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高考总复习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元素周期律和排列原则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共7个)
元素周期表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ⅦB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性质递变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原子结构知识点的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化学网预祝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
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高三化学总复习之 元素周期律PPT课件

5
6
7
8
9
1 0
L K
8 2
3
11
1 2
III
B
IV B
VB
VI B
VII B
VIII
IB
II 1 B3
1 4
1 5
1 6
1 7
1 8
M L k
18 8 2
最4 外
1 9
2 0
2 1
2 2
2 3
24
25
26
2 7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层5 电
3
71
3
82
3 9
4 0
4 1
增 强
Rb Sr In Sn Sb Te I
酸 性 逐 渐 增 强
Cs Ba Tl Pb Bi Po At
碱性逐渐增强
第20页/共31页
3.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增强
热 稳 定 性 减 弱
B CNO F
热
Si P S Cl
稳
定
As Se Br
性
Te I
增 强
At
热稳定性减弱
第21页/共31页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
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周期 (2)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
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1H
2He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元素周期律是现代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化学中必考的知识点。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还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考化学中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知识。
一、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律是一种对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总结和表述。
它是由俄罗斯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的,并且在深入探究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
元素周期律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大小,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位于同一水平列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而族则是位于同一竖直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元素组。
二、元素周期律的排列元素周期律的排列方式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排列的,大致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横向就是周期,周期从左至右递增,原子序数也随之递增。
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称为“碱金属”,后面则逐渐变成“过渡金属”、“半金属”,直至到达最右端的气体元素——“稀有气体”。
纵向则是族,族从上至下递增,原子序数也逐渐递增。
每个族有一个代表元素,例如第一族的代表元素是氢、第二族的代表元素是锂。
三、元素周期律的性质元素周期律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周期性、相似性、电子排布规则等。
周期性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元素的周期数就是其原子中的电子层数。
相似性是指在同一族的元素中,其化学性质会相对相似,像第一族中的金属都可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电子排布规则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元素氢和第二周期的元素氦都只由一个主量子数为1的电子占据最外层的轨道;第三周期的元素锂和第四周期的元素铍都由两个电子占据最外层的轨道,以此类推。
这种规律被称为“奇偶原则”。
四、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周期律不仅在高考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工业、生产、农业等领域都有很多的应用。
例如,在化肥生产中,根据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钾肥和磷肥是成分相似的化肥,它们都属于第五周期元素,因此结合这种规律可以用相同的肥料来补充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素。
专题5 元素周期律(高三总复习)

专题5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练习】1.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除氢)A.一定是8个B.一定是2个C.一定是18个D.是2个、8个或18个2.若某ⅡB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那么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A.ⅢB族B.ⅢA族C.ⅠB族D.ⅠA族3.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元素A.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B.一定是同一主族元素C.可能是二、三周期元素D.可以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点燃4Li + O2 Li2O点燃2Na + O2 Na2O22 Na + 2H2O =2NaOH + H2↑2K + 2H2O =2KOH + H2↑2R + 2 H2O =2 ROH + H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高考总复习考试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高考总复习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考纲要求】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 族和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考点梳理】要点一、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编排原则(1)周期: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排成一个横行;(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排成一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 、ⅡA 、ⅢB …ⅦB 、ⅠB 、ⅡB 、ⅢA ……ⅦA 、0(自左向右)。
4.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 (1)电子层数=周期数(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 、O ) (3)质子数=原子序数 要点二、元素周期律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注:元素的性质主要是指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3个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种 3个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18、18、32种1个不完全周期:七周期元素种数为26(非排满)种 周期(7个) 主族(7个):ⅠA ~ⅦA 副族(7个):ⅠB ~ⅦB Ⅷ(1个):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 0族(1个):表中最右边 族元素周期表4.1—18号元素的有关知识5.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有相对明确的分区现象。
如图所示,虚线的右上角为非金属元素,左下角为金属元素。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单元知识结构】(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1)原子的构成(2)各粒子间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依旧离子。
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性质要紧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短周期元素中具有专门性排布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固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高三复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例1.A元素原子的L层比B元素原
A
子的L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总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
电子总数多5个,则A、B两元素
形成的化合物可表示为( )
A. A3B2
B.A2B3
B
C.AB3
D. A B 2
B
C
例2.设X、Y、 Z代表三种元 素,已知:
① X+和Y-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许多元素,具有多种同位素,因此原子的种类大大超过元 素的种类。
d.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 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e.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化学性质相同。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是化学性质几乎 相同的不同单质。(如H2、D2、HD)
R2O ROH
RO
R2O3 RO2 R2O5 RO3
R2O7
R(OH)2 R(OH)3 H4RO4 H3RO4 H2RO4 HRO4
碱性渐弱,
酸性渐强
最低负价
-4
-3
-2
-1
对应氢化物 稳定性
RH4 RH3 H2R HR 逐渐增强
溶于水酸碱性
碱性渐弱,酸性渐强
假定元素的种类是有限的,那么周期表也是有限的。 根据元素周期律作出一些假说和预测:
202X
高三化学总复 习
物质结构 基本理论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组成
0
两个关系式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阴、阳离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组成符号 AZX
高考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注:①元素重要化合价的变化中O一般无正价,F无正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②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仅适用于非金属元素)③金属无正价④有些非金属有多种化合价,如:C元素有+2,+4,-4价(在有机物中也可以有-3,-2,-1价);S元素有+4,+6,-2价;Cl元素有-1,+1,+3,+5,+7价;N元素有-3,+1,+2,+3,+4,+5价。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a.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这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c.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比较1:①镁与2mL1mol/L 盐酸反应②铝与2mL1mol/L 盐酸反应32222l 6l 2l l 3g 2HCl MgCl H A HC A C H ↑↑+=+反应比较容易M +=+反应更加容易所以金属性:l Mg A > 比较2:⑴钠与水反应(回忆)⑵镁与水反应【实验5-1】2222222()22()Na H O NaOH H Mg H O Mg OH H ++↑++↑冷=碱性:2aOH Mg(OH)N >金属性:Na Mg Al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a.非金属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则证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较弱;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l r F C >>B >I对于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如2i l S P S C 、、、等非金属单质与2H 反应渐趋容易,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432i l S H PH H S HC <<<上述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2334244i l H S O H PO H SO HC O <<<非金属性:i l S P S C <<< 结论: a g l i l N M A S P S C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其关系如下:电子层(n)符号1K2L3M4N5O6P7Q离核远近能量高低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Na+;Cl-。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
点拨(1)电子层实质上是一个“区域”,或者说是一个“空间范围”,它与宏观上层的含义完全不同。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如钙原子由于受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的限制。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而不应该是。
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2)某原子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3)某离子M层和L层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4)离子的核电荷数一定等于其核外电子数()答案(1)×(2)×(3)√(4)×例2已知A、B、C三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A<B<C,且都小于18,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
试推断:(1)三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画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解析由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可知A是碳元素;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可知B为硅元素;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可知C应为氯元素。
答案(1)碳C硅Si氯Cl(2)1.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2)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现+1→+7,最低负化合价呈现-4→-1的周期性变化。
点拨元素化合价的“三个二”(1)二“特殊”F无正价,O无最高正价。
(2)二“只有”金属只有正价,只有非金属才有负价。
(3)二“等式”(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价数值|+|最高正价数值|=8。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①Na 、Mg 、Al 与水(或酸)反应的比较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性增强3.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点拨 (1)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沸点、导电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归纳总结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反应越容易进行,则其金属性越强。
②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其金属性越强。
③金属元素的单质与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若A能置换出B,则A的金属性强于B。
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性强于后面的金属性。
⑤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弱(注:Fe的阳离子仅指Fe2+)。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反应越容易进行,则其非金属性越强。
②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其非金属性越强。
④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若A能置换出B,并且A体现出氧化性,则A的非金属性强于B。
⑤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例3.在第三周期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下同)。
(4)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________。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
(6)氧化物中具有两性的是________。
答案(1)Cl(2)Na(3)HClO4(4)SiH4(5)NaOH(6)Al2O3解析(1)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
(2)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最左边,应为Na。
(3)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酸是HClO4。
(4)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Si的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
(5)金属性最强的Na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
(6)铝的氧化物Al2O3具有两性。
例4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相对强弱的顺序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这一信息,由此可推知X、Y、Z为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相连意味着它们属同周期元素,故活泼性:X>Y>Z,原子半径:X<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X>H2Y>ZH3。
答案A例5.X、Y两元素是同周期的非金属主族元素,如果X原子半径比Y的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的比Y的强B.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C.X的阴离子比Y的阴离子还原性强D.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稳定答案C解析X原子半径比Y的大,说明X在Y的左边,原子序数X比Y小,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弱,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比Y的弱,X的阴离子比Y的阴离子还原性强,X的气态氢化物不如Y的稳定。
1.下图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B中微粒结构示意图是Cl-而不是Cl,C中A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为,D中K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为。
2.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Na>MgB.碱性:NaOH>KOHC.结合H+的能力:CO2-3<Cl-D.还原性:I-<Br-答案A解析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原子半径为Na>Mg,A正确;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K>Na,则碱性:KOH>NaOH,B错误;酸性越强,对应酸的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的能力越弱,酸性:H2CO3<HCl,则结合H+的能力:CO2-3>Cl-,C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Br>I,则还原性:I->Br-,D错误。
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Si、P、S、Cl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越来越容易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元素金属性越强C.元素周期表共有18列,第3列是第ⅠB族,第17列是第ⅦA族D.F-、O2-、Mg2+、Na+离子半径逐渐减小答案A解析Si、P、S、Cl为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单质与氢气化合越来越容易,A正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失去电子能力越弱,金属性越弱,B错误;元素周期表共有18列,第3列是第ⅢB族,第17列是第ⅦA族,C错误;F-、O2-、Mg2+、Na+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离子半径O2-、F-、Na+、Mg2+逐渐减小,D错误。
4.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s>Cl>PB.热稳定性:HCl>AsH3>HBrC.还原性:As3->S2->Cl-D.酸性:H3AsO4>H2SO4>H3PO4答案C解析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A选项中P的原子半径大于Cl,A错;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故B选项中热稳定性:HCl>HBr>AsH3,D选项中酸性:H2SO4>H3PO4>H3AsO4,B、D均错;S和Cl处于同一周期,故还原性:S2->Cl-,而As和Se处于同一周期,还原性:As3->Se2-,而S和Se又处于同一主族,还原性:Se2->S2-,故C正确。
5.原子序数为11~17号的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以下各项内容的变化是填“增大(强)”、“减小(弱)”或“相同(不变)”](1)各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_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依次________。
(3)元素的金属性逐渐________,而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元素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
答案(1)减小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减小(2)相同增大(3)减弱增强减弱增强解析原子序数为11~17号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根据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可解答本题。
1.下列有关主族元素的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A.某原子K层上只有一个电子B.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C.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根据下图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共同特征,可以把三种微粒、、归为一类,下列微粒中也可以归为这一类的是()A. B.C. D.3.短周期的两种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A-和B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A>B B.电子总数A->B2+C.离子半径A->B2+D.原子半径A>B4.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