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体论

合集下载

关于团结友爱的人生格言

关于团结友爱的人生格言

关于团结友爱的人生格言花无叶不妍。

意思是:花朵没有绿叶相扶,就显得不美了。

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

出自《太平广记长须国》。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意思是:应尽力结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经常互相批评,彼此激励。

出自(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

意思是:交了高尚的朋友,就可以大力互相帮助而提高彼此的品德。

出自《抱朴子交际》。

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

急缓相凭仗,人生莫不从。

意思是:邻居应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出自《全唐诗补逸》卷二。

善人者,人亦善之。

意思是:你对人好,别人对你也好。

出自《管子霸形》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意思是:不好的朋友要敬而远之,有益的朋友应当亲密相处。

出自《逊志斋集朋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是:水太清就没有鱼;人过于苛刻,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意思是:全体同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这是国家兴旺的凭据。

出自《北齐书孝昭纪》。

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意思是:齐心协力,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汉书匡衡传》。

惟当同心人,可与论金铁。

意思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

出自(清)顾图河《息交》。

惟宽可以客人,惟厚可以载物。

意思是:惟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纳别人。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意思是:在小利上不和别人相争,不随便对人发火,就能跟人搞好团结。

出自《钱公良测语上繇庚》。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意思是:兄弟之间应该和睦,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

出自(唐)陈子昂《座右铭》。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

B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意思是:你热爱别人,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

见于(唐)魏徵《群书治要贾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慎子治要
孟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孙卿子治要 吕氏春秋治要
三略治要
韩子治要
新语治要
1
贾子治要
2
淮南子治要
3
盐铁论治要
4
新序治要
5
说苑治要
01
桓子新论治 要
02
潜夫论治要
03
崔寔政论治 要
04
昌言治要
05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国学
谏官
蒋子万机
政术
坎卦
魏徵
新论
经典
唐太宗
宗旨 卦
蹇卦
中华
政论
革卦
时务
咸卦
政要
Hale Waihona Puke 睽卦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 以辑录前人著述做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它取材于六 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着于“博而要”的原则,从上 万部、近九万卷古籍中精选而成,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可说字字珠玑,集思想之万象。
申鉴治要
06
中论治要
1
典论治要
2
刘廙政论治要
3
蒋子万机论治 要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整理未完,敬请指正)《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公元627 年)下令编辑的一部资政巨著。

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

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诚敬、力行。

老祖宗留传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是历经千万年累积的宝藏结晶。

《群书治要》至珍至贵!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祝您在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希望《治要》帮助社会化解一切冲突,带向安定、幸福、美满、和平。

让我们同心携手,创造和谐世界!0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0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卷一周易)0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

(周易)04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政要论)0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谈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上左,凶事上右。

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06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尉缭子)0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卷七礼记)08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

(卷九.论语)09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卷三十四老子)1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卷二尚书)12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卷一周易)13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探析前言中國自《皇覽》產生以來,類書之作用除供皇帝閱覽之外,主要是為文士作文採擇辭藻、典故之用,故多取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方面之資料彙編成書,《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覽》等皆是。

然唐代《群書治要》實為一本類書之奇葩,此乃唐太宗特命魏徵等人編纂之書,原共有五十卷。

內容乃專取治國政術、勸戒君王之道者彙之,舉凡經、史、子三部之內容,均為其取材範疇,各家學說均入其中,內容十分博雜,故歷代經籍志、藝文志、公私藏書家之著錄,幾乎皆將其置於「子部雜家類雜纂」中。

此書在宋代以後即逐漸散佚,後由日本傳入,故今所見之本皆非中國原本,乃是日本之刊刻本,且僅存四十七卷,卷四、卷十三、卷二十皆不明原因而佚。

本文以下將就《群書治要》之編纂動機、成書時間、編纂者、歷代著錄及版本、體例內容、價值地位各方面,對《群書治要》作一全面性之探究。

壹、編纂動機與成書時間唐太宗李世民自幼聰慧過人,機警靈敏,十分喜愛讀書,愛好歷史,文學及書法,故於建國之初,積極培養文治根本。

成立弘文館,將二十萬卷圖書分別經史子集,用甲乙丙丁四部歸類整理,選派著名文人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輪流值守;加之以積極學習政府治理要術之謙虛態度,每當退朝之際,便延請這些文人至內殿,上自古人言行,下至時政得失,廣泛討論,追求切實結論,以為施政參考,故有《群書治要》之編纂。

魏徵《群書治要?序》言:近古皇王,時有撰述,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採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博聞,飾雕蟲之小伎,………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叡思,性與道合,動妙機神。

玄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己利物,行列聖所不能行。

………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踳駁。

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汎觀,則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採摭群書,剪截淫放,光昭訓典,聖思所存,務乎政術。

又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九?著述第十九》內容簡介《群書治要》為唐太宗敕令魏徵、褚遂良、虞世南,自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盡晉年,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輯錄五十卷而成,自浩瀚古籍中,梳理出君王的為政之道,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献,作者是明朝官员李时中。

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治理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群书治要》共有三卷,每卷由多个章节组成,主要讲述了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军事战略、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第六章至第十二章则介绍了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则介绍了军事战略和战争谋略,最后第七章至第十九章则介绍了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

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全面性和系统性。

作者李时中认为,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行政管理则是实现政治制度的基础。

因此,他在《群书治要》中不仅介绍了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还详细阐述了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和运行。

此外,本书还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作者李时中认为,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因此,他在《群书治要》中不仅介绍了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治国策略和建议,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群书治要》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政治理论价值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中国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治理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群书治要译注

群书治要译注

48《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简介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节)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汉书)(群书治要)【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蓄道,举事)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魏志下)(群书治要)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天下)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上)(群书治要)【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 (除患)训有之,内作色荒,迷乱曰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尚书)(群书治要)【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5. (去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文子)(群书治要)【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

群书治要 中论

群书治要 中论
慌其瞻视。轻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必慢之者至矣。小人见慢。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思其所以然。哀哉。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翳。鬼神不得见其隙。况于游宴乎。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徒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故唐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掩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区夏也。
政之大纲有二。赏。罚之谓也。人君明乎赏罚之道。则治不难矣。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而民肃。必不行也。则虽重而民怠。故先王务赏罚之必行也。夫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苟如是也。虽曰用斧钺于市。而民不去恶矣。曰赐爵禄于朝。而民不兴善矣。是以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留庆赏。夫何故哉。将以有救也。故司马法曰。赏罚不逾时。欲使民速见善。 恶之报也。逾时且犹不可。而况废之者乎。赏罚不可以疏。亦不可以数。数则所及者多。疏则所漏者多。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不劝。罚轻则不惧。赏重则民侥幸。罚重则民无聊。故先王明恕以听之。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节也。夫赏罚之于万人。犹辔策之于驷马也。辔策之不调。非徒迟速之分也。至于覆车而摧辕。赏罚之不明。非徒治乱之分也。至于灭国而丧身。可不慎乎。可不慎乎。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徵。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损也。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彼数物未尝有 尸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怨人之不信己。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孔子曰。欲人之信 。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曰久。用曰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故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其故何也。非爱智力而不已之也。已之之术反 尸也。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拒之面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厉王加戮。吴起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欤。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旃。君子不友不如 尸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曰矣。故坟庳则水纵。友邪则己僻。是以君子慎所友也。孔子曰。居而得贤友。福之次 -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主之大患。

莫大乎好名。

人主好名。

则群臣知所要矣。

夫名所以名善者也。

善修而名自随之。

非好之之所能得也。

苟好之甚。

则必伪行要名。

而奸臣以伪事应之。

一人而受其庆。

则举天下应之矣。

君以伪化天下。

欲贞信敦朴。

诚难矣。

虽有至聪至达之主。

由无缘见其非而知其伪。

况庸主乎。

人主之高而处陕。

譬犹游云梦而迷惑。

当借左右以正东西者也。

左曰。

功巍巍矣。

右曰。

名赫赫乎。

今曰闻斯论。

明曰闻斯论。

苟不校之以事类。

则人主颐(囂)然自以为名齐乎尧舜。

而化洽乎泰平也。

群臣琐琐。

皆不足任也。

尧舜之臣。

宜独断者也。

不足任之。

臣当受成者也。

以独断之君。

与受成之臣。

帅讹伪之俗。

而天下治者。

未之有也。

夫圣人之修其身。

所以御群臣也。

御群臣也。

所以化万民也。

其法轻而易守。

其礼简而易持。

其求诸己也诚。

其化诸人也深。

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

苟非其道。

治不虚应。

是以古之圣君之于其臣也。

疾则视之无数。

死则临其大敛小敛。

为彻膳不举乐。

岂徒色取仁。

而实违之者哉。

乃惨怛之心。

出于自然。

形于颜色。

世未有不自然。

而能得人自然者也。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

谓之虚。

不以诚待其臣。

而望其臣以诚事己。

谓之愚。

虚愚之君。

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

故。

书。

称。

君为元首。

臣为股肱。

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

而俭伪浅薄之士。

有商鞅。

韩非。

申不害者。

专饰巧辩邪伪之术。

以荧惑诸侯。

著法术之书。

其言云。

尊君而卑臣。

上以尊君。

取容于人主。

下以卑臣。

得售其奸说。

此听受之端。

参言之要。

不可不慎。

元首已尊矣。

而复云尊之。

是以君过乎头也。

股肱已卑矣。

而复曰卑之。

是使其臣不及乎手足也。

君过乎头。

而臣不及乎手足。

是离其体也。

君臣体离。

而望治化之洽。

未之前闻也。

且夫术家说又云。

明主之道。

当外御群臣。

内疑妻子。

其引证连类。

非不辩且悦也。

然不免于利口之覆国家也。

何以言之。

夫善进。

不善无由人。

不善进。

善亦无由人。

故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

何畏乎骥兜。

何迁乎有苗。

夫奸臣贼子。

下愚不移之人。

自古及今。

未尝不有也。

百岁一人。

是为继踵。

千里一人。

是为比肩。

而举以为戒。

是犹一噎而禁食也。

噎者虽少。

饿者必多。

未知奸臣贼子处之云何。

且令人主魁然独立。

是无臣子也。

又谁为君父乎。

是犹髡其枝。

而欲根之荫。

掩其目而欲视之明。

袭独立之迹。

而愿其扶疏也。

夫徇名好术之主。

又有惑焉。

皆曰为君之道。

凡事当密。

人主苟密。

则群臣无所容其巧。

而不敢怠于职。

此即赵高之教二世。

不当听朝之类也。

是好乘高履危。

而笑先僵者也。

易。

曰。

机事不密则害成。

易。

称机事。

不谓凡事也。

不谓宜共而独之也。

不谓释公而行私也。

人主欲以之匿病饰非。

而人臣反以之窃宠擅权。

疑似之间。

可不察欤。

夫设官分职。

君之体也。

委任责成。

君之体也。

好谋无倦。

君之体也。

宽以得众。

君之体也。

含垢藏疾。

君之体也。

不动如山。

君之体也。

难知如渊。

君之体也。

君有君人之体。

其臣畏而爱之。

此文王所以戒百辟也。

夫何法术之有哉。

故善为政者。

务在于择人而已。

及其求人也。

总其大略。

不具其小善。

则不失贤矣。

故曰。

记人之功。

忘人之过。

宜为君者也。

人有厚德。

无问其小节。

人有大誉。

无訾其小故。

自古及今。

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和氏之璧。

不能无瑕。

隋侯之珠。

不能无颇。

然天下宝之者。

不以小故妨大美也。

不以小故妨大美。

故能成大功。

夫成大功在己而已。

何具之于人也。

今之从政者。

称贤圣。

则先乎商韩。

言治道。

则师乎法术。

法术之御世。

有似铁辔之御马。

非必能制马也。

适所以梏其手也。

人君之数至少。

而人臣之数至众。

以至少御至众。

其势不胜也。

人主任术而欲御其臣。

无术其势不禁也。

俱任术则至少者不便也。

故君使臣以礼。

则臣事君以忠。

晏平仲对齐景公。

君若弃礼。

则齐国五尺之童。

皆能胜婴。

又能胜君。

所以服者。

以有礼也。

今末世弃礼任术之君之于其身也。

得无所不能胜五尺之童子乎。

三代之亡。

非其法亡也。

御法者非其人也。

苟得其人。

王良造父。

能以腐索御奔驷。

伊尹太公。

能以败法御悍民。

苟非其人。

不由其道。

索虽坚马必败。

法虽明民必叛。

奈何乎万乘之主。

释人而任法哉。

且世未尝无贤也。

求贤之务非其道。

故常不遇之也。

除去汤武圣人之君。

任贤之功。

近观齐桓中才之主耳。

犹知劳于索人。

逸于任之。

不疑子纠之亲。

不忘射钩之怨。

荡然而委政焉。

不已明乎。

九合诸侯。

壹匡天下。

不已荣乎。

一曰仲父。

二曰仲父。

不已优乎。

孰与秦二世悬石程书。

愈密愈乱。

为之愈勤。

而天下愈叛。

至于弑死。

以斯二者观之。

优劣之相悬。

存亡之相背。

不亦昭昭乎。

夫人生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

莫不欲荣乐而恶劳辱也。

终恒不得其所欲。

而不免乎所恶者何。

诚失道也。

欲宫室之崇丽也。

必悬重赏而求良匠。

内不以阿亲戚。

外不以遗疏远。

必得其人然后授之。

故宫室崇丽。

而处之逸乐。

至于求其辅佐。

独不若是之公也。

唯便辟亲近者之用。

故图国不如图舍。

是人主之大患也。

使贤者为之。

与不肖者议之。

使智者虑之。

与愚者断之。

使修士履之。

与邪人疑之。

此又人主之所患也。

夫赏贤使能。

则民知其方。

赏罚明必。

则民不偷。

兼聪齐明。

则天下归之。

然后明分职序事业。

公道开而私门塞矣。

如此则忠公者进。

而佞悦者止。

虚伪者退。

而贞实者起。

自群臣以下至乎庶人。

莫不修己而后敢安其职业。

变心易虑。

反其端悫。

此之谓政化之极。

审斯论者。

明君之体毕矣。

凡人臣之于其君也。

犹四支之戴元首。

耳目之为心使也。

皆相须而成为体。

相得而后为治者也。

故。

虞书。

曰。

臣作股肱耳目。

而屠。

蒯亦云。

汝为君目。

将司明也。

汝为君耳。

将司聪也。

然则君人者。

安可以斯须无臣。

臣人者。

安可以斯须无君。

斯须无君。

斯须无臣。

是斯须无身也。

故臣之事君。

犹子之事父。

而加敬焉。

父子至亲矣。

然其相须尚不及乎身之与手足也。

身之于手足。

可谓无问矣。

然而圣人犹复督而致之。

故其化益淳。

其恩益密。

自然不觉教化之移也。

奸人离而间之。

故使其臣自疑于下。

而令其君孤立乎上。

君臣相疑。

上下离心。

乃奸人之所以为劫杀之资也。

然夫中才之主。

明不及乎治化之原。

而感于伪术似是之说。

故备之愈密。

而奸人愈甚。

譬犹登高者。

愈惧愈危。

愈危愈坠。

孰如早去邪径。

而就夫大道乎。

凡士之结发束修。

立志于家门。

欲以事君也。

宗族称孝焉。

乡党称悌焉。

及志乎学。

自托于师友。

师贵其义。

而友安其信。

孝悌以笃。

信义又著。

以此立身。

以此事君。

何待乎法然后为安。

及其为人臣也。

称才居位。

称能受禄。

不面誉以求亲。

不偷悦以苟合。

公家之利。

知无不为也。

上足以尊主安国。

下足以丰财阜民。

谋事不忘其君。

图身不忘其国。

内匡其过。

外扬其义。

不下比以暗上。

不上同以病下。

见善行之如不及。

见贤举之如不容。

内举不避亲戚。

外举不避仇雠。

程功积事。

而不望其报。

进贤达能。

而不求其赏。

道途不争险易之利。

见难而无苟免之心。

其身可杀。

而其守不可夺。

此直道之臣。

所以佐贤明之主。

致治平之功者也。

若夫主明而臣暗。

主暗而臣伪。

有尽忠不见信。

有见信而不尽忠。

溷淆于臣主之分。

出入于治乱之间。

或被褐怀玉以待时。

或巧言令色以容身。

又可胜尽哉。

是以古之全其道者。

进则正。

退则曲。

正则与世乐其业。

曲则全身归于道。

不傲世以华众。

不立高以为名。

不为苟得以偷安。

不为苟免而无耻。

夫修之于乡闾。

坏之于朝廷。

可惜也。

修之于已立。

坏之于阖棺。

可惜也。

君子惜兹二者。

是以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

况害仁以求宠乎。

故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若夫智虑足以图国。

忠贞足以悟主。

公平足以怀众。

温柔足以服人。

不诽毁以取进。

不刻人以自人。

不苟容以隐忠。

不耽禄以伤高。

通则使上恤其下。

穷则教下顺其上。

故用于上则民安。

行于下则君尊。

可谓进不失忠。

退不失行。

此正士之义。

为臣之体也。

凡趣舍之患。

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

见可利而不虑其害。

故动近于危辱。

昔孙叔敖三相楚国。

而其心愈卑。

每益禄而其施愈博。

位滋高而其礼愈恭。

正考父伛偻而走。

晏平仲辞其赐邑。

此皆守满以冲。

为臣之体也。

夫不忧主之不尊于天下。

而唯忧己之不富贵。

此古之所谓庸人。

而今之所谓显士。

小人之所荣慕。

而君子之所以为耻也。

凡人臣之论。

所以事君者有四。

有贤主之臣。

有明主之臣。

有中主之臣。

有庸主之臣。

上能尊主。

下能壹民。

物至能应。

事起能辨。

教化流于下。

如影响之应形声。

此贤主之臣也。

内足以壹民。

外足以拒难。

民亲而士信之。

身之所长。

不以佛君。

身之所短。

不取功。

此明主之臣也。

君有过事。

能壹心同力。

相与谏而正之。

以解国之大患。

成君之大荣。

此中主之臣也。

端悫而守法。

壹心以事君。

君有过事。

虽不能正谏。

其忧见于颜色。

此庸主之臣也。

以庸主之臣也。

事贤主则从。

以贤主之臣。

事庸主则凶。

古之所以成其名者。

皆度主而行者也。

修之在己。

而遭遇有时。

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夫名不可以虚伪取也。

不可以比周争也。

故君子务修诸内。

而让之于外。

务积于身。

而处之以不足。

夫为人臣。

其犹土乎。

万物载焉。

而不辞其重。

水渎污焉。

而不辞其下。

草木殖焉。

而不有其功。

此成功而不处。

为臣之体也。

若夫处大位任大事。

荷重权于万乘之国。

必无后患者。

其上莫如推贤让能。

而安随其后。

不为管仲。

即为鲍叔耳。

其次莫如广树而并进之。

不为魏成子。

即为翟。

黄耳。

安有壅君蔽主。

专权之害哉。

此事君之道。

为臣之体也。

夫行也者。

举趾所由之径路也。

东西南北之趣舍也。

君子小人之分界也。

吉凶荣辱之皂白也。

由南则失北也。

由东则失西矣。

由乎利则失为君子。

由乎义则失为小人。

吉凶荣辱之所由生。

义利为之本母也。

是以君子慎趣舍焉。

夫君子直道以耦世。

小人枉行以取容。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

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

君子宽贤容众以为道。

小人徼讦怀诈以为智。

君子下学而无常师。

小人耻学而羞不能。

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君子心有所定。

计有所守。

智不务多。

务行其所知。

行不务多。

务审其所由。

安之若性。

行之如不及。

小人则不然。

心不在乎道义之经。

口不吐乎训诰之言。

不择贤以托身。

不力行以自定。

随转如流。

不知所执。

此又君子小人之分界也。

君子之养其心。

莫善于诚。

夫诚。

君子所以怀万物也。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四时不言而人期焉。

此以至诚者也。

诚者。

天地之大定。

而君子之所守也。

天地有纪矣。

不诚则不能化育。

君臣有义矣。

不诚则不能相临。

父子有礼矣。

不诚则疏。

夫妇有恩矣。

不诚则离。

交接有分矣。

不诚则绝。

以义应当。

曲得其情。

其唯诚乎。

孔子曰。

为政以德。

又曰。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然则德之为政大矣。

而礼次之也。

夫德礼也者。

其导民之具欤。

太上养化。

使民曰迁善。

而不知其所以然。

此治之上也。

其次使民交让。

处劳而不怨。

此治之次也。

其下正法。

使民利赏而欢善。

畏刑而不敢为非。

此治之下也。

夫善御民者。

其犹御马乎。

正其衔勒。

齐其辔策。

均马力。

和马心。

故能不劳而极千里。

善御民者。

壹其德礼。

正其百官。

齐民力。

和民心。

是故令不再而民从。

刑不用而天下化治。

所贵圣人者。

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

贵其防乱之所生也。

是以至人之为治也。

民有小罪。

必求其善以赦其过。

民有大罪。

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是故上下亲而不离。

道化流而不蕴。

夫君子欲政之速行。

莫如以道御之也。

皋繇瘩而为大理。

有不贵乎言也。

师旷盲而为大宰。

有不贵乎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