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三帝崇道抑佛

合集下载

唐太宗时期的佛道之争及反佛运动

唐太宗时期的佛道之争及反佛运动
文 》 卷 四 略语 :
由上一节可 以看 出,唐太宗是非 常重视儒学 的。道教 ,作 为土生土 长 的 中 国 教派 同样 得 到 了重 视 。 因此 , 中 国本 土 产 物 儒 、道 两 教 与 印 度 传人 的佛教这三者之 间发生 了教义和礼仪上 的争论 。儒 、释、道 三教论 衡最早发生于三 国时代 ( 这一点 《 广弘明集》 卷一 中有 明确记载 ) ,之 后各个朝代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形式 的三教论衡。这里 ,我们 主要 介绍一 下 发 生 在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时期 的佛 、道 之 争 的 问题 。 贞 观 年间 发 生 了一 场 佛 道 先 后 问 题 的 争 论 ,唐 太 宗 专 门为 此 争 论 颁 发 了一道诏书 ,诏书名为 《 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内容如下 :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遗文 ,理存于因果 。详其教也 ,汲引之 迹殊途 ;永其宗也 ,弘益之风齐致 。然则大道之行 ,肇于邃古 ,源出无 名之始 ,事高有外之形 。……况朕之本系 r起 自柱下 。鼎祚 克 昌,既凭 上德之庆 ;天 下大 定 ,亦 赖无 为之功 。宜有 改张 ,阐兹玄 化。 自今 已 后 ,斋供行立 、至于称谓 ,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 ,畅于 九 有 ;尊 祖 之 风 ,贻 诸 万 叶 。 1・
唐 太宗时期 的佛道之争 及反佛 运动
刘 丽
( 四川 大 学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 都 6 04 ) 10 1
摘 要 :唐太 宗吸取 隋亡教训 ,调整统治政 策、缓和阶级 矛盾 ,出于政 治 目的,对释 、道 、儒三教都加 以利 用,特 别对佛教 实行 整顿 和善加利用 ,由于各个阶段政治 需求不 同,对待佛教的 态度也有相应 的变化 ,出现 了反佛 、护法等举 动,本文就是从这 个 出发 ,通过挖掘 各种史 实记录和诏令 ,对唐太 宗时期的佛道之争及反佛运动进行探讨 ,来 阐释历代 帝王对待佛教的 态度 变化的原 因。 关 键 词 :李 世 民 、唐 太 宗 、佛 教 、儒 教 、道 教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9—0 0 0 2 X 2 1 )0 0 0— 2 从次子李世 民到唐太宗李世 民 李世 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 (公元 5 8年 1 ) 9 月 ,其父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政治理论I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OR Y
隋唐时 中国宗教政 7 3 0 0 0 0
导引 儒 学 的角度 首先站 出来 攻击佛 教不利 于统 治。 他说 : 佛 教使人 “ 不忠 不 中国有悠久 的历史 。 历史上每 个朝代有主要思想 的宗教信 仰。 通过 孝 , 消发而捐 君亲。 游 手游食, 易服以逃 租赋… 一 窃人 主之权 , 擅造化 之 这小 论文来 要研 究各朝 代流行 的宗教有什么 。 我要 研 究那朝 代兴起 那 力。 其为 害政 , 良 可悲矣” [ 引 宗教 的一 些背景是什么样的。 唐 玄宗 ( 7 1 2 — 7 5 6 在位 ) 从即位之 日 起, 就一改 中宗、 宗 佛道并重 的 1 . 隋时期中国宗教背景 政策 。 玄宗实行 崇道抑佛政 策, 一 是鉴于武韦二后依靠佛 教势力篡夺 李 隋朝的宗教政策 : 佛道并用。 当时, 在长期分裂 战乱 的社会环 境中, 氏皇权 、 维护 统治的问题 而尽量 降低和削弱佛教 的政 治力量 。 而是需要 汉代那 种儒 术 独尊 的态势不复 存在 ; 而 由中国传 统文化 孕育发展 的道 继 续通过 冲老重 道来 神话 李唐 王朝 , 以恢 复和巩 固李唐 王朝统治 的合 教, 经过南北 朝时期的改造 充实后 已经羽毛渐丰 , 并成为 维护王权 统治 理性 。 三是 也即更 具普 遍 意义 的是把 道教 清净无为 的思想作为 治国指 的工具, 佛 教亦通过与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冲 突交流在华夏大地 扎下了根 , 导思想 。 首先 , 玄宗青少年 时代 生活在武后 、 韦后专 制下, 作为唐 宗室成 且 已显 露头 角。 [ 1 鉴于 当时儒 学衰 败 , 道统 不继 , 隋文帝不 得不 在倡导 员 , 一直 处于忧 危之 中, 不得 不 “ 尚玄默 ” 以自 保, 好读 老庄著 作 , 深受 儒学 的同时, 更借 重佛 、 道二教 来实行 精神文化控 制。 这样 的政 策也对 其影响 。 其 次, 武则 天末年 以来, 政 变不断 , 社会动 乱, 国库空虚 , 民生 北 齐、 北周在北方 宗教氛 围浓郁 、 信教 人口较 多的社会环 境 中实行或者 凋敝 。 玄宗 即位 后, 安 定社会 称谓首要 任务 , 需 要以老庄 的清 净无为思 企 图灭佛或者企 图灭 道的宗 教政 策 的一种 纠偏 。 文帝 复行二教 , 正 可以 想为指导, 实行 简政 轻型、 与民休息的政策措 施。 再 次, 玄宗雄心勃勃 , 收买人J , 安定 国政 。 嘲Ⅸ 随书。 高 祖上》 和《 集古今佛道论衡 》 卷乙载, 希望再现贞观 之治, 而其祖 先太宗 、 高宗行老 子思 想由大乱到大治 的治 隋文帝 杨坚是 西魏大统 七年 ( 5 4 1 ) 在尼姑庵 中出生 的, l 3 岁以前—直 由 国经验就成 为最好 的参 照。 最 后, 唐朝 同样 需要 用道 教清静无 为思想 来 尼姑 智仙抚养。 在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 的少 年时代他 生活在 佛寺 中不能 主导意识 形态 , 驯化和规 范百官 和百姓 的思 想和行 动。 【 l 0 开元时 期, 玄 不受很深 的佛 教影响 。 宗以道教 的清静无为思想 为治国指导思想 , 在全 国倡 导学 习 《 老子》等 2 . 唐 代宗 教 背景 道 教经典 , 但并不等于他 崇信道教 , 更不 等于是在全 国推行 道教 。 开 元 1 ) 唐代佛 教兴起的背景 初, 玄宗不相信 神仙 长生 之说 , 主要 是政治上 的有意 利用, 特地 将集 仙 唐 初承 袭隋朝 旧制 , 在鸿 胪寺 设 置崇玄署 , 管理 僧 、 道 事务 , 长官 殿 改为集 贤殿 就是 明证 。 但是 , 从开元 末年起 , 长期的升 平盛世使 玄宗 由俗官 担任 。 鸿 胪寺 是掌管 “ 宾客及 凶仪 之事”的机构 , 这与李唐 皇室 高枕 无忧, 怠 问政事 , 先后委政于李林 甫和 杨国忠, 自己专以声色为 娱 ; 尊老 子为本 家的政 治态度 不相适 应 , 所以, 唐高 宗 ( 6 4 9 - 6 8 3 在 位) 将 同时因年岁渐高 , 长 生欲望 渐强 , 大行神 仙之道 , 从而使 崇道活 动在 全 道教 划归管理 皇 家亲属务的宗正寺 管理 , 斡 封元年 ( 6 6 6 ) ,“ 敕道 士录 国愈 演愈烈。 据《 唐 六典》卷四载 , 开元 间全 国道观 总共 1 6 8 7 所, 为道教 宗正寺 , 仍立 位在亲王 之次” 。 这 种佛道 二教管 理机构 的分置和 变化 , 势力达 到最高 峰的时期。 [ 1 l 无疑有 扬道抑 佛的意 图。 0 悯 武代唐, 武 则天 ( 6 8 4 - 7 0 5 ) 推 崇佛教 。 6 9 4 3 ) 传入景教的背景 年“ 天下僧、 尼 录词部” 。 唐 玄宗 ( 7 0 5 — 7 1 0 在位 ) 即位 以后, 掀起 第二次 关于基 督传人中国的 时间问题 , 有种 种说法 。 传说 最早是耶稣 1 2 1 " 1 崇道 高潮 , 开元 二十五年 ( 7 3 7 ) 令, 恢 复 了高宗时道 士、 女冠 录于 宗正 徒之一 的多马 , 在5 2 年 时从 亚历 山大城 出发 , 经海路 到印度 南方传教 , 寺 的作 法 。 代宗 ( 7 6 2 - 7 7 9 在位 ) 崇 尚佛 教 , 委任功德使 者渐多 , 并增 加 后又从 那里转往 中国, 曾在帝 都汗八里建 堂布道 。 没有找 到可资为证 的 了总管僧尼 帐籍等事 务。 德宗 ( 7 7 9 - 8 0 5 在 位) 即位 后, 因功德使 与词部 历史资料和 根据 。 有可靠 资料支撑 的观 点是 , 基 督教 首次传人 中国是唐 职权冲 突, 敕 旨内外功德 使并停 , 僧 尼悉数归 词部。 Ⅲ 武宗 ( 8 4 0 - 8 4 5 在 代 , 准 确地说 , 是在唐太 宗贞观九年 ( 6 3 5 ) 传人的 , 其时称 为 “ 景 教” 。 位) 贬低排斥佛教 。 道 教管理 则基本上 无变动 。 唐代 中央宗 教管理 体制 “ 唐朝 皇帝为了争取西域异族 的支 持, 都对景教 取支持和保 护的政策 , 屡有变 动 , 大 致来说 , 经历了 一个从僧道 共管 到僧 道分 管, 再 到僧道共 如肃 宗李亭 曾 “ 于灵武 等五郡重 立景 寺” , 代宗 李豫 曾 “ 颁御 择 以光 景 管的合一 分一 合的发展轨迹 。 [ 5 1 众” , 德 宗李适则 睢新 景命” 。 2 ) 唐代崇道背景 结论 唐 朝著 帝 的老 子情结 : 唐代 皇帝特重道 教 , 道 教 因之大 盛。 主要是 透过 隋唐 时代来看 , 取宗教 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政 治上的作用。 虽然 由于道 教教祖 老子 姓李 , 李唐皇室 尊之为同姓始 祖, 谓 己为其后 裔, 来 统治者们也 有过受 信仰的影响。 不过站极微小 的部分而 已。 还 是大部 分 历 不凡, 以此来神化 李姓 皇族 , 借 道教巩固李姓之家天To [ 6 1 高祖李渊在 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持或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利用宗教的。 也统治者们寄托 夺权 过程 中, 广泛 利用 社会上流行 的 “ 杨 氏将 灭, 李 氏将 兴” 、“ 老子度 某种宗 教的理 由也 处在于为 自己的健 康 , 延长寿 命等 自私的原 因。 他们 世, 李 氏当王” 等神 话为 李唐革故 鼎新 制造舆 论。 高祖 即位后 , 更是有 没有 真正体会而侍 奉那 宗教的神 , 还是为了 自己的利益 只是利用而 已。 计 划有 目的利用老子编 造政治神话 。 李唐 王朝大肆宣传与老子 的亲属关 宗教还是在政 治下面被管 理的体系。 系, 除了应 “ 老君子孙治世 ” 的言而在政 治舆论上获得好处 外, 也是为抬 参考 文献 高 自己的地 位。 因而, 唐初 重道发挥 了多重作用 , 主要是 : 一可以君权神 【 1 】 仁杰梁凌著 Ⅱ 中国的宗教 政拳一 从古代到 当 代目 , 民族 出 版社P . 1 2 0 授 来号召民众 , 二可以老 子后代 来提高名望 , 三可以利用道徒 来巩 固政 [ 2 】 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 第二卷 , 4 权, 四可以黄老思想 来治 理国家 , 五可以道教来 牵制和抑制佛 教的过度 【 5 ] l b i d , 1 2 6 . 膨胀 。 n 1 李渊 登基后 , 以道教 为唐王朝 的建 立和巩 固立下汗马功劳 而对 [ 4 1 I b i d , 1 2 7 . 之大肆 抬举 。 一是 尊崇老 子。 唐 高 祖先后 到终南山谒老 子庙, 在终南山 [ 5 】 仁杰梁凌著 肿 国的宗教政 策 - 从古代到当代 , 民族出版社P . 1 2 8 造太 和宫, 并在各地增建 道教 官观 。 二是 奖赏道士 。 从 而改变 隋文帝时 [ 6 ] l b i d . 1 3 2 . 的佛先道 后的政策 , 明确规定道 教在佛教之 上 , 制定了唐 朝奉 道教为皇 【 7 ] l b i d . 1 5 2 . 家宗教 的崇道政 策 。 [ 8 1 太 宗 以老 子清静思想治理 国家 , 是符 合 当时的社 【 8 】 《 简明中国道教 通史》, 5 9 页。 会愿 望的。 南北朝 以来 数百年 的社会 动荡, 隋朝繁重 的徭役 , 以及 隋末 【 9 ] 《 旧 唐书。 博弈传》 。 的战乱, 使人 口锐减 , 元 气大伤, 全国人 口由隋初 ��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一、佛教在唐朝的兴起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佛教在唐朝的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但真正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唐朝时成为国家支持的宗教之一。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影响佛教由中原地区向全国传播,得到许多统治者的支持和尊崇。

例如,初唐时期的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赞扬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佛教为国家宗教。

唐朝的扶植和推广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力,甚至成为社会风尚。

佛教的人数与影响在唐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建筑。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期时,佛教信奉者就达到了几百万人。

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开设医药诊所、救济济贫等活动,使得佛教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繁荣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

在唐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在初唐时期,李世民即位后,他对寺庙、道观的修建加以青睐,为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道教在唐朝的繁荣唐朝时期,尤其是贞观年间,道教兴盛达到了一个巅峰。

同时,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道教也适时地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宇宙观念。

大量的道观建设充实了道教的教义。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唐朝时期,由于道教对统治者的顺应和奉迎,使得道教的发展与统治阶级产生了密切联系。

例如,许多唐代皇帝自称道教的神威已于天下,认为他们具备了道教所宣扬的无上至尊之位。

因此,皇帝和皇室成员经常参加道教的活动,给予诸多支持。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佛教和道教的相同之处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在宇宙观、生死观、修行方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唐朝的文化史上,出现了佛道合一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的互补和融合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追求解脱和涅槃;而道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和仙境。

精品初中历史 唐代道教

精品初中历史 唐代道教

唐代道教
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并行,成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两大宗教。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的统治者崇道抑佛,有的崇佛抑道。

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也姓李,所以从李渊开始便规定了道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唐太宗进一步尊道抑佛,明确宣称,李耳是我祖先,太上老君的名位理当在释迦牟尼之上,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

武则天崇佛抑道,道教势力一度衰落,她改变唐太宗的规定,公开宣告:“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佛道地位来了一次颠倒。

唐睿宗迷信道教,两位公主出家入道。

玄宗大兴道教,更为狂热,在他执政时期道教势力达到了最高峰,全国道观达到了1687所,仅长安城中便有30所。

唐武宗灭佛,独尊道教,又一次呈现出道胜于佛的优势。

武宗立志修仙,把道士赵归真等81人请进大明宫,在宫中含元、宣政、紫宸三殿造起九天道场(道士诵经行仪式场所),为自己举行受(lù,道教的秘文)仪式。

赵归真得宠,乘机攻击佛教,说它不是中国之教,应予取缔,促使唐武宗决心灭佛。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使与佛教并行,是因为道教宣扬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对麻醉人民、巩固统治起一定作用。

而道教宣扬的今生即可得道成仙,比之佛教的来生才能因果报应,更能迎合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唐朝后期,日益腐朽的皇族追求长生术的风气更甚。

自唐宪宗起,好几个皇帝都因服用道士的长生药而断送了性命。

唐朝皇室为何崇奉道教

唐朝皇室为何崇奉道教

道教自东汉创立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唐代进入了兴盛时期。

唐初,道教被列为三教之首,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数不断增长,宫观遍布全国。

道教的经典图书也日益增多,并汇编成《道藏》。

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被皇帝召请入宫,询问政事,讲道说法。

他们对道教思想教义和修持方术、科仪制度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这些发展,都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分不开的。

唐朝统治者为何对道教的发展特别重视和扶持呢?因为道教的斋醮法事可以为统治者祈福禳灾,祷告天下太平;道教的炼丹和养生方术,可以满足帝王贵族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道家清静寡欲,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某些官场失意的官僚文人提供精神安慰和寄托。

但是除了上述原因外,唐朝统治者特别是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和扶持,还有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即利用道教为李氏皇族的统治制造合法根据。

隋唐之际,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士族统治已趋衰落,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还很大。

唐朝皇族原本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并非名门望族。

当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争夺天下之时,为了抬高其门第,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便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借此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

这时有一些道教上层人物,为了争取新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也在各处制造“老君显灵”,降授“符命”的宗教神话和谶语 以迎合李唐王室的政治需要。

唐高宗时,继续执行尊祖崇道的政策。

乾封元年(666),高宗巡幸安徽亳州老君庙,下诏追封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观一所,各度道士七人。

仪凤三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作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列于《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贡举人皆须兼习。

同年又下令道士隶属于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宗正寺,班位在诸王之次。

这样,道教不仅成为唐朝的国家宗教,而且是皇室家族的宗教。

此后,在太后武则天当政时,曾一度压制道教,将佛教列于道教之先,废除贡举人学习老子《道德经》的规定。

历史趣谈:武则天称帝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历史趣谈:武则天称帝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则天称帝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导语: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在唐太宗驾崩之后,身为太宗妃嫔的武则天和其他的妃子一样去了感业寺吃斋念佛,也因此有了“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
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
在唐太宗驾崩之后,身为太宗妃嫔的武则天和其他的妃子一样去了感业寺吃斋念佛,也因此有了“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的说法。

那么武则天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真的就如这个说法一样她的称帝跟佛教有关呢?
范冰冰版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因为在唐朝建国的时候有功便被封为了太原郡公、应国公、工部尚书等职。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士族高门,是一个颇有文化的人,也是一各虔诚的佛教徒,因此,武则天从小便受到母亲信仰的影响,信奉佛教。

在唐朝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着广泛的影响了。

但是唐初的时候实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也就引起了那些僧尼的不满。

而这不满便成了武则天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

公元688年4月,武则天暗示武承嗣等人伪造所谓的“瑞石”,而这“瑞石”上镌刻的便是“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他们宣称这“瑞石”乃是从洛水中捞起来的,在呈交给武则天之后,武则天将其称为“天授经图”,将洛水神封为“显圣侯”,将自己封为“圣母神皇”。

公元688年6月,从汜水捞上了所谓的刻有《广武铭》的“瑞石”,而铭文所暗示的便是武则天是“化佛空中来”,当取李唐为女主。

也就是向人们昭示,武则天应当称为当今的天子,这是佛祖的意思。

这两块“瑞石”的出现让百姓对武则天称帝是佛祖的意思而深信不疑,生活常识分享。

皇权与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

皇权与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

作者: 秦中亮 陈勇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历史系,200444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36-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唐武宗 崇道 抑佛
摘要:唐武宗以弑杀太子的非常手段谋得皇位,他是肃宗以降李唐王朝第一位不具有皇位合法性的君主。

由于道教具有皇家宗教的特质,崇道有敬宗法祖的双重功能,为了巩固皇位,武宗在继位之初,就颁布了崇道的敕令,之后又采取一系列崇道的措施,甚至不惜打击道教以外的佛教等其他宗教。

崇道抑佛固然有经济与政治的考量,然而通过极端的推崇道教,将自身形塑为李唐正统形象,这种谋求皇位合法性的隐衷,同样不容忽视。

唐初政治与佛道之争

唐初政治与佛道之争

正论》 , 并托傅奕上呈皇帝 。佛教信众对此强烈不满 , 亦撰 文予 以反 击 , 释 明概作《 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 , 释普应作《 破邪论》 二卷 , 李 师政撰《 内德论 》 和《 正邪论》 , 法琳著 《 破 邪论 》 和《 辩 正论》 , 反驳道教 的指责 。佛道之争 日益公开化 、 明朗化 。 武德八年 元 6 2 5年) , 高祖诏叙三教先后 : “ 老教 、 孔教 , 此土之基 ; 释教后兴 , 宜崇客礼 。 今可老先 , 次孔 , 末后 释宗 。” 武德 九年 ( 公元 6 2 6年1 , 高 祖下诏 , 规定长 安 留寺 三所 、 观两 所; 地方诸州则 留寺观各一所。虽然 由于唐朝政权更迭 , 沙 汰 佛道并未得 到施行 , 但 由此可以看出两点 , 一是唐高祖重道轻 佛, 但仍给予佛教一定的地位; 二是他试 图把天下 的寺庙道观 纳入政府 管理 , 以防各种弊端。 唐太 宗的佛道政策是对唐高祖 的继承和发展。
了淡薄神学 , 诸事 以政治为要 的宗 教态度 , 曾说 “ 神仙事本 虚 妄, 空有其名 ” 。事实上儒释道三教在唐初都得到 了极 大的重 教暂 时取 胜 。
视 。唐初 统治者对宗教采 取“ 道无 常名 , 圣 无常体” , “ 随方 设 教” , “ 济物利人 ” 态度 , 多方加以利用。但这种三教并重 , 有尊 有抑的态度却是 导致佛道之争 的一大原 因。 高祖武德四年( 公元 6 2 1 年) , 道 士出身的太史令傅 奕首先 发难 , 上《 减省寺塔废 僧尼益 国利 民事 十一条》 , 指责 佛教 “ 剥 削 民财 。 割截 国贮 ” “ 军 民逃逸 , 剃 发 隐中 ; 不事 二亲 , 专行 十 恶” , 提 出“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 凡是沙 门放 归桑梓 。令逃课 之党 , 普乐输租 ; 逃役之首 , 恒忻效力 。 勿度小秃 , 长揖 国家 。 ” 。 道教徒纷纷 响应 , 道士李仲卿作 《 十迷 九异论》 , 刘进 喜作《 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三帝崇道抑佛
*导读: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
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隋末天下汹汹、谶谣蜂起,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谶语流行中,登上皇帝位的。

在这个过程中,深受隋炀帝推崇的茅山道士王远知,眼看隋运将尽,便趁势从洛阳宫到李渊驻地太原,密告李渊符命。

道教世家出身的的李淳风也假托老君传言唐公当受天命。

李渊称帝后,曾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

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为一脉相承,以老子为先祖。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下诏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预告唐命的李淳风,朝官一升再升,最后做到太史令。

唐高祖为提高道教地位,曾前后三次召集道、儒、释三教进行道先佛后的论辩,但无结果,于是,他在《问慧乘诏》中表明自己道先佛后、道大佛小、佛生于道的观点。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颁《先老后释诏》,明确规定道教在儒释之上。

第二年,下《沙汰佛道诏》,主要侧重打击佛教,但因秦王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之变而未付诸施行。

高祖时,由高祖一手挑起来的佛道之争,最激烈的莫过于太史令傅奕的上疏废佛与长安济法寺僧法琳的护法斗争。

双方著书立说,进行反驳,言词硝烟,一时笼罩两京,但终高祖之世,双方相持无有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是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受禅而登皇帝位的。

他禀承高祖遗业,崇道抑佛。

还在他为秦王时,在洛阳刚刚平息王世充,便与房玄龄微服谒见王远知。

远知迎接后说:此中有圣人,莫不是秦王吧?秦王如实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秦王登基后,即对王远知特加优宠。

诏在茅山建太平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而傅奕,仍在朝中委以重任。

相传,秦王李世民在平定洛阳割据势力时,曾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事,李世民也曾在少林寺树碑赞叙这一事件,虽对佛教有好感,但终改变不了道先佛后的观点。

道士魏征,曾在洛阳为割据势力出谋划策,后降唐,成为太宗贞观之治的名臣,在反对佛教方面,他与傅奕鼎力相助,促使太宗大力抑止佛教。

太宗在唐初平定王世充时,入洛阳后,即宣布废除佛教的诸道场,洛阳城中的僧尼仅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其余的皆下令还俗。

高祖时的佛道之事,一直延续到太宗时代,原本支持太子李建成的佛徒法琳,玄武门之变后,依然对太宗不满,贞观十三年
(公元639年)九月,秦世英检举法琳有毁谤皇上的言行,太宗赫然斯怒,沙汰僧尼,并下令囚禁法琳,令刑部亲自审讯。

由于法琳在审问过程中,不仅口出狂言,丑化道教教主,而且直接侮辱了太宗,太宗怒斥法琳之后,并降诏说:(法琳说)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到了第七日早,审判官奉命去问法琳;今赦期己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琳回荅说:琳于七日以来,唯念陛下,未念观音。

表示认罪。

太宗亲自过问,将极刑降为流刑,流放益州为僧。

第二年(公元640年)七月,法琳在流放途中死去。

这场佛道之争暂告结束。

太宗晚年,曾大力支持玄奘翻译佛经,这并未意味着佛道关系的改变,只是表现出太宗文治的一个方面而己。

高宗李治继位,仍奉行崇道抑佛政策。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从感业寺迎回原太宗妃子武则天,入宫后大加宠爱。

第二年(公元655年)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并让她参政。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称制,崇道抑佛政策,逐渐有所改变。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高宗幸洛阳宫敕洛州长史许力士在北邙山原老子祠处建上清宫,掘得古石案一个及真人帛君之表古碑一通。

上清宫建成不久,邙山即出现海市,当时有十三人目睹,列状奏于高宗,高宗即让人状写老子像,后百官表贺。

高宗又令每年内出香盘幡盖,太常乐往来导从,尊祖之庆,古今
莫比。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到亳州,谒老君庙,追号曰
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人。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高宗在东都,从四月四日到五月
一日,敕遣道士郑元隐于北邙山庙所与道士罗务光等二十四人,做大型道场。

高宗来临宫人一同前往。

后人记载说,高宗皇后、诸王、公主及百官等,都见到老君骑白马腾空而来,一片欢呼,亲听老君圣音。

这是抬高道教的神话。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二月,天后上表,说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皆以此
策试。

高宗立即采纳了天后意见,到凤仪三年(公元678年),
高宗下诏自今以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須兼通。

高宗对道士优宠有加。

由于仪凤四年老君降于北邙山清庙,高宗便下诏令清庙道士隶属宗正寺,即认可道士女冠为皇室本家。

这样,既提高道士地位,又可以此来控制皇室。

除此之外,嵩山道士刘道合、潘师正曾一再得到恩遇,他们先后,被召入宫中,询问道术,赏赐甚多。

高宗为道合建太一观。

道合死后,高宗又为其营奉天宫与崇唐观连接一起,在逍遥谷两端各造一门,一为仙游,一为寻真。

师正死后,高宗特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

此外,还有万长生,尹文操、叶法善等道士,高宗对他们都有很高的待遇,一时传为美谈。

高宗还对己故的道士王远知特加优礼,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下《赠王法师诰》,赠太中大夫,
谥号升真先生。

高宗时代,天下兴建道观成风,高宗将自宅舍为昊天观,作为对其父太宗的追福,并亲为书额。

东明观、宏道观,都是皇家所立。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高宗下诏兗州置紫云、仙鹤、万岁三观,天下各州普遍建观一所。

高宗为了表示对道教的推崇备至,改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各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每观度道士七人。

高宗皇后武则天称制(参政)之后,即依靠佛教力量,与高宗抗衡,帝后权力之争,反映到道佛关系之争日趋明朗化。

高宗显庆(公元656年661年),龙朔(公元661663年)间,也就是武则天刚刚称制时期,高宗曾多次召集道、佛入宫辩论理义,但每次都是以道教失败而告终,不给高宗留面子。

同时,高宗曾两次下诏让沙门致拜君亲,都遭到沙门的激烈反对,不能从命。

沙门致书权貴大臣,以求声援。

上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杨氏,以期说请。

道宣等人写文章,大肆渲染,不合佛法,最后高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又下诏说不宜跪拜调和了之。

佛教徒对《老子化胡经》继而进行评击,要求高宗下令禁毁。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召集僧人静泰和道士李荣在洛阳宫中辩论《化胡经》真伪。

二人的论据不能驳倒对方,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高宗只得下令好去为之。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宗又召集佛道在百福殿,定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满朝文武百官临证,最后,佛徒们一致请求焚毁《化胡经》,高宗只得
下令焚弃。

但到底没有真正执行。

高祖、太宗以来,道先佛后,己成为定局,但到高宗时,议论之风,不断刮起。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玄奘病,高宗遣御医前去诊治,玄奘借机上奏,要求改变道先佛后的规定,高宗荅说佛道名位,事在先朝,尚须平章,敷衍了事。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又集佛道辩二教先后,结果道教义负。

后来,长期搁置不论,而佛徒穷追不舍,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于八月二十四日下诏:公私斋会及参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

此后,佛道二教算是平起平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