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国学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译文)

yě lì shēn xíng dào yáng míng yú hòu
也。立 身 行 道,扬 名 于 后
shì yǐ xiǎn fù mǔ xiào zhī zhōng yě
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 雅·文王》里面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
世,以 显 父 母,孝 之 终 也。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ǐ yuē
fú xiào dé zhī běn
子 曰 :“夫 孝 ,德 之 本
yě jiào zhī suǒ yóu shēng yě fù zuò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 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不 敏 ,何 足 以 知 之 ?”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 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 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yǐ shùn tiān xià
mín
德 要 道 ,以 顺 天 下 ,民
yòng hé mù
shàng xià wú yuàn
rǔ
用 和 睦 , 上 下 无 怨 。汝
zhī zhī hū
知 之 乎 ?”
zēng zǐ bì xí yuē
shēn
曾 子 避 席 曰 :“ 参
bù mǐn
hé zú yǐ zhī zhī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查看详细第二章: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查看详细第三章:诸侯【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查看详细第四章:卿大夫【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不合礼法的...查看详细第五章:士【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_原文_译文_解读

《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宗明义【解读】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
【原文】仲尼居(1),曾子侍(2)。
子(3)曰:“先王有至德要道(4),以顺天下(5),民用和睦(6),上下(7)无怨。
汝(8)知之乎?”曾子避席(9)曰:“参不敏(10),何足以知之(11)?”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13),教之所由生也(14)。
复坐(15),吾语汝。
身体发肤(16),受之父母(17),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18),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19)于立身。
《大雅(20)》云:‘无念尔祖(21),聿修厥德(22)。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注释】(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
居,闲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
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
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
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
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
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

【导语】《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书经。
儒家⼗三经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孝经》全⽂及翻译阅读⼤全。
欢迎阅读参考!《孝经》全⽂及翻译阅读⼤全 开宗明义章第⼀ 仲尼居,曾⼦侍。
⼦⽈:“先王有⾄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和睦,上下⽆怨。
汝知之乎?” 曾⼦避席⽈:“参不敏,何⾜以知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复坐,吾语汝。
” “⾝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雅》云:‘⽆念尔祖,⾀修厥德。
’” 【翻译】孔⼦在家⾥闲坐,他的学⽣曾⼦侍坐在旁边。
孔⼦说∶“先代的帝王有其⾄⾼⽆上的品⾏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归顺,⼈民和睦相处。
⼈们⽆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站起⾝来,离开⾃⼰的座位回答说∶“学⽣我不够聪明,哪⾥会知道呢?” 孔⼦说∶“这就是孝。
它是⼀切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的⾝体四肢、⽑发⽪肤,都是⽗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使⽗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母开始,然后效⼒于国君,最终建功⽴业,功成名就。
《诗经·⼤雅·⽂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的德⾏。
’” 天⼦章第⼆ ⼦⽈:“爱亲者,不敢恶于⼈;敬亲者,不敢慢于⼈。
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之孝也。
《甫刑》云:‘⼀⼈有庆,兆民赖之。
’” 【翻译】孔⼦说∶“能够亲爱⾃⼰⽗母的⼈,就不会厌恶别⼈的⽗母,能够尊敬⾃⼰⽗母的⼈,也不会怠慢别⼈的⽗母。
以亲爱恭敬的⼼情尽⼼尽⼒地侍奉双亲,⽽将德⾏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的孝道呀!《尚书·甫刑》⾥说∶‘天⼦⼀⼈有善⾏;万⽅民众都仰赖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
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
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
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
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
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
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
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
行先祖的美德啊!
【品读】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
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
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
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
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
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
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