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名师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名师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名师教案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分组调查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热爱自然的意识。

2、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活动方案,并学会做调查记录。

(4)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强热爱生物和自然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初步学习生物特征的基础之上,继续了解生物有哪些类型,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怎样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完成本节的调查活动后,学生能知道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从活动设计上看,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先以观察实物、图片为主,通过观察、对比,概括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再以学生获得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并进行记录,形成调查报告。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说出部分生物的名称,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生物学基础知识、调查方法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调查活动。

3、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调查活动为主要内容,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调查知道自己身边有哪些生物,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同时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要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如下环节:讨论怎样进行调查→制定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实施调查活动过程→调查活动汇报和评价。

三、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预习任务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1、教学方法:讨论法、实地调查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

3、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小组讨论并制定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每小组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4、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调查表,笔,卷尺,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温度计,湿度计,动植物检索简表等用具。

(2)教师准备:课前培训各组小组长,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等。

5、教学过程: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补充新知 [设计意图] 学生在阅读课文前了解童话的作者、创作的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思想。 【生快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增加对作者和童话文体的认识。】 1.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童话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仍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创作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战争时期,丹麦由中立国倒向拿破仑一方,成为战争国,后来,拿破仑兵败后,丹麦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到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 二、预习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对文本建立起初步感知印象。 【课件展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反馈矫正。】 1.注音。 炫.耀( ) 称.职( ) 滑稽.( ) 赏赐.( ) 爵.士( ) 御聘.( ) 骇.人听闻( ) 随声附和.( ) 勋.章( ) 〔明确〕xuàn chèn jīcìjuépìn hài hèxūn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 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想象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3.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情。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 文化。 2、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昔日辉煌图片。 这是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是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名字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无情地毁灭了! 2、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二、预习交流,解决难点 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三、交流品读

(一)感受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圆明园除了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宏伟建筑之外,还有别的吗?(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生带着自豪与惊叹的口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就是人间天堂的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然而,这都成了我们的梦!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了一片灰烬。 (二)研读“毁灭”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指名读 “他们把园内凡是 ....统统 .....;拿不走的 .....;实在运不走的 .......,就 .....。” 3、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愤慨、痛苦、痛惜.......) 4、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的最后两句。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这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三)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2、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悲痛、痛惜、痛恨 4、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到更多的答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除了痛恨甚至仇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还应该反观自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济南的冬天》教案(简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课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济南是块宝地”的的评价、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的特点 四、赏析济南的山水 (一)赏析济南的山 1.赏析济南阳光下的山景(投影出示阳光下的山景图) (1)指名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2)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案

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究这篇课文敢于说真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皇帝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课文敢于说真话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复习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有一个皇帝非常奇怪,他十分喜欢新衣服但是却赤身裸体上街游行,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皇帝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堂。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篇童话故事的结构。 课文是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酷爱新装为引,以骗子做新装为开端,做了新装那么皇帝和大臣就去看新装,看完新装就到了这篇童话故事的高潮,皇帝穿着新装去游行,最后的结局是这个骗局被一个小孩子揭开。 我们回顾了一下课文结构就是相当于再读了一次课文,那么现在你们能说说课文的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写的,都写了哪些人吗?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两个骗子设下的(骗)局),对那么我们说全文就是围绕(骗)这个字来写的,

故事里都有哪些人呢?(皇帝,骗子,官员,百姓,孩子)在这个故事里骗子是设骗骗人,那么皇帝呢?(受骗)官员是(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 1.分析皇帝性格 骗子设下的局最先是为了让谁相信,如果是你你会相信吗?那么我们现在回到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找出皇帝三次心理活动。 指名学生回答。(感到有些不大自然-无需害怕-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得出皇帝(昏庸、愚蠢)性格特点。(心理、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从这里看出皇帝期不期待他的新衣服?期待,是啊,他十分期待,所以前前后后派人去看了几次?三次,哪一次他自己也去了,(第三次)现在请同学们看到第21,22段,皇帝看到衣服后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是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是今天老师想让你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演一演昏庸愚蠢的皇帝,读一读皇帝看到新装后的心理活动以及说的话,也就是第21、22自然段。先自由朗读一遍,老师再请几位同学为我们表演。开始。指导朗读第21、22自然段。指名三个学生朗读。(预设评价语:恩,不错,但是我觉得愚蠢的程度还不够,真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皇帝,哎呀,真是棒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3.齐读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师今天还想给一个十二分的满意,不知

圆明园的毁灭赛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诗情画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圆明园风景及文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要为大家读一段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1、课件出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 2、过渡:可是这仙境般的圆明园现在怎样了呢? 3、出示图片: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板书:毁灭) 4、读题质疑:此时的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5、学生提出问题:如仙境般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感受,品味辉煌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看一看,来欣赏它那往日的风采。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二、三、四段,过去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反馈,师总结:圆明园特别大,因为它由众多小园组成,很多小圆绕在圆明园周围,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众星拱月) 4、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自已默读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掉,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5、同学们找到了几个有?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一共有七个“有”) 6、那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出示课件,殿堂的特点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特点是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特点是热闹非凡,山村乡野的特点是幽静) 7、由此可见,有些建筑是有气势的热闹的,还有些是精美的宁静的。明确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吧!注意要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8、多美的圆明园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当之不愧地说:圆明园是——(生:园林 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园林的瑰宝、建筑的精华) 9、师、圆明园除了有宏伟的建筑,还有哪些东西?(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想象一下,两千三百年,该有多少青铜礼器?该有多少名人书画?该有多少奇珍异宝?拿起书来自豪地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想见见这些宝物吗?那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圆明园内珍藏的珍贵文物图 10、是呀,如此之多的珍贵文物,课我们不得不感叹——(生齐读句子)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栏目,提供与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希望你们能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 一、背景导入,积淀情感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图片) 孩子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你们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347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3470000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的学校有多大? 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大约10000多个 师述: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这封信中提及的“世界奇迹”是指——圆明园。是的,它就是140年前,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这座园林现在还有吗?没有了,它被毁灭了。今天老师就带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图片出现废墟)

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把课题书写完整。毁的笔顺要特别注意。 齐读课题。再读。 二、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令人痛心。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先来检查生字词 出示: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瑰宝精华 掠走销毁灰烬损失不可估量 自由读 个人领读 (仔细观察,第一组都是描写什么的?圆明园内景色的词语) (第三组呢?描写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造成的损失的词语) 请再仔细观察,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造成的损失的程度?——不可估量。是的,谁能告诉我这个词语的意思呢?——不可计算的损失,无法统计的损失。你的预习很充分。圆明园的损失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去统计。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文本 既然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现在我请三位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济南的冬天(名师教案)

2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1968年的一天,许多知名人士纷纷祝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因为他是日本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可当时,有一位瑞典大使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你知道这位中国作家是谁吗?(明确: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用语质朴清新,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独到洗练且韵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去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文章的语言上来,为学习本课明确方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注释,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结合相关资料圈出疑难字和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 (2)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温晴。 (3)文中选取了山和水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4.研读课文,体味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是通过三组对比突出的:北平(大风)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光)与济南(响晴),热带(日光毒辣)与济南(温晴)。 (2)作者围绕着这个特点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三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和城外的远山。两组水色: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 (3)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小结:文章先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一一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绘水色绘了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自读与速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师:老舍先生于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29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写成的。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册“课前导航”,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记住安 徒生的重要作品,并记住童话的特点。 2、通过查找工具书,会读写“炫耀、滑稽”等词语。 3、通过熟读文章,能把握文章情节,复述文章内容。 4、通过找关键句,能分析其作用并探明人物说真话、假话的原因。 5、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6、通过续写童话,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评价任务】 1、活动一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及童话特点。 2、活动二让学生会读写“炫耀、滑稽”等词语。 3、活动三让学生能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内容。 4、活动四让学生能把握关键句的作用。 5、活动五使学生能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6、活动六能使学生激发想像力。 【内容与实施】 一、查预习,导新课 活动一:【课前热身】阅读练习册“课前导航”,识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作家、作品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

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写作背景 18世纪末代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shē)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ē)谀(yú)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3、童话的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应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活动二、查工具书,解决下列字词的拼音、写法。 1、炫.耀( xuàn) 2、滑稽.( jī ) 3、陛.下( bì ) 4、头衔.( xián ) 5、称.职( chèn ) 6、自称.( chēng ) 7、御聘 ..( yùpìn ) 8、赏赐.( cì) 二、理情节,知内容。 活动三、梳理故事情节(用一个字概括),复述故事内容。 引子:皇帝(爱)新装。 开端:骗子(做)新装。 发展:君臣(看)新装。 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孩子(揭)新装。 三、抓关键,探原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4 圆明园的毁灭 名师教案

14 圆明园的毁灭 文本分析: 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的名胜古迹;看到了一群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去写,题眼是毁灭,文章的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根据课程标准的三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日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能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 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观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应噶侵略者的 野蛮行为。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珑、剔”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损、皇、剔、统”等14个生字,重点指导“剔、统”两个字的书写。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玲珑剔透、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等词语。 3.运用图示方法理清课文的叙事顺序和课文结构,并能借助图示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 4.通过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侵 略者的憎恨之情,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教师) 5.通过教师范读、试读、挑战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 热爱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背诵三、四自然段。 6.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运用反衬手法,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是哪一篇课文? 生:《济南的冬天》。(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 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 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下面,老师

就考考你们。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 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温晴”是什么意思? 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慈祥。 师:哦。慈祥,有同情心。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 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 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

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 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明亮。 师:对。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 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 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1.易错字 滑稽.(jī)赏赐.(cì)钦.差(qīn)妥.当(tuǒ)呈.报(chéng)陛.下(bì)愚蠢. (chǔn)勋.章(xūn)款.待(kuǎn)御聘 ..(yùpìn) 2.多音字 漂 稽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5.词语释义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安徒生(1805—1875),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文题解说】 课文以“皇帝的新装”为题,描述了看不见的、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文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围绕着“新装”,各色人物尽情表演,丑态百出。 【创作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战争时期,丹麦由中立国倒向拿破仑一方,成为战争国,后来,拿破仑兵败,丹麦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到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 本文通过叙写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该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2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4.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历史可以倒转,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第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边读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做批注。 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 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正确读写济南、镶上、宽敞、澄清等词语,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活动教学法、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多媒体出示画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三)深入研读 1.第一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丑恶行为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 熟悉情节,把握形象,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学体裁。 导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将讲讲这个故事。 二.简介作家作品: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周扬说:“丹麦出了一个安徒生,赢得了世界的、不只限于少年儿童的广大读者。”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学过的有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外还有可爱的《丑小鸭》、美丽的《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三.学习新课: 1.(请再读一遍题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新装、皇帝)如何展开的?速读课文,看谁能填对老师出的题目。每空只能用一个字。 情节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说出起止。 2.请一位同学照此顺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情节完整,语言连贯,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说得简要明白。 3.你认为哪个情节最精彩?(或你最喜欢哪个内容?)(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哪句话最生动?(举例说明并说说)为什么?(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鲜明生动、逼真传神,活灵活现,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几个精彩的片段。 看新装(分角色朗读) 穿、展新装(课本剧表演)略 4.思考讨论: ○1找出在故事情节中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想想起什么作用?(推动作用)人们都怕这一点,才让骗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从下面的问题中也可看出来)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略)这些是什么描写?(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114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你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2.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东坡学校商国庆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文介绍的景观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凭借课件、图片等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的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圆明园毁灭) 三、直奔重点,学习“圆明园辉煌景观”部分。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生交流,师板书。(布局建筑收藏) 4、圆明园有着怎样的布局,齐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介绍其布局特点。 (2)、文中哪个词准确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板书:众星拱月)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 5、明园不但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看看书,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生汇报。(读句子、谈体会,并可补充相关资料。) (2)、想象园中还有哪些美景?(板书:风格各异) (3)、有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得多好啊,现在,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景色秀丽、风格独特的圆明园中。让我们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