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案(74)总复习压轴题2(2)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电学压轴题汇编二(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学压轴题汇编二(含答案)1.如图所示,R1=10 Ω,小灯泡L的规格为“2.5 V0.5 A”,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求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当S1、S2都断开时,小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求电源电压。
(3)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变为0.9 A,求R2的阻值。
2.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灯L标有“4 V 2 W”字样,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电压表的量程为0~3 V,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20 Ω,只闭合开关S、S1,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的示数与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求:(1)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电源电压及定值电阻R2的阻值。
(3)只闭合开关S和S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灯L的IU图像如图丙所示,在保证各元件安全工作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R1允许的取值范围。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定值电阻R1=150 Ω,R2=300 Ω。
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2的示数为5 mA。
求:(1)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电流表A1的示数。
(3)电路工作5分钟,R1产生的热量。
(4)R2的功率。
4.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定,R1、R2为两个定值电阻,L为“2.5 V0.5 W”的小灯泡。
开关S1、S2、S3均闭合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5 A,A2的示数为0.1 A;保持S1闭合,断开S2、S3,小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
求:(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阻值R L。
(2)小灯泡正常发光1 min所消耗的电能。
(3)电源电压和电阻R1、R2的阻值。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电压表的量程为0~15 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灯L上标有“6 V 3W”字样(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定值电阻R2=30 Ω。
当只闭合开关S1、S2,调节滑片P至距B端25处时,灯L正常工作;当只闭合开关S1、S3,调节滑片P至中点处时,电流表示数为0.3 A。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一、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力的作用》、第三章《压强与浮力》、第四章《简单机械》。
2. 热学部分:第五章《热现象》、第六章《物态变化》。
3. 电学部分:第七章《电路》、第八章《电流与电压》、第九章《电阻与电功率》、第十章《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力学、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学部分的重点难点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难点在于物态变化的判断及热力学定律的应用;电学部分难点在于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学部分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的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电学部分的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天平、电压表、电流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内容:(1)力学部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2)热学部分:讲解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阐述。
(3)电学部分: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针对复习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讲台解答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热学部分: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
3. 电学部分: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2024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

2024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基础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内容1.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压强、浮力等。
2.热学部分:温度、热量、比热容、热效率等。
3.电磁学部分: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磁现象等。
4.光学部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的基础知识及运用。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折射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学部分1.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抛物线运动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
2.知识点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牛顿运动定律:回顾牛顿运动定律,强调惯性、加速度等概念。
(3)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种类及计算方法。
(4)压强: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液体压强的特点。
(5)浮力: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浮力原理。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分析解题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
(2)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热学部分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散热器等,引导学生回顾热学基础知识。
2.知识点讲解(1)温度:讲解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热量:讲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传递方式及计算方法。
(3)比热容: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4)热效率:讲解热效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分析解题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
(2)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电磁学部分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充电、电磁炉等,引导学生回顾电磁学基础知识。
中考物理 压轴题讲解教案

中考物理压轴题讲解教案教案标题:中考物理压轴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中考物理压轴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提高学生在解答压轴题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压轴题的题意和要求。
2. 掌握解决压轴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1. 分析压轴题中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压轴题。
教学准备:1. 中考物理压轴题集。
2.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压轴题的概念,解释其在中考物理中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解答压轴题的重要性。
二、讲解压轴题的题意和要求(10分钟)1. 选择一道典型的压轴题,解读题目中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分析题目要求,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解题示范(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将压轴题的题目展示给学生。
2. 分步骤解答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四、学生练习(2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类似的压轴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讲解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依次讲解自己解答的压轴题,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拓展练习(10分钟)1. 提供一些类似的压轴题供学生自主练习。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布置类似的压轴题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提升物理解题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解题表现。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压轴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3.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考物理压轴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中考压轴计算题的专题复习导学案

中考压轴计算题的专题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会使用计算公式解答常见的中考物理压轴计算题二、重、难点:多个计算公式的综合使用三、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计算电功率的常用公式是:。
2、吸热公式是:。
3、功的计算公式是:、电功的计算公式:。
4、教师描述计算题的解答步骤。
(二)、合作展示:1. (2013年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煤炉给lOkg的水加热,同时他们绘制了如图l4所示的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若在6min内完全燃烧了2kg的煤,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的热值约为3×107j/kg。
求:(1)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2)经过6min时间加热,水所吸收的热量;(3)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
2.(2014年中考)电信公司机房接到某用户反映,他家的电话不能使用。
经过机房人员初步测试,判断为接入该用户的电话线某处短路。
为了确定短路的具体位置,机房人员利用测量仪器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
已知电话线由两根导线并排而成,该用户家到机房的电话线长5km,设单根电话线每米的电阻为3×10-3Ω,测量时电压表示数为12V,电流表示数为1A。
若只考虑电话线的电阻,求:(1)该用户家到机房单根电话线的电阻值;(2)短路位置到机房的距离s;(3)测量时电路消耗的功率。
3、(2015年中考)如图18所示,电源电压6V恒定不变,灯泡L标有“6V 3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20 Ω。
求:(1)小灯泡的电阻:(2)S、S l都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3)S闭合、S1断开时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
(四)、课外拓展(2015年中考)电动汽车是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我国生产的某品牌的一款电动汽车充满电后,除了提供车内用电还能以80km/h的速度连续行驶360km。
若该车行驶时整车总质量为1.5t,受到的阻力为整车总重的9%,电动机的牵引功率占电源输出总功率的75%。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经过了反复实践和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九年级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希望你喜欢。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要很用心的去写教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九年级物理教学案(74)
课题总复习压轴题2主备张继维审定时间
(12年海淀一模)
38.如图25所示,电源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当开关S1、S2都闭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A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流表示数为I1,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P A,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1;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最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2。
保持开关S1闭合、S2断开,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最右端调至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3,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3。
继续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B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P4=2.4W。
已知P2-P3=1.2W,U1:U2=4:9,I2:I3=4:3。
求:
(1)P2与P3的比值;
(2)R A与R B的比值;
(3)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滑动变阻器R A消耗的电功率P A。
图25
39.图26是某科研小组设计的在岸边打捞水中物品的装置示意图。
该装置由悬挂机构和提升装置两部分组成。
悬挂机构由固定杆OD和杠杆BC构成,O为杠杆BC的支点,CO:OB=4:1。
配重E通过绳子竖直拉着杠杆B端,其质量m E=500kg。
安装在杠杆C端的提升装置由支架、电动机Q、定滑轮K及动滑轮M构成。
其中支架和电动机Q的总质量m Q=12kg,定滑轮K和动滑轮M的质量均为m0。
可利用遥控电动机拉动绳子,通过滑轮组提升浸没在水中的物品。
在一次打捞一批实心金属材料过程中,金属材料浸没在水中匀速竖直上升,此时电动机Q牵引绳子的功率为P1,绳子H端的拉力为F1,金属材料上升速度大小为v1,地面对配重E的支持力为N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在金属材料全部露出水面后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绳子H端的拉力为F2,地面对配重E的支持力为N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
已知F1=200N,v1=0.2m/s,η2=95%,N1:N2=6:1,绳和杠杆的质量、捆绑金属材料的钢丝绳的质量和体积、滑轮与轴及杠杆支点处的摩擦、水对金属材料的阻力均可忽略不计,g取10N/kg。
求:
(1)金属材料浸没在水中匀速上升时电动机牵引绳的功率P1;
(2)动滑轮M的质量m0;
(3)被打捞金属材料的密度ρ金。
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