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常理论

合集下载

小组工作相关理论

小组工作相关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二、代表人物: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三、阐述著作:《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7)四、理论产生背景:大致产生过程: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观察学习、榜样学习2.衍生自「行为学派」3. 融合「认知理论」的观点,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内容:1) 行为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

2) 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3) 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4) 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的影响1) 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2)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3) 反对传统学习理论试误性的学习传统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动物实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要从这些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来解释人类行为。

在二十世纪后期有些传统行为主义学者注意到思维等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从社会层面而不是单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研究学习现象,从而开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班度拉(Albert Bandura)以客观科学的方法研究,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探究人类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建构社会学习理论的思想体系。

他希望社会学习论能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源起、决定因素和调适的过程等。

可以说班度拉的学说出自于学习理论,融合于认知理论观点,而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

五、代表人物介绍: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于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西部埃布尔达省的孟代尔镇,父亲是波兰裔加拿大人,父母以务农为生,班度拉在家中排行老么,上有五位姊姊。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过程理论
一、小组过程的动力
• 小组能够使组员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解决他们 存在的问题
• 小组能够使组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从而解决 他们存在的问题
• 小组能够使组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从而解决 他们存在的问题
小组过程理论
二、小组的质
• 小组工作者所关心的小组是面对面的小组,这些小组人数 较少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
• 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以后的人格特 征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 人类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和改变的过程。而 不是弗洛伊德的“命定论”。
• 人类的行为除了意识状态以外,有时还存 在“前意识”、“潜意识”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
• 小组的大小不定。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的年龄、 活动内容、目标等
• 小组与群体有所不同。在小组中,组员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情感和共同目标。而在群体中,成员虽然有相同行动, 但不存在相互关系
• 小组依其构成因素可分为两种:自然小组和外力小组
小组过程理论
二、小组过程分析
• 次小组的存在 • 孤独者的存在 • 领导者的存在 • 角色观念 • 小组的归属感 • 小组的新成员 • 小组冲突
• 人类虽然有潜意识的动机存在,同时也有自我合 理发展的能力。这种被称为“自我的功能”的能 力,在行为过程中有时很强,有时很弱,会出现 失调或不适应。
• 人类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相对的境况中。人在同时 可以对同一个人或同一情况具有两种相对的情绪 或反映。
• 人类在解决内在动机、需求、欲望、驱力和解除 外在关系的困惑是,常会使用防御机构、投射作 用和升华作用等方法。
• 在小组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组员表现其独特的 个性和分享他人的独特性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第4、5讲 小组工作理论和模式

第4、5讲  小组工作理论和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多在弱势群体中运用 被社区发展机构所用:“扶贫”中村民自助 组织的发育; 农村: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妇女成人教育 小组-面对市场压力;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下 岗工人自强小组;

一、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案例介绍(香港理工大,古学斌)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 三个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 是否要留在该小组,然后就过渡到责任和权 利分配,确定谁是小组的领导和核心,最后 会出现情绪整合和情感加深现象。在小组瓦 解时,三者都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 依恋被破坏,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 后众人纷纷脱离小组。
四、小组动力学
勒温1939年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先
使用小组动力学概念。 B=f(P.E) 个人的行为由个人的内在(P)与个人所存在 的社会情景(E)所决定。 小组动力是指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 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 每个小组都有静态的一面和动态的一面。
四、小组动力学
内容: 小组的形成、互动、领导、沟通、规范、 氛围、内聚力、冲突等。 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 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四、小组动力学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一)基本内容
用学习理论的观点:
根据学习理论,要激发小组成员,奖励应该
存在。
你必须找出小组成员期望什么,然后将期望
与对于完成画画行为的奖励相联系。
你也应该对其他成员的成就提出表扬。当那
些落后的成员发觉完成了任务的成员得到表

小组工作常理论

小组工作常理论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适用于小组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需求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

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小组工作模式

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小组工作模式
人际需要如工作的启示: 1、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2、帮助小组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3、帮助小组员更好地了解组员的互 动关系
22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是体现在小组中或小组间
的各种行为现象,如小组的形成、发展 运作、互动、吸引、排斥等等,是社会 科学的研究领域。
17
(二)小组动力学
勒温1939年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 中首先使用小组动力学概念。 内容:
小组的形成、互动、领导、沟通、规 范、氛围、内聚力、冲突等。
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 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18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规范、小组做决定的程序、小组领导等 • 输出结果:小组运作的产物和小组形成的成
3
• 步骤:
想象自己怎样显现在他人面前 想象别人对这种显现做如何判断 形成某种自我的感觉,如骄傲、谦虚、 自信等 形成或修正行为
4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小组对 于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个人行为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小 组工作者应重视成员在小组中互动的意义。
(3)自我在小组中产生,小组工作中应 注意利用小组这面“镜子”,引导小组成员 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协助一些成员纠 正自我认识的偏差。(利用“镜中我”)
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小组工 作模式
理论:
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 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从较高层次上来 描述和解释某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 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社会工作理论:
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
2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练习三
202X
在整体设计中怎样应用? 在每节计划设计中怎样应用?
小组工作过程
每节服务的流程
一般通才模式
1、准备阶段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1、准备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参考: 林万亿著,《团体工作:理论与技巧》,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公司)
场域论 符号互动论 系统理论 互动分析 小组动力学 生态学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A
社会工作的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B
依据理论在小组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小组工作框架理论 面向服务对象的理论 小组建设理论
小组理论的分类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3- D实施 4- 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举例:小组工作过程&一般通才模式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服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过程。 社工--“消防队员”的状态。 问题(任务)--事务性。如,协助办理医保卡、最低生活保障线、就业推荐。
特点:以“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为分析与治疗的框架,吸收了自我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成果,包括对弗罗伊德的理论加以修正和运用。
心理社会理论主张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到社会中去考察,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包括三方面:人、环境以及二者的交互影响。 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理解人的外在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三、场论与符号互动理论
(一)场论(field theory) 场论公式:B=F(P.E) 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
(二)符号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米德 布鲁默 2、符号互动与团体社会工作
四、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是用来描述和探讨团体内或团体和 团体之间的各种行为现象的,如团体的形成、 结构、关系、成员互动、沟通等。团体动力 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盲人blind,80年代叫sight impaired(视力受损 的人),90年代叫visually challenged(视觉受 挑战的人)。
精神病痴呆症患者最早叫retarded(傻子、智力 迟钝的),80年代叫mentally handicapped (智障人士),90年代叫mentally challenged (精神受挑战的人)。
残疾人一般叫Disabled 或 Handicapped,最正 确的叫法是Physically challenged (面临身体挑 战的人)。
失聪者原来叫deaf,80年代叫hearing impaired (听力受损的人),90年代叫做aurally challenged(听觉受挑战的人)。
胖子不叫Fat,叫遭横向挑战的人, Horizontally challenged.
矮个不叫Short,叫受纵向挑战的人, Vertically challanged.
丑人不叫Ugly,叫另类美容, Cosmetically different.
秃顶不叫bald,叫毛囊受挑战的人, follicularly challenged

失业的人不叫Unemployed,中国叫待业,美国 叫非自愿休闲族,Involuntarily leisur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工作常理论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需求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

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互动小组模式理论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小组工作者是案主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

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

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指出,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

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

小组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组员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活动。

工作者以各种小组活动将组员团结在一起,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

在小组活动时,工作人员要尽力将组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努力培养组员之间的凝聚力,特别是注意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让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

社工必须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有时会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

小组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互相适应或互相配合的程度、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维持小组的凝聚力、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

人际互动理论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需要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在手工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妇女朋友们认识更多的朋友,培养提高她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同时,该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

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手工小组活动强调大家一起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喜欢做手工、想做手工的社区妇女,能够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多学一门技能,提升其自信心,同时,组员通过观察别人学习来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共同成长、进步。

人格发展理论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 3-5岁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学龄初期,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

在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儿童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就会怀疑周围的世界。

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

透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

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学习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

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人人们实现其潜能。

人本主义者强调在学习中应重点帮助人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人们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家庭沟通理论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的过程。

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

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比如对一个男性而言,他可能是丈夫、父亲、儿子等至少三种角色。

社会生活的紧张和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把握的能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而沟通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

比如夫妻沟通对于提高婚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夫妻沟通可以减少和消除夫妻冲突或紧张的根源。

通过沟通,可以解释原因,感受彼此的心意,了解对方的看法来纠正自己的看法。

夫妻沟通还可以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而把冲突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

沟通有助于夫妻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冲突的根源,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通过沟通,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维护、加深夫妻感情,使夫妻的认知取得和谐一致。

有效的夫妻沟通是提高婚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深夫妻了解、增强夫妻感情的重要机制。

沟通方式除了语言,还可以用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发送的方式,因为他们都在表达信息传递者的意思。

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冲突和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