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地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篇1】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
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
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
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自然辩证法 - 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自然界是人生计与展的前提和基。
人是自然界展的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成了生学意上的关系。
克思指出:“人自己是自然界的物,是在自己所的境中而且和个境一同展起来的”。
恩格斯:“从最先的物中,主要因为一步的分化而展出无数的、目、科、属、种的物,最后展出神系得最充足展的那种形,即脊椎物的形,而最后在些脊椎物中,又展出一种脊椎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克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以外或凌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人:“我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治异民族一,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相反地,我同我的肉、血和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的生计与展依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第一依于自然。
” 克思:“人 ( 和物一 )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物越有广泛性,人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就越广。
从理域来,植物、物、石、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自然科学的象,一方面作的象,都是人的意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 是人必预先行加工以便享受和消化的精神粮食;同,从践域来,些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些自然品才能生活;不论些品是以食品、燃料、穿着的形式是以住宅等等的形式表出来。
在践上,人的广泛性正表在把整个自然界——第一作人的直接的生活料,其次作人的生命活的资料、象和工具——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其次,境造人,人也造境。
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造境” 的思想。
人要想持生计和展,就必行。
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中,才令人的本获得确。
人比其余全部物,在于能和正确运用自然律。
“ 物不过依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筑,而人却懂得依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行生,而且懂得怎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象上去;所以,人也依据美的律来建筑。
”克思主依赖极的、能的践活采“ 境的改和人的活的一致”。
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一.人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宽容与被宽容的关系方式存有,人可以改建自然,但是无法发生改变自然。
《庄子。
齐物论》中说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正像马克思所说:“社会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顺利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就是小自然的有机整体,就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有,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有着感应器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器,相互联系、相互提振、相互制约,于此同时人与自然又就是相互矛盾的,人与自然的这种驳斥反驳斥,发生改变与反华发生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促进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种“促进作用”的关系处置不好,极容易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过剩。
人不是打败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备政府和支配自然的权利。
人只是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一种事物而已。
二.自然世界应该具有人的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中,人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自然必须+具备人的属性,也就是自然世界必须人性化。
因为,哲学就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究,人类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更好的介绍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并使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存活,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这么久,对这个自然世界更存有话语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定义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有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

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
1. 依赖关系: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例如,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水源和氧气等来维持生命。
2. 干扰关系: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干扰,可能造成自然界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例如,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破坏了许多生态系统。
3. 保护关系: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意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来保护自然资源。
4. 共生关系:人类也可以与自然界和谐共生,通过与自然界的互动来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例如,农民依靠土地和气候条件种植农作物,同时也通过保护土地和水源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辩证唯物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
起来的。
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而自然也通过地理、气候等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2.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出符合自身需
要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这种改造包括农业、工业、建筑等各个领域。
3.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虽然人类
可以改造自然,但同时也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否则社会将无法持续发展。
4.环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了关注。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可持续的,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科学技术的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然而,
同时也强调科技的应用必须受到社会合理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制约,防止滥用导致破坏性后果。
总体而言,辩证唯物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强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可持续发展,提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
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
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也是当今各生态主义流派—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议题。
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言:“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
”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
人类文明及其形态的演变首先植根于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地位的转化。
因而,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尽可以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固定模式来表达,譬如说:与工业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维模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社会面临“两大变革”或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所言“人同自然的和解”即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又对前者产生巨大反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祈愿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时,我们总是将“人与
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思考,所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即分别指代上述两种关系;反之,当社会不和谐时,我们常常会用“天灾”和“人祸”来表达相反的情感。
照此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是其他和谐关系内容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六个方面的归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的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进一步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这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个层面的和谐,而在党的执政理念中,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是其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相反,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如前所述,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
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当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和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影响。
如果说马克思彼时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社会制度的后果,那么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探讨则正是从制度的层面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形成的途径。
马克思据此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历史关系异化的“扬弃”,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可以说,很多学者都看对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病症,
但只有马克思才针对这一病症开出了社会制度变革的良方。
要之,“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只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层面;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具有基础性意义。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30多年来伴随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会出现在风沙肆掠,污水横流,暴力纷争的世界里,只会诞生于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我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因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