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有答案】一、虚词练习1.《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去,往)C.或语之曰(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虏去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其一犬坐于前(《狼》)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本文旨在提供一组以忠孝为主题的文言材料,并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这一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解读:此句出自《孝经》,强调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尊敬和照顾父母,以此为基础,推及至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

【材料二】《忠经》云:“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也。

”解读:此处《忠经》阐述忠的含义,认为忠是公正无私的表现。

在古代,忠诚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还是对国家和君主的责任。

忠诚被视为官员的重要品质,为官者应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材料三】《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读:这句话出自《论语》,强调君子应当致力于根本事务。

在忠孝主题中,这里的“本”可以理解为孝悌,即尊敬父母和兄长。

只有坚守这一根本,才能衍生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材料四】《史记》记载:“忠臣孝子,国之宝也。

”解读: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忠臣和孝子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这表明在古代,忠孝观念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材料五】《礼记》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解读:这句话来自《礼记》,强调了家庭中的和谐关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古代家庭美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结:通过对以上忠孝主题文言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忠孝观念。

孝道被视为家庭美德的基石,忠诚则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表现。

这些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孝乃德之本

孝乃德之本

孝乃德之本两千多年的一天,孔子问曾参:“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不知道这种至德要道!请夫子详细讲解。

”一问一答,引出了“夫孝,德之本也”的观点。

“孝”是一种文化,在中国伦理道德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四孝”故事,自古至今口口皆碑、久传不衰,成为最通俗、最传统、最普及的教科书,教育着中华儿女懂“孝”、行“孝”。

“孝”是一个专用字,《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从构词形象上看,可以理解为:子女小的时侯,父母在上面呵护着,遮风挡雨;子女长大后,又承奉着父母,回报亲情,这也是对“孝”最浅显的注释。

“孝”是一种信仰,“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父母即为天底下最大的菩萨、最大的佛,孝敬父母就是最圆满的“善行”和“功德”,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同时,还要奉上自己最真诚的尊重和敬爱,这就是积累福报的修行。

“孝”是一份回报,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皆如此,何况于人?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恩,教诲之情,“孝”是子女对父母恩情的回应,是在衣、食、住、行及情感上照顾父母,尽人子之责。

“孝”是一种习惯,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为,不需要刻意而为,只需要早晚一声问候,冷暖一句关怀,餐桌一声饥饱,出门一个电话,分居两地常回家看看,工作繁忙报一声平安,抻一抻母亲皱褶的衣角,揉一揉父亲僵硬的肩膀,一言一行养成习惯。

“孝”是一场及时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身为儿女为父母长寿而喜,为年岁衰老而惧,尽孝要及时,要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安枕无忧,而不是等到父母逝去,想要尽孝,却只能对着照片,爱然长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悲哀。

“孝”是一场接力赛,“孝”树前人栽,树正影不歪,子孙乘荫凉,一代传一代,在日常的每一天中,对长辈所倾注的每一点每一滴的孝心,是一种储藏,等到我们年老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会加倍地偿还给我们。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离开席位。

23.《孟子》二则

23.《孟子》二则
23.《孟子》二则
课堂导学 基础闯关 阅读感悟 传统文化 课时答案
课堂导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 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语言犀利酣畅,比喻准 确形象,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原文有删改) 【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去,往) C.或.语之曰(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 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 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 最终没有成功。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
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 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 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A.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C.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名师讲题】《孝经(节选)》《新唐书 任敬臣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孝经(节选)》《新唐书 任敬臣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材料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节选自《孝经》)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

五岁丧母,哀毁天至。

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

”乃刻志从学。

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

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

”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

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

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饘粥。

服除,迁秘书郎。

休沐,阖门诵书。

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

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

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

举制科,擢许王文学。

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敬尽于事B亲C而德教D加E于百姓F刑于四海G盖天子H之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敏,指不聪慧,属于谦辞,与成语“敬谢不敏”的“不敏”意思相同。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孝经》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孝经》附答案及译文

【山东省青岛市】9.(一)文言文阅读《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

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

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抑亟以身蔽.母蔽: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去、往C.或.语之曰或: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就:完成⑵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其.父被掳去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其.一犬坐于前(《狼》)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⑶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B.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D.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⑷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 分】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 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抑亟以身蔽母蔽: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去,往
C.或语之曰或: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就:完成
1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而其父被虏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2.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1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掳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每小题2 分)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译文:(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译文:
10.D
11.A
12.A
13.C
14.①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②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