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高三上 未有天才之前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未有天才之前

高三语文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
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 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

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

2.难点: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说理深入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
要反复品味。

此外,当代社会学生个性张扬,动辄以“精
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待青年们踏踏实实“做
土”的箴言,值得学子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是做天才还是泥土?这个问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选择。

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次班级问卷调查,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在课文学习之后再请学生关照现实,回味反思,即便与作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亦可比较深入的理解演讲辞的思想精髓。

练习举隅
1、课外阅读《忆韦素园君》,作摘抄或写点评。

2、以“天才”为话题,搜集资料,自拟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等方法,写一段演讲辞。

未有天才之前ppt1

未有天才之前ppt1

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当我们觉得“怀才不遇”
时,与其埋怨与悲叹,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迎难而上,在逆 境中锻炼我们的意志,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颗“珍 珠”,只有当自己真正有实力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认 可。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3.辨析字形
n yá 拖延 . tínɡ 朝廷 . 翻译 . 演绎 . miù 荒谬 . mó u 绸缪 . 哭 啼 . 结 缔 . 异域 . 鬼蜮 . 马 驰 . 松弛 .
受到教育和鼓舞,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
3.怎样拟定演讲的题目? 提示 拟定演讲的题目,一是题意要明朗,不要含蓄,不要
委婉,更不要含糊。二是题目用字要新颖易读。
探究指津
这是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一篇演 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就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
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
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 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 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语法,请调动你积累的语法和文 言知识,先疏通文字,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 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点睛之妙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怎样的?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 本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演讲结构:开头提出
“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要领点拨
1.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试简要加以说明。 提示 演讲的目的,意在诱动对方,改变听众的思想认识和 感情态度,促使听众去实践。 2.演讲和一般的谈话有什么区别?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演讲、辩论的基本概念•演讲、辩论中的技巧和要素•如何撰写演讲、辩论稿件•如何进行演讲、辩论的视听训练2.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演讲、辩论的基本技巧和要素•能够编写和演讲/辩论完整的稿件•能够进行视听训练,改善自己的演讲、辩论技巧3.情感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状态•培养感受社会、感悟生活的情感•增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关爱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演讲、辩论的技巧和要素,怎样编写演讲/辩论稿件,如何进行视听训练。

2.教学难点如何掌握演讲、辩论的基本技巧和要素,如何通过视听训练改善自己的演讲、辩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自我介绍和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彼此,并建立团队意识;•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将优秀的演讲、辩论作品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环节(1)演讲的基本技巧和要素•充分准备:了解演讲的主题和目的,得到充分的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语言运用: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避免废话,文字简练;•认真处理演讲的结构:逻辑性和连贯性很重要,切记不一定和择时叙述;•注意文化程度:关注演讲的版式、人性等细节,努力提高文化素质。

(2)辩论的基本技巧和步骤•明确立场:明确个人或所在团队的立场,选择有效的论据来支持;•准备必要事实和资料:了解个人或所在团队观点,向各方咨询,积累必要的素材和证据;•设计辩论策略:在论述思路和引用章节上,合理布局条理,注意像形成整体;•训练辩论技能:多听多读,积极参加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等有争议题目的辩论,提高辩论技能水平。

(3)如何编写演讲/辩论稿件•明确主题:细心阅读选题,确定主题,把握主旨;•布局清晰、逻辑严密:论述自然顺畅,段落分明,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理性有力;•文化表达、艺术修饰:语言艺术性,让演讲更生动、更形象。

未有天才之前ppt3 人教课标版

未有天才之前ppt3 人教课标版
• 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
(在文章第3段)
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 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 的民众。
• 2、观点鲜明集中——没有好的泥土不可 能培育出好的花朵。
•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 5、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并多用口
语,富有魅力。
本文语言精 言简 意赅,说理周全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语言有“味”, 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 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 理的做法。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排斥外来思 想 轻翻译
不培育,不 爱护
产生不了天 才,即使产生 了,也是活不 下去的
扼杀天才
能够借鉴 比喻 、吸收
要有实干 举例、比 精神 甘 喻 做泥土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 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 云。
•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分析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 归纳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主旨正 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
•分析 反 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大 家“都可以做”?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未有天才之前》的含义;(2)掌握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3)分析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天才,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天才观,认识到天才并非与生俱来;(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 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2.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 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提问:“天才”一词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天才的本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辩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教师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天才观,努力成为优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未有天才之前_课件

未有天才之前_课件

课外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肖( xiào ) 戕( qiānɡ )贼
国粹( cuì ) 寒噤( jìn )
幼稚( zhì ) 不足齿数(shǔ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pì( 譬 )如
马ɡuà( 褂 )
遭yānɡ( 殃 ) 报chóu( 酬 )
dié( 碟 )子 花huì( 卉 )
荒miù( 谬 ) 翻yì( 译 ) 心旷神yí( 怡 )
内容探究
1、有人说,这篇演讲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新颖, 为什么?
提示: 面对当时文艺界关于天才的呼声和争论, 演讲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 的角度,提出了“必先有泥土,才可能产生天才”的 观点,呼吁大家甘做泥土,为天才的培育做点基础性 工作。在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催人警醒、启 人深思的。因为他从根本上揭示文艺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当时文艺的发展具有着巨 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
与“民主”。
1902年到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从1930年起,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 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清晨,逝世于上海。
鲁迅的著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 杂文》《且介亭杂文续编》,散文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 土壤?
提示: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 “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第5段 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 备天才生长的土壤,反映出守旧的社会心理;第6段指 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 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 作崇拜”的论调。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 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文章内容。

2、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

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

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

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

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

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9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就很难读懂课文。

另外,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沪教版上海高三第一学期未有天才之前课件

沪教版上海高三第一学期未有天才之前课件
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 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 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 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 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 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需调动语法和文言知 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 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既要与种种社会痼疾抗争,又要致力 于纠正自己内心不屑于做小事业的想 法,踏踏实实,方能“做土”。 在这三段中,贯穿的是作者对于“泥 土”精神——即坚实、坚韧,脚踏实 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的重视与欣赏, 这是典型的鲁迅精神,也是鲁迅在以 后的著作、通信中,一再强调的。这 里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写作特点
作者在此借谈天才这个话题,实
际批判的是一种排外闭塞的民族 性格与社会心态,先生言语的犀 利、分析的深刻、批评的透彻。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 号召大家“都可以做”? 要怎样才能做使天才产生的民众呢? 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又要不怕做小事 业”? 为什么作者指出做泥土的条件是—— “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 做”?这反映了作者对于青年们的什 么样的期待?
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 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
很盛大。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 才产生的土壤?
“整理国故”论
“崇拜创作”论
恶 观点鲜明集中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制新思潮
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 行。
----排斥外来思想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 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扼杀天才幼苗
缺少养育天 才的土壤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抵制新思潮
﹜ 排斥外来思想
扼杀天才幼苗
没有营养丰富的土壤,就不会有花木的枝繁叶茂; 没有英勇无畏的士兵,就不会有拿破仑的战无不胜; 没有坚定不移的民众,就不会有天才的横空出世。
鲁迅生活的时代,文艺界为什么没有天才?
缺少长育天 才的民众 (土壤)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重点语句:
1.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 新马褂。
贝多芬:“乐圣”
享年:57岁 (1770~1827)
出生地:德国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 一。 26岁时,贝多芬开始失去听力。 但他凭着“心中的音乐”,一生 共创作了十一首交响曲、五首钢 琴协奏曲、一百多首重奏曲和奏 鸣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 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尊称 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圣人孔子(前551年―前479)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 [1-5]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 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 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 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 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 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 同等级别的“大祀”。
爱因斯坦:物理学颠覆者
出生:德国
享年;76(1879~1955)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经 典力学,他的质能转换方程式完美 预言了黑洞、大爆炸、空间扭曲、 时光倒流等现象。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 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 人”。
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享年:70岁 (前469~前399)
出生地:希腊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 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信仰:理性主义。 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 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 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 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 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 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 法律的权威。
米开朗基(琪)罗:“文艺复兴三杰”之 一
享年:89岁 (1475~1564)
出生地: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 代表,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为 “文艺复兴三杰”. 他追求完美的艺术风格,影响了 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他创作 的《创世纪》等壁画作品被列为 文化遗产,他雕塑的《大卫》 《哀悼耶稣》等作品被全世界的 博物馆奉为艺术精品。
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为提出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式?
事实论证 理论论证 比较论证(类比、对比)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把本段(第三段)主要内容以“没有····就不 会有”的句式写成一组排比句。(土、花/ 士 兵、拿破仑/ 民众、天才)
没有好土,就不会有花木的繁盛; 没有勇敢的士兵,就不会有拿破仑的壮举; 没有拥护的民众,就不会有天才的绽放。
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围剿
甘当泥土
如何成为好土?
收纳新潮
脱离旧套
能够容纳



不怕做小事业
坚苦卓绝

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 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茅盾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红
鲁迅的思想过时了吗?
甲: 我们仍需要鲁迅······ 乙:我们不再需要鲁迅·······
阿基米德:“力学之父”
年龄: 享年75岁 (前287-前212)
出生:意大利
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和 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独自发明了微积分运算,比 牛顿早了两千多年。
后世的科学家声称,如果阿基米德的 微积分手稿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发现, 也许今天的人类早已走出银河系,并 且已经造出和人类一样聪明的机器人。
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55岁。宋 庆龄、周恩来、巴金、茅盾、蔡元培····社会各界名流参加了葬礼为先生送行,队 伍绵延十几公里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 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 耗,万众彷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