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醒心亭记曾巩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构亭曰茶亭,自为录,以见其名义。

既又的直茶亭之东,几百步,得山之低,构亭曰睡着心,并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够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功德圆满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抒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⑤庆历七八月十五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山相环,云烟之二者滋滋:滋长扩散b.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c.吾民给足而功德圆满于下憾:惋惜d.韩子殁数百而始有之殁:死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世与我而相悖,复驾言兮焉谋?c.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着急而后私仇也d.则其心洒然而醒徐而察之12.以下各句编制成了四组,全部整体表现公之乐的一组就是()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荣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参考答案、译文见到下一页】答案:10:c(憾:愤恨。

曾 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 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文言文翻译答案

曾巩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欧阳子固,吾友也。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翻译: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与他交往,相处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子固拿着书信来见我,说:“我想写一部《五代史》,用以记载我祖先的功业,让后世之人了解我祖先的德行。

”我回答他说:“好呀!我了解我祖先的德行,但我不能说一句赞美的话。

”解析:此段文字展现了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欧阳子固提议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欧阳子固,吾友也。

”中,“子固”是欧阳修的字,此处直译为“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2.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中,“游”指交往,“相得甚欢”表示相处得非常愉快。

3.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中,“以书见”指拿着书信来见我,“纪”指记载,“俾”表示让。

4.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中,“善哉”表示赞叹,“赞一辞”指说一句赞美的话。

整段翻译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传达了曾巩对欧阳子固的赞赏及自己谦虚的态度。

在解析过程中,对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总结:通过对曾巩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的翻译及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通过详细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这体现了曾巩文言文翻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为后人研究曾巩及其作品提供了参考。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人也。

幼而聪颖,长而博学。

为文辞华而实,议论深而远。

尝游京师,与余相从。

余奇其才,敬而友之。

岁月既久,交情日深。

不幸遇世变,吾辈皆避地江南。

黎公独留京师,历尽艰辛,困厄不得志。

余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慨系之。

今黎公年逾四十,白发盈颠。

虽身受憔悴,而志气不衰。

余因赠之以诗,以见余之敬爱也。

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嗟乎!黎公之才,岂宜久困于此?嗟乎!吾辈虽不得志,亦当勉力前行。

嗟乎!黎公之行,其如鸿毛之轻,风中之叶乎?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不得志。

然孔子志在道,行在仁,虽困于贫贱,而心无怨言。

今黎公虽困,然其心志未尝变。

吾故赠之以诗,望其勿以一时之困,而废千古之志。

黎公其听之,余之赠也,非余之情,乃天下之公论也。

愿黎公勿以吾言为不足道,而勉力前行,以成其大业。

吾虽不才,亦当与君共勉,以图天下之太平。

译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地之人。

自幼聪颖,长大后博学多才。

作文辞藻华丽而内涵丰富,议论深刻而远见。

曾游历京师,与我一同学习。

我对其才华深感惊奇,敬重并且与他结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

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世道变迁,我们都避难到了江南。

而黎公却独自留在京师,历经艰辛,困顿不得志。

每当我想到这些,都不禁感慨万分。

如今,黎公已年过四十,白发苍苍。

虽然身体憔悴,但志气不减。

我因此作诗赠他,以表达我的敬爱和同情。

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唉!黎公的才华,难道应该长久被困在这吗?唉!我们虽然不得志,也应当努力前行。

唉!黎公的处境,难道就像鸿毛之轻,风中落叶一般吗?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始终不得志。

然而孔子志在道,行在仁,尽管困于贫贱,心中却没有怨言。

如今黎公虽然困顿,但他的心志未曾改变。

因此我作诗赠他,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废弃千古之志。

黎公啊,请听我说,我赠你的诗,非我之情,乃是天下之公论。

愿黎公不要认为我的话微不足道,而要努力前行,成就大业。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4分)参考答案: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篇一: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试题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
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
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
费用。

调到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
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

朝廷的
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
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
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
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
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
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
二百多人。

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
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
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

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
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
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太
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
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
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
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
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

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
越好。

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
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