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说课稿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对外开放》说课稿本课是部编版新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九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了解了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设计意图如下:首先,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四个方面展开学习。
分别是,为何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部分内容教材上没有,顾及到了教材的完整性。
其次,说说课程设计,在导入部分: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并提出问题,点名今年改革开放40年的主题,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而且,整个课程设计以邓小平这个人物作为主线,采用时代杂志这样一个媒介平台,前后衔接比较好。
为了突破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这一教学难点,使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圈图,并上台演示,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在讲述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的时候,补充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在讲述深圳特区和浦东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前后城市的变化,直观的彰显了开放的巨大成就。
同时,除了书本上讲述的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之外,扩展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时事史观。
3.课程结尾部分,设计“畅所欲言话开放”这一环节,比较近当代中国开放的不同,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倡导学生积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培养爱国爱家的观念。
通过直观演示法,播放视频,谈话法等一系列学法,完整的呈现了课堂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第9课改革开放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说课稿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的这一段历史。
上一课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这一课建改革开放如何实施。
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此,在本单元乃至整个现代史部分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2)、通过读图、析图明确对外开放的格局;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正确认识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但是,在材料分析、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图片示意法、分析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与学的过程(一)、复习导入,开门见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什么重大决策?这一课将探究如何实施这一决策。
(1978年;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知今天这节课和上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起到温故知新作用。
(二)、明确课标,学有所依:(学案列出)(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设计意图】课标是学习的导航,只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课标,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 三)、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改革开放 教案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3)为了实施对外开放,我国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板书
设计
达标检测:
A组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 B.城市 C.工厂 D.国家机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4.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在以后()
A. 中共八大
B.“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三大改造
5.20世纪70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
分别是()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B组
材料分析识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D、E、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填写字母)
(3)2008年是我国最大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祖国大陆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此处为首站,这个经济特区是(填写字母)
(4) F发展成为国家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它的名称是。
(5)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___改革开放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___改革开放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___改革开放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邓征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课堂,听了歌曲后回答问题(见幻灯片),复习上节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看问题思考。
教师引入正文。
一、学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同学们自学课文,然后按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1)农村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改革前的情况是怎样的?有何弊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力低。
)(3)农村经济是如何改革的?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自主权,责任明确,积极性提高,连年丰收。
)[教师引导]在同学们回答之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投影:(略)同学们可讨论交流作答。
(4)农村经济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八年级历史下册 3.9《改革开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改革开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久远的年代,他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认识模糊而肤浅,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对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陌生,难以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设计理念】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动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疑问。
没有疑问的教学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学习只能局限在表面的感知认识上。
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问题,让疑问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地学习,感悟历史;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新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主动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益处,从而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某某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了解改革开放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改革开放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改革开放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新人教版 (1)

《对外开放》说课稿【核心素养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史实我国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的建立史料A.导入新课:出示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探究原因:闭关锁国出示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引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要怎样对外开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出示歌词(歌词中“一个圈让一座有一座的高楼大厦崛起。
”这个圈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外开放上坐的一个尝试。
在几个地方建立起一块特殊的区域——经济特区)1979年 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 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
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史料 2 1979年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 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营为经济特区。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共有 7个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 90年代。
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认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对对外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为例,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改革开放》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评议指正。
一、说教材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
”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
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改革开放)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XX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听歌后请思考问题: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教师(或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
第四环节: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形成简单的知识框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内改革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格局)第五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A.城市改革B.农村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沿海地区开放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3、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A、汕头B、深圳C、珠海D、厦门4、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营经济⑤中外合资企业⑥外商独资企业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第六环节: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每次调整的影响分别是什么?2、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开埠通商有何根本区别?(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这两个问题在课堂上完成,如果时间不允许,就作为作业完成)设计意图:其中第一题的总结对比,让学生强化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需要的认识,而通过第二道题的总结对比,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