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9课 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九课《对外开放》,是人教版部编历史教材。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外开放的推进。

课程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的成果。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深远意义,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掌握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意义以及影响,可能还处于模糊的认识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实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设计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3、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4、认识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史料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让世界来到窗口。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使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

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对外开放。

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领导人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随后,中央授权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许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

问题:1980年翁纯贤想要离开家乡,到中国大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去闯荡一番,她会选择哪里呢?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合作探究一1、经济特区特殊在哪儿?(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1980年来到深圳的翁纯贤要提高自己会选择去什么单位?(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深圳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港开达实业有限公司深圳蛇口凯达玩具厂)3、为什么要设立特区? (经济特区通过对外经济合作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成为知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窗口,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环节二让世界深入中国幻灯片展示深圳的变化:深圳本来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特区建立以后,“时间就是金钱。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等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章节,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的意义。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总结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改革开放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9课 对外开放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9课  对外开放

第9课 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对外开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主要讲述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以及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掌握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

2.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外开放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成果。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影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案例:准备一些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案例,如经济特区、外资企业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在1978年以后进行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就。

3.能够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内容1.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和时间背景。

2.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3.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4.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2.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难点1.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1.讲述法2.图片解说法手段1.PPT课件2.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放映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猜主题,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提出问题(10分钟)1.“中国对外开放”是什么?2.“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3. 介绍背景(10分钟)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时间背景,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4. 介绍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30分钟)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并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加深记忆。

5. 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作用(30分钟)探究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科技引进和固化市场等。

6. 总结与课堂作业(10分钟)在本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作文,并提出展开思考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2.参考学生在问题解答环节中的表现;3.参考学生在认识分析环节中对于分析反应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以“对外开放”为核心议题,通过主题讲授、图表解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概念、措施和成就,并探究了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达到了对于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是一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展开,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于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和成果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用具: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需要进行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对外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图片展示: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教师讲述: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图片展示:
6.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图片展示:
中国代表签署加入WTO议定书
2.教师讲述:加入WTO的基本情况。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呢?在本课的教学中,突出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值得嘉奖。

但要深入地理解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方面还存在简单的记忆背诵问题,需要在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部分内容上下一番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