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五篇)生态环境是事关民生的重大课题。
让城市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这既是对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对城镇化的深邃思考。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篇1800万年前,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人类这种生物。
千万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由原始部落到诸国间的“分天下”……最终,瓦特的蒸汽机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开始。
但地球的环境,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满目疮痍。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
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
这怎不叫人寒心呢?但人类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东中国海出现赤潮。
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这何尝不是自然的报复呢?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重要的枢纽。
森林是水的保护神。
江河上游良好的植被就像巨大的水库,可以调节江河径流、削减洪峰。
据研究,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林地在一次连续降雨中可蓄积70毫米~270毫米的降水。
滥伐森林,意味着破坏生态平衡、水土流失,而今,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世界河流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还有年年以极快速度消失的森林,年年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地球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人类将失去这个朋友,那时,人们醒悟会不会太迟了?说全球沙漠化似乎太遥远了,但淡水资源呢?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与⾃然哲学论⽂范⽂3篇中国⽣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在思考⾃然界的价值以及⼈类与⾃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类中⼼主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
⾃然价值、⾃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态⾃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起是⽣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
中国的⽣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态思想进程,⼜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态哲学的必然。
中国学者明确指出,⽣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关键词:⽣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然价值;过程哲学;⽣态纪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
环境伦理学概念⾸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态学中的⽅法论问题》译⽂中。
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创者之⼀,于1991年6⽉出版《⽣态哲学》⼀书,提出了⽣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态哲学研究的空⽩。
⽣态哲学作为⼀种新的哲学转向,让⼈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然、如何⾏动。
中国的⽣态哲学历经⼏⼗年的发展正在⾛向成熟。
它从⽣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直⾄今天⽣态哲学正在⾛向全⾯发展。
⼀、⽣态伦理发展阶段西⽅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些学者很快从“”中⾛出来,此时,中国的⽣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
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的研究基础,产⽣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态哲学与⾃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态哲学就是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与⾃然的关系、⾃然观就是它的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6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6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1摘要: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详细论证人与自然是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瓦尔登湖》;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
由于新旧社会因素的剧烈更迭,社会思潮对于时代潮流的强大感召力和向心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泛物质化倾向十分严重。
出于对简单真实生活理念的追求,梭罗前往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外界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长久的超验主义精神实践,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反省,为当时物欲横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探索出了一种全新却又源于过去的导向,对于社会的成熟转型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合理性产生了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梭罗在他的思考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揣摩和启示。
过去的工业社会,自然对于人而言,只是一个物质资料的索取对象。
人类通过他们的科学技术,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满足一种扩张和征服的野蛮欲望。
人类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把自我的利益中心论,直接凌驾在自然之上,让海洋、河流、山水、草木、鸟树等都沦为推动工业巨轮滚滚向前的免费奴隶。
即使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依然不满足,不断以更新的形式,更高的效率来开发自然资源,丝毫没有考虑过后果。
但是,后果是必然会来临的,这里梭罗在书中就有了很好的预见。
因为自然的忍耐和宽容,都只是暂时的,无休止的索求必然会以毁灭作为代价。
然而,在梭罗的书中,他刻画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却是与当时那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程序化生活截然不同的。
梭罗在那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意识实体中,不仅阐述了他对于真实和现实的辩证理解和理性剖析,也同时流露出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的恢复,以及在这种近似复古化的精神实践中,创造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蓝图,并逐步地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
人与自然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精彩12篇)

人与自然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精彩12篇)人与自然作文篇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是征服?是利用?应该是和谐发展吧。
但是这种关系又很难维持。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破坏了自然。
看看现在的全球变暖,看看多少动物濒临灭绝,看看南极上空的臭氧洞。
这些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造成的。
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尘土飞扬,留下了那阵阵黑色的尾气。
工厂将自己生产留下的污水也悄悄地排放进一条清澈的小河中。
一排排树木被砍伐,绘成那一幅幅凄凉的无助的图画。
沙漠贪婪地吞噬着更多的绿地。
动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家园被抢走,变成人类的领地,然后绝望地转身离去。
又是一条鲨鱼被捕杀,只是为了那满足人类对鱼翅的虚荣。
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温室气体和烟尘。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
面对大自然慷慨的赠与,我们却毫不留情将其蹂躏破坏。
人类本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而存活下来。
人类为了自己科技文明的发展,为了一己私欲,给自然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却还不满足。
面对现在这样伤痕累累的。
大自然,我们该清醒了。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其实有很多小事可以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
首先,我们可以多种树。
树是人类的朋友。
树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供一个工厂的人一天的呼吸。
树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能够绿化环境,还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环境污染。
树还能吸收噪音,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中。
其次,我们还应该减少开车出行。
汽车会排放许多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我们的空气。
所以如果去的地方不远,那么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前往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不仅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强自己的体制。
另外,夏天空调仅可能调到26度以上。
将空调器的温度调控到27度可比20度时节省电能约30%。
另外空调温度太低对人体健康也不益,有可能会引起所谓的“空调病”,如关节炎、肩周炎、感冒等。
自然学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初中议论文800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初中议论文800字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相处。
自然拥有无尽的智慧,其中包含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许多经验和教训。
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真正发挥自然的力量,与之和睦相处。
我们应该倾听自然的声音,关注自然的需求,保护自然的美丽和生命。
不要破坏自然的平衡与稳定,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的利益,以免为我们自己埋下祸根。
人类应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永远的满足人类的需求。
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倡导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应该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以保护环境和资源。
人类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环境污染和破坏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它们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我们将无法永久地享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水、空气和土壤的质量。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美丽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高中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五篇】

高中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五篇】自然是永恒的奇葩。
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萱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绮丽,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
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
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
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
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了人类她一切的珍宝。
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
于是,大地母亲体现出最宽容的一面,以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
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不过,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
而我们呢?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
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
自然开始觉得无奈、感到无助。
她十分难过:为何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她的美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
她辛苦捏造的鲜花啊,她精心绘制的风光啊,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河啊!鲜花就要枯萎、风光就要残缺、山河就要垮塌!这个切的壮美绝伦眼看就要毁灭在人类手里!终于,宽容的大地母亲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
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如果在,就让我们恢复良知。
人与自然的高中议论文三篇

【导语】⼈类是⼤⾃然创造的奇迹,⼈类在⼤⾃然的庇护下成长。
为⼤家提供《⼈与⾃然的⾼中议论⽂三篇》,欢迎阅读。
⼈与⾃然的⾼中议论⽂篇⼀ 我们⽣活的⼤千世界,⽇新⽉异,我们⽣活的⽅式也逐渐改变着。
电视代替了观察,搭乘代替了⾏⾛,劳动代替了消遣。
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蜕变的,那就是原始的⼤⾃然的⼒量。
可⼈类为了眼前的益利,常常破坏了⼤⾃然的⽣态平衡。
看到⼀丛⼩草悄然出⽣,⼼中总会掠过⼀丝淡淡的喜悦吧?听到⼀⽚树叶悄然落下的声⾳,会不会有⼀缕伤感?那⼀个个充满活⼒、渴望光明的⼩⽣命啊,已被⽩⾊垃圾给淹没。
⼤⾃然总在时间中酝酿,然⽽,⼤⾃然却在流泪啊…… 曾经的这⾥,充满着⽥园⽓息。
那⼀朵朵不知名的⼩花⼉,散发着幽幽的⾹味,让⼈⼼旷神怡……秋天,稻⾕成熟了,⾦黄⾦黄的,⼀⽚⼜⼀⽚,⼀丛⼜⼀丛,⼀簇⼜⼀簇。
我想:⼤⾃然多像⼀位画家啊,画出如此淡雅多姿的画来。
湛蓝湛蓝的天空宁静⽽⼜深邃,淙淙流⽔声奏出了清凉,奏出了只有⼤⾃然才能拥有的伟⼤,⼀切都是那么和谐…… ⽽如今呢?取⽽代之的是⼯⼚。
美丽的花⼉被⼈类⽆情的剥夺了⽣存的权利,为什么?为什么呀?⼈类永⽆⽌境的贪欲啊!天空中呛⼈的烟哪,⼩鸟的天地啊。
⼯⼚的污⽔呀,排⼊⼩溪,⼩鱼⼉的家园啊。
我们这些⽆知的⼈类,没有权利去剥夺这⼀切啊,⼤⾃然中的⼀切⽣物,都有⽣存的资格啊!⼈类⼀定被乌云蒙蔽了双眼…… ⾃然为⼈类付出了许许多多,不知⾜的⼈类只会索取,却不懂得去珍惜。
保护⾃然吧,别再让⼩鸟没有天地,别再让美丽的花失去⽣命,别再让⼩鱼⼉飘泊不定。
⼈与⾃然的⾼中议论⽂篇⼆ ⼈类只有⼀个地球,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与⾃然的关系是⼈类始终⾯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与⾃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整个⽣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与⾃然和谐与共的新⽂明.为保障⼈与⾃然的和谐,保护⽣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量.建⽴适应⽣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们坚定的内⼼信念,形成强⼤的社会舆论压⼒. ⽣态环境道德是⼈类在处理与⾃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化的发展⽅向存的⾃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的家园.和谐与共的⼈与⾃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态环境道德要求⼈们热爱⾃然、保护⽣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先做到: 珍爱⽣灵.平等对待⾃然界中的其它⽣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个地球,资源有限,⽣活在地球上的⼈却不断增长.节约粮⾷、节约⽤⽔、节约纸张,使⽤可再⽣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便没有⼈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多数⽣命.多植⼀棵树、多种⼀⽚草、多养⼀盆花、多增加⼀些绿⾊,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产⽣活⾏为,会带来很⼤污染.不乱扔垃圾、不⽤或少⽤难降解和难再⽣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我们⽣活在同⼀⽚⼟地上,我们拥有着共同家原,保护我们的环境.⼤地期盼着绿⾊、河流期盼着绿⾊、,⽔鸟期盼着绿⾊、花⼉期盼着绿⾊.滴⽔成川,积⼟成⼭,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唤醒“绿⾊之⼼”实施“绿⾊计划”.开展“绿⾊⾏动”让我们⽤双⼿撑起⼀⽚蔚蓝的天空!⼈与⾃然的⾼中议论⽂篇三 ⼈是⾃然界⾷物链顶端的物种,也是⼤⾃然的得意杰作之⼀,但是⼈类⾃以为是地球的主⼈,空⽓、⽔、动植物、⽯油、矿藏这些⾃然馈赠的资源,⼈类认为是理所应当,如红蚂蚁,在接受馈赠之后,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肆意破坏⾃然,殊不知,⽣态平衡也有忍受的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
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
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
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
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
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化了的自然世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表述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所谓人化,就是现实化,就是形成真真切切的现实的自然世界,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第三,自然世界的人化具有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界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当人面对天地万物或“面对自我”,形成经验和认知之时,形式上是人在认识,但因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在自然之中,所以实质上就是自然的自我认识;由于人对自身的超越,人将自身从自然分化出来,并通过人的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将自然摆置到自己的面前,构成了对象化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肩负着一种使命,即按照人自身的性质和需要改变对象本身。
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而人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使“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
这样,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架起了一座从主体到客体的桥梁,使客体主体化,自然界人化,世界最终归结为人。
第四,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
自然界里,生命在进化和发展中,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超越生命的生命”,把生命引向更广大的无生命世界,使无生命界潜在的能量得以活化,从而发挥出天地万物自身难以实现的价值性。
如: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人为天地之心”的观念:“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又如朱熹所说:“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
”这表明,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中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和进化模式的形成。
而且,人生为人的活动,既是从自然分化、与天地万物剥离的过程,同时又是更加深入自然、与天地万物相互同化为一体的过程。
人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也是既属肯定而又否定的两重关系,在人否定自然肯定自我的同时,人就把自我肯定于自身的否定形式即对象之中。
从这一意义来说,人对自然的否定,就变成不过是走向更高统一形式的一个步骤。
那种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不同、仅仅强调人与物相区别的意识,并不表明人的成熟,表现的恰恰是人的发展尚不成熟。
人的本性必然会引导人走向这样的结局: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人即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
一体,人与自然达到本质合一。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