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产生、在网民中流传、反映网民态度的语言。
不少网络流行语诙谐有趣、简洁独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为语言发展增添了新鲜元素。
但也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非理性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认识网络流行语,重视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是传播信息与思想的工具与载体,语言流行是语言所蕴含的信息与思想引起人们共鸣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诸多网络流行语在网民中流传。
同时,很多网络流行语因其诙谐性、创新性与简洁性而从线上流行到线下,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形成一种生动的语言景观。
网络流行语记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反映社会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
一些网络流行语在流传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甚至进入词典。
网络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其语料来源具有广泛性,使用群体具有多层次性。
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词新语为汉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汉语创造新文化的作用。
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否定,而要看到一些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所蕴藏的积极心态与向善向好的正能量,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包含的信息与符号、思想与内涵被公众认可,产生认知默契与思想共鸣,进而被很多人重复使用。
现实生活中,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评价,体现了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如表达个人观点与利益诉求、捍卫社会正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社会群体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生活状况,一些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出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
因此,关注和分析网络流行语,通过网络流行语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是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初三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一附答案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10分)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安陵君其.许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B、愿终.守之弗敢易未果,寻病终.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否,非若是.也安能辨我是.雄雌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陵君识破秦国野心,拒绝了秦王要求后,希望唐雎能去化解秦王的“不悦”。
B.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接受“易安陵”。
C.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姿态,并指责唐雎竟敢在他面前“逆寡人”“轻寡人”。
D.唐雎申明“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岂直五百里哉?4. 诗歌鉴赏(5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我们曾学过的哪两句诗?(1分)(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6题。
(7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被“梗”住的表达》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被“梗”住的表达》序含答案(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
“yyds”“绝绝子”“栓Q”玩得不亦乐乎。
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
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
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
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
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
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
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
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
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
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
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
比如,emoji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
2024-2025学年内江市高三语文上学期零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内江市高三语文上学期零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村超、人工智能大模型、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显眼包、搭子等上榜。
在留存有关2023年的记忆涟漪外,这一组年度流行语背后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需求,大家更关注自己的情绪了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栏目特别邀请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唐义诚来聊一聊流行语中有关心理、情绪的话题。
主持人:在您看来,何谓“情绪价值”?人们为何越来越关注情绪价值?唐义诚:情绪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去识别、参与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价值,这和整个时代的特点有关。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会更加注重内心感受。
我们发现,现在消费也更多的是所谓享乐型消费、悦己型消费,我们会很注重人际间,或者说一份工作带给我们内心的一种良好的感受,这种对于心理的重视,其实也是我们开始跨入新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示。
其实这个社会,注重情绪价值是一件好事。
这也提醒我们,情绪本身也有力量、有动力。
另外,这个社会处于原子化的时代,尤其我们的大中城市,通常是陌生人社会,我们除了工作以及一些必要的亲密关系之外,很少能够和其他人有一种深刻的链接。
现在这种高质量的交谈,随着我们日益忙碌,也越来越稀有。
人们处于这种孤单的情绪中,内心有不舒适的感觉,就会去寻求一些情绪价值,比如说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看一些喜欢的剧,以及进行人与人之间那种高质量的交往、深度的链接,这些做法其实是为了弥补内心的匮乏感。
主持人:有评论说,提供“情绪价值”是人际交往中的顶级能力。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2020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答案.doc

2020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答案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生态变化。
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20xx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20xx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原文:网络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高频出现、具有发酵功能并往往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
20xx年网络流行语与往年同比数量增多,网络自造词比重加大,与时政的关系减弱。
20xx—20xx年网络流行语数量年均在10个左右,20xx年数量激增为33个。
20xx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自造词(指这一流行语发源于网络,包括网络热点事件、自媒体等)比重呈现增加趋势,如20xx年 "囧""雷人",20xx年"杯具",20xx年"屌丝"等,但多数年份所占比重不大。
20xx 年网络自造词占当年网络流行语比重达69.7%之高,其中贴吧、豆瓣、微博等自媒体生成类型占比最多,"女汉子""也是醉了"等均在此列;除此之外,网络自造词来源还有:网游型("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影视剧型("也是蛮拼的"等)、社会热点事件型("什么仇什么怨"等)。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网络流行语中来自社会尤其是时政事件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如20xx年时政类网络流行语有"打酱油" "做俯卧撑"等,20xx年"躲猫猫""被下岗"等,占比都较高,20xx年时政类网络流行语比重已下降到14.3%,20xx年统计到的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为零。
这说明20xx年至20xx年,政治和民生是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议题,可见网民心态从调侃到针砭时弊的演变历程。
网络流行语由网民自传播进入"网民—媒体"复合传播阶段,显示出网民影响社会的力量增大。
2017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以下行为属于行政诉讼受理范围的是:A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决定B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任免决定C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离退休决定D行政机关吊销其工作人员参股企业的营业执照2.王某(14周岁),蔡某(18周岁),共同策划实施了一起入室抢劫,抢劫过程中,二人将反抗的户主杀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蔡某不能获得指定辩护B王某和蔡某构成了共同犯罪C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王某是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3.下列关于古诗名句的说法,错误的是: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中秋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李广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西岭”指的是岷山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指的是雪花4.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共流经我国九个省区B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C发源于青海省,最后流入黄海D上游、中游、下游各有其独特的环境特征5.下列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其内容对应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B王安石变法——颁行保甲法C张居正变法——推行青苗法D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6.在农业生产中若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其最主要原因是:A害虫体内积累的杀虫剂增强了自身的抗药性B杀虫剂造成害虫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基因C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一定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7.超声波技术用途非常广泛,它使用类似于声波,但某项参数大于普通声波的振动技术来工作,所以称为超声波,这个大于普通声波的参数是:A波长B振幅D频率8.下列关于食品药品监管说法正确的是:A获得“驰名商标”称号,且连续5年产品抽检合格的食品生产厂家,其所生产的食品可获免检资格B药品包装上印有“OTC”字样的,表明该药品为处方药C保健品、药品均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D个人姓名不可注册为食品商标9.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下列骨髓配对移植成功概率最大的是:A.AB.BC.CD.D10.下列语句与哲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A横切牛羊竖切猪,要省力气看纹路——办事要按客观规律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条件限制C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真理来源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1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品格,同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痼疾。
《冷眼看“热词”》阅读答案

《冷眼看“热词”》阅读答案《冷眼看“热词”》阅读答案冷眼看“热词”“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
导读: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现代社会中,网络热词的走热,正反映当今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
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如2009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
之后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
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
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
而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
网络热词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的走热,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
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
一是雷人心理。
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语不雷人死不休,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
二是调侃心理。
这里的调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
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5.对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
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
B.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
C.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D.网络热词良莠不齐,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热词的走热原因?请分点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15.(3分)C是对网络热词的社会文化影响的评价。
16.(1)(4分)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列举了躲猫猫的事例和我爸是李刚事件(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于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事件的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并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分)
(2)(3分)
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关心意识和监督意识日益增强(1分);
②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为网络新词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1分);
③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雷人和调侃心理(1分)。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
1.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
2.《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答案
3.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理解及答案
4.网络热词之我见作文
5.2015最新网络热词
6.网络热词利与弊作文
7.《我看文化热》阅读答案
8.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会议简报
上文是关于《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