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鬼文化资料

• 宗教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鬼文化的元素
• 鬼文化与宗教思想共同影响了民间信仰和习俗
地域文化中的鬼怪传说
地域文化中的鬼怪形象
地域文化对鬼文化的影响
鬼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融
• 中国:鬼怪形象丰富多样,如僵尸、
• 地域文化中的鬼怪传说为鬼文化提
• 鬼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地域文
形式
鬼文化在创新与发展中的意义
• 促进了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丰富了现代鬼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 为现代鬼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鬼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鬼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 传承民族文化:鬼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 丰富文化生活:鬼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选择和娱乐方式
• 雕塑:如鬼怪石像、鬼怪木雕等
• 影视:如《倩女幽魂》、《僵尸先生》等
鬼形象视觉艺术表现的特点
• 形象多样:鬼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
• 风格独特:鬼形象的视觉艺术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 寓意深刻:鬼形象的视觉艺术表现往往具有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的寓
意
03
鬼文化的社会功能
鬼文化对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
• 普及知识:鬼文化中的鬼怪传说和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 培养审美能力:鬼文化中的鬼怪形象和艺术表现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传承文化:鬼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 鬼文化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
• 鬼文化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鬼文化对社会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 鬼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培养良好家风和民风具有重要作用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一、古代作家的“鬼文化”观念与一般的统治者、读书人一样,东晋的干宝的理性觉醒是有限度的,仍然受民间鬼神信仰的制约。
他在《搜神记》中所记鬼神却忠实于民俗信仰,多数的鬼是逗留人间或者寄居阴府墓穴的。
唐朝以前的人对于“阴阳殊途、幽明道隔”的观念十分崇尚,这种观念在当时十分盛行。
神仙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巫鬼思想共处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人们对鬼怪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六朝一脉而下的“冥报小说”的存在解决的人生活和观念中的困惑:“盖当时以为幽明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正是由于作家们遵循了“依闻实录”的原则,因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在收录了许多虚妄怪诞之事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远古和当世民俗中的一些巫鬼现象。
唐代及唐前志怪中,“鬼”题材占据着极大比重。
人们对鬼魂的崇拜,是建立在迷信这些鬼的作用上的,是人们将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寄托在对鬼的幻想之中,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现实矛盾与痛苦。
社会的转变,导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性爱的张扬。
唐传奇中的霍小玉、话本中的李慧娘、元杂剧中的窦娥等,都以非常的形式证明自我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志及自我觉醒、自我保护意识。
尽管作家有对鬼神的怀疑和批判,并不能说明他就超越了鬼神观念。
恰恰相反,鬼神观念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
世界上许多悲剧的发生也确实让他们有过怀疑,但他们还是希望鬼神能来管一管世上的不平之事。
于是他们让窦娥的鬼魂伸了冤、桂英的鬼魂报了仇、让忘恩负义的人遭到雷击…用汤显祖的话来说便是:《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冥婚与她的还魂应和了‘阴阳配合’的正理。
”二、“鬼怪小说”的发展在整体上,之前的鬼怪小说把鬼想象的太过恐怖,这一状况直至《聊斋志异》才有了根本改变。
虽然蒲松龄一声遭遇不幸,他用笔来倾诉自己的孤愤,也安慰自己久涸的心灵。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涌现,鬼文化盛行,其中蕴涵着怎样的生命价值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涌现,鬼文化盛行,其中蕴涵着怎样的生命价值引言:生与死,不仅是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也是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每逢乱世,人们朝不保夕之时,关于生死问题、生命价值的探讨就成了这一时期文学舞台上的主角。
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魏晋南北朝是大动乱、大残杀、大分裂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文人们开始借助各种文体抒发个体关于生命的情感与思考。
其中,志怪小说和鬼故事以其鲜明的民俗特征脱颖而出,成为讽喻生死的主要载体。
一、人命危浅,志怪小说携手鬼故事并行与世《礼记》载:“人死之后归天地,是'鬼’”。
这里所讲的鬼是离开现实世界的人,包含了人的灵魂不灭这一思想观念。
这一观念自西周时就存在,为志怪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志怪小说的发展,丰富了志怪小说的种类,出现了许多神仙鬼怪、灵人异事的传说。
再由作家搜集记录,于是就产生了志怪小说,也就有了鬼文化的显现。
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志怪小说及鬼文化产生的现实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黑暗、朝廷更换最频繁的时代。
毁灭性的战争接踵而至。
首先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战争,烧杀掠夺,残害生灵,造成了整个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其次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战,他们之间相互残杀,导致十万多人丧命。
最后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长达130多年的混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浩劫和灾难。
在战争时期,北方的农民大批逃到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作农具,使农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
但东晋以来,土地制度建立,贵族的社会地位、权力高于一切,土地归于地主。
这就导致租税繁重,百姓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内心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强烈的抗争,掀起了农民起义斗争的热潮,但终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层层曲折后的百姓精疲力尽,最终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通过神仙鬼怪的故事曲折地表达出来,这些故事被文人记录、加工便成为了志怪小说。
有哪些中式恐怖(诡异)的传说?

中式恐怖(诡异)传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这些传说通常都是基于历史事件、神话、民间传说等,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些传说中,既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故事,也有让人感到神秘和诡异的传说。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哪些中式恐怖(诡异)的传说。
1、狐仙传说狐仙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的传说。
狐仙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变化形态的妖怪。
在传说中,狐仙通常会以美女的形态出现,引诱男人上当受骗。
而且狐仙还会操纵人的命运,给人带来不幸和灾难。
狐仙传说流传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孟姜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著名的传说。
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她的丈夫在建造长城的时候去世了,她为了寻找丈夫的魂魄,来到了长城边上的海边。
在那里,她哭泣了三天三夜,最终她的泪水化成了一条河流。
这条河流就是今天的孟姜女河。
这个传说中充满了悲伤和神秘的气息,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3、白蛇传说白蛇传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著名的传说。
传说中,白蛇化身为美丽的女子白素贞,与许仙相爱。
他们的爱情却被法海和青蛇所破坏。
最终,白蛇为了救许仙,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许仙的性命。
这个传说中充满了爱情和牺牲的主题,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4、钟馗传说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话人物。
传说中,钟馗是一位勇敢、正义、聪明的人,能够制服妖魔鬼怪,保护人民的安全。
钟馗传说中的故事非常丰富,有的讲述他如何制服妖魔鬼怪,有的讲述他如何为人民服务。
这个传说中充满了正义和勇气的主题,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中式恐怖(诡异)传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传说中充满了神秘、恐怖、爱情、牺牲、正义和勇气的主题。
这些传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揭秘中国鬼文化起源之谜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

揭秘中国鬼文化起源之谜一、鬼的传说:鬼的历史可谓久远。
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关于鬼的传说;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关于鬼的记载。
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说明我们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与人关系密切的怪物。
先秦时代,《山海经》、《禹本纪》、《穆天子传》、《归藏》、《黄帝说》、《伊尹说》、《汲冢琐语》、《楚辞》、《论语》、《春秋》、《左传》、《礼记》等,都有关于“鬼”的记载。
之后关于鬼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两汉时期有《汉武洞冥记》、《异闻记》等;六朝时期有《博物志》、《搜神记》、等;唐代有《传奇》、《独异志》、《古镜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等;金元时期有《潮海新闻夷坚续志》、《诚斋杂记》等。
至于明清,神魔小说盛行,甚至形成一种鬼文化。
鬼的故事丰富多彩,《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可为代表作品。
当代社会,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鬼的形象开始千变万化。
然而,有谁亲眼见到过鬼呢?无神论者不大相信鬼的真实存在,他们认为自称见过鬼的“幸存者”只是出现了幻觉,或者是故意装神弄鬼。
所以他们甚至认为从古至今鬼都不曾存在过,只不过是封建愚昧的古人在自欺欺人;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不能再被这些迷信传说愚弄了。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对于鬼的存在还是半信半疑,心里依然不由自主的充满恐惧。
毕竟关于鬼的传说已经历经数万年,深入人心了。
不但中国,整个北半球都有关于鬼的传说:如欧洲的吸血鬼,印度的罗刹鬼,印第安的亡灵。
那么为何鬼的传说如此盛行,经久不息呢?这一定有它的历史根源。
二、鬼的真实身份福斋书虫认为,鬼曾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们给人类确实带来过深深的伤害。
并且事实上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鬼的化石,只不过一直以来,人们以为这是人类祖先的化石。
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峡谷发现一具奇特的类似人类的骸骨,将之命名尼安德特人。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鬼神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鬼神是超自然的存在,他们可以在人间活动,能够影响人的命运和运势,所以人们对鬼神非常敬畏并辟邪驱邪。
同时,鬼神也是人们的信仰对象,人们会祭祀鬼神,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因此,鬼神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
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鬼神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忽视,但是鬼神文化却始终存在并且对当今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鬼神文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鬼神文化又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春节庙会,还是清明扫墓,都是中国民众对鬼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鬼神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传承。
其次,鬼神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鬼神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围绕着鬼神文化而展开的。
由此可见,鬼神文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鬼怪题材的作品也有很高的关注度,显示了鬼神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此外,鬼神文化对中国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是守护人们的神明,人们对鬼神抱有崇敬和信仰。
这种信仰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
中国人普遍认为奉行孝道、尊敬长辈、尊重神灵是应有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也受到了鬼神文化的影响。
另外,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繁杂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通过信仰鬼神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慰,这也反映出了鬼神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鬼神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挑战。
尤其是在当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并且崇尚现实主义,辛辣了鬼神文化的影响力。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化史上的奇葩——“鬼”,最先盛开在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土壤

文化史上的奇葩——“鬼”,最先盛开在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土壤导语: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人生命的起源也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对于死亡,亦是如此。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面对死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便有了图腾崇拜,有了崇尚灵魂的说法。
到了奴隶时代,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编造出鬼神宗教的说法,让人们信服,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民生活劳苦,便以此为精神寄托,同时也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鬼神这一形象有了更多解读,也创造出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其中鬼文化和志怪小说的结合是一个文化的巅峰。
古代绘画中的鬼形象一、志怪小说中的鬼对于鬼这一概念的来源,至今无法准确的追溯,但能够知道的是现在人们所称的鬼是指人死后的魂所演变而来,这一称谓承载着世人对祖先的崇敬,对生活的期许。
随之衍生出了关于鬼的各种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魏晋时期,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的盛行,也推动了鬼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比如志怪小说中关于描写奇闻异事的鬼神形象及内容,使志怪小说这一文体形式产生繁荣景象。
'志怪'这一词的由来,本身就含有不俗于世、怪诞之意,在创作中与鬼文化相结合也是情理之中,且志怪小说中营造出的鬼世界异彩纷呈。
1、鬼的形象魏晋时期,人们对于鬼话的描述千奇百怪,创造出来的鬼世界里不仅有鬼的存在,还讲述了人鬼之间各种关系,如爱、恨、痴、缠等。
当鬼文化和小说产生碰撞,人们将民间口口相传的传闻记录成小说的形式,供人们阅读的时候,鬼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顺应了时代变化和当时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小说家们笔下的鬼大多呈现出类似于人的形象,充满了文人趣味。
如小说中的女鬼,无论死亡多久都能够拥有年轻时的容颜,姣好的身材。
对于鬼怪的区别只是在面容、肤色、装扮等方面作出些许差别,如长发女鬼,红衣女鬼,白衣女鬼等。
古代绘画中的鬼形象2、鬼的习性鬼的由来历史悠久,不仅作为一种精神观念根植于人们心中,也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古代的祭祀、丧葬等习俗中也少不了关于鬼的精彩故事,这些鬼话不仅影响着人们对鬼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丰富着鬼文化的内容,使鬼的形象也逐渐的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鬼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演化发展的同时,鬼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并随之发展,在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化、更新的过程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鬼文化体系。
一、鬼文化的起源
鬼的观念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已经产生了“鬼”字并有所诠释。
从字义和所留文物上考察,“鬼”的观念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并一度有氏族部落以此为名或姓。
(一)“鬼”产生的根源。
在中国远古,因为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生老病
死的无法制控,以及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迷茫无知,认为人死
后,将处在另一个超越的境界,并由此幻化产生出鬼崇拜和
鬼畏惧。
由此阴法鲁对“鬼”的诠释为“原始人类想象人体中
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这个神秘
存在就是灵魂……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
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古代真正崇拜的就
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
”
(二)甲骨文释“鬼”和《说文》说“鬼”。
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而在《说文解字注》里则释为“鬼,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
鬼阴气贼害,从厶”。
把人死后所处的境界叫鬼,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魂灵”。
(三)作为氏族名称和姓氏。
把鬼作为姓或氏,可以看作时人对“鬼”畏惧和敬重的转
化。
譬如,古吴越之地就有以“鬼”为名的鬼方国、鬼氏族。
《康熙字典》里载有“《山海经》鬼国在负二之尸北”的“鬼
国”。
二、鬼文化的发展
关于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自先秦上古时代就开始出现,起初人们是口耳相传,至文字有一定的发展,文学意识有了一定的蒙孽,鬼神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始出现文学记载。
1、先秦:
2、春秋
3、六朝
4、宋
5、明
6、清
在以上关于鬼文化的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以民为本、人定胜天的古朴思想。
无论恶鬼有多么厉害多么狡诈,最终还是要被治理无穷的人们所捉获,这也表现出人们朴素的人定胜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思想。
作为超越人类而存在并且拥有灵异能力的鬼,人们在畏惧的同时也充满着尊敬,尤其是对家人死后所归属的鬼魂,或者是民族英雄、国家将士等等,这些受人们爱戴的人死后所变成的鬼,按照人民大众最古朴的想法,应该是好鬼,善鬼,应该继续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比如在屈原《楚辞·山鬼》中,就表现出“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山鬼形象,还有包公死后成为五殿阎君等等。
非常形象和逼真的表现出人们“崇鬼”、“畏鬼”的原因。
在今日唯物主义价值观下,对鬼文化应该有一个深刻而全面地的认识,对鬼文化中存在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既不能对中国古代文化中鬼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批判和抛弃,毕竟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都需要我们去继承中国鬼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我们又要分清里面的糟粕,去除封建迷信思想,抛却繁琐浪费的供祭丧葬,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先进中国古典文化切割把关。
三、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鬼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融入了中华文化
的主流,做到了批判和劝谕的文学效果。
比如,十八层地狱,
以人间不同的罪恶方式来应和地狱中不同的惩罚方式,从而
达到了规劝、向善的作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
冥婚,就起到对所有天下父母的最切肤的规劝。
同时,鬼故事还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现实进
行真实地描绘和反映。
如蒲松龄的《画皮》,是对当时人吃人社会的一个揭露。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的谈狐说鬼、劝善惩恶之笔,冷峻忠实地反映出了明清之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矛盾,对当时统治阶层的种种罪恶和社会生活中的丑行恶习,在客观的记叙中给予了尖锐的讽刺和揭露。
鲁迅先生曾极为中肯地评价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形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卓见”。
古代文化生活中,鬼文化的涉及范围很广,在描述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同时,综合了巫神文化、宗教文化、庙堂文化、中国祭祀礼教等等,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等方面予以重点描绘和突出,尤其在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鬼文化之要素及其流变,为现代文学民俗资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和经验参照。
”
四、古代鬼文化与现代鬼文化的对比
中国鬼文化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对鬼怪的记载,要说最出名的莫过于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了。
那些美丽的狐妖与书生的爱情故事透漏着对封建的现实的不满。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以鬼故事真实的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古代鬼文化的主要思想境界。
而现代的鬼故事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神秘的中国习俗或传说的幻想,如《猛鬼食人胎》、《菩提幽魂》、《犀照》等。
二是对与人性的暗示反映人性黑暗的一面,如《妄想》、《第一诫》等。
因此现代鬼文化主要是以反映人类最真实的一面为主要旨意。
五、中外鬼文化的对比
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东亚文化圈里,鬼神文化在构成本民族身份与想象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
在电影里更容易看出东亚各国的鬼文化与中国的区别。
从现代人性观来看,以鬼怪片为代表的非理性类型电影,在用超越现实的艺术想象映照现实人性缺陷的这一方面有显著的优点。
国内鬼怪片主体部分虽然充
斥着令人惊悚的鬼怪形象及声响,结尾却又回归到现代社会
的现实逻辑上来,从根本上消解了整部影片重点渲染的鬼
怪,如《七夜》中的鬼怪,既不是古代上吊的三姨太太,也
不是源自现代冤死的妹妹云袖,这些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装
神弄鬼,影片所归结的制毒、贩毒、凶杀等现实社会问题严
重羁绊了鬼怪片超现实的想象力,与《午夜惊魂》非常类似。
东亚其他各国如日本,日本的鬼片多是透视现代人性的
弱点与盲点。
如大家熟知的《咒怨》、《鬼来电》等。
而韩国的鬼怪类型的电影则是回归传统的现实,剖析现代人存在的问题,如:女高怪谈系列,《灰姑娘》等。
因此鬼片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曲折的现实倒影”。
中国鬼的艺术形象,最大的特征就是劝人为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不像日本的鬼故事那样走向极端。
中国鬼故事,说的是鬼,但却有一种做人的道理在里面。
总结
综上所说,中国的鬼文化并不是非主流且毫无意义的文化。
它是中国文化宝
贵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每一部体现这种文化作品中,其主旨其实都以积极向上的意义为中心,只是从反面的角度去叙述罢了。
我们不应该排斥它,有正必有反,没有鬼的反面教材,又怎么会有其表达的正面意义呢?
且鬼文化本身的复杂形态,也使担当“启蒙”重任的现代文学在理性批判之余,潜隐着对“鬼”民俗审美和籍“鬼”表达内在思想款曲的艺术向往。
在此基础上,鬼文化在现代时期产生了美学功能的演变与演进。
旧鬼离去,新鬼登场,在中国这个文化长河中,鬼文化将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源远流长。
研究小组成员:
导师:掌健平
组长:张情情
组员:陆耿耿,叶茗琛,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