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109页PPT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上卷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
不去,倍之;不去,十之。
取去为度。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饮食不消,以吐下药。
鬼注蛊毒,以毒药。
痈肿疮瘤,以疮药。
风湿,以风湿药。
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瘘、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
其间变动枝节,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中卷玉石部上品玉泉味甘平。
主治五脏百病。
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神农百草课件

2、专业严谨的配方
“神农百草”依据《神农本 草经》中的“君臣佐使”为配方 原则,并遵循中药处方“七情和 合”的组方规律。秉承天人合一 的自然和谐养生理念。并采用德 国严谨的本草植物使用量的科学 配比,温和而有效地平衡优化体 内环境,清除五脏之毒。
3、优良上乘的选料 、
所选的本草植物产自中国的西北部— —新疆的天山山脉和宁夏的贺兰山山脉。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资 源,是其它地方所不能比拟的。这些植物 全部是采用天山和贺兰山雪山的雪水进行 灌溉,天然的雪水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不 含任何杂质,远离了工业污染,完全是在 无害环境的有机栽培下培育而成。
品牌理念
品牌理念
大气污染
山林砍伐
河流污染
土质污染
还有海啸、地震、疫情、温室效应等不断上演 还有海啸、地震、疫情、温室效应等不断上演……
能清除人体五脏之毒吗? 外SPA能清除人体五脏之毒吗? 能清除人体五脏之毒吗
人体,是一个缩小的自然体。地球的污染同样影响着 人体的自然环境。于是,我们体内的脏腑在污染的环境中, 超负荷的承担着对毒素及自体代谢产生垃圾的清除工作。 日积月累的毒素、代谢垃圾垢随着浑浊的体内“水源”无 奈地垢滞在体内脏腑,腐蚀着人体的健康。 水清则地球清,血清则人体健康无疾。风靡世界的 SPA水疗正是借用水的循环将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肌肤及 呼吸排除体外,为身体排毒,通过泡浴、芳香精油的按摩, 将人体经络疏通,恢复代谢通道,加速新陈代谢,使毒素 代谢完全,避免毒垢的形成。但是面对堆积在人体五脏的 毒素,已被污染的内在“水源”——浊水则不能够起到完 全有效的作用。而腐蚀人体健康,夺走人体宝贵生命的正 是体内五脏之毒,浊水之毒。
神农百草精华多肽
蛋白质:分子量较大,不利于吸收,加重胃的负担, 蛋白质:分子量较大,不利于吸收,加重胃的负担, 并消耗能量; 并消耗能量;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占人体中固体 物质的60% 60%左右 物质的60%左右 肽: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 多肽:分子量在5000 5000多肽:分子量在5000-3000 分子量在3000 3000肽:分子量在3000-1000 胜肽:分子量在1000 1000胜肽:分子量在1000-180
神奇的中草药PPT课件 (2)

矿石类中草药
矿石类中草药概 述
矿石类中草药是指那些 具有药用价值的矿石。 这类中草药通常具有清 热降火、明目去翳、收 敛生肌等功效。
常见矿石类中草 药
如石膏、滑石、磁石、 炉甘石等。这些矿石类 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上也 有广泛应用,对于多种 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 果。
矿石类中草药的 药理作用
矿石类中草药含有多种 活性成分,如矿物盐、 氧化物、硅酸盐等,这 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 作用,如抗炎、抗菌、 抗病毒等。
06
中草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中草药在全球的传播与们对中草药的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全球中草药市场规模逐年
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02
中草药在全球的传播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中草药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和认可,许多国家
和地区开始引进和应用中草药,形成一股全球性的中草药热潮。
03
中草药对全球健康产业的影响
中草药在全球健康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领 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敷
一些中草药可以用于外敷,如 艾叶、红花、姜等,能够缓解
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中草药的现代医学应用
中药制剂
现代医学通过将中草药制成 制剂,如中药注射液、中药 片剂等,能够更方便地应用 于临床治疗。
临床研究
许多临床研究证明中草药对 于一些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如中药治疗肿瘤、中药抗 病毒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最早的记载
最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PPT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 论》
有学者认为当今辨证论治存在10个方面的缺陷: 1、临床存在无症可辨者; 2、辨证所需的信息量不足; 3、证的归纳可能出现偏差; 4、症状描述因人而异; 5、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6、缺少病种特异性; 7、“方随证立”缺乏对病的针对性; 8、症状改善与病理变化有时缺乏同步性; 9、四诊手段的局限性; 10、可能延误对病势及预后的判断。
蒋健,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 性.中西医《论黄》结帝合内经学》《报神2农0本0草5经,》《3难(经》2《)伤:寒杂8病5~8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7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84 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0 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8 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4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6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0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7
小溲深黄,大解未通,右脉浮洪,口作干。 宜清化宣通。
薄荷4.6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黄芩9克 竹叶9克 滑石9克 大青叶9克 黑栀子9克 枳实6克 黄郁 金4.6克 瓜蒌30克
服药后汗出甚透,身热即退,大便通调,口不 渴,小溲浅黄,脉已平静,惟头尚不清,胃纳不 佳,肢体无力。再以上方去大青叶,并将枳实减 去四分之一,瓜蒌减去五分之一,服后即愈。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 论》
秦伯未论治感冒:
1、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 2、四时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夹有不
同的时气,治疗在辛散的基础上加减。 3、对于体虚与邪气的关系,不应因果颠倒。
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主。 4、主要治则:疏表;清热;宣肺;兼治。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 论》
关于小柴胡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 柴胡汤主之。
《神农本草经》药物课件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新派:明末清初加强了对《神农本 草经》的研究,着力阐发《本经》药物产 生疗效的机理
【药性理论】
明末 缪希雍 首先开启此风气,著《本草经疏》。 清 张志聪、高世栻 《本草崇原》 清 张璐 《本经逢原》 清 姚球 《本草经解要》 也作《本草经解》。曹禾《医学读
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商易以 叶桂之名。 清 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清 黄元御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清 陈修园 《本草经读》——较《本草崇原》《本草经解要》 二书水平高 清 仲昴庭 《本草崇原集说》 清 黄宫绣 《本草求真》 ——反对泥古以薄今,也反对厚今 以废古 清 邹澍 《本经疏证》 清末 周岩 《本草思辨录》——将仲景用药与本经药性相结合 清末 田伯良 《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
【药性理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将这些人物成为“新派”人物, “明清人论本草之书,可分两派。一宗宋以来洁 古、海藏、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在当时可称为 旧派,一以复古为主,唾弃宋以后诸家之论,在 当时可称新派。”新、旧两派之争类似于医方研 究中的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
【药性理论】
缪希雍
《本草经疏》
字仲淳,号慕台。东吴海虞人。缪氏自幼家境贫寒,少时
其《用药法象》根据药物气味薄厚归类,分为风升生、热浮 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在“随证治病药品” 一节通过具体药物进一步阐释了引经归经理论,发展了张 元素的学说。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不过一二百味,在功 效主治上趋于简要,并无多少新药效的发明,但 是其理论层次丰富,使得药效不仅与性味良毒有 关,而且与脏腑经络、药物形色质地轻重润燥、 升降浮沉补泻、四时六气、阴阳、五行想联系, 把药物本身与人体、天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缺点 是导致药效的简单化、平庸化,重视药理模式的 探讨,却忽视了用药经验的积累,为招致清代新 派的抨击留下了伏笔。
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PPT课件

甘寒质润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为清热凉血之要药
淮
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
阴虚内热,夜热早凉
玄参
热入营血分 热病口渴内
黑参
伤消渴津伤 滋阴解毒、软坚散结
便秘
咽喉肿痛、瘰疬痰核、脱疽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为治疗乳痈良药 利尿通淋──热淋,黄疸
紫花地丁 疮痈肿毒
毒蛇咬伤
凉血消痈,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 毒蛇咬伤──内服、外敷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起源——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产。
1.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2.无意
食后耳聪目明 食后产生毒性反应 食后原有疾病好了
有意,逐步积累药物知识。
3.专门的中药书籍记载。
二、发展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经》
作者:非一人手笔 成书年代:有争议,公元二世记之前。
外用──清热泻火 咽喉肿痛,口疮──冰硼散
【注意】
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清热解毒组
金银花
连翘
【共性】 1.为清热解毒
银花:为治疮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消痈散结
2.质轻透散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疏散风热 热在气分
邪入营血分舌绛,心烦,神昏,谵语等
酸梅汤配方组
芦荟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清肝泻火──肝经实火之便秘溲赤,头晕头痛 烦躁易怒、惊痫抽搐
杀虫疗疳──小儿疳积 癣疮
【注意】 入丸散,每次1~2g 外用适量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茯苓
茯苓
【特点】
甘淡而平,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无论寒热虚实 ,各 种水肿均可配用。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别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月自古就有不一样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期间,或谓成于战国期间。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代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 • 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 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 ),以及清顾参观辑《神农本草经》( 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
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 1753~ 1818 ),字伯渊,又字渊如,清朝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世博学多才,贯穿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另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 3 卷,载药 365 种,此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
依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阐述。
卷 1 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 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倪海夏《神农本草经》完整版__可直接打印

倪海夏——人纪——简体横版《神农本草经》第一章前言前言:我国医学始于神农、有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复命僦贷季(歧伯之师)理色脉,所以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此书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
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第二章药性总义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