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合集下载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Ⅰ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属于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2.【答案】A【解析】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解析】通假字,通“趋”赶紧.【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5.【答案】B【解析】②写贼众的惊呼,④写城陷,花云被俘后宁死不屈.⑥写花云被俘后,勇敢无畏.考生先判断是否写华云,再判断是否表现了他艺高人胆大.据此分步筛选.【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6.【答案】A【解析】“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文逊战死后才破城.此处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 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1)“乘涨”,趁着涨水(的机会);“堞”,城墙的垛口.(2)“弃(之于)江中”的省略,“莲实”,莲子.【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能力层级B(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力层级D9.【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三)名篇名句默写10.【答案】(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3)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注意“骈”、“槽枥”、“豚”几个字的写法.默写难度不大,六空中有四空出自初中课文.【考点】考查默写名篇名句.能力层级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案】CDE【解析】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2.【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解析】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3.【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解析】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考点】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4.【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析】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观点鲜明(先亮出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答案】CBE【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2.【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解析】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于“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D.3.【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解析】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4.【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①斯瓦米纳森层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解析】考生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考点】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五、语言文字运用13.【答案】B【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多.此处用错对象,不能形容“橙子”多.【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E14.【答案】D【解析】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错,杂糅,保留“最主要的原因是……”或“……造成的”.B项““抚慰金”不对,应为“赔偿”才能与前面的“提出了”搭配.C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并列不当,属于逻辑错误.“道路”属于“交通”行业,可直接改写为“道路交通”.【考点】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15.【答案】C【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语段.爱听、看新闻报刊的读者都知道,首先交代其地理位置,确定⑤,即可排除所有答案.【考点】考查排序.能力层级E.16.【答案】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反而会试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析】根据前文的“质疑”可推断第一空应当是对“洗脚”行动的反对.句末的问号可确定此句为反问句.根据“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和“只是简单地采取”可推知后面的空格里的大意是不管青红皂白.根据“涉及到很多方面”,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最后一空的大意是各方面协调努力.【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连贯.17.【答案】示例:小溪如果害怕大海,那它永远不能澎湃;流星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闪耀;巨轮如果害怕骇浪,那它永远不能出海.【解析】句式为“……如果害怕……,那它远远不能……”,修辞上是排比.内容上有一定哲理.考生首先要求得“形似”,即句式上、修辞上一致,再力求有深度或高度.【考点】考查仿写和修辞.。

全Word精排版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解析

全Word精排版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全国卷2语文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泊.车(b6) 称.心(chèn) 唱主角.(jiǎo) 弹.丸之地(dàn)B.苍穹.(qióng) 掺.和(cān) 单行.本(xíng) 不偏不倚.(yǐ)C.梦魇.(yǎn) 本埠.(bù)黑魆魆..(xū) 燕颔.虎颈(hàn)D.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名噪.一时(cào)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A项“唱主角”的“角”应读jué;B项“掺和”的“掺”应读chān;D项“名噪一时”的“噪”应读zào。

故答案为C。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详解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详解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全国卷2语文详解答案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A项“唱主角”的“角”应读jué;B项“掺和”的“掺”应读chān;D项“名噪一时”的“噪”应读zào。

故答案为C。

2.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

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C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D项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三项都是用正确。

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故选B。

3.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B项“凝聚”和“骨干”不搭配,“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可改为“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品牌”。

C项“这”指代不清,应将前半句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

D、定状语序不当,应该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

故选A。

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注意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宜谓语句首,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010高考语文详解全国卷1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2010高考语文详解全国卷1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2010高考语文详解全国卷1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答案】C【解析】A秣(mò)、B倾轧(yà)、D解剖(pōu)【考点】语音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使用对象错误。

D、附庸风雅:贬义词。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18套(答案)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18套(答案)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18套(答案)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一、1、【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â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答案】B3解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

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答案、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答案、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语文(全国卷Ⅱ)目录第一卷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泊车(bó) 称心(chèn) 唱主角(jiǎo) 弹丸之地(dàn)B.苍穹(qióng) 掺和(cān) 单行本(xíng) 不偏不倚(yǐ)C.梦魇(yǎn) 本埠(bù)黑魆魆(xū) 燕颔虎颈(hàn)D.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名噪一时(cào)【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能力层级A.【解析】A项“唱主角”的“角”应读jué;B项“掺和”的“掺”应读chān;D项“名噪一时”的“噪”应读z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答案】B【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层级D。

【解析】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

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C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D项“放虎归山”:比喻把坏人都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此处可改为“畅所欲言”。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Ⅰ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属于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2.【答案】A【解析】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解析】通假字,通“趋”赶紧.【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5.【答案】B【解析】②写贼众的惊呼,④写城陷,花云被俘后宁死不屈.⑥写花云被俘后,勇敢无畏.考生先判断是否写华云,再判断是否表现了他艺高人胆大.据此分步筛选.【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6.【答案】A【解析】“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文逊战死后才破城.此处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1)“乘涨”,趁着涨水(的机会);“堞”,城墙的垛口.(2)“弃(之于)江中”的省略,“莲实”,莲子.【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能力层级B(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力层级D9.【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三)名篇名句默写10.【答案】(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3)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注意“骈”、“槽枥”、“豚”几个字的写法.默写难度不大,六空中有四空出自初中课文.【考点】考查默写名篇名句.能力层级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案】CDE【解析】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2.【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解析】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3.【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解析】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考点】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4.【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析】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观点鲜明(先亮出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答案】CBE【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2.【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解析】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于“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D.3.【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解析】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4.【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①斯瓦米纳森层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解析】考生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考点】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五、语言文字运用13.【答案】B【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多.此处用错对象,不能形容“橙子”多.【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E14.【答案】D【解析】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错,杂糅,保留“最主要的原因是……”或“……造成的”.B项““抚慰金”不对,应为“赔偿”才能与前面的“提出了”搭配.C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并列不当,属于逻辑错误.“道路”属于“交通”行业,可直接改写为“道路交通”.【考点】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15.【答案】C【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语段.爱听、看新闻报刊的读者都知道,首先交代其地理位置,确定⑤,即可排除所有答案.【考点】考查排序.能力层级E.16.【答案】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反而会试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析】根据前文的“质疑”可推断第一空应当是对“洗脚”行动的反对.句末的问号可确定此句为反问句.根据“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和“只是简单地采取”可推知后面的空格里的大意是不管青红皂白.根据“涉及到很多方面”,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最后一空的大意是各方面协调努力.【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连贯.17.【答案】示例:小溪如果害怕大海,那它永远不能澎湃;流星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闪耀;巨轮如果害怕骇浪,那它永远不能出海.【解析】句式为“……如果害怕……,那它远远不能……”,修辞上是排比.内容上有一定哲理.考生首先要求得“形似”,即句式上、修辞上一致,再力求有深度或高度.【考点】考查仿写和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