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精神和日本文化的看待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
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
日本本身处在亚洲,所以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
日本人属于强悍的蒙古人种,它的文明、文字、文艺传统是由中国传入的。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种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
日本就是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走到了现在。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
由于生存不易,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相当强,这一方面使实用主义在日本民众的脑中根深蒂固,外在则表现为利益至上和日本传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民族在这种贫瘠中生存下去。
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对困难和处于逆境时,民族精神最为强悍的是日本人。
是因为他们忍耐、执着、自律,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强的生存下去,才有了现在日本的繁荣。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有看过电影里的情节,那就是日本人战败了,就拿出一把很长的刀切腹自尽,我当时因为年纪小,不懂。
现在看来真的很合乎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在战场上被“囚”的时,他们就特别能够忍耐、特别执着,而且有崇高的自律精神,敢于拔刀自尽、以身殉国。
日本人在和平时期被“囚”,他也特别能够忍耐、执着、自律,积极有为地开发创新、建功立业。
从日本人高度的忍耐、执着、自律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日本这个矿藏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粮食及多种农副产品不能自给,资源总量没有中国一个贵州省多的小国家,在二战惨败之后,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曾经有个美国的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菊花与刀》,他想以最简单、最有代表的东西来讲诉他眼中的日本以及日本人。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聂帅南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
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
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
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了日本人的骨子里。
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
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关于日本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评价。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日本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政治发展情况来看,日本是资本主义强国;从军事角度和文化层次上来看,日本在世界上有着很强的军事实力,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文化大国。
笔者不想讨论日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的发展情况。
笔者今天所要讨论的主题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凝练的民族精神。
标签:日本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日本之所以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凝练的民族精神。
日本正是依托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才能从一个不知名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传统文化包含着哪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1.日本具有不断学习和借鉴的精神日本本就是一个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他既没有中国那样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也没有美国那样雄厚的资本主义积累。
但是它为何能够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帝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民族精神中的不断学习和借鉴。
中国强大的时候,它不断地向中国学习和借鉴,最终融合了本土化的精神风貌创造出独特的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
等到中国闭关锁国开始没落的时候,他又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最终超越了其曾经学习过的中国;在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它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了对其学习过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纵观日本国的发展历史,无不都是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最终获得了成功。
2.日本渴望成为强者的民族精神众所周知,日本自幕府建立之日起一直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军国主义”思想。
很多人可能喜欢将“军国主义”思想与侵略战争与侵略者混为一谈。
但是我们认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仅仅是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日本的“军国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该民族好战并渴望成为强者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3)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一个外国游 客习惯性地闯红灯,被一位站在街边协警 的老头发现……
(4)日本出版业有一个规矩,书店是从 出版社购进书的,如果书没有卖出去,出 版社还需要把书从书店买回去。为什么会 形成这个规则呢?
(4)日本人的群体观念更突出表现在以 公司为家,很少出现“跳槽”现象,管理 者很愿意拨出大量资金来培训员工,不是 特殊情况从不轻易解雇员工。日本的管理 人员一般不会个人作出重要决定。
形成团队意识的原因:自然原因;日本人 从小就被教育要服从集体。小学生过红绿 灯;中午吃午餐时……
4、时间就是生命
3、蚁族般的团队精神
蚂蚁究竟是怎么一种团队精神? (1)日本企业的员工一律穿着整洁的制服,佩
戴公司的徽记,处处维护公司的形象。 (2)例:日本某电脑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在外休
假时…… (3)日本人出外旅游时总有举着小旗的领队率
领,不会有喧哗的现象;日本的机场非常安静, 夏天机场的室内温度相当高……
(5)小学课本中一再告诉学生“这个国 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的处境是很 危险的,这个国家是随时可能被别人打垮 的”,对小学生进行防灾教育。
(6)出租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 小跑,人们工作起来都有点“拼命三郎” 的作风。
(7)从日本的建筑物来看:不管是在东 京这样的现代化都市,还是在乡村小镇, 建筑物的牢固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混 凝土打得结实,并且每幢大楼、房子都有 防震设计,粗大的三角架钢梁,把整个楼 房支撑得结结实实,虽然有点影响美观, 但着实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基于日本企业文化与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与探索

30 分钟,目的便在于让孩子利用有效的时间高效地学习。但 是,想要根治这一问题,光靠缩减上课时间是不够的,这与教 师上课时的授课技巧也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当代师范生所 存在的问题 便 是 其 授 课 技 巧 不 够 灵 活,授 课 经 验 缺 乏 等 问 题。从现在的教育状况来看,师范生的见习期一般是在大四 上学期,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并不能让他们学习到许多有用的 技巧和经验,以致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不高。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日本社会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日本从小就培 养孩子的荣 辱 感,注 重 礼 仪 秩 序 和 长 幼 尊 卑,讲 礼 貌、讲 卫 生、讲规矩,这是世界对日本的基本印象,日本的街道十分干 净,社会环境充 斥 极 致 的 美 感,体 现 了 日 本 的 民 族 性 格。 安 静、简约、极致这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一面,日本社会崇尚忠诚 和勤奋刻苦的坚韧意志,形成了日本人刻苦、忍耐、忠诚的一 面。日本人坚韧的性格促使他们在战后快速地崛起,创造出 世界经济的神话。企业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却是日 本最早对企业进 行 实 践 的,将 企 业 含 义 诠 释 得 淋 漓 尽 致,发 挥了企业的价值和灵魂,企业源自美国,而根却在日本,决定 企业文化基础的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心 态、理 念、意 识、精 神 等多方面因素。 日本企业最讲究的是企业共同体,员工和企业之间共进 退,这些和西方企 业 与 世 界 企 业 都 有 本 质 的 区 别 ,西 方 因 为 存在强大的工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对抗性非常严重。员工
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一)

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一)摘要: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
在稻作文化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纤细的性格特点、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道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那种特有的执着信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在日本的茶道中,可以领悟到日本民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的精神。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
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
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
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
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
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
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
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
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
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
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日本自立国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技术形成与革新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近代日本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热衷以各种“道”为代表的系统性技艺,而不喜欢向传统的中国人那样,从宏观上解释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
我认为,这植根于日本相对严酷、封闭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尊崇实力、注重实用的特点。
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掌握重视器物层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日本人较早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江户时代,兰学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争相追逐、标榜的学问;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大量废除封建私塾,开办新式学校,力争从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上脱亚入欧。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最快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直到今天,日本人也热衷于追求知识,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据一项市场调研表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日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
我认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着力点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把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而日本以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
日本人认为,东方传统道德教育是“虚学”,近代西洋科技知识是“实学”。
实学才是真正的文明。
明治天皇带头学习西方技术,提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
由于日本十分重视办学兴教,形成了热衷于知识技能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之风。
和中华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历来不擅长抽象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愿做能工巧匠,只要有钱,就能继续购买外国的技术,只要有充足的工程学知识,用以改造西洋技术并使之产业化,日本就不会在工业技术上比外国落后很多。
例如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快速起飞,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实业立国、技术立国。
“即使GDP在一夜之间被地震摧垮,如果知识力、技术力还在,就留存住了经济的根本。
”中国人的气质,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智者不惑”,既指对真理的确信,更指辨别善恶行为的不惑。
评析日本民族精神及其启示

Vol.39 No.1Feb.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1期2018年02月评析日本民族精神及其启示王志强1,杨颖颖2(1.大连大学 党委,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推动民族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内在动力。
当代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日本民族精神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日本民族精神的特点、成因及启示,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有着积极的思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民族精神;启示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8)01-0074-05收稿日期:2017-09-07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29);2017年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作者简介:王志强(1957-),男,大连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
杨颖颖(1982-),女,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文化中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每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文化和价值的追求各异,但是重视和培育本国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
近代日本发展迅速,通过研究和分析日本民族精神的特点,在分析与比较的视域下反观中国民族精神,有助于更好的思考本国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日本与中国一水相隔,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近代,两国都有着悠久而复杂的联系。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两国交流广泛,而且日本从民众到上层阶层都非常推崇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日本对大唐文化的推崇和吸收达到了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聂帅南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
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
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
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了日本人的骨子里。
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
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一、日本天然的忧患危机意识忧患,激励了世代团结奋斗精神长期以来,日本人有一种生存危机和前途渺茫的不安感,地震、火山、海啸不断,时刻给日本人带来不确定的创伤。
日本资源匮乏,使得日本人缺少生存为继的依托,有今天不知明日事的忧愁。
日本由众多岛屿组成,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缺少平地,生活、开垦极是问题。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统计,这些年基本上有60%多的粮食需要依赖进口;几乎没有石油,原油99.7%依靠进口;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要从周边国家购买;铁矿石、铁矾土100%进口,铜、锌、盐等地矿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等。
所以,日本人感到自己远没有资格和资本去与其他一些资源国家相提并论,要想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就只能用心去奋斗,而不是去学别人的安逸。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日本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一种浓厚的忧患危机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被转化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求生能力,以及刺激和凝聚了日本人的自尊、顽强、不甘、奋争、团结的意志和勇气。
仔细分析来看,在全球化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日本,几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日本输出的身影,日本的核电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文化产业等都居于世界前列。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日本列岛改造论》中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主要是看其国民的活动半径。
他们按照世界公民的要求,来培养国民,教育后代。
二、日本强烈的吸收性,保持了顽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日本人崇尚强者,他们认为只要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是属于哪个民族的,有会自觉的化为己用,不排斥、不抗拒,对任何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都保持着一种常态“饥饿感”。
历史上,日本早期以中国文化为师,把中国的汉字、秘方、瓷器、造纸、礼仪、习俗化为己有,后来又从欧美引入科技、管理、法典,更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拿来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
尽管日本人可能都有着藐视任何一方的妄自尊大心态,但所表现的却是极其谦卑的学习精神,他们不论是敌是友,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认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技术、经验、管理,吸收异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元素、养分、精髓,正是日本独有的学习能力,造就了日本的科技研究和发明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旺盛的冲劲和超越。
如早在秦汉时期,日本人就从中国学会了冶炼金属的方法,而现在日本的新日铁、川崎、神户等一大批钢铁企业却成为了当今世界领军标杆。
日本人在学习吸收异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紧密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加以发展和创新。
他们不讳言自己的文化是“杂种”文化,认为优秀的文化必然是多种文化的结合。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吸收外来文化,会失去本国文化的个性和民族特点。
日本人学习了中国汉字,创造了假名文字,大量吸收外来语作为材料,创造了自己的独特语种。
他们请美国的戴明(PDCA循环理论的倡导者)传授企业管理经验,却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全面质量管理(TQC)体系,并衍生出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一系列企业家理论。
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很注重实践和实际效果,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融入了国民精神、企业精神和国家精神。
有统计说,中国人每年阅读书籍是平均每人0.7本,韩国人是7本,日本人是40本。
这个数据也应对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日本面对欧美的先进技术,日本人是想法设法“拿”过来研究学习,并且争取做到了“第一代引进,第二代模仿,第三代创新”,有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常是在欧美发芽生根,却在日本开花结果,甚至更进一步在之后靠某些关键部件制约着欧美的经济发展。
三、日本的忠诚之道,教育了国民效忠、谦卑、礼让的文明国民素质是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它包括思想、修养、礼仪、文化、政治、体能、道德、教育等等。
日本人深受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自古就有“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群卿百聊,以礼为本”、“信是本义,每事有信”的教条约束,因此,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基本都要宣扬“和”、“诚”、“信”、“仁”、“义”、“爱”、“忠”、“孝”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规范,要求认同日本的社会组织、认同领导准则。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也十分强调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质朴、胆识、礼节、大义、廉耻、诚实、信用、自律、友善、忠诚等种种美德。
在家庭、学校、商店、企业和社会之间,日本人都要显得彬彬有礼,举止有让。
员工培训时,从发型、衣着、坐姿、立姿、鞠躬角度、接打拿放电话的轻重迟缓、时机,到表演对方看不见的丰富表情、开门、带路、奉茶都设有严格的要求,在提升对每个国民,乃至家庭、社会的文化、精神的修养同时,也推动着日本整个民族保持着正能量。
联合国曾对世界各国国民素质做过一份调查,内容分为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礼仪素养、全民教育、经济条件、身体素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共计118项指标,都体现了国民素质。
结果日本人是排名第一位。
日本民族对于恩情债务的重视程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恩情债务这张网上奋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像高利贷一样不断累积。
日本人的“恩”,包括“皇恩”,“亲恩”,“师恩”等等,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人,都会铭记在心,以后有机会,定当回报。
其中对于天皇的恩,日本人视之为尽忠,皇恩浩荡,为天皇忠于天职,为荣誉置生死于度外。
因此,也造就了日本人敢于领命向敌赴死、敢于集体剖腹殉国、敢于谢罪引咎辞职、执着参拜靖国神社的极端忠诚思想和敢于奉献、为荣誉而战的武士道精神。
四、日本的岛国文化,熏陶了抱团出征、团队合作的纪律精神团队精神,或者说集体意识,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另一特色。
日本人认为:国之虽小,度心隐忍,聚心惟大。
只有大家抱成一团,有序和谐,才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共度难关。
如果不能同舟共济,那就只有全军覆没。
所以每个日本人都时刻将自己融入集体,作为组织的一部分,为整体分忧解难,把整个组织作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在现代企业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日本的公司叫做“会社”,他们把公司作为赖以生存的家,每个人都愿意为这个家添砖加瓦,视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许多公司企业实行了终身雇用制,一个日本员工在企业中,只要努力工作不犯什么大错误,往往能在这个公司获得稳定增长的薪水。
所以日本员工更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公司,一生都在一个公司任职。
2011年3月11日,日本曾发生了大地震,在地震之后,海啸来临之前,日本人竞相开车逃命。
公路上有两条车道,左边车道排了长队的车子,一眼望不到头,可是右边一条却是空着,为什么呢?原来日本人在逃命时也不会抢占右边的车道,那是为了让运送食物、药品和抢救的车辆先行的通道。
这个真实的事例,体现了日本是一个很重视纪律教育和执行纪律严明的国家,国民合作精神历经考验。
虽然对内日本人和企业是“让而不争”,但是一旦到了对外,则变成了“争而不让,争而必胜”的好战精神。
这可以理解为对内让而不争是为了形成一个战斗集体,荣辱共享,从而去赢的对外战争的胜利。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曾经提到:公司雇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他们对于公司的奉献精神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而公司雇员之间的竞争则并不被看中。
这种独特的日本文化,使得日本企业的雇员能够努力寻求一个整体去与外国同行进行更加残酷激烈的竞争,它不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将人归位于一个整体,产生整体力量之后的角逐。
二战战败之后的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摆脱经济萧条落魄,在全球获得经济上的快速腾飞,甚至远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便是这种合作意志的一种体现。
五、日本执着的精益价值观,决定了国家的品牌和民族的品位日本一个被人们视为弹丸之地的“小日本”岛国,却是从没有放弃思贤努力,向先进发达国家靠齐靠拢,并自信自己是个“大日本帝国”。
日本的“大国”意识不是仅仅在精神上的自我膨胀,日本人在学习了中国的精髓和西方列强的技术之后,这种“大国”思想为自己标榜是个上等民族,表现形式上是把用高品质的国民,转换为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生活、和自我高品质的价值认同。
日本人对待任何产品的制造过程,兢兢业业,千篇一律地追求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从设计到出品的全过程让人无可挑剔,完美制胜,因此,创造出了诸如丰田、日产、三菱、东芝、松下、京瓷等无数高科技含量的世界品牌。
日本人对生活质量的表现充满人性化和责任感,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皆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处处符合营养、卫生、健康、安全、环保、享受,国民的平均寿命达到89岁,保持世界之首位优势。
日本人偏执的品质意识,形成了独有的民族价值认同的根基,这种牢固的根基构建了品牌产品、品质生活和品位民族,也自然塑造了唯我独有,唯我自尊的“大国”民族形象,同时,也依靠这份根基,积极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谋求自身经济大国的软实力。
六、理性客观地看待日本民族的精华与糟粕我们在对日本民族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必须正视两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