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详细名单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

编号2013190216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学士学位论文(设计)Bachelor’s Thesis论文题目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作者姓名肖华琴学号2009119010216所在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导师及职称王晓玲讲师论文答辩时间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讲师)(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中国黄石 435002)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成果,认真总结黄石市这样一个以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为主要工业基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黄石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民生问题、进行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举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成效。
但在转型发展中,资源枯竭城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协调、解决就业难、环境治理难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转型发展的步伐。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本文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集近年来黄石城市转型发展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得出黄石市城市转型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黄石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推进机制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推广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等应对措施,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drawing on the 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 with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ome of the results, conscientiously sum up the Huangshi City in a non-ferrous metal miner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industrial base resource depletion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Huangshi City in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ivelihood issues, urba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both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But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the economy is small, uncoordin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difficult, and many other issues, these problems have constrained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ition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s, collecting the nondimensional Yellowstone urban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in recent years, come to Yellowstone urban transformation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angshi City,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response measures to promote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living, the city embarked on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Huangshi City;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Transformation目录1前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理论基础1.3国内外研究现状1.4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2黄石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2.1黄石市发展基本成果2.2黄石市转型中的必然性2.3转型发展的现状3黄石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实施3.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体系3.2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3.3指标标准化处理3.4黄石市城市转型发展效果分析及评价4黄石市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和建议4.1 提高经济转型效果的对策4.2 提高环境转型效果的对策4.3 提高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转型效果的对策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讲师)(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中国黄石 435002)1.前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资源枯竭期的特有现象。
262个资源型城市

262个资源型城市简介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为产业基础的城市,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
这些城市依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国境内有许多资源型城市,其中就包括了262个。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资源型城市可以根据所依赖的主要资源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资源的不同分类方式,可以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以下几类:1.煤炭型城市:这类城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特征,煤炭开采及相关产业是这些城市的经济支柱。
例如山西省的太原、临汾等城市。
2.石油型城市:以石油资源为主要特征,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是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
例如中国的大庆市、新疆的克拉玛依市等。
3.天然气型城市:这类城市的特征是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长庆油田、四川盆地等地。
4.矿业型城市:以矿产资源为主要特征,矿产资源的开采及相关产业是这些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
例如山东省的青岛、山西省的运城等。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挑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方面,资源的开采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主要的挑战包括:1.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一些资源型城市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2.资源枯竭问题: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
当资源枯竭后,这些城市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成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城市。
3.单一经济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特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过于单一。
一旦主导产业遇到困难,整个城市的经济就会受到冲击。
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这限制了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策略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资源型城市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一些策略可以帮助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包括:1.多元化经济:资源型城市应该寻求多元化的经济发展。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半年第一次月考地理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我国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
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分界带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北分界带()①边界具有过渡性质②边界具有明确界限③根据单一指标划分④根据综合指标划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南北分界带是()A.800mm等降水量界线B.平原与高原分界线C.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D.黑土与黄土分界线【3】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A.橡胶B.甜菜C.高粱D.甘蔗【答案】【1】B【2】A【3】D【解析】【1】南北分界带是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分界带,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我国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黑土与黄土均位于南北分界带以北地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糖料作物主要有甜菜和甘蔗;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甘蔗,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糖类作物。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是一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水田与旱地分布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北区城示意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农业生产主要的不足因素是()A.土壤B.热量C.资源.D.地形【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②黑土广布③商业贸易发达④综合性工业基地⑤雨热同期⑥林矿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⑤⑥【答案】【1】B【2】D【解析】【1】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主要的不足因素是热量不足,故B正确。
【2】东北地区为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丰富的森林及矿产资源,黑土分布广泛,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②⑤⑥正确,故D正确。
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转型路径研究——以阿尔山睿智发展规划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转型路径研究——以阿尔山睿智发展规划为例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称资源衰退型城市,指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自2008年,我国分三批公布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阿尔山为第二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正面临城市转型。
与传统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相比,森林资源因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功能性,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其经济发展的替代产业的方向更注重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生态旅游成为其主要产业转型主要方向。
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折点,是危也是机。
紧抓阿尔山转型机会窗口,构建睿智发展框架,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载体,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突破交通瓶颈,建设以圣水为主题的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圣地。
进一步建立目标实现评价体系,智慧动态调整发展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全域旅游、睿智发展、阿尔山1 阿尔山历史沿革与转型发展背景1.1.阿尔山历史沿革:依林而建、因林而兴阿尔山,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其城镇发展与林业的兴衰一脉相承。
阿尔山一直被视为一个天然资源的宝库,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已在此掠夺木材、修建铁路、建设高级温泉疗养所。
解放后,阿尔山经历了林业发展的兴起和繁荣,从边陲森工小镇一路走来,1996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阿尔山市(县级市),面积约7409平方公里,下辖3街道4镇。
1.1.阿尔山转型发展背景:资源枯竭,转型阵痛作为典型的森工类资源城市,林业是阿尔山固有惟一支柱产业。
但随着森林资源加剧枯竭和国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1998年以来,一直呈现“林竭城衰”的下行趋势,经历了约10年的转型阵痛期,2007年木材采伐限量仅为10.6万立方米,较1997年的28.3万立方米减少63%,积极的一面是生态环境改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但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失速,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大量林业职工下岗失业。
2009年,国务院明确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32个)名单,阿尔山市名列其中。
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完全名单

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完全名单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资源枯竭,说明这些资源所剩无几。
安徽淮北:淮南淮北都是中国12大煤矿基地之一安徽铜陵:当然是铜矿。
号称“铜都”甘肃玉门:玉门油田甘肃白银:白银铜矿广西合山:“广西煤都”,中国三大钒矿之一贵州铜仁万山:汞矿全国第一,还有磷矿河北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又是煤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煤啊煤河南焦作:焦作煤矿,曾经的优质无烟煤基地河南灵宝:“黄金之城”、“硫铁王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区:不用说,1987年那场大火+多年的木材输出黑龙江七台河:据说是中国三大稀有煤田之一。
那里的焦煤、无烟煤很有名。
黑龙江五大连池:天然林开采全面禁止,森林资源黑龙江伊春:曾经的中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湖北大冶:大冶铁矿,那可是教科书津津乐道的中国n大铁矿之一;还有钨矿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黄石。
湖北潜江:岩盐,还有石油湖北钟祥:“中原磷都”湖南耒阳:又是煤矿湖南冷水江:“世界锑都”、“江南煤海”湖南资兴:煤;2007年煤矿实现税收3.5亿元,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4%吉林白山:曾经的“长白林海”吉林敦化:森林吉林九台:煤、非金属矿吉林辽源:曾经的“煤城”,吉林煤都吉林舒兰:褐煤基地江西景德镇:“中国瓷都”,高岭土江西萍乡:“江南煤都”辽宁阜新:曾经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所在地辽宁北票:因煤矿开发而得名;还有贫铁矿、金、沸石;当然,还有古生物化石。
辽宁抚顺:煤矿、油页岩、铁矿都是响当当的辽宁葫芦岛市南票区:煤、B石辽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区:我国重要的钼矿生产基地,曾是世界第三大钼矿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铁矿石的储量大,是鞍钢主要原料供给地辽宁盘锦:曾经的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田内蒙古阿尔山:大兴安岭另一侧;森林资源、火山宁夏石嘴山:煤矿、非金属矿产,在西北还是非常重要的山东枣庄:日本鬼子那时就挖了很多煤。
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的转型发展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发展
【材料1】阜新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曾被称为“煤电之城”,被誉为共 和国长子的掌上明珠,曾在计划经济年代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 2000年以后,由于煤炭资源枯竭,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瓶颈期,随着2001年 初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阜新开启了近20年的转 型之路。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 市渐趋稳定。
市 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
城市快速成长。
经
济
|新生期
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 现持续发展
|衰退期
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 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 减。城市陷入萧条。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时间
随堂练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不仅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还能影响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水平。如果经济开发过度损害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反过 来制约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发展需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呵护自然,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针对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 治理措施有哪些?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是什么?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落后
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突出
地面塌陷 废水排放
废弃矿井
煤矸石堆放占地
4.焦作市的生命周期
阅读课本P33并思考:1956年建市之初、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焦作市分别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哪个阶段?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案)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程标准】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措施【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阜新市因煤炭资源丰富,曾被称为“煤电之城”。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劵背面图案中,左侧的煤炭开采图的原型就是取自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可见阜新市昔日的辉煌。
20世纪末,阜新市开始转变以煤电为主的经济结构。
思考:1、阜新市为什么要转变?2、阜新市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课讲授】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资源型城市【思考】什么是资源型城市?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往往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资源型产业:不仅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
案例:伊春市——森林资源;大庆——石油资源;阜新市——煤炭资源;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资源型城市。
2、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的资源型城市。
案例:阜新市——煤炭资源的产业兴衰阜新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是共和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开始衰退,阜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
3、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思考】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有何特点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
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展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分布区。
截至2017年,我国国务院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26.3%。
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修订版

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中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全国共1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
其中: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
69个典型资源城市名单中包含我省的大庆,七台河、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铁力。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投资有望超5000亿。
网友质疑:1,我认为全国都应该列入资源枯竭城市,首都北京都没水喝了,空气也废了,他排第一吧。
2,景德镇,不是做陶瓷的么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富足的自然资源中繁衍生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曾令人无限遐想。
而如今,母亲河壮观不再、黄河变成十年八断流的干涸死河,沿流域干旱日渐严重;长江源头干枯,水质深度污染;近40%的资源城市矿物枯竭,生态危机迫在眉睫……黄河几近断流一九五五年,中国政府拉开“治黄大战”的序幕。
全国人大以全票通过包括三门峡工程的“治黄综合报告”,使三门峡等水利工程轰然而起,但建成不久,就形成渭河下游拦门沙,十五亿吨泥沙淤死八百里秦川和千万亩良田。
虽经多次排沙改造,仍无济于事。
最终很多库坝废弃,给关中平原带来“枯水沙尘满天,汛期小水大淹”的环境灾难。
尽管几十年“治黄”改变了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但在数千座水坝的拦截下,黄河变成十年八断流的干涸死河。
黄河首次断流出现于一九七二年,此后二十六年断流年份就达80%,从九零年到九八年,年年断流。
九七年更出现断流七次、二百二十六天断流的千古生态奇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全国共1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
其中: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
69个典型资源城市名单中包含我省的大庆,七台河、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铁力。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投资有望超5000亿。
网友质疑:
1,我认为全国都应该列入资源枯竭城市,首都北京都没水喝了,空气也废了,他排第一吧。
2,景德镇,不是做陶瓷的么?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富足的自然资源中繁衍生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曾令人无限遐想。
而如今,母亲河壮观不再、黄河变成十年八断流的干涸死河,沿流域干旱日渐严重;长江
源头干枯,水质深度污染;近40%的资源城市矿物枯竭,生态危机迫在眉睫……
黄河几近断流
一九五五年,中国政府拉开“治黄大战”的序幕。
全国人大以全票通过包括三门峡工程的“治黄综合报告”,使三门峡等水利工程轰然而起,但建成不久,就形成渭河下游拦门沙,十五亿吨泥沙淤死八百里秦川和千万亩良田。
虽经多次排沙改造,仍无济于事。
最终很多库坝废弃,给关中平原带来“枯水沙尘满天,汛期小水大淹”的环境灾难。
尽管几十年“治黄”改变了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但在数千座水坝的拦截下,黄河变成十年八断流的干涸死河。
黄河首次断流出现于一九七二年,此后二十六年断流年份就达80%,从九零年到九八年,年年断流。
九七年更出现断流七次、二百二十六天断流的千古生态奇观。
专家当时断言,黄河成为内陆河及季节性河流已成定局,不可逆转。
旱灾日渐严重
从九九年开始,国家黄委实施黄河水统一调度分配水量,确保黄河下游利津站有一定的下泄流量,黄河断流得以缓解。
可是,从此黄河流域的“枯水”及“旱灾”日渐严重。
零二年夏季,黄委称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的来水“特枯年”,零三年黄河流域遭遇五十年不遇干旱,兰州段黄河河床甚至
大面积裸露见底,黄河上中下游用水全线告急。
此后,旱情愈演愈烈。
到今年,中国北方更是出现五十九年来最严重旱灾,黄河流域二月六日首次启动特大旱灾一级红色预警,十五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全国的96%,三百四十六万人、一百六十六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北京、天津百日无降水。
河南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处长谷慧林曾说,近几年,黄河下游没有断流,主要靠的是行政手段。
按国际标准,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但多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接近70%,远远超过“警戒线”。
黄河支持流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早已超过极限。
年复一年的旱情、日益干枯的河床、龟裂的河底警告着人们,黄河的生命在渐渐地死亡。
长江源头干枯
如今,长江在蹈黄河的覆辙。
二零零五年六月至零八年十月,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
该项目负责人辛元红说:“六九年时,黄河源还有冰川(固体水库),但二零零零年时,整个流域已找不到冰川影子。
而黄河源区出现的固体水库消失及生态灾难,目前已在长江源区出现,并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
中国长江源考察队一九七八年曾确定的当曲源头多朝
仁,“长江在这里失踪了”。
基于实地考察,辛元红建立了此地区恶性生态演变模型:多年冻土退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湿地退化→“黑沙滩”形成→荒漠化扩大。
辛元红说,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以及沿线居民点等工程建筑,导致冻土层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
位于长江源区通天河畔的曲麻莱县,原有的一百零八眼水井近年来干枯了九十八眼,致使县城两次搬迁,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四千多个,目前已近50%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二至三米。
同时,沼泽湿地严重退化。
在当曲考察时,辛元红的藏族助手说,“过去我们沼泽很多,牧场的草也很厚、很高,早上骑马,草上的露水都能把马靴打湿。
现在草连地皮都盖不上。
”
中国著名环保人士杨勇零七年对长江源头及流域进行
考察,他说,与二十年前他所见到的长江源头相比,“已枯萎到可怜的程度。
在夏季,庞大的河床中只有一小股细细水流,周围已被大片沙漠包抄,很多地方的水永远断流,形成一些死湖。
死湖慢慢变成咸水,这个地方就随之慢慢死去。
”
他还说,长江源头地区一些城镇因缺水已搬走,沿江已有一些死城。
新城也面临缺水困难。
就在这样可怜的长江源头上,还将有七座水电站落成。
实际上,许多修好的电站因为没水已成了死电站。
水质深度污染
经济专家称,政府无序开发,强行向河流索取电力,把生态资源变成经济利益,变成少数人的政治资本,这可能是近年来中国生态退化乃至恶化的根本原因。
而牺牲千年河流生态换来的电力,只能接受当今世界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及初级加工工业向国内转移,可谓得不偿失。
长江流域涉及中国十九个省市区,提供全国36.5%的水资源。
九十年代后,中国水质迅速恶化,各城市都在将长江的纳污能力作为资源利用。
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承认,中国农村有三亿多人饮水不安全,相当一部份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
原中国水利专家维洛说,水利部的这个数字不准确,实际上,中国有七、八亿人在喝脏水。
他说,淮河、黄河、海河、辽河都被严重污染,现在长江有28%的河段也是水质很差的四类、五类水,在这些流域覆盖的地区,老百姓饮用水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
资源枯竭城市
今年三月五日,中国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三十二个资源枯竭城市。
九个地级市包括山东省枣庄市、湖北黄石市、安徽淮北市等,十七个县级市包括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甘肃玉门市、湖北潜江市等,六个市辖区包括辽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等。
去年三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资源枯竭城
市共十二个,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这些以“铜城”、“煤城”等富含矿物著称的城市,因无度开发矿山而逐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譬如,辽宁省阜新市是一九四九年后建立的最早煤电之城。
阜新建成的海州露天矿曾是亚洲最大的第一座机械化、电气化露天煤矿。
但经五十年开采,海州露天矿零五年因资源枯竭而关闭,成为迄今世界最大的废弃人工矿坑。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共有资源型城市一百一十八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一点五四亿人。
目前,已有近40%的城市资源枯竭。
中国二十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已进入“老年期”,四百四十座矿山即将闭坑,13%的矿城资源衰竭,三百万下岗职工、上千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专家估算,中国的金矿还可支撑开采十五年、银矿二十年、铜矿三十一年、镍矿四十六年、石油三十年,而其余大部分矿物资源也都在百年以内开采完毕。
只要再过二十年,江西的稀土资源矿将消失,世界储备量最大的钨矿资源也将消失;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矿的包头鄂博矿藏将消失。
业内人士分析,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的大中型矿山有九个年产钨精矿一万吨以上,预计七、八年后都将消失。
现有
十个大型黑钨矿山,八个矿山已进入中晚期。
五十年后,子孙后代该如何立足于世?
生态资源透支
除了自然资源短缺外,中国的生态资源也已严重短缺和透支。
中国的酸雨覆盖率达国土的三分之一,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三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
自一九四九年以来,80%的中国江河湖泊断流或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沙漠化土地每年递增三千四百平方公里,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等五类水。
环境生态资源,也是到了不能再透支的地步。
灾祸感应人事而发
有人说,中国人不懂科学。
可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很懂科学,翻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记载,从未出现过“自然灾害”的字眼,因为在古代人看来,“灾害”从来就不是“自然”的,而是和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紧密相关的。
汉代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
”中国几千年来,都相信灾祸是感应人事而发。
且看古人如何治理山河。
古人治水顺势而为,且疏且导。
大禹导江,东别为沱;开明拓峡,蜀地疏渠;李冰筑堰,四六分成,这都是顺天理,得人心的环境生态工程,历千年而不衰,造福后代子孙。
为何到了今天,却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视为迷信,将几千年来维持人类道德标准的理念否定,用“斗争加改造”代替传统的“天人合一”。
有经济学家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要钱不要德”,与人与自然以暴力相见,社会的腐败恶行呈全方位展现。
“盛世橱窗”牺牲了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人文及生存环境,天灾人祸怎能不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