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王伯军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是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
胃息肉较为常见,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 ,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3%。
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可单个亦可多发,最多可有上百枚。
胃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它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那么,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目前,发生胃息肉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据研究,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
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的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消退情况再作相应处理。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反流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近年来报告长期(指连续服药1年以上)服用质子泵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者在胃底长出多发性的小息肉病例也逐渐增多。
息肉分型标准

息肉分型标准
息肉是指黏膜上突出的肿块状病变,常见于消化道、鼻腔、喉部等部位。
根据其形态和组织学特点,息肉可分为不同类型,而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息肉的分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息肉病变。
首先,根据息肉的形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息肉状、息肉样和息肉状溃疡三种类型。
息肉状息肉表面光滑,呈半球形或圆柱形突起,常见于结肠、直肠等部位;息肉样息肉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或蕈状,常见于胃、鼻腔等部位;息肉状溃疡则是在息肉表面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等部位。
其次,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腺瘤型、炎症型和增生型三种类型。
腺瘤型息肉主要由腺上皮组织构成,其发生与腺体增生有关,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炎症型息肉则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黏膜增生,通常良性,但也需密切观察和治疗;增生型息肉则是由黏膜增生引起,通常为良性息肉,但也可能发生癌变,需要定期检查。
最后,根据息肉的大小和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
单发型息肉指单个息肉病变,多发型息肉指多个息肉病变。
多发型
息肉常见于遗传性息肉病等疾病,需要密切关注家族史和遗传史。
综上所述,息肉的分型标准主要包括形态特点、组织学特点和
数量特点。
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息肉病变时,应该根据其分型特
点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了解自身息肉病
变时,也应该了解其分型特点,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随访。
总之,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希
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广大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处理
息肉病变。
息肉分型标准

息肉分型标准
首先,根据息肉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息肉状、息肉样和息肉状-息肉样混合型三种类型。
息肉状类型的息肉表面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见于结肠和直肠黏膜。
息肉样类型的息肉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或颗粒状,常见于鼻腔和喉部。
而息肉状-息肉样混合型则具有以上两种类型的特征。
通过观察息肉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类型,有助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其次,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可以将其分为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类型。
良性息肉通常生长缓慢,组织学结构规则,生物学行为温和,不易侵袭周围组织。
而恶性息肉则生长迅速,组织学结构异常,生物学行为恶性,易侵袭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
通过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学行为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息肉的类型,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最后,根据息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无症状息肉和有症状息肉两种类型。
无症状息肉通常在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有症状息肉则常伴随出血、腹痛、粪便改变等临床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息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
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综上所述,息肉分型标准是根据息肉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结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有助于医生进行准
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息肉分型
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对待息肉病变,提
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因此,建议医生和患者密切关注息肉分型
标准的最新进展,以便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个体化治疗。
息肉

息肉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息肉英文名称:polyp定义:寄居于人体组织上的赘生物,多发于鼻腔或肠腔内壁,多为良性。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息是多出、盈余之意,《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
”《黄帝内经·玉篇》说“瘤,息肉也。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
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内的肌瘤等,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但不属息肉范畴。
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
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类推。
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性息肉"。
目录词语解释:临床症状1分类非肿瘤性病变1肿瘤性病变1原因病理慢性刺激1遗传因素临床诊断如何判断息肉是否会恶变1临床治疗手术或微创治疗1肠息肉治疗提示1民间偏方预防保健宫颈息肉术前检查注意事项肠息肉如何检查?咽喉息肉的症状展开编辑本段词语解释:词目:息肉拼音:基本解释[polyp] 粘膜(如鼻腔中的)[1]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像肉质的突起部分详细解释赘肉。
增生组织的团块或肉瘤。
息,通“瘜”。
《说文·肉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
”段玉裁注:“息当作瘜。
《疒部》曰:…瘜,寄肉也。
‟”《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东市百姓王布……有女年十四五,艳丽聪悟,鼻两孔各垂息肉如皂荚子。
”唐赵璘《因话录·羽》:“相国崔公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眥生赘,如息肉。
”编辑本段临床症状"息肉",就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
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大多数息肉都是隐蔽生长的,很难被发现。
息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息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注意:恶性息肉或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全面和专业的治疗指导。
本文介绍的是治疗常见息肉的简单方法。
什么是息肉?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特指在消化道壁上生长的小型肿瘤。
它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一定概率发展为恶性肿瘤。
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如何确定有息肉?一般来说,只有进行内窥镜检查才能明确是否患有息肉。
内窥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的粘膜,发现并诊断出息肉。
如果症状不明显,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X光、超声波等检查。
何时治疗息肉?当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其大小、形状、数量和位置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一般来说,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具有患癌的风险,需要尽快治疗。
此外,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等明显症状,也需要考虑治疗。
最简单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治疗息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冷冻疗法(冷冻消融)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治疗方法。
医生使用一种特殊的冷冻器械将液氮喷洒到息肉上,使其迅速冷冻。
这种低温刺激可以消除息肉并促使伤口愈合。
通常情况下,冷冻疗法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恢复较快。
2. 多极电凝治疗多极电凝治疗通过电流产生的热能将息肉组织凝结。
与冷冻疗法类似,它可以迅速去除息肉并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通常效果较好,术后疼痛较轻。
但是,对于较大的息肉来说,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3.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一种更彻底、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或有恶性潜力的息肉,以及那些上述方法无法有效治疗的情况。
手术切除可通过内窥镜或传统的开腹手术来实施。
尽管手术切除在治疗效果上更加可靠,但对于患者来说,术前术后的护理和恢复较为繁琐。
4. 经验性消化道息肉切除术(ESD)这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内较大的息肉。
此方法通过内窥镜下的手术切除,可以切除更大和更具有恶性潜力的息肉,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近血供的正常组织。
息肉的治疗方法

息肉的治疗方法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出现在消化道、鼻腔等部位,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
针对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首先,对于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内窥镜将切除息肉,对患者来说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此外,对于一些较大的息肉,还可以采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或者内镜下息肉环扎术来进行治疗,这些方法同样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次,对于鼻腔息肉,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通过鼻窦镜等器械,医生可以直接切除鼻腔息肉,同时对病变组织进行清除,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恢复护理,避免感染和复发。
除了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对于一些小的息肉病变,可以尝试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对于一些轻度的息肉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息肉,如家族性息肉病、多发性息肉病等,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家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结合手术、药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对于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部位,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进行治疗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息肉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治疗,早日康复。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结肠和直肠内。
虽然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但一些类型的息肉可能会逐渐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肠息肉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首先,对于小型、良性的肠息肉,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内窥镜下息肉摘除术。
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内窥镜将息肉切除,通常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对于较大或有恶变迹象的肠息肉,外科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肠息肉,并且可以对周围组织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保没有恶性变化。
虽然外科手术的创伤较大,但对于一些高危肠息肉来说,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除了手术治疗外,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辅助治疗,如放疗或化疗。
这些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恶性肠息肉或术后复发的患者,旨在杀灭潜在的恶性细胞,防止肠息肉再次出现或发展成肠癌。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肠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炎(HNPCC)患者,预防性结肠切除可能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这些患者通常存在高度的肠息肉发生风险,因此通过手术切除整个结肠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总的来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内窥镜下息肉摘除术适用于大多数小型、良性的肠息肉,而外科手术则适用于较大或有恶变迹象的肠息肉。
辅助治疗如放疗或化疗可用于恶性肠息肉的患者,而预防性结肠切除则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遗传性肠息肉病患者。
通过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肠息肉的发展,降低肠癌的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肠息肉治疗最佳的方法

肠息肉治疗最佳的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和位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息肉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息肉,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并使用钳子或线圈将其切除。
这种方法相对安全,恢复时间较短。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较大或有病理变化的息肉,可以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息肉,并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
3.内镜下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息肉,如结肠腺瘤,可以使用热能或冷冻疗法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较小的息肉,并且无需切除。
4.手术切除:对于较大或有恶性病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可能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或结肠切除。
5.随访检查:患有肠息肉的人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以监测息肉的生长情况和病理学变化。
请注意,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健康状况来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息肉概述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
因此,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癌或肉瘤)。
诊断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
治疗措施扩张宫颈,摘除息肉,继之搔刮整个宫腔,可将弥漫型小息肉刮除,并送病理检查。
术后应定期随诊,注意复发及恶变,及时进行处理。
近年来有人采用宫腔镜下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小型息肉,获得成功。
对40岁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状明显,上述治疗不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病因学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病理改变大体观察,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
小的仅有1~2mm 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
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
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
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
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
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
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
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
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子宫内膜息肉引起不孕的机理子宫内膜息肉不仅有可能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还可能影响局部内膜的血供,干扰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如果内膜息肉合并感染,更会改变宫腔内的环境,不利于精子存活和受精卵着床。
专家建议,不孕不育患者如果其他方面都无异常,不妨检查一下子宫内膜是否有息肉。
如果用宫腔镜检查,患者最好在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内进行,因为这时子宫内膜比较薄,不容易掩盖息肉。
目前医院更多地采用宫腔镜来进行诊断。
宫腔镜可以直视下观察宫腔,直观清晰,在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宫腔内恶性病变后,单发的、小的内膜息肉就可在宫腔镜直视下直接摘除,而对于多发病灶、年轻、有生育要求的病人可以在宫腔镜下作全面的刮宫,这样能避免漏刮。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既可以彻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又可以保持子宫的完整性。
专家提醒,宫腔镜诊治内膜息肉宜在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内进行,因为这时子宫内膜比较薄,不容易掩盖息肉。
祝健康!宫颈息肉的术后保养如何治疗子宫颈息肉?治疗息肉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通常只要在门诊进行就可以,不需要住院。
小息肉只要用血管钳将其钳除,之后稍加压迫止血,或在颈口处塞一块纱布,24小时后取出即可。
息肉较大时,连其蒂一起摘除后,基底断端可用烧灼止血。
如果息肉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可以在扩张宫颈管后,彻底搔刮之,同时应做诊断性刮宫。
所有标本均应送作病理检查,确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术后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一些抗生素药物来防止感染,并注意有无出血。
宫颈息肉治愈后会复发吗?宫颈息肉是慢性子宫颈炎的一种表现,虽然可以将息肉切除,但只要宫颈的慢性炎症并没有消除,致病菌仍然潜伏在宫颈组织内,也就是说致病原因依然存在,息肉就有可能会再次复发。
因此在切除宫颈息肉后,还应对宫颈的慢性炎症进行彻底治疗,才能防止息肉复发。
宫颈息肉会癌变吗?息肉的癌变率一般情况下比较低,如我们熟知的声带息肉、鼻息肉,还有胃息肉、肠息肉等,早期的发现和积极的治疗,是不会发生癌变的。
但是宫颈息肉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息肉相比,虽癌变的可能,但比率还是比较低的,约为0.2%~0.4%。
宫颈息肉如不治疗,可逐渐长大,阻塞宫颈口,引起不孕症,也可造成性交出血,或有血性白带,所以一旦发现宫颈息肉,还是立即摘除为好。
宫颈息肉的术后检查宫颈息肉是一种长在子宫颈口的瘤样赘生物,似黄豆大小、色红、易出血,可导致白带增多。
它是由于宫颈炎的长期刺激,继而使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引起。
在细胞频繁的分裂增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异常的癌细胞。
癌细胞一旦出现,即增生迅速,难以控制,并可向远处转移,导致癌扩散,最后吞噬病人的生命。
有鉴于此,宫颈息肉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摘除。
由于肉眼难辨早期癌变,故一般在每次摘除息肉后,都必须送病理切片。
一旦发生癌变,可立即实施宫颈癌根治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从来信中得知你的宫颈息肉时常复发,说明其长势旺盛,较易癌变,则更应送病理检查。
小帖士:宫颈息肉不治疗行吗,会发生癌变吗?宫颈息肉也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颈管粘膜局部增生,逐渐向外突出而形成的。
宫颈息肉如不治疗,可逐渐长大,阻塞宫颈口,引起不孕症,也可造成性交出血,或有血性白带。
更重要的是宫颈息肉有癌变的可能。
所以一旦发现宫颈息肉,即应予以摘除。
宫颈息肉的预防常识宫颈息肉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 30- 50岁的妇女。
该病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促使宫颈管局部粘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粘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息肉多属于良性,但有时也可能是子宫颈癌的一部分,故须特别注意。
宫颈息肉的发生,除炎性刺激外,还与性生活和分娩等因素有关,已婚妇女占患者的 9 8%以上。
因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症状不明显,即使有炎症大多很轻微,阴道出血也是星星点点,所以宫颈息肉易被人们所忽略。
有的患者的症状是在性交或剧烈运动甚至腹压增高之后,有出血的情形。
还有的患者平时可能有黄色白带,多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宫颈息肉的预防,关键是要保持外阴清洁,积极防治阴道炎及宫颈糜烂。
对已婚男女,在每次性生活前,各人都应清洗外阴,尤其男方要清除包皮垢,以免将其中的病菌带入阴道。
平时要勤晒被褥,并经常换洗内衣裤。
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由于宫颈息肉有一定的恶性可能,故一经确诊,就要及时治疗,以减少恶变发生率。
宫颈息肉的治疗以手术摘除为主。
只要将息肉的根部完全切除,隔天之后就不会再出血。
当息肉较大或合并严重的宫颈管炎时,还须考虑子宫部分切除或全切除。
宫颈息肉手术后还应按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因为如有炎症时或有较小的和藏于深处未一并摘除的息肉仍可造成复发。
定期复查可尽早发现新的复发性病灶,以利及时对症处理,彻底消除隐患,确保身体健康。
宫颈息肉的治疗方法宫颈息肉是宫颈粘膜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堆集,虽为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但由于其体积小,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因患其它妇科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
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或主诉有接触性出血,特别在性交或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血性白带,出血量一般不多。
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由于其质地较韧,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或血性白带。
如宫颈息肉伴有较重的宫颈炎,也可出现宫颈炎的症状。
宫颈息肉一经发现,即应手术摘除。
宫颈息肉摘除术比较简单,碘伏消毒阴道、宫颈后,用止血钳夹住息肉蒂根部旋转取下即可。
手术无痛苦,术后创面上用赛霉胺药粉,并用棉球压迫以消炎止血。
息肉较大、蒂较粗者,摘除后断端可用电灼止血。
摘除的息肉无论大小,都要做病理检查,因为宫颈息肉有0.2%~0.4%的恶变率,虽然很低,也不要因麻痹大意而漏诊。
另外,息肉虽然摘除,但宫颈的炎症并未彻底消除,因此息肉还有可能复发,故需要定期复查。
宫颈息肉的症状表现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
有一种息肉的根部附着于子宫颈口或宫颈管内,是宫颈粘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局部增生,并外突于宫颈外口而形成的。
息肉的表面被一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含有宫颈腺体,间质内有丰富的微血管及疏松的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这种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在1厘米以下,外观如舌形,颜色鲜红,质地柔软且脆,易出血,蒂细长。
另一种宫颈息肉发生于宫颈阴道部,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间质内含纤维结缔组织。
这种息肉位置表浅,向表面突出,基底部宽,颜色淡红,质地较韧。
一般情况下,女性患宫颈息肉并没有什么不适症状,有时含有白带增多,或白带中夹血丝,或出现同房出血。
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患者应到医院就诊。
许多患者的宫颈息肉是在普查或因其他病做妇科检查时被发现的。
宫颈息肉的发病原因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中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的刺激,促使局部的宫颈内膜过度增生,并不断向宫颈口外突出,最后形成悬挂于宫颈口的红色肉样组织。
通常约如绿豆大小,有的可达黄豆或樱桃大小,有细长的蒂与宫颈管相连。
宫颈息肉常常会引起白带中带有血液,也可性交后发生阴道出血等症状。
子宫颈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偶尔也会发生恶性病变,有人统计,它的恶变发生率约为0.2%左右。
某些妇女,息肉摘除后一段时间,宫颈管又会长出新的息肉,有的甚至数次行息肉摘除术,为此,她们感到十分苦恼。
宫颈息肉摘除后又复发是什么缘故呢?根据临床所见,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1)宫颈息肉是因慢性炎症所致,单纯摘除息肉,宫颈管的炎症的刺激仍然存在,所以,息肉仍可复发;(2)有的息肉生长在宫颈管的深处,摘除时,息肉的根蒂未能完全根除,以至不久又从根蒂部长出了息肉。
(3)有些患者的宫颈息肉,大大小小,不止一个,手术时仅将肉眼看见的较大的息肉摘除了,眼睛不易看清的较小的或深藏于宫颈管深处的息肉未能一并摘除,以后,这些"漏网"的小息肉逐渐长大,向宫颈口外长出,而形成新的肉眼可见的宫颈息肉。
北京五洲女子医院专家提示:宫颈息肉往往和宫颈慢性炎症有关。
如果只切除息肉,因为宫颈的慢性炎症并未祛除,致病菌仍然潜伏在宫颈组织内,仍有可能复发。
因此在治疗宫颈息肉后,还应对宫颈慢性炎症予以治疗,以防息肉复发。
术后应尽量避免吃腥辣刺激性食物,忌抽烟喝酒。
适量运动。
以不感到劳累为度。
诊治体会: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病例,B超诊断或怀疑属子宫内膜息肉时,宫腔镜检符合率并不高。
而在临床治疗上,又缺乏较好的方法,即能够让子宫内膜充分崩解、剥离形成月经,不至于过息肉样增厚,这点现代医学治疗确实困难。
部分病例,雌激素水平较高或效应明显,缺乏孕酮对抗,周期无排卵,对此,则应首先促排卵治疗,有些病例存在LUFS,也需要促排卵成功;孕激素对抗是缓解息肉生长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