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意义与目的
刑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刑法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民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完善刑法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刑法;法治社会;地位;作用;完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和犯罪现象的增多。
刑法作为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其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
在此背景下,研究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地位2.1 刑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刑法的基本特征包括:明确性、普遍性、严格性、公正性等。
2.2 刑法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1)刑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武器;(2)刑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的重要手段;(3)刑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道防线。
第三章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作用3.1 维护国家安全刑法通过规定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
3.2 维护社会稳定刑法通过惩治各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3 保障公民权益刑法通过规定和实施刑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章刑法体系的完善4.1 完善刑法立法(1)加强刑法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2)完善刑法立法的程序,确保立法质量;(3)加强刑法立法的民主性,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2 完善刑法司法(1)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2)严格执行刑法,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严肃性;(3)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司法腐败。
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

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刑法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秩序和惩治犯罪的法律体系,不仅明确了犯罪行为的定义、量刑标准等概念,也提出了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进行评估,旨在探讨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犯罪与刑罚的目的在刑法中,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惩罚与报复:刑法认为,通过对犯罪者实施惩罚与报复,可以对其实施伤害,以达到对其行为的惩罚和报复效果。
这种目的旨在通过实施刑罚,使犯罪者蒙受与其犯罪行为相称的痛苦和惩罚,以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
2. 预防与妨止:刑法强调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社会危害性,认为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刑罚,可以达到预防和妨止犯罪的效果。
这种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惩罚犯罪者,降低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提高整个社会的治安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
3. 教育与改造:刑法意识到刑罚的单纯惩罚效果有限,因此强调犯罪与刑罚过程中的教育与改造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教育与改造,促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错误性,并帮助其改造,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公民。
这种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和改造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犯罪者的二次教育和成长。
二、犯罪与刑罚的效果评估刑罚作为对犯罪行为的回应与处罚,其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和法治建设。
犯罪与刑罚的效果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 刑罚的威慑效果:刑罚对犯罪行为的威慑效应是评估刑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刑罚,可以向其他潜在犯罪者发出警示,起到威慑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作用。
评估威慑效果可以通过犯罪率的变化以及社会安全指标等进行分析。
2. 刑罚的预防效果:预防效果是刑罚评估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刑罚的实施,可以使犯罪者蒙受惩罚,并对其可能再次犯罪的意愿进行打击。
评估预防效果可以通过犯罪复发率、再犯率以及社会治安指数等进行分析。
3. 刑罚的改造效果:刑罚作为对犯罪者的教育和改造手段,其改造效果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刑法

英国的刑法英国的刑法是英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公正,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本文将对英国的刑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1. 刑法的定义和目的刑法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其他权益,以及惩罚违法行为的法律规范。
英国的刑法主要目的有三个:•维护社会秩序:刑法通过规范和约束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保护公民权益:刑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其他权益,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自由。
•实现公正与公平:刑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保护无辜者的利益。
2. 刑法的来源和体系英国的刑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判例法:英国刑法主要依靠判例法,即法官根据先前的裁判案例来解释和制定法律规则。
•立法:英国议会通过法律,制定和修改刑法规定。
•共识法和习惯法:共识法和习惯法是指根植于社会习俗和共同认同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英国的刑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和适用刑法。
•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是英国的上诉法院,负责处理上诉案件和重大刑事案件。
•刑事法庭:刑事法庭是处理刑事案件的法庭,负责审理犯罪嫌疑人的案件。
•刑事法律程序:英国的刑事法律程序包括起诉、审判、上诉等一系列程序,确保刑事案件的公正和公平。
3. 刑法的基本原则英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定必须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公民应当根据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严重程度应当与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要求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在未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公正审判原则:公正审判原则要求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陪审团和其他参与者必须公正、中立地行使职权,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和利益。
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

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刑法和民法是法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者的本质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
一、刑法和民法的定义与特点刑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惩罚违法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系。
它主要通过规定犯罪行为及其构成要件、制定量刑标准等方式来实现对犯罪的预防、打击和惩罚。
民法是针对市民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其主要目的是调整公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法主要规定了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合同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
二、刑法与民法的区别1.目的不同: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安全和公民安全。
而民法的目的是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市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2.规范对象不同:刑法主要规范犯罪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其主体对象是侵害社会利益的犯罪分子。
而民法则主要规范市民个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主体对象是市民个体。
3.责任类型不同:刑法强调的是刑事责任,即违法行为的犯罪分子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罚的制裁。
而民法则主要强调的是民事责任,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一方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恢复被侵权人的利益。
4.标准不同:刑法的主要标准是违法与否,即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标准。
而民法则更注重的是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程度等。
三、刑法与民法的联系尽管刑法和民法在目的、规范对象、责任类型、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两者也有许多联系:1.刑法与民法同属法律家族,均是法律的一部分,都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2.刑法和民法的制定都是为了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刑法和民法的适用范围相互交叉,一些行为既违反刑法又构成民事侵权。
刑法_精品文档

刑法刑法文档引言: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责任、刑罚种类和刑罚的执行方式等内容。
刑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刑法的定义、功能、基本原则和刑罚种类等内容。
一、刑法的定义与功能刑法是国家管理社会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种类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保护个人权益。
刑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犯罪: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刑罚的设定,对潜在犯罪分子形成威慑,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2. 惩罚犯罪: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和量刑,使犯罪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刑罚,起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作用。
3. 教育改造:刑法对于犯罪者的刑罚不仅仅是简单的惩罚,还包括对其进行改造教育,以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过自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有一系列基本原则来指导其制定和执行。
这些基本原则包括:1. 法定原则:刑法的适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准有任意和违法的惩罚。
2. 罪刑相当原则: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刑罚必须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性质和情节相适应,实现相当性。
3. 人道主义原则:刑法的执行必须尊重人权与人性,不能采用酷刑、虐待或不人道的手段。
4. 个别适用原则: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根据被告人的情况和犯罪的具体情节,应当进行具体分析和个别裁判。
5. 罪刑法定原则:犯罪与刑罚不能有追溯效力,即只能适用于刑法实施前的犯罪行为,不得以追溯的方式适用。
三、刑罚种类及其执行方式刑罚是刑法规定的对犯罪者的惩罚措施,刑罚的种类和执行方式直接影响到刑法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主要的刑罚种类包括以下几种:1. 有期徒刑:指对于犯罪较重或者是一般犯罪而不应判处死刑的犯罪者,判处一定期限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
2. 无期徒刑:指对于极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或者反复犯罪的犯罪者,判处永久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
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

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概述:刑法和民法是法律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分别针对不同的法律问题和法律主体。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刑法与民法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1. 定义和目的: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旨在惩罚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
它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民法是一种处理民事权利和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个人、家庭和财产的权益,维护公平和正义。
2. 法律主体:刑法主要关注的是以个人为对象的犯罪行为,例如谋杀、盗窃等,它规定了犯罪行为的行为标准和刑罚。
刑法的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判决机关等。
民法主要涉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例如合同、财产纠纷等。
民法的主体是个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
3. 目的和手段:刑法通过制定明确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它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以实现还原正义的目的。
民法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则和合同来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
它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纠纷,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4. 适用范围:刑法适用范围较广泛,包括国家层面的犯罪行为,例如反叛、贩毒等,以及个人行为,例如故意伤害、盗窃等。
刑法适用于整个社会。
民法适用范围较为局限,主要适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财产权益等民事事务。
民法适用于私人领域。
二、联系:1. 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律框架的完整性。
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2. 法律意识的培养:刑法和民法都对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刑法通过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让人们意识到违法的后果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民法通过规定合同、权益等法律规则,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
3. 保护社会和个人权益:刑法和民法目的不同,但都是为了保护社会和个人的权益。
刑法通过处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民法通过保护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与民法的法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区别

刑法与民法的法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区别法律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律领域的两大重要分支,刑法和民法在法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刑法与民法在法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法律目的的区别刑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其法律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深刻厌恶、对肇事者的严厉惩罚以及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上。
刑法更加注重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与惩罚,以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
而民法的核心目标则是保护个人权益、调整个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民法更加关注维护个人权益,强调合同自由原则,注重个人的自主意志和财产权利。
其价值观则注重契约精神、公正合理以及个人自由。
二、责任与权益的平衡刑法在法律意识形态上更加倾向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因此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肃追责。
刑法主要通过法律制裁和刑罚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通过加大打击力度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刑法更侧重于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防范,相对较少关注违法行为的后果对个人权益的修复。
而民法则更加注重责任与权益的平衡。
在民事纠纷中,民法强调修复性的措施,即通过补偿、赔偿等方式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民法还倡导合同自由原则,重视公平交易、信用守约,强调个人双方在交易中的平等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三、追求公正与效益的取舍在法律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刑法更加注重追求公正。
刑法追求的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公正的制裁和惩罚,保证罪刑相当,遵循法律程序和法治原则。
刑法依靠刑罚和惩罚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公正处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而民法的价值观则更加注重效益。
民法倾向于通过权益平衡、合理利益的调整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民法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法律规范的特点刑法以刑法典为基础,其法律规范通常较为严格和明确。
浅谈刑法的实际作用

浅谈刑法的实际作用一、刑法公众认同概念对于刑法来说,其主要内容就是包含着刑法的基本性原则、任务以及所适用的范围;犯罪和刑事责任来说,主要是有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以及犯罪的中止;对于刑法自身的种类来说,主要是有拘役、管制、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以及四星等多种,另外对于附加刑来说,主要是由罚金、没收财产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等。
对于刑法的公众认同来说,主要是表现在那些和百姓的生活规范以及利益相关的一些方面,当前对于刑法的公众认同还没有一个相对具体的定义,以及相对全面地解释,对于民众来说,主要就是想让社会上的正义得到伸张,使得坏人能够受到惩罚,好人能够得到保护,不是将这样的一种法律当成是一种摆设,而是应当有实际的效果。
二、刑法目的的内容现阶段,关于我国刑法目的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刑法目的等同于刑罚目的,就是有效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二是认为刑罚目的只是刑法目的的一个方面,主张将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统一起来作为刑法的目的,三是认为刑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法益。
(一)刑法目的不同于刑罚目的关于这个问题,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教科书中做了明确的区分。
它不仅在刑法该说一章中讨论了刑法的目的,还在刑罚的观念中讨论了刑罚的目的,由此可见,张明楷教授并不认同将刑法的目的等同于刑罚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不同于刑罚目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表述:(1)从结构上看,刑法目的与刑罚目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刑罚则是组成刑法体系的重要部分。
整体的功能决不等于某一部分的功能(无论该部分如何重要),而是凌驾于部分功能之上,是部分功能的上位概念。
因此,刑罚这一部分的目的不等于刑法的整体目的。
(2)从逻辑上讲,刑罚是实现刑法终极目标的手段和方式,而刑法目的与刑罚目的的关系也体现为“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关系。
刑法本身包含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三个方面。
犯罪规定了适用于刑法的行为条件,而刑罚则规定了满足犯罪的行为条件之后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则是连接犯罪和刑罚的逻辑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的意義與目的
規範犯罪行為及科處刑罰的法律。
確保人類共同生活的基本價值。
刑法是國家法律,它規定當一個人做了某種行為時,國家會給予他某種法律效果。
此處所謂做了某種行為,所指的即是所謂的「犯罪」;所謂法律效果,就是刑罰或保安處分。
所以所謂刑法,是指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的法律。
犯罪是人類的行為,但何以人類的某些行為會被規定為犯罪?此乃因為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不被法律社會容許的利益侵害,刑法處罰這些行為的目的就是在避免這些行為造成利益侵害。
所以,不被容許的利益侵害就是犯罪概念的最基本意涵。
(1) 不法(2) 罪責(3) 應刑罰性
所謂刑法,是指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的法律,前已說明。
那麼是否只要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的法律都可以稱為刑法呢?名為刑法的刑法典屬於刑法固然沒有問題,但有些法律的名稱雖並不稱作刑法,然而其中的部分條文卻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這樣的條文或法典可以稱為刑法嗎?這就是刑法存在形式的問題。
以下說明之。
(一)狹義刑法
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的所有法律中,有一部法律,名稱就稱為刑法,這就是狹義刑法。
(二)廣義刑法
除狹義刑法之外,我國法律中尚有其他法律,雖然並非直接以刑法為名,但事實上也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
有些是整部法律的內容都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此即刑法的單行法,國內大部分學者都稱為特別刑法[6],例如貪污治罪條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毒品危害防治條例均是。
有些是附屬於非刑法法規的刑罰規定,例如商標法第26條以下等等。
此即附屬刑法。
以上包括狹義刑法、單行刑法及附屬刑法均可合為廣義刑法[7]。
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範、
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
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準則。
新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三
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
一律平等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是指犯罪及其刑罰都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法
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具體內容就是刑
法第3條的規定,即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
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
1、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認真把握
犯罪的本質和具體的構成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
彼罪的界限,定性準確,量刑適當,不枉不縱;
2、司法解釋不能違背刑事立法的意圖,不能代替立法。
(二)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
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
稱,罰當其罪。
(三)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
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是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
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臺灣刑法規定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
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
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
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
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
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
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
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
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
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根據犯罪構成要件在認定犯罪中的作用,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區分為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一)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具體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認定某一具體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事實特征。
任何犯罪都是具體的,其構成要件都是不一樣的,盜竊罪不同于詐騙罪、故意殺人罪不同于故意傷害罪,就在于他們有法律規定的具體要件。
(二)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
(三)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
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是指不是每一個犯罪構成而是部分犯罪構成必須具備的要件。
根據犯罪構成要件本身的特點,犯罪構成要件在理論上又可分為二大類,即客觀的要件和主觀的要件。
犯罪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這些反映行為人事實特征的特征的構成內容。
無論是犯罪構成具體要件、共同要件還是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統稱為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犯罪主體所要求的刑事責任年齡、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犯罪的動機、目的,稱之為犯罪的主觀要件。
定罪必須堅持主、客觀要件相統一。
那種只根據人的所謂犯罪思想,而不問是否實施犯罪行為就予以定罪,稱之為主觀定罪,臺灣封建社會中的"腹非罪"就是"主觀歸罪"的典型。
而只根據行為和行為的損害后果而不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和過失就予以定罪的,稱之為客觀歸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