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山脉巧记教案

初中地理山脉巧记教案

初中地理山脉巧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脉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我国山脉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山脉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

教学难点:山脉的分类和走向,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山脉的图片、地图和动画等。

2. 教学素材:山脉分类表格、山脉走向图、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山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脉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山脉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山脉有什么了解?山脉有哪些特点?二、山脉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山脉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山脉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讲解山脉的分类和走向,让学生掌握山脉的基本分类和走向。

三、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10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忆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2. 讲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特点。

四、小组讨论和游戏(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山脉的特点和分类,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开展山脉知识问答游戏,检验学生对山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山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标注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2. 撰写一篇关于山脉的短文,介绍山脉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山脉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

人教版一年级艺术美术《山河新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艺术美术《山河新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艺术美术《山河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观察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学会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山河新貌。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视频,实地观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山河之美。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山河景色,用艺术形式表现山河新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山河的特色和新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展示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山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等)、手工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一些实地拍摄的山河照片。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祖国山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山河的壮丽。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们觉得祖国的山河美在哪里?”引出课题。

2.观察山河景色展示一些祖国山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的特点,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山河景色,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介绍一些著名的山河景点,如黄山、长江、黄河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讨论山河新貌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的山河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河的新貌?”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方面思考山河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性。

4.艺术创作绘画创作:教师示范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山河新貌,可以先画出山河的轮廓,再添加细节和色彩。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创作。

手工制作:教师展示用手工材料制作山河模型的方法,如用彩纸制作山脉、用棉花制作云朵等。

初中地理中国山脉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山脉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山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山脉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山脉的名称。

2.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山脉的分布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1. 山脉的分布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主要山脉名称和地理位置的记忆。

教学准备:1. 地图或地理图表。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窗户,提问:窗户的形状是什么?它是如何阻挡风寒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窗户的形状像一座山,山可以阻挡风寒,保护人们免受寒冷的侵袭。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我国的山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二、山脉的分布特点(15分钟)1. 请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我国的山脉分布特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的山脉分布广泛,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

这些山脉构成了我国的地形骨架,对气候、水文、植被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地理位置(20分钟)1. 请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的主要山脉有五岳、秦岭、太行山、昆仑山、黄山等。

这些山脉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四、练习和巩固(10分钟)1. 请学生完成PPT或黑板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理图表,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山脉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山脉的名称。

通过练习和巩固,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初二地理教案设计

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初二地理教案设计

在我们国家的广袤土地上,有许多壮丽的山脉,山脉对于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我们初二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我国主要山脉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于这些山脉的影响。

一、我国主要山脉我国主要山脉有五大山系,分别是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秦岭山脉以及大巴山脉。

我们将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五大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达到了8,848.13米。

这座巨大的山脉对气候影响十分显著。

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使得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阻止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南下,从而减少了青藏高原上的降雨量,形成了内陆干旱的气候。

喜马拉雅山脉的融雪,为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位于我国西部,是亚洲大陆的最高山脉之一。

昆仑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北坡和南坡。

昆仑山脉南坡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寒冷,这和昆仑山脉阻挡了西南季风气流和南沙漠气流有直接关系。

昆仑山脉北坡的气候则明显的富于水分,降水量远高于南坡。

这是因为昆仑山脉北坡是中国大陆上重要的降水集中区。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滋润气候为生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祁连山脉:祁连山位于我国的青海省和甘肃省之间,是中亚高原的一个分水岭。

其北坡是降雨的重要来源,而南坡则呈现出典型的干旱气候。

祁连山脉向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输送了大量的水资源,是北方的重要水源地。

秦岭山脉:秦岭山脉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山脉之一,其南坡为气候较温和的地区,降水量充足,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而其北坡的气候则是干旱而寒冷。

秦岭山脉对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巴山脉:大巴山脉位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之间,是亚热带、高山森林和季风气候的过渡区。

大巴山脉是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是维护我国西南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

二、气候变化对于山脉的影响各大山脉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秦岭山脉幼儿园教案

秦岭山脉幼儿园教案

秦岭山脉幼儿园教案课程名称:秦岭山脉课程目标1.能够辨认出秦岭山脉的地理位置和特征;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秦岭山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增强幼儿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课程时间本次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小时。

教学内容1.导入:在幼儿园门口给每个孩子发放一张秦岭山脉的地图,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寻找线索,了解秦岭山脉在中国的位置。

2.讲解: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秦岭山脉的地理位置和特征,例如山脉起伏,峰峦叠嶂,气候变化等等。

同时也介绍秦岭山脉的人文景观,例如有名的华山、嵩山、太白山等等。

3.活动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绘制秦岭山脉的地图,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山脉的起伏和地形。

4.活动二:组织孩子们进行观察,通过图片辨别出秦岭山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分享。

5.活动三:让孩子们参与到环保活动中,给孩子们发放一些环保袋和纸篓,让孩子们可以随时收集垃圾并投放到纸篓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听讲、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2.以活动为主,通过手工、观察、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评估1.通过教师观察和记录,了解孩子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2.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检查和评价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于参加环保活动的孩子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教学资源1.秦岭山脉地图;2.秦岭山脉图片和文字资料;3.环保袋和纸篓。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对于秦岭山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了解中国的名山。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二、讲授新课(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

(西高东低)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瓜的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

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能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2. 教学内容:- 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地形分布图的观察与分析。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

- 掌握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原因。

- 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3课时:地形变化的实例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实例。

- 分析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实例。

- 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变化。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形的变化。

3.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形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形分布图,并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地形分布图。

2. 地形变化实例图片。

3. 教学PPT。

六、教学步骤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地形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地形分类及特点。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地形分类,引发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思考。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山脉的变化》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科学教师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重点不是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科学的素养。

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
1、学生实验报告单、多媒体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冷水、火柴、污物瓶、水槽、熟石膏、气球、木棒等。

学生准备材料:搜集有关山脉变化的资料。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评价总结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爬山?老师五一去爬山了,还带回来了一些山脉的图片,想不想看?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


2、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些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是不断变化的。

你可曾想过,是哪些力量引起山脉的不断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山脉的变化》(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
1、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去年曾经学习过使地球表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自然力量吗?冰岛的火山喷发、青海玉树的地震使地球表面发生巨大变化,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的自然力量火山、地震、地壳的板块运动外,还有来自于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的塑造,使得地球上的山脉更加丰富多彩,形态万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两张图片,认真观察这些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课件)
2、学生们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

(回答: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地球上的山脉占陆地面积不足1/5,像这类起伏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生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的猜一下陡峭险峻的幼年山脉受到了哪些来自于地球外部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了平缓的老年山脉呢?(看看小鼠标给我们温馨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的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大家千万别忘了考虑自然界中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因素呀!)
4、学生大胆猜想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教师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
(1)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

最好确定一、两个研究题目。

(2)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两个模拟实验。

(注意考虑应该选择用什么材料模拟什么…….)
(3)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
(4)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6)设计过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者是参照课本实验。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

(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4、确定实验内容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台上提供的实验材料,考虑一下我们设计的这些实验方案哪些能在这节课上探究完成呢?
四、实验探究
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前,先听听老师的叮嘱:
(1)千万要注意安全!(2)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4)嘘!实验过程中声音和动作不要影响他人呀!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五、交流总结。

1、师: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对山脉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破坏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对岩石破坏的图片)风、流水、水结冰膨胀、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的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希望同学们课下再继续研究!
六、评价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温度变化
水的冲刷作用
13 山脉的变化植物
雷电
水结冰的冰劈作用
动物对岩石的破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