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分类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
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 i。
表2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
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
在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除采用本方法外,也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进行对比。
7 地下水质量保护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保护地下水水源,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水的分类

4.1地下水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4.1地下水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4.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各类地下水特征
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 指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 水。 形成条件 包气带中有局部的隔水层 岩层的倾角不宜太大,分布范围不能太小 特点:直接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受季 节性变化;矿化度低,水质容易受到污染。
4.1地下水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 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 型。 • 所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 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 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 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 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 b、含水层发生变相或 尖灭形成的承压斜地
c、含水层被断层所阻形成承压
斜地 d、倾入体阻截承压斜地
隔水顶板是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隔水底板是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为隔水顶板、底板之间的距离。 测压水位是井孔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承压高度是指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钻孔中承压水位到承压含 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亦为作用于隔水顶板的以水柱高 度表示的附加压强。从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面的垂 直距离。 自流区是测压水位高于地表面的范围,又称为承压水的 自溢区。
4.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各类地下水特征
潜水等水位线图:是由同一时间潜水位相同的各点连线而 成 作用: 1.决定流向 2.水力梯度 潜水面坡度 3.埋深 4.取水位置(取水点在地下水流汇集的地方) 5.推断含水层的岩性或厚度变化(透水性越好,等水位线 越密;含水层厚度越大,等水位线越疏) 6.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7.确定泉水出漏点和沼泽化的范围(出现在潜水位和地形 等高线相等处)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1.引言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34Ⅴ表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
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提出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归口。
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按地下水成因可分为凝结水、渗人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按地下水的含盐量,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与卤水;
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分为结合水、毛细水与重力水等。
目前应用比较广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法,就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含水层的空隙性质进行划分的综合分类法。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就是指含水层在水文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
综合分类法,首先就是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与承压水。
再按照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与岩溶水。
将二者组合成为9种复合类型的地下水。
地下水综合分类组合
分
类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包气带水各种松散沉积物中的土
壤水,存在于局部隔水层
上的季节性重力水,过路
重力水及悬挂毛管水
裸露裂隙岩层中的
季节性重力水及毛
细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
上部岩溶通道中
存在地季节性重
力水
潜水各种松散沉积物浅部的
水
裸露于地表各类裂
隙岩层中的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
溶化岩层中的水。
地下水水质标准解读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项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目序号1色(度)≤5≤5≤15≤25>25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3浑浊度(度)≤3≤3≤3≤10>10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5pH 6.5~8.5 5.5~6.5, 8.5~9<5.5,>96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300≤450≤550>550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10铁(Fe)(mg/L)≤0.1≤0.2≤0.3≤1.5>1.511锰(Mn)(mg/L)≤0.05≤0.05≤0.1≤1.0>1.012铜(Cu)(mg/L)≤0.01≤0.05≤1.0≤1.5>1.513锌(Zn)(mg/L)≤0.05≤0.5≤1.0≤5.0>5.014钼(Mo)(mg/L)≤0.001≤0.01≤0.1≤0.5>0.515钴(Co)(mg/L)≤0.005≤0.05≤0.05≤1.0>1.016挥发性酚类(以苯计)(mg/L)≤0.001≤0.001≤0.002≤0.01>0.01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22氟化物(mg/L)≤1.0≤1.0≤1.0≤2.0>2.023碘化物(mg/L)≤0.1≤0.1≤0.2≤1.0>1.0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27硒(Se)(mg/L)≤0.01≤0.01≤0.01≤0.1>0.1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30铅(Pb)(mg/L)≤0.005≤0.01≤0.05≤0.1>0.1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32钡(Ba)(mg/L)≤0.01≤0.1≤1.0≤4.0>4.033镍(Ni)(mg/L)≤0.005≤0.05≤0.05≤0.1>0.1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36总大肠菌群(个/L)≤3.0≤3.0≤3.0≤100>10037细菌总数(个/L)≤100≤100≤100≤1000>100038总σ放射性(Bq/L)≤0.1≤0.1≤0.1>0.1>0.139总β放射性(Bq/L)≤0.1≤1.0≤1.0>1.0>1.0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_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三、主要特征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河 流
河 流
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 以下实际问题:
河
(1)确定潜水流向 (2流)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3)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4)确定潜水埋藏深度 (5)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河变化 (6)确定引水工程的位置
流
➢潜水面的形状
岩石颗粒由细变粗 含水层厚度增大
潜水下沉带
33/65
裂隙水
按成因:
•风化裂隙水 •成岩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
按埋藏条件:
•面状裂隙水 •层间裂隙水 •脉状裂隙水
34/65
岩溶水
特点:空间分布 极不均匀,动态 变化强烈,流动 迅速,排泄集中 。
35/65
地下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一、地下水的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由于地下水是在土壤、岩石裂隙中流动,流速极 慢,因此搬运力极弱,沉积作用也极弱,一般仅形成 小规模的洞穴碎屑沉积。
我国广西、贵州、 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十 分发育的地区。
3.岩溶发育的条件
①有可溶性岩石的存在,特别是产状平缓、裂隙发育的厚层石灰岩是岩溶发 育的有利条件。
②湿热的气候条件(水量丰富、具有流动性),尤其是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 的CO2时,有较强的溶蚀能力。
泉:地下水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按水头性质分: 1. 上升泉 2. 下降泉 按出露原因分: 1. 侵蚀泉 2. 接触泉 3. 断层泉
(1)判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 化 (2)确定测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 承压水的水头 (3)确定潜水与承压水间的相互 关系
地形等高线(m) 等测压水位线
含水层顶板等高线(m)
三、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问题: 承压含水层的变化:在储水与释水时,含水层厚度是不变的,承压含水
地下水分类指标

地下水分类指标1、地下水的类型(1)根据埋藏条件,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大类。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又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个亚类。
(2)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岩层风化壳(黏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3)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
(4)承压水也称为自流水,是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5)裂隙水是指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根据基岩裂隙成因,将裂隙水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①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裂隙中,多数为层状裂隙水,多属潜水。
②成岩裂隙水分布在成岩裂隙中,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当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
③构造裂隙水分布在构造裂隙中。
当构造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且强度足够时,则在岩体中形成比较密集均匀且相互连通的张开性构造裂隙,这种裂隙常赋存层状构造裂隙水。
当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时,岩体中张开性构造裂隙分布不连续、不沟通,则赋存脉状构造裂隙水。
2、地下水的特征(1)包气带水:①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②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工程意义不大。
(2)潜水有两个特征,一是潜水面以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直接渗入,成为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二是潜水自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
潜水与地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一般地面坡度越大,潜水面的坡度也越大,但潜水面坡度经常小于当地的地面坡度。
(3)承压水的特征①承压水是因为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而具有一定压力,承压性是承压水的重要特征。
因有隔水顶板存在,与地表水联系较弱,承压水受气候的影响很小,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②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有两种:一为向斜构造盆地,也称为自流盆地;二为单斜构造自流斜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
项目标准值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色(度)≤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5.5~6.5, 8.5~9<5.5,>9 6总硬度(以C a CO3,计)(mg/L)≤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Fe)(mg/L)≤0.1≤0.2≤0.3≤1.5>1.5 11锰(Mn)(mg/L)≤0.05≤0.05≤0.1≤1.0>1.0 12铜(Cu)(mg/L)≤0.01≤0.05≤1.0≤1.5>1.5 13锌(Zn)(mg/L)≤0.05≤0.5≤1.0≤5.0>5.0 14钼(Mo)(mg/L)≤0.001≤0.01≤0.1≤0.5>0.5 15钴(Co)(mg/L)≤0.005≤0.05≤0.05≤1.0>1.0 16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 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 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 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 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 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 22氟化物(mg/L)≤1.0≤1.0≤1.0≤2.0>2.0 23碘化物(mg/L)≤0.1≤0.1≤0.2≤1.0>1.0 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硒(Se)(mg/L)≤0.01≤0.01≤0.01≤0.1>0.1 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 30铅(Pb)(mg/L)≤0.005≤0.01≤0.05≤0.1>0.1 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钡(Ba)(mg/L)≤0.01≤0.1≤1.0≤4.0>4.0 33镍(Ni)(mg/L)≤0.005≤0.05≤0.05≤0.1>0.1 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
36总大肠菌群(个/L)≤3.0≤3.0≤3.0≤100>100 37细菌总数(个/L)≤100≤100≤100≤1000>1000 38总σ放射性(Bq/L)≤0.1≤0.1≤0.1>0.1>0.1 39总β放射性(Bq/L)≤0.1≤1.0≤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