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抵抗弯曲教科版 (1)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物体的弯曲和抗弯曲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4.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弯曲现象,分析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弹簧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弯曲力的概念、弯曲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弯曲力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力的概念,掌握弯曲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力实验装置、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弯曲力作用在弹簧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弯曲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加深对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目的以及实施方法。
一、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例如食品中毒、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等。
这些事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态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食品安全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正确储存和烹饪食品,识别和防范食品安全隐患等实用知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食品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1.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学校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教育课程中,引入食品安全知识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
学校的食堂也应该加强管理,确保提供给学生的食品安全无虞。
2. 社区食品安全宣传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通过在社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
可以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居民传达食品安全知识,提醒他们注意食品安全。
3. 媒体宣传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安全问题。
同时,媒体还可以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信任。
4. 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食品市场的规范有序。
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并向公众通报情况。
四、结语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能够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
”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
”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
”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
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
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1)【精品】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1 号、2 号、3 号和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1 号纸粘起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师:都觉得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1 号纸强吗?4.师:(稍作停顿)那2 号纸比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都认为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抵抗弯曲教科版【教学目的】1、迷信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添加梁的宽度可以添加抗弯曲才干,添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添加抗弯曲才干。
2、进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载数据,剖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复杂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大胆假定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要素中实验研讨抗弯曲才干区分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迷信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预备】为小组预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反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反、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看法〝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先生观察:它们外形和结构上有相似的中央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资料——柱子;横放的资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状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讨横梁抵抗弯曲的才干。
二、新课教学〔一〕先生猜想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才干和哪些要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要素引导〕2、依据先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求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才干大小的关系。
〔二〕探求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才干的关系1、回想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样样的?〔对比实验中只要一个要素是不同的,其他要素都相反〕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求哪些实验器材?〔同时翻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反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预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反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先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先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反。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培养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实验,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 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直尺、记录表格等。
2. 实验场地:科学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弹簧玩具,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a. 教师出示弹簧,提问:“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有什么关系?”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c.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d.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a.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b.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c. 教师总结并强调实验结果。
4.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如果想要测量10N 的力,应该选择多大的弹簧?”b.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c.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通过学生实验报告、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弹簧伸长与拉力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都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坑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
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得出的结论解释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二、教学准备:
支架、各种纸条、小木块、垫圈、实验记录单、课件
三、教学重点: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四、教学难点:学生研讨纸的宽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变量和不变量。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学具。
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先出示支架)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支架。
看看还有什么?(出示纸条),老师用这张纸条在支架上搭一座纸桥。
现在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垫圈(出示垫圈多个),老师想把这些垫圈放在纸桥的中间,你们猜猜这个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而不塌下?
生:2个
生:3个
师:到底能承受几个?我们来试一试!放一个?纸桥有什么变化?生:弯曲了。
师:再放一个,纸桥怎样了?
生:更弯曲了。
师:再放一个?
师:纸桥塌了。
师:这座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呢?
生:3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个。
师:到底是3个还是2个?为什么?
生:2个,因为放3个就塌了,所以只能承受2个垫圈。
师:这张纸桥只能承受2个垫圈,说明这座纸桥的抗弯曲能力怎样?生:差。
师:我们能不能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怎样提高纸桥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授课:
1、研讨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汇报)
生:长度。
生:厚度
生:宽度
生:材质
师:同学们说得真多,但今天我们只研究纸桥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其他问题以后我们再继续研究好吗?
2、研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师:首先我们研究纸桥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你认为纸桥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生:增加宽度抵抗弯曲能力就能增强。
师:是不是增加纸桥的宽度,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增强呢?
师:你们想研究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那么就请各小组设计一个你们的研究方案。
(学生研讨方案)
师:哪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案。
生:在不同宽度的纸条上放垫圈,看看分别承受垫圈的数量。
师:其它组同学你们认为它们的方案可行吗?
生:可行。
师:在他们的研究方案中我们应注意哪些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不变的?
生:材质相同、长度相同。
生:架空距离相同
生:厚度相同。
生:垫圈的重量相同。
师;弯曲到什么程度合适?
生:支架底部。
师:也就是弯曲程度相同。
师:垫圈放什么位置合适?怎么放?
生:垫圈放在中间、一个一个轻放。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师: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宽度。
师:为了实验更方便,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倍宽、2倍宽、4倍宽纸条来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时,我们还应注意要先预测再实测,在实验中还要填写好你们的实验报告单。
每组利用1号实验袋,开始我们的探究。
(学生实验)
生汇报:我们小组1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3个垫圈、2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10个垫圈、4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20个垫圈。
说明增加纸桥的宽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生汇报:我们小组1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2个垫圈、2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8个垫圈、4倍宽的纸条上承受了18个垫圈。
说明增加纸桥的宽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师:通过同学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增加纸桥的宽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师:你们的结论和你们猜测的一样?
生:一样。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
3、研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师:那么纸桥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生:增加纸桥厚度抗弯曲能力就能增强。
师:你们想怎样研究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生:在不同厚度的纸条上放垫圈,看看分别承受垫圈的数量。
师:其它组同学你们认为实验中还应注意哪些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不变的?
生:材质相同、长度相同、架空距离相同、垫圈的重量相同。
师:还有吗?
生:弯曲程度也相同。
生:垫圈放在中间、一个一个轻放。
生:宽度相同。
生:改变的条件是纸的厚度。
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出示不同厚度的纸条)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条进行实验。
师:请打开2号材料袋,开始你们的探究吧!
(学生实验)
生汇报:我们小组1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3个垫圈、2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29个垫圈、4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87个垫圈。
说明增加纸桥的厚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生汇报:我们小组1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2个垫圈、2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26个垫圈、4倍厚的纸条上承受了79个垫圈。
说明增加纸桥的厚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师:通过同学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增加纸桥的厚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强。
师:你们的结论和你们猜测的一样?
生:一样。
4、研究宽度与厚度对比
师: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增加纸桥的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那么,那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
生: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两组的实测数据,发现纸越厚承受垫圈的数量就越多。
师:说明什么?
生:增加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增加纸条的宽度能提高抵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条的厚度能大大地提高抵抗弯曲能力。
(三)、应用生活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真了不起!其实,像纸桥这样的平板形状材料,增加它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在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见过吗?谁能说一说。
生:房屋的横梁
师出示木块:横梁是平放的还是立着放的?为什么?
生: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师:老师还有图片想看吗?什么?
生:高架立交桥的桥。
师:这是什么?
生:横梁。
师:它有什么作用?
生:帮助桥面抵抗弯曲。
师:除了横梁以外还有谁能够帮助桥面抵抗弯曲呢?
生:柱子。
师:那么柱子和横梁谁更容易被压弯呢?为什么?
生:柱子厚度更厚,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俗话说立木顶千斤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