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案标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经验对教学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经验;2. 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3. 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激发学生的观察力: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3. 利用生活资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更复杂的生活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3. 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基于题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指导和建议,请随时告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第一章:生活中的美术1.1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美术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欣赏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自然景观、建筑、广告、服饰等。

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摄影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欣赏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进行绘画或创作活动,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融入作品中。

第二章:美术与生活的关系2.1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美术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学习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2 教学内容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美术对生活的装饰、美化、传达等功能。

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广告、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3 教学活动讨论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享生活中的美术应用案例。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实际应用。

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尝试将美术元素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生活中的创意美术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创意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创意美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2 教学内容创意美术的概念和特点:独特的艺术表达、创新思维的体现。

创意美术的方法和技巧:组合、变形、夸张等。

3.3 教学活动欣赏创意美术作品,分析其创新点和艺术特色。

学习创意美术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小组合作创作活动。

展示和评价作品,鼓励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四章:生活中的美术欣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2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摄影等。

原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原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原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案标题:原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概念解释: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创新项目: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项目,并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道德教育: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兴趣,并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2. 概念解释:通过故事、视频或其他形式,向学生介绍“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反思和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感受。

4. 创新项目: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项目,并组织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5. 道德教育: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道德困境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原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新项目成果,包括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3. 反思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思文章,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和讨论中的收获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邀请社区领导或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故事。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活动,展示他们的创新项目成果。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发现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

每组选择一个最有趣的问题,进行展示和分享。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生活中的创造与创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创造与创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创造与创新案例。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培养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创造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最有趣的问题,进行展示和分享。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评估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第三章:生活中的沟通与合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沟通与合作案例。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练习沟通和合作。

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展示他们的沟通和合作成果。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展示的沟通和合作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

第四章:生活中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案例。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第一章:生活中的美术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美术实例分析,如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建筑外观等。

2. 欣赏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进行创意实践。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场景的观察和描绘,如校园、家庭、街道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评价方法:1. 学生的生活场景观察描绘作品评价。

2. 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的口头报告评价。

3. 学生的创意实践美术作品评价。

第二章:美术与情感的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2. 学会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情感表达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如情绪画、寓意画等。

2. 学习情感表达的美术技巧,如色彩运用、构图安排等。

3.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美术创作实践,可以选择绘画、雕塑等形式。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评价方法:1. 学生的情感表达美术作品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评价。

3. 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评价。

第三章:美术与想象的发挥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在想象力发挥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2. 学会通过美术作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想象力发挥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如抽象画、梦幻画等。

2. 学习想象力发挥的美术技巧,如形状变化、色彩搭配等。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点】艺术创作的题材、技法、材料等源于生活,但艺术作品却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血衣》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本课我们以画家王式廓创作的《血衣》为例,来学习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进行美术创作的。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有益于树立对美术家的尊重及作品的正确价值观,并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互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课堂重点。

)二、新课讲授(一)教授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通过视频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和创作方式等。

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多媒体展示)思考讨论:(1)画家为什么选择这一表现题材?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3)作品中重点突出表现了哪几个人物?画家是如何准确表现人物形象的?(4)从《血衣》中寻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6)教师小结: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照抄照搬生活,它是画家经过反复的思考、提炼、加工而成的,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定义与特点2.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3. 艺术的表现手法与风格4.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5. 艺术创作的基本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表现手法与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和优秀艺术作品。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步骤。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 课件:艺术作品、生活场景图片等3. 艺术创作材料: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4. 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如街头艺术、民间艺术等)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觉得艺术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艺术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价值。

2. 分析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 介绍艺术的表现手法与风格,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如建筑、设计、摄影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 分析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运用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第一章:生活中的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如广告、标志、服装、建筑等。

2. 生活中的美感:如色彩、形状、质感等。

3. 生活中的情感表达: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活动:1. 观察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二章:美术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生活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如家居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设计等。

2. 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绘画、雕塑、工艺品等。

3. 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表达:通过美术作品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活动:1. 分析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改善生活环境,进行实际操作。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三章:生活中的创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创意。

教学内容:1. 创意的意义:如创新、独特、有趣等。

2. 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如自然、人物、场景等。

3. 创意的表达:通过绘画、设计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创意。

教学活动:1. 探讨创意的意义,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创意绘画或设计。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生活中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2.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评述: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五、小结: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二创作出来的。美术创作室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提问串线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题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用具
教材、课件
课时
2课时
知识目标
知识
储备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
培养点
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启发引导
自学能力的培养
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提高总结和表达能力
5、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
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情感
激发点
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
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
生活——美术授课Biblioteka 师教学过程教法学法
时间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