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一生
我读懂了尼采

我读懂了尼采“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小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题记没错,尼采是孤独的,他的生命是一场独行。
他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小乡村里,两岁半时才学会了讲话。
19世纪的天空晕染着这片土地,大地明亮,河流寂静,而尼采的一生,注定了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
他的父亲和兄弟,在他五岁时相继因病去世,在没有一个男人在前面亲切、自信地指引,亦没有一个兄弟在身后活泼、热情地追赶,黑暗和孤独注满了他人生的旅途。
他不愿玩耍,不愿和陌生人讲话,他那激情、超常、富有神秘感和求天问道色彩的谈吐,令人难以交谈。
一个偶然,他在旧书摊邂逅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瞬间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每天读到凌晨两点。
从衔着露珠的清晨,到撒开暮色的黄昏,都是与书的低语。
1869年,他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语言教授,年仅25岁。
学术界的巨大涡轮向他示好,但他却选择了离经叛道,另辟一条独往天涯路的寂寞曲径。
187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发表,攻击了施特劳斯,因此他的名字—尼采开始被世人所瞩目,也开始被学术权威们所排斥,强力的,推拒式的。
尼采在1886年踏上前往罗马的旅程,在那里,他遇到了莎士美,一个才貌双全,活泼聪颖的女孩,同时也是他的学生。
两人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尼采因此坠入情网无法自拔,在他的哲学思维里,从未有过如此的乏力、混乱,以至于孤僻的他无法开口示爱,五个月的幸福戛然而止。
他的命运总是被孤独紧紧束缚。
他用自己人生的沉思,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皆赫赫有名,承载大道。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精神恍惚的他走在都灵大街上,抱住被马夫虐待的老马的脖子失声痛哭,心中的孤独再也压抑不住,泪水冲刷着干涸的天空。
1990年,他辞别了这个风雨飘摇的人间,结束了一个人的踽踽独行。
我读懂了这个孤独的圣人,寂寞的天才。
九(9)孙杨。
关于尼采的故事

关于尼采的故事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样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尼采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尼采是德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诸多言论虽狂妄自大、令人震惊,但是依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尼采的发疯与家庭遗传的疾病有关,他的父亲因为脑病去世,他的弟弟也因为脑病去世,不仅如此,尼采也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在普法战争时传染了赤痢白喉,导致尼采被病痛折磨发了疯。
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因为一个女人发的疯。
当时尼采深爱着一个美丽的女人,但是因为自己太笨拙,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尼采天才的自尊受到了挫折,他甚至写了几首诗给那个女人:“几如果你看到我疯了,我将痛恨你的心酸的泪水;如果你看到我开心了,我将痛恨你对我的轻蔑。
”尼采为什么发疯至今也被学者们争来争去,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尼采是被这三者一起折磨发疯,导致最后在街上抱着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精神崩溃,忧郁而痛苦的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关于尼采的思想尼采的哲学在当时被称为“行动哲学”,什么叫“行动哲学”呢?就是指的是要把人的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们想什么不再是空想,而是想了就去做。
尼采的哲学思想相当的具有傲气,并且蔑视一切,所以他的思想很受后现代哲学的赏识。
尼采几乎对所有的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批判,例如他借助狂人之口说“上帝已死”,就是批判宗教,批判宗教的思想压榨人们的思维,如果要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才可以。
尼采认为人有强弱之分,强者占少数,而弱者却占多数,尼采全盘否认并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相反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这也与尼采的自负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尼采的故事

关于尼采的故事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样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尼采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尼采的故事尼采是德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诸多言论虽狂妄自大、令人震惊,但是依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尼采的发疯与家庭遗传的疾病有关,他的父亲因为脑病去世,他的弟弟也因为脑病去世,不仅如此,尼采也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在普法战争时传染了赤痢白喉,导致尼采被病痛折磨发了疯。
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因为一个女人发的疯。
当时尼采深爱着一个美丽的女人,但是因为自己太笨拙,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尼采天才的自尊受到了挫折,他甚至写了几首诗给那个女人:“几如果你看到我疯了,我将痛恨你的心酸的泪水;如果你看到我开心了,我将痛恨你对我的轻蔑。
”尼采为什么发疯至今也被学者们争来争去,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尼采是被这三者一起折磨发疯,导致最后在街上抱着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精神崩溃,忧郁而痛苦的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关于尼采的思想尼采的哲学在当时被称为“行动哲学”,什么叫“行动哲学”呢?就是指的是要把人的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们想什么不再是空想,而是想了就去做。
尼采的哲学思想相当的具有傲气,并且蔑视一切,所以他的思想很受后现代哲学的赏识。
尼采几乎对所有的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批判,例如他借助狂人之口说“上帝已死”,就是批判宗教,批判宗教的思想压榨人们的思维,如果要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才可以。
尼采认为人有强弱之分,强者占少数,而弱者却占多数,尼采全盘否认并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相反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这也与尼采的自负有一定的关系。
20世纪西方哲学家

我是太阳——尼采
哲学碎片: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 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 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 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 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 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 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பைடு நூலகம்
谁叫他是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 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 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 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 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 视自然界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 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 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 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 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 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 本化身的上帝。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 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 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 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 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我是太阳——尼采
哲学碎片:
永远的太阳—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不是哲学家的哲学家——尼采
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 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 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 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 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 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 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 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 望、新的宗教。
作文素材之尼采

作文素材之尼采作文素材生平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1844年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1858年14岁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达预科学校读书。
1864年20岁10月,进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21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1867年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1869年受聘巴塞尔大学。
1872年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1885年执笔《善与恶的超越》1888年续写《快乐的知识》,完成《道德的谱系》等作品。
1889年患严重的中风与精神分裂。
1900年56岁8月25日在魏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
死后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成就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关键词1、自由,约束。
(石)原文摘抄:到普夫塔中学的第一年,他写了好几首诗。
其中有一首是:不要问我,“你的故乡在何方?”我决不接受空间的约束,也不受时间的框框。
我像苍鹰一般自由翱翔!20年后,当他开始作为一个既是思想上也是实际行动中的飘泊者四处游荡时,这首诗就成了一个十分应景的写照。
读后感:在谈论比如说内心的自由,约束等方面可以使用。
最好把诗歌使用在开头和结尾,就是很好的得分点。
2、朋友,交友,友谊。
原文摘抄:尼采在普夫塔同在小学时一样,仍然是不合群的,只习惯于同一、两个亲密朋友单独交往。
正由于缺乏广泛的交往,尼采特别重视个别知心朋友的友谊。
知心朋友的友谊,这在他一生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普夫塔,他也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谁?德国哲学家尼采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谁?德国哲学家尼采生平简介本文导读: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儿时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
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
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
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尼采简介

尼采简介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最有才华的诗人兼散文作家之一。
他于己于人1844年10月报15日生于芦肯的一个牧师家庭,很小就学会了读书识字。
1858年进入德国著名的普福达寄宿中学就读,1864年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言学。
次年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言学。
1869年毕业,在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古典语言学。
1879年,因病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在家修养并从事著述。
1889年,摔倒在地,引起精神错乱。
1900年8月25日去世。
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生短暂,但著作颇丰,187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
书中他认为希腊的悲剧源于所谓的“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融合。
阿波罗精神是管理者统治者的精神,代表理性,秩序和和谐,而狄奥尼索斯精神是被管理者,象征的是非理性,放纵和激情。
1878年为纪念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尼采发表了五本格言集中的第一本,取名《太有人性的人》。
此后,失恋在让尼采感到忧郁的同时,引出他的一系列思没有考,使他创造了箴言式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完整的表述。
但是先行发表的前三部分(1883—1884)没有引起任何反映,受此打击,尼采情绪消沉低落,只把第四部分拿去印了结40本,送了如指掌本给朋友。
后来这个版本成了收藏家竞相获取的对象。
1886年和1887年尼采出版了《善恶的彼岸》和《道德体系论》。
用散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1888年发表《瓦格那的境遇》,论及文化和堕落问题。
1888年好写了4部著作,其中1889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概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1895年写的并于死后出版的《基督教之敌》将矛头直指基督教会。
1895年出版的《尼采与瓦格那》则是他写的有关瓦格那的文章的合集,1908年才发表的《瞧这个人》回顾了他自己的一生。
1901年,尼采的妹妹精心整理了他的笔记,出版了《权利意志论》。
《尼采演讲稿》

《尼采演讲稿》尼采的音乐观念是要有形式上的放纵和改变,但是又要保有音乐、甚至民族内在的高贵精神。
从1844年到1900年。
尼采有几段人生历程,都与5有关:5岁丧父,25岁当教授,35岁患病,45岁发疯,55岁、不到56岁就去世了。
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反差,有的人给他总结为“十大反”:反教、反民主、反社会主义、反理智主义、反道德论、反瓦格纳等等。
他的思想有几个阶段。
一个是早期,1872年写了《悲剧的诞生》。
这个时期他对叔本华特别着迷,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就在于给了人一个巨大的惊骇,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曾经被、道德、科学等等所掩盖的东西开始被暴露出来了。
后来结识了瓦格纳,瓦格纳那时候已经比较出名,两人一见如故,瓦格纳说他也喜欢叔本华,于是尼采引为知己。
但随着瓦格纳音乐风格的变化和尼采对瓦格纳认知的逐步加深,他与之决裂,并毫不留情批判瓦格纳的音乐是肤浅的、谄媚的、1876年尼采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是他的第二阶段。
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原来这么崇拜的叔本华,对瓦格纳更是批判,说他向教投降了。
这一段他写了《人情味的,太人情味的》、《快乐的科学》等等。
然后就是1883年到18xx,这是他的第三个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力量的意愿》。
我们看那个尼采的自传简直就是精神病和天才的糅合,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在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智慧。
我为什么这么聪明。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
总之,他纳闷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丰满。
尼采主张意愿是世界的终极和最真实的东西。
意愿变成对力量的意愿:“thewilltopower”。
意愿本身不算计,从根儿上就是要一种力量的丰满感,一种力量的增长感。
管它生死、管它苦乐,我要的只是更有力量,更能支配他者,更能健行不息。
在我看来,尼采的思想确实是西方哲学一次巨变,让西方思想获得了一个新鲜的和更真实的灵魂。
这个灵魂可以用—个词来描绘:意愿化的音乐或音乐化的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一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1844年10月15日,生于吕琛地区的勒肯镇(现在德国撒克森州境内)。
尼采出身于宗教家庭,据说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师。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
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物、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
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
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
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
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华格纳。
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
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
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
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
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
” 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 Gast)。
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
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
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
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
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
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
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
以下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
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
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
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
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
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
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
思想描述:
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
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
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
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
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
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
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