆脱音乐束缚。

6、卞之琳(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注重诗意,主智、非个人化)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品,起艺术的社会作用。

卞之琳在诗的技巧探求上,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注意自我意识的客观化,作者的自我意识因出离了中心而遁化。

卞之琳写诗的另一特点是以暗示和象征来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但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上,他开辟了以冷静的哲学思考为特征的现代智慧诗。

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

1、30年代的现代散文:林语堂幽默小品、京派散文(何其芳)、“鲁迅风”杂文、报告文学(夏衍、宋之的)

2、鲁迅杂文:作为行动的文学杂文是鲁迅终其一生的写作,独创的现代散文的新文体,又是鲁迅创作中最受争议的文体。

(了解)前期1918—1926 前期杂文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封建文化、伦理道德、意识形态进行了攻击,对卑怯、保守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后期1927—1936 杂文几乎成了鲁迅唯一的文学武器。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不拘一格、随机应变的格式;理论透彻、情感深沉;语言生动形象、机智幽默、锋锐犀利、举重若轻。

3、林语堂:幽默与性灵幽默闲适

4、何其芳:精致与幻美纯粹的美、柔和《画梦录》书写的是青春期的寂寞、感伤与莫名的期盼。

第三章 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 1937.7——1949.9

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

(1)文学的区域分割与流动;(2)以深沉悲郁为主调的审美流向;

(3)文学论争与批判: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对战国策略的批判;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1、(了解)现代文学30年{20年代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

30年代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

40年代 1937.7—19949.9 第三个十年

2、(了解)40年代三个区域文学分割并存

国统区

抗战初期:昂扬英雄主义;相持阶段:正视战争残酷与艰难,凝重博大;抗

战后期:讽刺成为主调,喜剧性批判。

解放区

朴素明朗,政治的文化观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农民的文化观念。延安

根据地的“解放文学”,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分为两个阶段:孤岛文学

1937.11—1941.12上海租界;“乡土文学”与反英雄、反浪漫,雅文学与

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钱钟书、杨绛、张爱玲)。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协)成员:老舍、周恩来等1938.3.27在武汉成立,“文章入伍”“文

章下乡”

沦陷区战争把文学与时代社会与政治的关系扭结的更加紧密,不同文学观

念的价值取向由此展开争论。

3、人道主义深化新诗领域,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形成的七月派是这一时期影

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战斗浪漫主义、战斗激情的抒发。(了解)

4、文学思潮与论争(了解)

(1)民族形式 1940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中心泉源”:向林冰、葛一虹;“生活”:郭沫若、胡风。胡风:体验的现实主义(能动的反应论),主观战斗精神,到处都有生活说、精神奴役创伤说、世界进步文艺交流说

(2)批判王实味

(3)戏剧引发的论争

(4)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论争

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为群众:工农兵方向

(2)如何为群众:作家与工农兵相结合

(3)文艺服务政治: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4)党彻底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党的文艺工作与非党的文艺工作问题

如何看待《讲话》?

肯定:“二战”以来,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成果。

消极: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导致简单化、概念化

2、“新农村故事”与“新英雄传奇”

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新生活、农村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成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较为突出的有两类,一是以赵树理等解放区土生作家为主的乡土通俗型,二是丁玲、周立波等从国统区来的左翼作家所代表的社会写实型。

1、田间: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坚壁》言简

意赅《义勇军》

2、冯至《十四行集》变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生命沉思者的歌,“形而上的品格”。

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

3、七月诗派(战斗浪漫主义)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

望》等刊为主要阵地,代表诗人有阿垅、绿原等,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标举“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写诗与做人合一

绿原: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中国自由诗传统的肯定与继承。《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无题》。反对简单描摹,主张“突入生活”;反对冷漠摹写,强调“主客融合”。

4、艾青的诗学

艾青式忧郁,构成要素: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的影响、个人气质。应当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量。

意象:太阳代表光明、理想,土地代表祖国、人民;主题;诗绪

艺术形式:抓住“感觉”,内容与形式、光色与意蕴之间的对应依存;自由体,诗的“散文美”

5、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九叶诗派、穆旦

现实: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象征:暗示、含蓄,意象与思想凝合。

玄学:思想的感性呈现

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综合”。

穆旦原名查良镛,现代性自我(分裂、破碎);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我》,碎片化、分裂式“仇恨着母球给分出的梦境”用典。

《智慧的来临》语言的跨界旅行,破产者意味着失恋者。

《诗八章》现实自我和独立自我的平衡

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大时代的内在感应,生命体验的庄严感、历史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的结合,使他的诗具有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精神品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b及参考答案

平顶山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卷 B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世纪20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郭沫若等人 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_。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 3. 《铸剑》中塑造的复仇主人者形象是___________。 4. 1920年,胡适出版了诗集__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新诗别集,体现了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_,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5.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三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__________,他们演__________。 7.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风格,体现了他“叛徒”和“隐士”的双重人格。 8. 茅盾的长篇处女作是____________。 9. 老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小说是_____________。 10. 巴金的小说____________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还没有跳出“革命+恋爱”的模式。 11. 戴望舒由于成名作的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 12.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将“幽默”一词引进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实践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在“小说界革命”中,有人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念,这个人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李大钊 2 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杂志上演出“双簧戏“的是: A.胡适和陈独秀 B.鲁迅和周作人 C.钱玄同和刘半农 D.沈尹默和叶绍钧 3. 因为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的鲁迅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 正传》 C.《祝福》 D.《社戏》 ││││││││││ ( 第 一 页 ) │││││││ 共 五 页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密 封 线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 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 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 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 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 小说赵树理《登记》 话剧老舍《龙须沟》 2主旋律 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 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 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 李若冰《柴达木手记.

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康濯《春种秋收》 马烽《结婚》 谷峪《新事新办》 萧军《五月的矿山》 周立波《铁水奔流》 3变奏 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 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 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 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 1 成熟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胡正《汾水长流》 陈残云《香飘四季》 陈登科《风雷》 浩然《艳阳天》

梁斌《红旗谱》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溢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苦斗》 冯德英《苦菜花》 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 刘澎德《桥》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罗宾基《山区收购站》 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 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闻捷《复仇的火焰》 李季《杨高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