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资料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此展开。
这两对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或者说是更为优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则是派生的。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展开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当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突现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尤其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并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存在。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应然而生。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而自然界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
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永恒依赖,人类不论多么聪明,有多大能力,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都不能脱离自然界。
人永远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就意味着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保护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是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还是一种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就能思维,就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对周围环境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还进行改造,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有自我意识,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就能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主体,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与自然相对立的一极,也就无从谈起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有自我意识,能与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物质能量交换,才形成了特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产物,即“人化自然”。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变化:一、古代时期: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在古代时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农业文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二、近代时期:工业化的挑战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逐渐开始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工厂排放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同时,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森林等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
三、现代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
四、未来展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人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这将包括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有所不同。
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这种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演变1.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依赖于自然的资源和环境,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和谐共生的。
2.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
3.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三、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1. 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
2. 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的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特殊天气事件的增多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害风险。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与对策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2.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结论与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话题,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建设美丽我国、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我的观点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法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自觉尊重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程:从猎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转变
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人类是采集者和猎人的角色。
我们依赖自然界的资源来获取食物、水和庇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储存粮食,并建立了定居点。
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为我们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来生存。
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选择耕种和畜牧,以更加稳定地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开始过度开垦土地、滥伐森林和放牧,导致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逐渐地,人类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在20世纪,环保运动兴起,人们
开始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
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环保法律和政策,鼓励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以确保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
各国采取措施限制非法捕猎、滥砍滥伐和过度捕捞,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人们也开始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从依赖自然到尊重自然、从过度开发到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唯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系】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而在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更是被提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系展开探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1.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历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期的人类是依赖自然生存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自主改造自然,这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开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2.和谐共生的内涵及重要性和谐共生不仅仅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更是指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共生的实现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1.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已经高度重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
2.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我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

2、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的, 它必然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与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一样,也是由异化走向对异化的扬弃的。
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自身生活的认识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出发,论证了人与自然认识关系的源起和变化。
对这一变化最经典的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也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佐证。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自然的抽象认识经历了一下阶段:第一,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己逐步摆脱神话的想象,而更多相信以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探讨自然的本质。
此时,虽然人类己开始依靠自己的观察来试图认识自然,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的认识还缺乏科学的认证,而是处在朴素直观的猜测的基础上, 是一种直观觉察和天才思辨的结果。
这时,由于人们对人一神一自然三界认识仍带有浑然一体的特色,其自然观具有物活论、整体论、目的论的倾向,是一种有机论的观点。
所以,这时的自然观也是以有机整体的朴素辩证的唯物自然观占主导,当然也有神秘宿命的唯心自然观。
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活的具有内在秩序的有机体,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有“心灵”的、“活的”世界。
这也就是常说的“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坚持“整体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在对人与自然何以存在的思考上,他们基本认同“目的论”,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有目的的,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 为了某种目的而运动。
这种目的论,最终往往导致世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神”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或“第一推动力”。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 然,人的活动又会影响自然,所以人与自然 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类对自 然及其自身认知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会有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实质——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 解决的循环过程。 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是丽江源头的忏悔碑
无限敬畏的自然神灵: 您所统管的自然界,本是我们的亲兄弟! 由于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无视您所规定的自然则, 因而受到了种种惩罚: 毁坏森林,乱采沙石,招致洪灾泥石流; 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招致沙尘风暴; 肆意捕杀野生动物,招致动物灭绝; 乱采乱挖珍稀植物,招致植物灭种; 随处乱丢垃圾,招致瘟疫滋蔓; 随意排放废水,招致水源污染; 大肆排放废气,招致空气污染; 滥用生长激素和农药,招致食品有毒素; 。。。。。。 这都是我们的罪过,请接受我们的忏悔! 您的惩罚使我们警醒。我们决心用保护和美化环境 的实际行动,偿还对您的欠债、祈求您的宽恕。 谨告神灵,伏惟尚飨。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 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 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 与“惩罚”:温室效应 加剧,酸雨污染,资源 短缺、森林破坏、耕地 减少、土地沙漠化、生 物物种灭绝……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已超出 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 能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最终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类清醒的认识到,如果继续按传统发展道 路走下去,人类文明将全面崩溃,人类将面 临灭顶之灾。
可分为三个阶段
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阶段 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阶段 敬畏与依赖 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 征服与控制阶段 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阶段 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阶段 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经历的一切告诉我们:相互依存才是我们所追求 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的反思,我们相信, 人类有信心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环境永远是人类最 亲密的朋友.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 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 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 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演变规律
➢ 人类文明的历程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早起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2010 级 临床医学 0060班
➢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演变规律 ➢ 目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时间可以追述到700万年前某一天,从那天起 突然出现了一个让地球无比纠结的问题,因 为人来了… 随着最早的人类出现,人与自 然的关系在不断演变,这就使得人成为了一 切环境问题的根源。
➢地球至少存在了数十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只有几千年,然而人对于环境的影响 却是巨大的。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 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指它对人和其他生命 的生存意义。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和其他生 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实现人和其他生 物的利益。
➢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生产发展的需 要。它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再生 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
➢ 因此也就对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四个时 期即依赖阶段,开发利用阶段,征服阶段以 及和谐相处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
➢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 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 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
➢ 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 胁。这一时期,人类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甚 至于崇拜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 状态。。 (依赖阶段)
农业文明时期
➢ 在这段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 器的使用及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 阶段。
➢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自 然资源如土地、林木、草场、山川、河流等有较强 的依赖性,所做的更多只是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 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开发利用阶段)
早期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产生了一 系列技术革命,从而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 使得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各种机械装置被发明出来,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 会。
➢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生 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也飞跃前进,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 足感,驱使他们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 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 夺。然而,这种征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不和谐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 个时期——征服阶段。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一个叫 潘多拉的星球上,这个星球上存 在着一种特有的矿物元素。能够 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拓荒 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矿物元素 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
然而在这个星球上还存在一 个叫做Navi的生物种族,他们不 满人类的到来,更不喜欢人类的 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 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
➢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
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 的报复与惩罚。
现代工业文明时期
➢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 前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 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 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 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的,人类感受到了自然界 愤怒的力量,但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动物,当这种 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 一个新的时期——和谐相处阶段。
➢ 进入21世纪,“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 题,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一系列的绿色, 低碳工业相继出现。
➢ 正是由于我们的这些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缓
和,我们所预期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的被构建出 来。
探究这一系列变化的目的
➢ 自从人类的出现,自然界就被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经历了最初的崇拜与依赖;认识与了解之后的开发 和利用;为满足自身无止尽欲望的征服和索取;遵 循自然界自身规律后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我们应该 知道: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 “人本身是自然的 产物”,目光短浅的利用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 惩罚;破坏环境,必将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 类的未来面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