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语文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近年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话题备受瞩目。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的语法、词汇、阅读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初高中生往往难以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运用方法。
如何有效地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学习一些简单易懂的古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认识,为选修文言文打下基础。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文言文教学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从易到难地逐步推进。
初中阶段,可以以课文为主要教材,通过逐段分析、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意思到深层的含义,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中高中阶段,则需要引入一些古籍、诗词等文献,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选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文言文作为教材,例如与环境保护、青少年成长等话题相关的文言文。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于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还需重视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著作、参加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比赛和活动,扩大对文言文的了解和接触。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言文阅读俱乐部、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其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教育创新丨0浅谈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苏文娟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先民的智慧结晶: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嵩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通过对比分析各省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文言选文内容有明显向课外过渡的倾向,高中阶段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多元化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学习内容选择的变化和高中课标要求的新变化。
一、明确中高考导向,提高整体观念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又是组织者,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衔接,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责任重大。
初高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学习文言文衔接的意识,应该潜心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考纲和必修、选修教材,不能各自为政、闭门造车。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高中知识的拓展,高中教 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原有的文言知识基础,以熟带新.消除其陌生感:例如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夫晋,何陋之有”文言句式就与初中《陋室铭》一文中“何陋之有”的句式一致,“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教学中,教师主动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相联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传统吟唱法,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展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文言文往往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与明显的民族特色.强调读者的心领神会。
古人常说.书要苦读方能得其旨、品其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没有了外部的语言环境.学生无法通过日常交流来掌握这门语言,因此诵读便显得尤为重要c在这里我们将诵读法和吟唱法合二为一,让学生收看《经典咏流传》,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视培养自身的审美体验。
轻松过渡,夯实基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文篇

轻松过渡,夯实基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文篇作者:张云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13期【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初高中衔接,而文言文版块知识点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在词法、句法,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方面进行补给,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一、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要求跨度较大初中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现状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
从应试角度看,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分的试卷,古诗文阅读占去近36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60分,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其比重可谓不小。
而2017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高一教材中文言文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高,边学边补,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上上策。
第一、厘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翻译文言长句、难句。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在汉语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
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
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方便,又准确规范。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3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3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些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下)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习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信心(下)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文言文学习应这样学习课内文言文三、重点讲解:四、学习小贴士:要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既不必去读文言文,更不需要去写文言文,认为学习文言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毫无意义。
学习文言文不要在起始阶段要求过高,不要把文言文学习搞得很繁琐。
不要从高一开始,每上一节文言文课就恨不得把文章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掌握,这样只会大大增加难度,使自己越来越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补充课外有趣的材料。
例如补充作家趣事和与课文有关的成语典故。
如学习《滕王阁序》时,找一找有关“一字千金”的故事、“腹稿”的故事等。
2. 挖掘课文中有趣的因素。
原本没有任何趣味的文言课文,只要我们动点脑筋,一定会让它生出趣味来。
3. 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产生鲜活的新认识。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思考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和从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再如理解《兰亭集序》,应思考在晋朝知识分子沉溺于喝酒、吃药(五石散)、清淡、归隐的时候王羲之积极进取思想的可贵。
五、新课导学:1. 阅读《前赤壁赋》,借助网络听朗诵,并朗诵这篇文章2. 寻找关于本文的课外补充材料(例如:苏轼的生平、苏轼作这篇文章时的处境与心境、前人对本文的评价等)【附】《前赤壁赋》(北京版教材电子稿,与人教版几无差异)○1前赤壁赋○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故称“前赤壁赋”。
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初升高的过渡阶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通过研究古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具备分析、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古文基础知识- 导入:了解古文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研究的意识;- 古汉字的特点和演变:掌握古代汉字的形态和意义变化,为古文阅读打下基础;- 古文的基本句型和修辞手法:通过研究句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2. 名篇选析- 选取一些经典古文名篇,配合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分析古文的结构、思想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练阅读理解和鉴赏,提供相应的题和解析,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3. 教学方法- 学案导读:通过给学生提供学案导读,引导学生预教材,激发研究兴趣;-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研究;- 呈现与解读: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文化背景;- 辅助材料使用:提供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计划第一周:古文基础知识- 课堂导入:古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演变的汉字:认识古代汉字的形态和意义变化;- 古文的基本句型:了解古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二周:名篇选析- 名篇《岳阳楼记》:研究该文的背景、内容和结构,并进行阅读理解;- 分析篇章结构:剖析《岳阳楼记》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名篇《木兰诗》:理解《木兰诗》的情节、意境和抒发方式。
第三周:名篇选析续- 名篇《古诗十九首》:解读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 诗词鉴赏:品味古诗中的意象、音韵和表达技巧;- 名篇《论语》:研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思想和价值观。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我们将使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小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他们对文本理解的能力;- 作业和阅读报告:通过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和互动: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文言文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其精髓的有效途径。
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时代久远、字词有难度、语法要求高等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
本文从时代背景、文言词汇、学习方法来探究文言文的教学。
标签:词汇情感品读方法如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文言文没有多大兴趣,究其原因:一、因为生字词多,词义和现在比有很多变化,所以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
二、文言文年代久远,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思想、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
三、课本入选的篇目多数要求背诵,原文、注释、译文统统要求背过,学生不胜其烦。
以上因素导致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大呼头疼。
在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需要耐心、方法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面就文言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把握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文章思想一般来说,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古典文章,距今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学生对其背景非常陌生。
不了解背景则很难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清时代背景。
比如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了解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来是有兼济天下之志的,可生不逢时,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朝廷极端黑暗腐败,残酷的压榨剥削劳动人民,繁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统治下,陶渊明空有一腔凌云之志却不得施展。
在对现实失望之后,他坚决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县令之职,归隐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虽然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陶渊明却仍然有着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于是只好把这种情怀诉诸笔端,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通过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下面的课文分析做好准备。
二、积累文言词汇,走进文言殿堂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等原因,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r } ≈ l t ≈蠊 } t 一 ≈ # t 《| |0 } ≈ k{ 岛 n t ,
S u m, N0. 1 1 6 2 01 4 N0. 7
育主管 部 门也可 向上级交 差了 。 可 事实上 , 这样 以强记为手段 每 周复 习背诵 2篇 , 要 求人人 熟读 成诵 , 烂熟 于心 ; 教 师给 出
和 目的的教学到 了高 中会 是什么后果 呢?笔 者发现学 生在 早 其 中的典型词语 , 学生 自由归纳其用法 ; 学 习高 中的新文 言文
一
个关键 。
国传统 文化博大 精深 。而 这些文化 的载体 是通过文 言文 来完
l 初高 中文言文教 学不衔接 的原 因
成 的。 如果不 能识读文 言文 , 则必然失 去了 了解 这些文化 的依
1 . 1 学 习 目标不 连贯 。审视 《 初 中语文课 程标准 》 , 初 中文 言 托 。 反之, 如果我们 的文言能 力水平高 , 则在传 承 中国文化 , 弘 文的要求 对高 中教 学有重要 的影响 。《 初 中语文课程 标准 》 规 扬 中国文化精神 方面会 减少许多障碍 。 定: “ 阅读浅易 文言文 , 能借助 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 基本 内容 。” 2 . 2 排查 学生 知识 “ 盲 区” , 补 充语法 基础 知识 。由于文 言语 而《 高 中语文新 课程标 准 》 规定 : “ 阅读浅 易文 言文 , 养 成初步 法知识 都安排在 高 中, 而初 中的课程标 准淡化语 法 , 这导致 语
词、 句式 等文 言知识 , 并 学会迁移 运用 。 显然 , 高 中文言文教 学 子 的结 构( 成分 、 主干 ) 等, 这样便 于师生在 教学过 程 中进行 对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语法知识》含答案解析

第10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活用的词及处理特殊句式的翻译。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方法
一、字形分析法ຫໍສະໝຸດ 1、从“刂(刀)、弓、矛、戈、斤
(斧)、殳兵s器hū”与 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动与物 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
者与人的行为 有关
禾-- 五谷 贝-- 金钱 皿-- 器具 纟-- 丝麻 宀-- 房舍 求-- 毛皮 隹(zhuī )-- 鸟雀
路的境地。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一词多义
❖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 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 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 如: 又安敢毒焉 (怨恨)
呼嘘毒疠 (有毒的)
赋敛之毒 (毒害)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
❖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 屏障中抚尺一下。 ❖ (下:名作动,敲,打) ❖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歹-- 死亡 月-- 肉 目--- 眼
试试看:
1、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
2、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灶台,烧火煮饭)
3、“彀士十万人”
(弓箭手)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 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011
❖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4)为一郡之最( )
❖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3分)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题目呈现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 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 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
义指一般的肚子饿。 ❖ 词义转移: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牲畜,是名词现在指为了某种目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
❖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 使……"如:
❖ 得而腊之以为饵。
❖ (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 成干肉")
❖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 以……为(宾语)""认为……"
❖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 应为"以……作将军")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文言文知识纲要
❖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倒装句; 4. 省略句. 5. 固定句式
文言文知识详解
通假字
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 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 ,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例: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只有“远”的意思 ;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只有“亡”的意思。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如“江”“河”等。
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 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 品中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对于白话文。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4. 词类活用; 5. 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
❖ 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
❖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
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 ❖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 如:“率妻子邑人来些绝境” “绝境”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指没有出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归纳方法
三、语境分析法
试试看: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 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据上文何远的美好的品行可推断“多”为“称 赞”
2、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 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 “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 果双生生一男男一女,卜生者女名大著。《古今谭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 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 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