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全文及解释《孝经》全文及解析【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学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1、大孝感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及白话文翻译一、《孝经》原文(部分章节为例)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白话文翻译孔子在家里待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就说:“以前那些先王啊,有个特别重要、特别好的道理,可以让天下都变得和顺。
老百姓之间相处得和睦,当官的和老百姓之间也没有啥怨气。
你知道这个道理是啥不?”曾子一听,赶紧从席子上站起来说:“老师啊,我这人笨得很,哪能知道这么厉害的东西呢?”孔子就说:“这个孝啊,可是道德的根本呢,教育就是从这个孝开始产生的。
你再坐下吧,我来给你讲讲。
咱这身体啊,从头发丝到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可不敢随随便便地伤害它,这就是孝的开始。
自己好好做人,按照正道去做事,让自己的名声在后代都很响亮,这样就能让父母也跟着光荣,这就是孝的最终目标。
这个孝呢,开始的时候是伺候自己的父母,中间呢是为君主效力,最后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大雅》里说:‘可不能忘了你的祖宗啊,得好好地去修养自己的品德。
’”三、出处《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极高的地位,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从各个方面教导人们如何行孝,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社会秩序维护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继续翻译其他章节(天子章第二)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读解】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
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
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
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
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包。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古诗文网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读解】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
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
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
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
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
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
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
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
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
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
古诗文网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读解】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
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
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
列为第四章。
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
事君从政,承上接下。
内政、外交、礼仪攸关。
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
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
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
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
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
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
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
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古诗文网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读解】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
第一,要尽忠职守。
第二,要尊敬长上。
列为第五章。
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
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
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
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读书的子弟。
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
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
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
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
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
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
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
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读解】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
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
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