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题复习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必考知识点(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必考知识点(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必考
知识点(全册)
1. 文化基因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 文化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
-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2. 远古时代的人类起源与迁徙
- 人类的起源与石器时代
- 人类的迁徙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3. 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
- 古代中国的四大古代文明
-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成就
4. 古代世界的对话
- 古埃及的河流文明
- 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成就
- 古印度的宗教和文化
5.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 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
-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文化
6. 古代世界的互动与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作用
- 汉代与罗马的交流
7.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 秦汉王朝的统一和变革
-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变迁
- 经济发展与农民起义
8.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
-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
-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9. 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较分析
- 不同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 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以上为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必考知识点的概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大事年表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粟(半坡原始居民)的国家。

8.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房屋不同的原因:地理环境不同。

定居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原始农耕出现。

9.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0.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1.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

12.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设立国家机器:军队,监狱,刑法。

14.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5.受环境和战乱的影响,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卷(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卷(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分)1.2020年3月22日,成千上万的咸宁市民怀着感恩的心,自发前往咸宁市人民广场,礼送云南抗疫援咸医疗队凯旋。

“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A.170万年B.20万年C.3万年D.6000年2.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习惯B.生产工具C.自然环境D.生产力水平3.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

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城头山遗址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传说中,使华夏的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A.尧、舜、禹B.炎帝、黄帝C.河姆渡、半坡居民D.秦始皇5.文物是发现历史、证实历史的重要史料。

下列文物中,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鱼纹彩陶盆B.骨耜C.铁铲D.筒车6.“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老百姓)。

”《吕氏春秋》中的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传说时代的哪一个历史事件的?()A.养蚕技术发明B.黄帝制造指南车C.涿鹿之战D.大禹治水7.《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8.毛泽东评价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其“大政策”主要内容包括()①推行分封制②奖励军功③实施推恩令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9.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指()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利簋D.青铜立人像10.如图所示是三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中国大陆永远联成了统一的整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1--20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1--20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1--20课)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内容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3)都城:长安;二、“休养生息”政策(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内容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主要措施政治上:背景:西汉初年,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作用: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2)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思想文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作用: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作为教材。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上(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外交: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第13课东汉的兴衰内容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一、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时间:184年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影响: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题复习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题复习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 题复习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这些资料涵盖了教育部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的知识点汇总,供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时使用。

学了就不亏了!如果觉得有用,可以支持。

有很多信息。

建议收藏一下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英明,任用贤士,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 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 221 年(2) 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在皇帝之下,有一个中央政治组织,由宰相邱和领导,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四、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五、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朝的;1、秦朝的表现在:(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 A. 刀- B. 锤子- C. 石斧- D. 石镰- 答案:C2. 下列哪个时期出现了人类早期的文字?-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商朝时期- D. 西周时期- 答案:B3. 下列关于大禹治水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禹治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 B. 大禹主要采取了开辟水利和治理河道的方法- C. 大禹治水的成果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D.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水经典著作- 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的发明历史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为蔡伦。

造纸术的发明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造纸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写和阅读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利和快捷。

通过造纸术,书籍的制作成本降低,普及了书写和阅读的机会,对古代社会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请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特点。

答案: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距今约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商朝的历史特点包括:统一的国家政权,以商王为中心;出现了以王族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以商代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在社会经济方面发展了冶铁业和农业;在文化方面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甲骨文。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他实施了中央集权制度,将各个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并设立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他还推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统一了文字,加强了对外交通的建设,修筑了大量的道路和运河。

这些政治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战国 秦国 李冰 都江堰 防洪灌溉 成都平原
29、春秋以来,由于什么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为私产。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出租,他们转化为什么,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什么?
铁农具和牛耕 地主 农民
53、汉武帝大力推行什么教育,在长安兴办什么学校,教材主要用的是什么?
儒学 太学 儒家的五经
54、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什么钱,哪两样东西由政府经营?
55、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规模反击哪个少数民族,夺回了哪些地区?
匈奴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 粟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6、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在什么地方打败谁?后来联合长期发展成为什么?
涿鹿 蚩尤 华夏族
7、人文初祖是谁?海外华侨称自己是什么?尧、舜、禹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59、西汉哪个皇帝在位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哪个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哪些地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经过什么战役,结果如何?
汉武帝 匈奴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卫青、霍去病 漠北战役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相对抗
农业 商周时期
18、夏、商、西周时,是哪些人进行劳动?他们的命运如何?
奴隶 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被任意地杀死或活埋
19、哪一年,周平王东迁到何地,史称什么朝代?此一时期又分为哪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 洛 东周 春秋和战国
启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桀
10、公元前1600年,谁战胜桀,夏朝灭亡,什么王朝建立,他任用哪个贤臣?商王谁迁都到什么地方,商朝又称为什么朝?与炮烙之刑、酒池肉林、鹿台有关的商朝亡国之君是谁?
汤 商朝 伊尹 盘庚 殷 殷朝 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讲解
答案: (1)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 (2)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 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
读图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一次不朝 见,就降他的爵位,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讨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 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聘(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 肩。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周朝实行的什么制度?作用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看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随着
经济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引起七国叛乱。
——引自部编人教版教材
读图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怎 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是谁? 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 题的?
答案: (1)制度:分封制,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2)时间:公元前221年,寡人是:嬴政(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解决: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读图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4、阅读材料后: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 进行的? (2)变法中促进农业产生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 施是什么? (3)材料中最能体现出这一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4)这次变法在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5、观察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在图中填写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2)据图以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统一中国的是哪个诸侯国, 能够完成统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 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公元前221 年,完成“四海归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讲解
答案: (1)略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 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3)秦国;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成 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由分裂走向统一。
读图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6、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使之后很长 一段时期中国历史陷入分裂状态。 (1)请写出三国的名称和建立者、建立时间、建都在哪里? (2)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其实也是三国时期每个军阀的愿望,为什么不 能实现呢? (3)三国之后中国历史出现短暂统一,是在什么时候? (4)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权纷乱,但是江南地区经济迅速 发展,原因是什么?(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两条原因) (5)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暂时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北魏是哪一个少数 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在位时期的改革称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材料讲解
答案: (1)魏,曹丕,220年,洛阳;蜀汉,刘备,221年,成都;吴,孙权, 229年,建业。 (2)东汉末年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经济凋敝;各派军阀的实力都不足以完 成统一大业。 (3)西晋,(或者答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提供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鲜卑族,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 魏的实力
部编人教版期末复习 (材料题)
历史 七年级上(1-10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如图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写出图片1和图片2中房屋样式的名 称。 (2)最早建造两种房屋样式的分别是哪 里的原始居民、距今约是多少年? (3)请简单描述为什么古代原始居民房 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帝王都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天下大一变局
”。Hale Waihona Puke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都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材料讲解
答案: (1)图片1是半地穴式;图片2是干栏式。 (2)图片1是半坡人居民;距今约6000年;图片2是河姆渡人居民, 时间是:距今约7000年。 (3)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在长江流域,还处于南 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湿润,降水也多,所以房屋的坡 度要大,防潮、防洪等。半坡人在黄河流域,处于北方地区,是温 带季风气候,比较干旱、寒冷,降水少,所以房屋的坡度要小,防 寒。
材料讲解
答案为: (1)分封制;作用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 统治范围,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变化:周天子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原因 :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强大。
读图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3、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