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承

合集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华阴老腔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剧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多样性的呼唤,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旨在通过对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传承现状、传承挑战及发展对策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华阴老腔的传承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华阴老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传承意义。

华阴老腔是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华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观念。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关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对于华阴老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够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能够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旨在深入了解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传承现状、传承挑战以及发展对策,以期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华阴老腔相关问题的研究,旨在挖掘其传承的文化价值,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保护和弘扬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华阴老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华阴老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与对策二、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1. 传承现状华阴老腔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传统和表演风格。

由于传统戏曲行当的衰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华阴老腔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

目前,能够真正传承和演出华阴老腔的传统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传承环境越发恶劣,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式微。

2. 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戏曲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华阴老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于传承环境的恶化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华阴老腔的发展并不顺利,观众群体逐渐减少,表演团体也面临着生存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传承环境恶化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和娱乐方式的更新换代,戏曲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环境日益恶化。

2. 师徒传承制度薄弱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在现代社会并不完全适用,许多传统艺人面临无人接班的尴尬局面。

4. 观众群体减少随着时代的变迁,华阴老腔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1.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华阴老腔的保护与扶持力度,包括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等方面。

2. 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改革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探索多种传承途径,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

3. 加强对华阴老腔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4. 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开拓新的表演市场,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华阴老腔》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剧种,起源于陕西华阴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华阴老腔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急需采取保护策略。

目前,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观众群体日益减少。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年轻人对娱乐方式的变化,华阴老腔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年长的群体中,年轻人对其兴趣不高,导致观众数量的锐减。

第二,后继乏人。

由于华阴老腔的学习和传承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华阴老腔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对其的传承意识不强。

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华阴老腔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剧团需要面对演出市场的竞争和经济压力,这对于传统剧种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发展华阴老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社会媒体、电视、报纸等渠道,增加对华阴老腔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华阴老腔的观赏和传承中。

加大对华阴老腔的培训和传承。

政府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和戏曲学院的合作,设立专门的华阴老腔专业班级,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班和讲座的方式,加强对华阴老腔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提高传承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加强经济支持。

政府可以增加对华阴老腔剧团的经济支持,通过补贴和扶持政策,减轻剧团面临的经济压力,保障华阴老腔的正常演出和传播。

第四,整合资源,保护传统。

可以成立华阴老腔保护组织,整合相关资源,保护和收集华阴老腔的音乐、剧本和文化遗产,建立相关的档案和数据库,为研究和传承提供支持和保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前言华阴老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华阴县,是中国戏曲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的表演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由于各种原因,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急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华阴老腔的特点和历史华阴老腔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因其产生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而得名。

华阴老腔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其表演形式古朴、唱腔婉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华阴老腔的传统剧目丰富多彩,包括《二进宫》、《玉堂春》、《金玉缘》等,这些剧目贴近生活,情节曲折,表演技巧高超,深受观众喜爱。

华阴老腔以其独具特色的唱腔、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戏曲市场萎缩,观众数量减少;华阴老腔的传承人口老化,年轻一代对华阴老腔的兴趣不高,传承面临断代之危。

如何保护和传承华阴老腔,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态势为了解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状况,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地走访。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 传承人口老化,年轻一代对华阴老腔兴趣不高。

经调查发现,目前从事华阴老腔表演和传承的艺人多数已接近甚至超过六旬以上,鲜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这种情况导致了传承人口的减少,对华阴老腔的传承构成了重大威胁。

2.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平台。

目前,华阴老腔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个体传统学习,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和培训机制。

而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求有系统性、普及性的传承机制和平台,缺乏这些条件,华阴老腔的传承将面临重大挑战。

3. 社会认知度不高。

与Peking Opera相比,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和认知度相对较低,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华阴老腔更是显得黯然失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曲艺中的重要分支——老腔艺术。

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化和城乡结构的变迁背景下,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需要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就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来作一些研究探讨。

一、传承1. 艺术表演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分支,华阴老腔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老腔艺术以其朴实的表演风格、奇妙的音韵之美成为了中国曲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华阴老腔作为老腔艺术的代表之一,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曲艺表演的独特形式。

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华阴老腔的表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 人才传承华阴老腔的传承不仅指艺术表演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才传承。

而华阴老腔的教育和培养一直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在老艺人的表示方式,还是在年轻艺人的接收上,都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

同时,华阴老腔还同中国传统曲艺中的其他分支一样,需要新一代的人才来传承和发展,为华阴老腔的未来提供更加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发展1. 社会贡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通过表演和传承文化,华阴老腔为社会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在传承和发展中,华阴老腔逐渐成为了承载地方文化、向外传播文化和促进跨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 旅游经济华阴老腔作为曲艺中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块砝码。

每年都有来自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华阴老腔的表演,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1. 表演内容的单一性华阴老腔在表演形式和剧情情节上存在单一性,有时会给观众带来冗长、单一的表演体验,缺乏新意和差异性,造成观众流失和退缩。

2. 情节繁琐和表演方式陈旧华阴老腔的剧情设置和表演方式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显得比较陈旧,其表演方式也与时代要求脱节,需要与时俱进。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华阴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种曲艺以唱为主,配以锣鼓等乐器演唱,曲调悠扬婉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华阴老腔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传承困难:当前,华阴老腔的传承已经面临很大的困难。

尽管许多老艺人还在坚持着演唱,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许多技艺精湛的老艺人逐渐离世或退休,新生代的传承人缺乏对华阴老腔的热爱和认同,导致其不太愿意从事学习和传承。

2.演出渠道不畅:华阴老腔的演出渠道十分有限,主要还是局限于当地农村和城市少数场所。

这也导致华阴老腔的传播范围比较窄,很难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和市场。

3.受到现代音乐和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文化和音乐风格的影响,华阴老腔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年轻人觉得华阴老腔过于老旧,不再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也不愿意去学习了解。

二、保护策略1.加强宣传和推广: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华阴老腔,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

可以通过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公园、广场等开设表演,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提高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注重培育继承人:华阴老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有效的传承。

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这种文化形式。

同时,也可以设立奖学金和颁发荣誉证书来激励和表彰那些热爱并出色传承华阴老腔的人。

3.提高表演水平:华阴老腔不仅要保留其传统风格,还要不断提高表演水平,使华阴老腔更吸引观众,以保证其生存空间。

因此,需要加强对华阴老腔艺人的培训和教育,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4.建立保护制度:华阴老腔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和支持;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可以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为保护华阴老腔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华阴老腔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陕西华阴市的一种传统戏曲音乐形式,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华阴老腔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但是其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因为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比较多。

从演员的角度来看,年轻演员缺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而老一辈的演员又年事已高,难以全身心地传承给年轻一代。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更喜欢看时尚潮流的演出形式。

从演出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菜市场和露天小剧场的环境和条件肯定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华阴老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从剧本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华阴老腔剧本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需要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从演出形式的角度来看,由于传统演出技艺在现代观众中受到欢迎的程度有限,需要更换现代化演出形式,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感受度。

从社会条件的角度来看,文化市场化竞争激烈,缺少资金和渠道的支持,限制了华阴老腔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要想解决华阴老腔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其次,需要构建现代演出环境,提高演出品质,加强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再次,需要加强文化扶持政策,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华阴老腔产业链。

最后,需要注重传承与发展的平衡,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又要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华阴老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传播载体。

因此,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浅析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承摘要:陕西省华阴市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戏曲――华阴老腔,现在随着演剧形式的改变,老腔文化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了解它、重视它,同时也引起了各个学者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其特点规律。

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华阴老腔这种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及传承,同时也讨论一下华阴老腔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华阴老腔;戏曲;挑战;机遇2016年春节晚会上著名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首特别的音乐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他们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摇滚曲风相结合,搬上了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被更多人熟识,以至于后来在全国各地甚至去国外演出。

这个作品给全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华阴老腔流行于城市间与村庄里。

从艺术作品角度来看,《华阴老腔一声喊》这种混搭式的风格从作品本身来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又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究。

1 老腔艺术现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古时的华阴人创造了本土戏曲--华阴老腔,它是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境内。

一般有六到十位在中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华阴老腔是一种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

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

人员进行现场表演,唱歌高调,激动。

张喜民和王振中两位老人都是主唱。

在表演艺术的过程中,表演人员往往穿当地平民服装,接近生活表演,有站立,蹲,坐等方式,时常用木头敲击桌子,起到像惊堂木一般的警示作用,以提高大家的注意力。

老艺人们演唱的曲目主要根据三国、唐代的故事改变的,表演时高亢,挺胸抬头,和古代的军姿气质很像。

尤其是在四人帮时期―很多文化受到了破坏,老腔艺术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继承了数百年的老腔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只在少数人在传播;在现代的社会中,外地的人缺少对老腔文化的认知,而本地年轻人也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财富放弃了从事老腔艺术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华阴老腔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陕西省华阴市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戏曲――华阴老腔,现在随着演剧形式的改变,老腔文化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了解它、重视它,同时也引起了各个学者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其特点规律。

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华阴老腔这种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
及传承,同时也讨论一下华阴老腔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华阴老腔;戏曲;挑战;机遇
2016年春节晚会上著名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为
全国观众带来了一首特别的音乐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他们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摇滚曲风相结合,搬上了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被更多人熟识,以至于后来在全国各地甚至去国外演出。

这个作品给全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华阴老腔流行于城市间与村庄里。

从艺术作品角度来看,《华阴老腔一声喊》这种混搭式的风格从作品本身来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又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究。

1 老腔艺术现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古时的华阴人创造了本土戏曲--华阴老腔,它是主要流
行于陕西省境内。

一般有六到十位在中国众多传统艺术形
式中,华阴老腔是一种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

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

人员进行现场表演,唱歌高调,激动。

张喜民和王振中两位老人都是主唱。


表演艺术的过程中,表演人员往往穿当地平民服装,接近生活表演,有站立,蹲,坐等方式,时常用木头敲击桌子,起到像惊堂木一般的警示作用,以提高大家的注意力。

老艺人们演唱的曲目主要根据三国、唐代的故事改变的,表演时高亢,挺胸抬头,和古代的军姿气质很像。

尤其是在四人帮时期―很多文化受到了破坏,老腔艺术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继承了数百年的老腔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只在少数人在传播;在现代的社会中,外地的人缺少对老腔文化的认知,而本地年轻人也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财富放弃了从事老腔艺术的传承。

年轻人大多趋于对流行音乐的追捧,像华阴老腔的这种古老艺术,现在学的人少之又少,将来很可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有些曲目残存纸张已经破损,有些曲目从古代流传到现代已经失传,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华阴老腔的保护和推广方式的讨论
我国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民?g文化保护
工程”,其中就收录了就有非凡特殊艺术形式的华阴老腔。

中央、省、市对文化遗产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包括资金拨付、场地租赁、时间安排等。

华阴老腔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2.1 国家、省、市等对老腔文化采取的措施
国家、省、市、县等对老腔文化各个方面大力支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1. 物资的投入。

艺人进行身体全面的检查,一旦有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他们的身体康健,全力支持他们收集各方面的素材,能够创作新剧本,免费提供场地进行排练及演出,发放文化学术研究津贴。

2.创造全国表演的方式。

陕西省华阴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相关城市进行了合作,组织老腔艺人上台表演,传播华阴老腔文化,使广大群众受到耳濡目染,喜爱上这种文化,并传播老腔文化。

3.文化艺术社团的建立。

08年9月,老腔文化保护中心成立了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招收40余人。

培训了一年,然后以这些学员为基础成立了艺术社,进行全国表演,由于普通大众没有见过这种表演形式,所以场场爆满,并进行了加场演出。

老腔保护中心的新近编排录制的节目《关中古歌》曾荣获我国首届农民文艺舞台演出特等奖。

2.2 与影视、音乐等艺术融合表演
1. 2006年林兆华导演在演出的经典话剧《白鹿原》中首次加入了老腔表演艺术,观众的内心里被原生态的老腔一
下子砸中了,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

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华阴老腔,新加坡、德国、加拿大都有老腔演出。

世界为老腔艺术关上了窗,却打开了门。

2.老腔与电影艺术融合演出继话剧后,2012年上映的电影《白鹿原》,用老腔艺术的同时,也承担了叙述故事元素,正可谓是别出心裁。

电影中两次出现了老腔艺术。

一次是歌曲《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次是歌曲《征东一场总是空》;老腔艺人浑厚动人的唱腔配上浓厚历史韵味的曲词,对老腔审美表达的赞颂与共鸣,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情感认同。

3 启示与总结
保留到现在的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华阴老腔,在当今高
速发展的社会依然显示出了像春天的小草般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还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华阴老腔首先出现在华阴民间,然后通过春晚走向全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中,老腔的演绎方式、内涵、曲目都在发生着变化。

在如今艺术形式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相互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老腔非常幸运地得以延续而不是像其他艺术慢慢的消亡。

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大前提下,挑战与机遇并列存在是华阴老腔所必须面对的。

年轻人中少有人学习是老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在
老腔当地实地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几位年龄都比较大的老腔艺人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其中最大的已经将近耄耋,年龄最小的都已年近半百。

一直以来,年轻学习者非常少,如果这一情况持续进行下去,老腔艺术将会濒于消失。

仅有四十人报名华山老腔艺术发展保护中心,五十岁左右的人占大多数,而且大都是没有任何文化艺术基础的,这使老腔艺人们悲喜交加。

“自己每次给孙子买玩具或者小零食的方法让其学习老腔艺术,保证艺术后代有人学习艺术,使艺术流传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还有人会这个技艺”。

老腔艺人张喜民说:“因为年轻的朋友们对各种歌曲更感兴趣,他们对周杰伦、蔡依林等比较熟悉,还有人把他们作为偶像崇拜。

”这让他感慨万端。

艺人们为了传承,必须虚心听从群众的反应,保证创造的曲目受到大家的欢迎。

老腔在当今发展所遭受到的问题,一方面华阴老腔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相互影响,相互都需要吸收对方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文化的流传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华阴老腔在当代发展的机遇来自于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性。

老腔由一个不知名的小戏走到相对繁荣的过程正说明当今人类的审美视角正在发生转折
性的变化,同时,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

现代都市拥有博大的胸怀,广阔的包容性,这其中就包括演出的形式、方式。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政府一个人的事情,群众也要提供必要的帮
助。

如果文化遗产只有政府在推广,群众不参与,群众不热爱、不去欣赏,这种艺术也有可能也传承不下去。

华阴老腔也为其他文化传承树立了很好的实践探索的典范。

总而言之,我们人类自身决定着像华阴老腔、京剧、黄梅戏等的古老艺术传承的未来命运。

当然,在对于老腔形式如何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比方说,老腔原始特征和美学价值不应只为满足当今时代美学观点
而改变其原本的艺术特色,这是变化了的艺术,所以,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对老腔艺术的理性创新以及革新的程度。

比如老腔为了适应当今社会,进行了自我剖析,并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了融合创新,受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时代在改变,艺术形式也应该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与之适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立足于百家争鸣的文化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IJ].艺术教育,2011,07:86
[2 ]勒茅珠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IJ].音乐大观,2014,07:67
[3]孙洁. “华阴老腔”研究三章[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