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时教案 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作者收集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您,欢迎鉴戒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遭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酷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证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庞大变化;掌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产生的变化及社会保证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的情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采取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公道方案。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庞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换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现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庞大变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一)衣饰看变迁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样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样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八年级下全册教案集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第一课时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课程标准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
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
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
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
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比一比: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展示下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别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导入二:复习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大包干,次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新课一、对内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短剧表演:《三个农民》农民甲:“头遍哨子我不买账,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1)背景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
(2)实施教师: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简要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作用。
教师: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及乡镇企业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优选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doc
![[优选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doc](https://img.taocdn.com/s3/m/91f45d3addccda38366baf37.png)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作业
完成练习册
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一、开国大典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二、西藏的和平解放
时间地点1、时间1951年
主要内容2、谈判代表:
2、开国大典3、意义: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课题:第2课最可爱的人
年级
八年级
备课教师
贺荣
审核教师
审核教师
教学目标
提醒学生:1)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开国大典
问:1、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2、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清楚中共当代几次重大的党代会的内容过程与方法: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领导人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他们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198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诞生了,欧风美雨徐徐而来,中国开始和世界经济接轨。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
(二)、新课讲授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图片展示: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顶为邓小平塑像揭幕2、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二)、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包括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政府垮台的情况。
详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包括开国大典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
掌握三大改造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背景,包括国情的分析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详细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成果,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分析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大改造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
学生能够理解三大改造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并能够进行评估。
第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掌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探索的背景。
详细讲述大跃进的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
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最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探索古代文明课时一:古埃及文明的起源(45分钟)教学目标:-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能够简要描述其特点和贡献;- 掌握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掌握埃及法老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理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古埃及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和贡献?3.讲解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埃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4.介绍埃及法老的统治和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和想法。
6.展示学生讨论的成果,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帮助学生完善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小短文。
课时二:希腊城邦的诞生(40分钟)教学目标:- 了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并能够简要说明其政治和文化特点;- 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理解希腊城邦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观赏希腊城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了解希腊文明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希腊城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政治和文化特点?3.讲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4.分成小组,对比分析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并记录下来。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希腊城邦的理解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