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
(市场分析)能源市场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市场分析)能源市场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能源市场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一)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市场的形势变得愈加复杂。
本文将对能源市场的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能源市场的形势。
全球能源消耗呈上升趋势,能源需求增加主要得益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化水平提高等因素。
然而,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开发面临一系列挑战。
传统能源资源的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储量有限,供给压力日益加剧。
此外,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这促使全球范围内加速能源转型的步伐。
面对能源市场形势的变化,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无污染、可再生等优势,是未来能源供给的主要方向。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支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产品,比如提供购买补贴等措施,以增加对新能源的需求。
其次,政府需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能源的稳定供应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加强与能源供应国的合作,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能源储备,提高国家在能源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再次,政府需要加强能源市场监管。
能源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政府应通过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能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的管理,打击不法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能源市场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有效的市场参考。
最后,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节能和环保的政策支持。
节能和环保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政府应该加强对节能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的能源市场形势,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全球能源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情况。
随后,文章将分析中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包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的加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目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导能源,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中国的利用量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已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亮点。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网络,为未来的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仍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3年能源形势分析

2023年能源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长,能源供应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
因此,预测及分析未来能源形势对于我国的能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四大类。
其中,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其占比高达6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次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较低。
能源发展趋势
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来看,针对传统能源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的考虑,全球各国正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目前已在逐渐扩大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在加快推进可再生
能源的开发利用。
预计到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
的占比将达到15%以上。
能源政策方向
为了满足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
续发展,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
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制
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减少
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还将加强对能源消费的管控和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
总的来说,2023年我国能源形势将会朝着可持续、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
推广和应用。
能源数据分析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通过对大量能源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国际能源署等官方机构发布的能源统计数据。
2. 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法:对能源数据的基本统计指标进行计算,如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
(2)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类型的能源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3)相关性分析法:通过计算能源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能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三、能源消费现状及趋势1. 能源消费总量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5.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
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8.7%,石油消费量占22.9%,天然气消费量占8.6%,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10.8%。
2. 能源强度能源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的能源量。
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
2019年,我国能源强度为0.569吨标准煤/万元GDP,同比下降3.1%。
这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3. 能源结构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2019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8.7%,石油消费量占22.9%,天然气消费量占8.6%,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10.8%。
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9.5%,占比逐年提高。
4. 能源消费趋势(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能源结构将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量占比将逐渐下降。
(3)能源利用效率将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四、能源供需形势及挑战1. 能源供需形势(1)能源供应:我国能源供应能力较强,但仍存在一定缺口。
中国能源形势和政策分析

中国能源形势和政策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出台能源政策,加大对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性调整,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一、中国能源形势分析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化石燃料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85%以上,而占比最大的煤炭则具有大量的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中国煤炭资源已日益短缺,进口严重依赖,且价格波动不断,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中国能源政策分析1. 加强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其中包括发展风能、太阳能及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建设大型的风力光伏发电站,以及推广区域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即大力发展分布式电站和小型水电站。
2.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性调整:我国正在进行煤炭清洁使用行动,提升煤炭的利用效率,采取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的措施降低煤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移民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改善环境。
3. 通过能源政策推进“绿色能源”技术创新:我国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实施计划,鼓励新能源网联交通、清洁饮用水、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生态安置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
三、结论中国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以非化石能源的步伐为主,这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国家严峻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而不断尝试与努力的方向。
未来,中国能源政策的新领域也将出现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科技等领域,以逐步完成石化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化的历史使命。
在政府的引导下,中国一定可以在能源领域中走向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能源和节能形势分析及对策分析

我国能源和节能形势分析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我国当前能源消耗的形势进行分析,利于合理策略进行优化。
同时,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改善能源结构,有效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低碳发展模式,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主要就能源和节能的发展现状和优化策略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节能;形势;对策能源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我国当前在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目前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变革时期,对于能源的消费的增加有一定的影响,导致能源供需失衡。
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利用合理策略进行优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一)能源供需矛盾加剧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是,我国能源的生产量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能源供需矛盾问题比较严重。
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总量是1610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0%,然而却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其中,煤炭生产量为16.67亿吨,然而煤炭的供应比较紧张,有些电厂的发电用煤比较紧缺。
电力工作方面,2019年全国累计发电量为19107.6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长15.5%,全国6000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增长390小时,同时,全国20多个省份存在限电情况。
在石油领域中,能源缺乏情况比较显著,我国当前对于石油的需求比较大,2020年我国石油的需求量在4亿吨,然而实际的石油产量在1.6亿吨。
(二)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虽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由于资金、技术和能源价格的限制,能源的利用率比国外的发达国家低。
我国总体能源消耗在90%的工业,建筑物和交通等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机动车百公里的耗油量相比较欧洲国家高25%,日本高20%,美国高10%,在我国的总能耗中占15%。
浅析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能源经济发展趋势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能源资源的类型也非常丰富。
在能源产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传统能源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对我国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整与转型。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展也十分突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国际能源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形成了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挑战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全球清洁能源市场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能源经济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全球能源技术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着能源产业的格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其在能源技术研发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在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高效燃煤技术、清洁煤炭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这些成果的突破将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一、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1.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2. 能源消费发展趋势分析3. 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分析4. 政府能源政策的作用分析5. 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及推动机制分析在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这两种传统能源,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长期的使用中,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也存在安全隐患。
1.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两种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60%和20%。
而其他清洁能源的占比较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仅占总能源消费的20%。
这样的结构让我国的能源消费更加倾向于传统能源,为解决人们的能源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能源消费发展趋势分析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能源消费都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
为了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大量的投入和建设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清洁能源的使用也会逐渐增多,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3. 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我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传统能源的消费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煤炭和石油等垃圾排放量很大的能源,对环境污染很大。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世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政策制定者关注。
4. 政府能源政策的作用分析政府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到节能优化政策的发布,都有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
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调控作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调整才能有效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5. 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及推动机制分析能源节约不仅有益于环境,而且也是一种资源利用的优化方式。
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行节能降耗非常的迫切且必要。
此外,科技进步也是推动节能的一个核心力量。
技术的提升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为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建立能源供需预警系统,建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目标管理系统,探索一条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模式,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如果不加快能源行业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打破垄断,构建政府监管下的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就会给低效率、高污染的能源建设项目提供发展的空间,带来不利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后果.■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要探索新的机制保证新投产的项目符合节能和环保标准,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2004年上半年能源形势回顾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度出现。
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23个,预计今年夏天拉闸限电现象还将更严重;受运输能力的限制,陕西、山西等产煤大省出现供煤不足的情况,也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煤炭供应不足,使得缺煤少油的东南沿海地区不得不依靠柴油机组发电,又使一些地方的油品供应紧张起来。
上述连锁反应已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带来了很大冲击。
当前我国能源供求紧张主要表现在电力上。
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891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8%;2004年上半年,我国电力需求继续高速增长,1-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6500亿KWH,同比增长16.1%,用电紧张进一步加剧。
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临近,全国用电负荷仍持续攀升。
预计全年电力需求为20910亿KWH,比上年增长11%左右;而同期电源投产容量将相对不足,估计全年有2000万KW以上缺口,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比2003年更为严峻。
造成我国能源供求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近两三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发展过于迅猛,这些行业的电力消费占全国电力总消费的30%左右,而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投资增速不快或不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使得”住”、”行”能源消耗增多,如2003年北京地区电力负荷833万千瓦,而盛夏季节的总空调负荷约300-400万千瓦,空调用电占全市总用电量的7-10%;另一方面,与前几年能源建设速度趋缓也有相当关系。
如2000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开始提速发展,200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8450万千瓦,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0.4%,但同期电力需求却增长40.4%。
上半年政府在能源消费领域采取的新举措及其效果(一)举措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快速发展,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与能源消费领域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活动主要包括:1、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土地审批手续和银行贷款条件,充分利用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
如:国务院4月份发布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目的是减少不合理的能源需求。
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2004年5月联合发文,要求各地暂停审批新的焦炭生产项目,遏制焦炭行业的无序扩张。
2、2003年10月12日我国政府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降低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调低或取消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
继《通知》发布之后,2004年5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出紧急通知,宣布从即日起对出口的焦炭及半焦炭、炼焦煤一律停止增值税出口退税。
3、针对能源(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政府一方面出台政策加快煤、电、油、运项目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也在加快制定和实施煤、电、油、运建设规划,保证能源供应的延续性。
同时把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把2004-2006年定为”资源节约年”,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节能节电的具体目标。
4、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主要体现在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并考虑到我国用电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实际,国家有关部门把”倡导和实施电力节约,努力缓解电力瓶颈制约,支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作为今年节能工作的重点。
5月底,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赶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联合发布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政府组织制订有关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法规、政策、标准和规划,并积极筹措资金,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
5、今年6月中旬,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2分/KWH,以发挥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作用,并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6个高耗能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区分为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企业,试行差别电价。
为缓解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矛盾,上海、江苏、北京等9个省(市)进一步完善了分时电价办法。
6、国家有关部门把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周”活动从以往的11月份提前到6月份,并且提出”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的针对性宣传主题,以期在夏季空调负荷迅猛增长的情况下,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节约用电。
北京等地提出”公用建筑中将空调温度提高1℃”的倡议;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城市已决定采取轮流周休、高温放假、避峰用电、负荷控制、空调轮停等调控措施,应对即将来临的用电高峰。
(二)实施效果从实施效果看,有些政策措施已取得预期成效,有的政策出台不久,效果尚不明显,预计今年下半年会逐步明朗,具体而言:1、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2004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357.2亿美元,比全年同期同比增长了19.8%,相对于去年全年34.6%的增速,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其中,国家限制出口的资源性和高耗能产品如焦碳和半焦碳出口总值同比下降52.3%;煤炭出口下降28.6%;成品油下降48%;钢坯下降49.5%;国家鼓励出口的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7.9%,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42.8%。
2、电价调整方案及其与其它高耗能行业调控政策措施的协同作用,预期将对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和电力需求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2004年钢铁、有色金属工行业用电量的增长可能分别回落14%、10%左右。
3、据初步分析,各项电力需求侧管理支持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将会减少1000万KW左右的电力需求。
4、”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明显感受到普通老百姓对”节电小窍门“等大众节能科普资料的兴趣。
5、今年夏季家电市场明显以”节能”作为厂商的主要营销策略,特别是空调和冰箱等耗电高的家用电器。
问题和建议(一)存在问题从目前终端能源消费情况看,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今后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因素,如:1、一些省市上网电价较高,而电网供电可靠性下降,使企业建自备电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企业应对能源供应紧缺的表现为,新增自备能源供应能力的动力大于采取节能措施的动力。
2、一些地方借”热电联产为名”上了不少小火电项目,这些项目的上马虽然暂时缓解了电力紧缺的状况,但小火电无论是能源效率水平,还是环保措施方面,都明显弱于大火电,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埋下隐患。
小火电之所以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有关,30万千瓦规模以上的电力项目需要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虽然大电厂”效率高、污染小”,但审批时间长、工期长,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往往感到”远水解不了近渴”;小火电虽见效快,但效率低,污染高。
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近期利益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
3、尽管2003年底我国政府提出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对高耗能产品增长迅猛的势头要予以遏制,但今年年初在市场驱动下,仍然有不少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炼焦厂、小电解铝厂在一些地方上马。
规模小的高耗能生产企业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低效率、高污染的严重问题。
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再次回头。
4、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纷采用能源需求侧管理(DSM)的方式,利用价格杠杆,实施差别电价,移峰避峰,引导科学用电,调整负荷曲线,减少限电、拉闸的现象发生。
缺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需求侧管理机制的发展。
但总体看,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仍嫌薄弱,特别是长效激励机制较为缺乏,这使得需求侧管理能否得到长期有效实施有较大不确定性。
(二)建议1、建立能源供需预警系统,设定社会可持续能源需求目标尽管住房、汽车等新一轮消费热点的出现客观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盲目追求GDP增长也是使这些高耗能行业出现非常态增长的另一个原因。
因此,建立能源供需预警系统,建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目标管理系统,探索一条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模式,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加快能源行业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全社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优的能源发展体系能源行业的垄断会造成不合理竞争及不合理的定价,从而导致不完整的市场信号,引导不合理的投资行为,最终造成社会效益的缺失和环境受损。
如果不加快能源行业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打破垄断,构建政府监管下的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就会给低效率、高污染的能源建设项目提供发展的空间,带来不利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后果。
3、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出现”电荒”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目前的电力行政审批体系存在问题,造成电力投资结构不合理,大量规模小、效率低、污染大的”小热电”纷纷上马。
当前正在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但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要探索新的机制保证新投产的项目符合节能和环保标准,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公示制度,象环保审查一样,将项目的节能审查也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这样才能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关系。
4、建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机制的持续运行从国外经验看,通过建立专项资金来支持能源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机制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不失为一条成功之道,同时也是一种趋势。
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就此进行专项研究,尽快建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保证节能机制的有效运行。
5、必须采用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近来一些高耗能行业超常规的发展,不能说不与相应的出口退税政策的鼓励直接相关。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采取的对资源性产品调低和取消出口退税率的措施起到了减少出口,保证国内供应,保持物价稳定,遏制过度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