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分析

合集下载

2017高考哲学核心考点整合

2017高考哲学核心考点整合

矛 盾 观
矛 盾 分 析 法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 史观
基本 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历 史பைடு நூலகம்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动力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要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求
物质
运动
规律
1.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内容)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 意识 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 静止 1.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辩证关系。(内容)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 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 机地结合起来。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如何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历史唯 物主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基本 内容 价值观、
人生观
人的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价值的创造 途径 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唯物辩证法
普 量 遍 变 性 与 质 变
新事 物的 产生 和旧 事物 的灭 亡
树立 创新 意识 民族 进步 的灵 魂
发展 静止
形而上学
高频考点
知识概览
矛盾即 对立统 一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的 特殊性 主次矛 盾 矛盾的 主次方 面 用一分为二 的观点看问 题 承认、分析、 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两点论和 重点论的 统一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哲学的起源和概念哲学是一门对世界、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万物、人类思维、道德价值、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它探索的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

哲学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包含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探究。

哲学关注的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从个体的良知到整个人类文明,无所不包,贯穿始终。

二、哲学的主要学派和流派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希腊哲学主要分为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两大类,自然哲学探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多哥哥学派和柏拉图学派,人文哲学则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建设,如亚里士多德学派。

2. 西方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承袭了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注重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对中世纪哲学传统的一次颠覆,主要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尼古拉·科波尼等。

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下,哲学开始向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等方向发展。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17和18世纪经历了一次思想革命,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康德等。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哲学开始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探讨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

5.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哲学思潮,包括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权力、身份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对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三、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1. 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

2017《哲学常识》上下册知识清单.doc

2017《哲学常识》上下册知识清单.doc

○学○常○识上册知识清单○哲○学○常○识下册知识清单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人的主观能动性。

⑴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想”)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决心、意志、干劲等)⑵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活动。

即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即创造美好的生活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即克服重重困难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认识的根本任务。

⑴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为什么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

第四节认识论【真题示例】(2016)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

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

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

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

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C.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D.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认识的基础:实践【真题示例】(2011)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三、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四、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题示例】(201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哲学专业重要知识点总结

哲学专业重要知识点总结

哲学专业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存在意义等。

哲学思维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1. 形而上学:研究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存在的本体问题。

2. 认识论:研究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来源和认识过程中的规律。

3. 伦理学:研究道德、善恶、价值观念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等。

二、哲学史哲学史是以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学科,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

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重要起源,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强调理念和形而上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强调形而上学的实证研究和逻辑学的发展。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

奥古斯丁提出了“信仰与理智”的关系,强调信仰对于理智的超越和引领。

阿奎那将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综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神学思想。

3.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主要是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观点,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

斯宾诺莎提出了“因果律”、“确定论”等伦理观点。

4.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主要包括唯理主义、实证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康德提出了“经验批判”的哲学方法和“谬论”的认识论观点。

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哲学方法和“历史发展”的观点。

尼采提出了“超人”的伦理观点和“意志”的哲学思想。

三、哲学思辨方法哲学思辨方法是哲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演绎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方法和对比思维方法等。

1. 演绎思维方法:演绎思维方法是通过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2. 归纳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得出结论。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2011•课标全国卷]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 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 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 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 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全国II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 《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 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注意:1、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 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内 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3、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判断: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答案:2错,1、3正确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新课标21.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 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 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 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 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 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可知论)。

哲学的派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哲学的特性:抽象性: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

综合性:哲学是将各种学科的认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

批判性:哲学对各种观点都持有批判的态度,通过思辨和辩证的方法来追求真理。

超验性:哲学研究的是超越个别经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问题。

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的认识活动,主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获取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是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

以上是必修四哲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派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特性、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存在与本质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指导我们的认识和行为。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学科哲学知识必看点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学科哲学知识必看点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9、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0、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2.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A、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优点及局限性(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5.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特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基本派别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及物质的唯一的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3.物质与运动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7.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行动之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通过“思维的眼睛”,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1.实践的知识(含义、特点、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观点的地位);(1)实践: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用真理和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实践。

15.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6.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确定角度的认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1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联系观(总特征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我们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

⑤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内容: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间接的联系,也有形象与本质的联系。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原理: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