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茎高度对红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红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 17 11 期 O ~ 1
J OURNAL OF GANS AGRI U CULTURAL UNI RS TY VE I
第 45卷 双 月 刊
不 同栽 培 方 式 对 红 芪 生 长 发 育 及 产 量 的影 响
何 淑玲 蔺 海 明 程 卫 东。 , ,
a d y ed o e s r m l b t y n il fH y a u po y o r s
H E Shu lng LI H a— i , H EN G e— o —i , N im ng C W id ng
( . l g fAg o o 1 Co l e o r n my Ga s r u t r l e , n u Ag i l a Un v r i La z o 3 0 0, ia; . o l g f c u i e st y, n h u 7 0 7 Ch n 2 C l e o e
(. 肃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 州 大 学 医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3 ) 1甘 甘 3002兰 甘 3 0 O
摘 要 : 验 采 用 单 因素 随机 区组 设 计 , 究 了红 芪 白膜 覆 盖 侧 沟 栽 、 膜 覆 盖 侧 沟 栽 、 膜 覆 盖 垄 栽 、 膜 覆 盖 试 研 黑 白 黑 垄 栽 、 地 垄 栽 和 露 地 平 栽 6 栽 培 方 式 对 红 芪 生 长 发 育 及 产 量 的 影 响 . 果 表 明 , 膜 覆 盖 侧 沟 栽 是 红 芪 高 产 栽 露 种 结 黑 培 的最 佳 方 式 , 此 栽 培 方 式 下 红 芪 综 合 性 状 最 优 , 量 较 露 地 平 栽 增 产 5 .6 . 在 产 6 4
生长年限及坡向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_叶菊

第21卷 第2期Vol.21 No.2草 地 学 报ACTA AGRESTIA SINICA2013年3月 Mar. 2013doi: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2.012生长年限及坡向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叶 菊1,蔺海明1*,程卫东2,马 敏3,邱黛玉1(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南方医科大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3.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摘要:为比较分析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坡向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产量和主要功效成分含量,以甘肃武都产红芪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黄酮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
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及坡向对红芪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
半阳坡栽培条件下,1~4年内,不同生长年限红芪产量和品质也不同;其中,2年生根干重、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是1年生的4.41倍、1.26倍和1.26倍,3年生根干重、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是2年生的1.36倍、1.53倍和1.14倍,4年生根干重、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是3年生的1.22倍、0.91倍和1.01倍。
2年生栽培条件下,阳坡红芪产量、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是半阳坡的1.09倍、1.26倍和1.10倍;4年生野生条件下,阳坡红芪产量、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是半阳坡的1.49倍、1.30倍和1.12倍。
综合分析红芪栽培的产投效益及功效价值,该地区红芪生长年限应以3年为宜,栽培地以阳坡为宜。
另外,红芪产量和品质与其根径、根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在生产中,红芪根径和根长可作为其等级分级的感观性依据。
关键词:红芪;黄酮;多糖;栽培;野生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13)02-0288-07Growth and Slope Effects for Yield and Quality of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YE Ju1,LIN Hai-ming1*,CHENG Wei-dong2,MA Min3,QIU Dai-yu1(1.College of Agronom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Province 730070,China;2.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515,China;3.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Qinghai Province 810007,China)Abstract:The yield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f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between differentyears and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e Wudu county of Gansu provice.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flavonoid contents combined with the phenol-sulfuricmethod to determine polysaccharide contents.Results showed that growth years and slope aspect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yield and quality.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Hedysarum polybotrys cultivated in semi-sunny slopes was different between each tested year.The root dry weight and contents of both flavonoidsand polysaccharides in the second growth year were 4.41,1.26,and 1.26times of that in the first growthyear;the third growth year were 1.36,1.53and 1.14times of that in the second growth year,and thefourth growth year were 1.22,0.91and 1.01times of that in the third growth year,respectively.In thesecond growth year,the root dry weight and the contents of flavonoids and polysaccharides cultivated insunny slope were 1.09,1.26and 1.10times of that cultivated in semi-sunny slope.In the fourth growthyear,the root dry weight and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and polysaccharides natural growing in sunny slopewere 1.49,1.30and 1.12times of that natural growing in semi-sunny slope.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growth years and environ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Hedysarum po-lybotrys cultivated on Micang Mountain in the Wudu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and the suitable growthyears should be three years,the appropriate cropland should be sunny slope.In addition,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yield,quality and the root diameter,root length of Hedysarum polybotryscultivated in semi-sunny slope.The root diameter and length of Hedysarum polybotrys can be used as a收稿日期:2012-09-10;修回日期:2012-11-0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090450017);农业部948项目(2009-Z19)资助作者简介:叶菊(1978-),女,青海西宁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E-mail:yeju8145@163.com;*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Linhm@gsau.edu.cn第2期叶菊等:生长年限及坡向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sensory basis to classify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in the actual production.Key words: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Flavonoids;Polysaccharides;Cultivation;Wild 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又称独根、晋芪或岩黄芪,为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1],因其根皮颜色红润,故称红芪[2],是甘肃省道地药材之一[3]。
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赵锐明;孙连虎;郭凤霞;陈垣;田生华【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 cm,株距10,15,20,25和30 cm)进行红芪栽培,旨在探寻甘肃省地道产区适宜红芪栽培的移栽密度,为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30 cm)的条件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 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传统移栽株行距30cm×30 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
以上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密度株行距为25 cm×30 cm,折合移栽密度为13.3万株/hm2。
【总页数】8页(P167-174)【作者】赵锐明;孙连虎;郭凤霞;陈垣;田生华【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陇南市武都区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南 746000;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陇西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定西 74810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陇南市武都区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南7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904【相关文献】1.水稻不同移栽密度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崔鹏冬;高文;高培宇2.移栽密度对秦优1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张万春;葛红心;马晓丽;史莉娜;赵芬;杨霄3.移栽密度对鲜食型甘薯烟薯25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张磊;辛国胜;韩俊杰;邱鹏飞;贾礼聪;王翠娟;商丽丽4.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聂泽民; 唐海明; 聂丽群; 高建彬; 汤文光; 杨光立; 肖小平5.不同施肥量对黄芪生长发育、药材产量及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 [J], 邱黛玉;彭宁刚;陈小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红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在红芪的应用中,对其种子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合适的处理方式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植株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红芪种植提供参考。
一、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是种子预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目的是防止种子被真菌或细菌感染,减少发芽失败率,提高发芽率。
不同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和浓度对红芪种子的影响不同。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漂白粉、紫外线、过氧化氢等。
漂白粉消毒是常用的处理方式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漂白粉浓度越高、浸泡时间越长,对红芪种子的发芽率、生长势和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反,浸泡时间较短、浓度适当的漂白粉处理可以增强种子的活力和生长速度,并使发芽率提高。
紫外线消毒是另一种种子消毒方式。
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杀灭大多数的病原菌和细菌,从而使种子更健康。
但是,过度的红花种子暴露于紫外线下会对种子造成伤害,导致发芽率降低。
过氧化氢消毒也是常用的预处理方式之一。
它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
但是,过氧化氢的作用与浓度、时间和种子品种有关。
过度浓度的过氧化氢处理可以导致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降低,所以必须要控制浓度和浸泡时间。
种子浸水处理是另一种常用的预处理方式之一。
其目的是加速种子吸水,破除休眠状态,提高发芽率。
通常,浸水前的种子需要去除表面附着物,使种子表面增加水的接触面积。
同时,浸水的时间、水温、水质对种子的影响也很大。
研究表明,长时间浸水有害。
浸水时间在4小时左右可以达到最高的发芽率,但是过长时间浸泡会导致种子产生腐烂和不健康的根系。
水温对种子的萌发也有影响。
较高的水温可以促进种子吸水,加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速度,但是过高的水温会导致种子的死亡。
水质也很重要,硬水和盐度较高的水都不适宜作为浸水处理的水源。
不同栽培密度下黄芪根的生长发育动态

2021年第2期(总第 231期)92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不同栽培密度下黄芪根的生长发育动态赵亚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玉井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临洮 730500)摘要: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黄芪产量的影响,以临洮种植黄芪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适宜临洮地区黄芪合理的栽培密度,为黄芪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单因素5水平区组法,通过测定根鲜重,芦茎,根长度,分析了不同密度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结果:栽培密度为33.33万株/hm2时,黄芪产量最高,为12705.40 kg/hm2;密度为11.11万株/hm2时,芦茎最粗,为16.61 mm 。
关键词:黄芪;栽培密度;生长发育动态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2-0092-02黄芪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
入脾、肺经,甘,微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生用或蜜炙用。
用于劳伤、气血两虚,常与当归、益母草等配伍,如归芪益母汤,用于阳虚自汗、体虚发热;常与白术、防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治水肿胀满,常与防己、白术等配伍,如防己黄芪汤[2]。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等地,不同产区的气候、环境、海拔等条件各不相同,对于黄芪的栽培方法、施肥水平、栽培密度和管理方式等要求也不同。
目前黄芪栽培仍以传统栽培方式为主,缺乏规范的栽培技术规程和关键技术控制点参数,各地生长的黄芪良莠不齐,黄芪质量也不稳定。
近年来,临洮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其中黄芪种植面积5.7万亩,但目前存在种植密度层次不齐的现象[3~4]。
为此,研究该地区黄芪合理的栽培密度对指导当地黄芪规范化种植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不同密度对黄芪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当地黄芪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引言红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种子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种子萌发是种子繁殖的起始过程,也是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节。
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对于提高红芪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探讨种子萌发的生理和生态调控机制,为红芪的种子繁殖和生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对红芪种子的萌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红芪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生长速度。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影响红芪种子的萌发。
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红芪种子的休眠状态。
在干旱期和寒冷期,红芪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候种子的萌发能力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处理,以破除休眠状态,促进种子的萌发。
二、不同光照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光照的变化也会影响红芪种子的萌发节律。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红芪种子的萌发速度会加快,生长速度也会加快,因此需要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处理,以提高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速度。
结论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对红芪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红芪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生长速度;2. 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提高红芪种子的能量储备和生长速度;3. 适宜的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红芪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4. 适宜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红芪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通过合理的温度、光照、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红芪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提高红芪的产量和质量,为红芪的种子繁殖和生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红芪种子衍生工作的开展。
甘肃省红芪规范化栽培操作规程

甘肃省红芪规范化栽培操作规程作者:潘水站李国业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9期摘要:通过试验研究和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药材质量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对红芪生产的重点环节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来指导种药农户进行规范化生产。
关键词:红芪;管理规范;操作规程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00011 主要内容与使用范围1.1 主要内容本规程按《中药材质量生产管理规范》(GAP)要求规定了甘肃省红芪产区有关规范化生产的综合技术要求。
1.2 使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武都区、礼县、宕昌县、西和县、武山县和岷县等县区,海拔(1400~2600m)红芪主要生产区。
2 引用标准“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9137-88”《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GB 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2002,3)国家外贸部《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口绿色行业标准》(2001年)3 红芪栽培品种栽培品种为是为豆科(Leguminosae)岩黄芪属(Hedysarum Linn.)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4 生产基地概述4.1 生产基地概况4.1.1 历史原因红芪是甘肃省大宗道地中药材,因其皮色红润,故称红芪,又称黑芪。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项下,列为上品。
陶弘景曾云:“黄芪第一出龙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机理粗,甘而温补。
色赤者可作膏贴,用消痛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后者所指即产于甘肃省宕昌、武都等地的野生红芪。
不同耕翻深度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从表 5 可知,耕翻 40cm 和 50cm 情况下叶绿素含 量较高,说明此 2 种处理可提高叶绿素含量。 2.2.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采用愈创木酚法 [5]:取叶片 1g,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适量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以 4000r/min 离心 15min,上清液转入 100mL 容量瓶中,残渣再用 5mL 磷 酸缓冲液提取 1 次,上清液并入容量瓶中,用磷酸缓冲 液定容至刻度。贮于低温备用。比色时,取比色杯 2 只,
从表 3 可知,耕翻 40cm 情况下根最粗,较耕翻深
度为 30cm、20cm 分别提高了 34.76%、11.10%,耕翻深
度为 50cm 也较粗,说明此 2 种处理可使根增粗。
2.1.4 植株高度测定 用皮尺对不同耕翻深度处理的
植株高度进行测定,结果见表 4。
表4
不同耕翻深度植株高度
深度(cm)
取,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5]。将待测叶片(0.1 g)剪碎,装
入具刻度的试管中,加入 95%乙醇 - 丙酮混合液(1︰
1,v/v)10mL,使叶片完全浸入液体中,在浸泡过程中轻
轻摇动几次,加盖,放置于暗处,当叶片完全变白即可
比色。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 665nm、649 nm 下的吸光
度。将测定得到的吸光值代入下面公式:Ca=13.95D665- 6.88D649;Cb=24.96D649-7.32D665。据此即可得到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的浓度(Ca、Cb:mg/L),二者之和为总叶绿
Abstr act: The effect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growth in the different tilling depth were researched.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was used in arranging the field pilot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tilling depth were 40cm and 50cm, in this situations the plants grow well that the plant was high, the root was thicker, the output was high, and its chloroplast pigment content and theperoxide enzyme activity all relative higher. Key wor ds:Astragalus. membranaceus; Growing depth; Outp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留茎高度 ; ; ; 红芪 生长 产量
中图分类号 :57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00 (0 11—09 0 10— 6X 21)50 3—3
E e t fHeg to p t m n Gr wt n ed o f cso ih fKe tS e o o h a d Y t ,ot r m t r cu ua o e ln, r dso n rt fs c s rt a dec ad ma otegh ro d me r r y a e c m lt np r atdy i u t a , r - l s ae n t. n n a e od t a i p c ei t a )
湖南农业科学
2 1 ,1 )3 ~ 1 0 1 (5 :9 4
H n n g cl r c ne u a r u u l i cs A i taSe
留茎高度对 红芪生长和产量 的影 响
何淑玲 , 马令法 , 常毓巍 , 巩红冬 , 军 , 杨敬 包富贵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 甘肃 合作 7 70 ) 40 0
药用红芪为豆科植 物多序 岩黄芪 ( eyau H d¥rm p l o y H n .M z) 0 bt s ad a 的干燥根Ⅲ 其味甘 、 y r 一 z , 性温 ,
枝可增产 1%一0 ; 5 2 % 因为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 剪茎可以调节幼苗 的徒长 , 能降低植物茎 、 叶的生 长 ,从 而减 少 植 物 因茎 叶蒸 腾 作用 而散 逸 土壤 水
He ys r d a um lb ty a d. M a z poy o r s H n - z
HE Sh - ig u l ,MA ig f , n Ln - a CHANG - iGONG n - o g Yu we, Ho g d n ,
Y G Jn -u , A F - u AN ig jn B O u g i
t e y ed o d s r m oy o rs h i l f He y a u p l b t Ha d - z e e t e h g e t wh n c t n t m i 0 a b f r o r b d y n . Ma z w r h ih s e u t g se t l 5 m e o e f we u s i l l
e re c tae u. n eye c ae y1.7 ( O 1ta K. me n ealt J1adt i di r sdb 4o % p . )h nC g h l ne <0
Ke r :h ih fk p tm; d sr m oy orsHa d一 z; rwt; il y wo ds eg t e t e He yau p tb t n .Maz go h yed o s y
摘 要: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 , 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 了红芪剪茎高度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 明 : 红芪剪茎 比不剪茎能
极显著地提高产量 , 且红芪在 7月下旬 现蕾前 进行 剪茎 , 留茎高度 5 m的主根长 、 0c 根径 、 单株根 干物质 积累 、 折干 率 、 一等率等 经济性状和产量最 高 , 比 C 且 K增产 1. %(< . ) 4 7 p 0 1。 0 0
o d s r m lb t s f He y a u poy o r Ha d - z n a n n p ae u a e .T e r s l h we h t c t n t m f He y a u y n . Ma z i G n a l ta r a h e u t s o d t a u t g se o d s r m s i p l b t s Ha d - z a x r me y s n f a ti c e s il n c mp r o i o — ut g se t e e o o c tat oy or n . Ma zc n e te l i i c n n r a e ye d i o ai n w t n n c t n t m; h c n mi ris y g i s h i
分; 同时延 长植 物 的营 养生 长 , 延迟 甚 至 不 进 入生
具有强心、 降压 、 活血 、 养颜 、 止汗 、 利尿等功效。治 气虚 水肿 、 溃不 敛 、 白尿 、 久 蛋 糖尿 病 。主要 成 分红
芪多糖具有增强免疫 、 抗肿瘤 、 抗衰老 、 抗炎等多种 作用。关于红芪的研究国外 尚无报道 , 国内对红芪 的研究都局限于对其化学成分[1 2、 - 药理 作用 的研 5 究 ,红芪的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栽培和管理措 施, 对栽培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已有报道_ , 8 但至今 _ 埘 没有关于留茎高度对红芪生长和产量影 响的相关
( si t o lieE oyt s G nuN r a U i ri f r ai aie, zo7 70 , RG I tu pn css m , as om l n esy o t nli Heu 4 0 0 P J n t e fA e v t N o ts
Absr c :Usn igefco a d mie lc to osu yteefcso eg t fk p tm n go h a dyed ta t igsn l atrrn o z dbo k meh d t td h f t f ih e ts e h o e o rwt n 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