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灵-苏州大学医学部
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研究进展
杨立业;郑佳坤;惠国桢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18)4
【摘要】目的介绍近期国内外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文献 ,归纳分析此种细胞的培养和分化的研究状况。
结果脂肪组织中存在一种多能的基质细胞 ,体外培养条件下这种细胞生长状态类似成纤维细胞 ,可长期增殖 ,细胞绝大多数为中胚层来源 ,混有少量的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和神经细胞。
【总页数】4页(P331-334)
【关键词】基质细胞;脂肪组织;分化;细胞培养
【作者】杨立业;郑佳坤;惠国桢
【作者单位】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3;R318
【相关文献】
1.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及其在脑缺血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董静;刘斌
2.脂肪组织来源基质细胞的心肌样细胞分化 [J], 周青;严萍萍;施海明
3.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与血管新生 [J], 吴维;余继海;胡何节
4.神经节苷脂诱导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J], 刘斌;吴孟海;张强;张晋霞
5.不同剂量的神经节苷脂对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的影响[J], 刘斌;吴孟海;张晋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介素-24与肺癌

星竖壁堡盘查!!业至里垫鲞笙!塑!!!』里!型!:兰!!:鲨!!:∑!!:!!-盟!:!白介素一24与肺癌朱晔涵杨吉成胡华成【摘要】白介素一24(IL_24)即是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一7(mda_7),属于IL10家族成员,除具免疫刺激应答功能外,还被认为是一抑癌基因。
II,24可以抑制多种肺癌细胞的生长,其主要机制是提高肿瘤抑制基因表达,减少原癌基因的表达,促进捅亡,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IL羽还具有增加肺癌细胞对射线敏感性的作用。
IL_24有望成为肿瘤临床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白介素24;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一7;肺癌1995年,Jiang等“3用消减杂交(subcractionhybridization)的方法寻找到能使人黑色素瘤细胞系(H01细胞)在特定干预因素下诱导其终末分化,并使其失去增殖能力的一组基因,统一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1—25(mdal一25)。
其中mda一7具有免疫刺激应答功能,其基因位于人l号染色体q32区,与IL-19、IL一20、lL_22紧密相连,与1L_10家族(IL一10、IL19、IL一20、II。
一22、IL-26等)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2。
41;在免疫功能上与IL_10存在拮抗作用,因此mda一7被重新命名为IL24,归人lI,一10家族脚。
IL一24基因除具有免疫刺激应答功能外,还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因此又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
现就近几年II,24在肺癌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
lIL一24抑制多种肺癌细胞的生长Mhashilkar等一。
观察了腺病毒介导mda一7基因(ad—mda7)转染后的5种肺癌细胞系H1299(p53基因缺失型)、H460、A549、H322(p53基因突变型)、H358的生长的情况。
研究发现,adm如7使这些肿瘤细胞生长均受到抑制,其中ad-mda7对H1299和H322细胞的杀伤敏感性最为显著,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H1299细胞在ad—mda7作用后12小时即出现凋亡征象。
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医学中心)

苏州大学
本科
南通大学
21
12 吕爰爰 54 硕士
南方医科大学 本科
其他学校
22
13 钱丰源 40 硕士
其他学校
本科
重庆医科大学
23
24 口
腔
25
颌口
面腔
26
1
外医
1 孙佳麒 2 喻鑫 3 吴棪 4 左静
67 本硕连读 南京医科大学 本科
60 硕士
首都医科大学 本科
59 硕士
安徽医科大学 本科
57 硕士
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医学中心)
2017年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招聘面试名单
专业 招聘 成绩
专业
序号
姓名
教育阶段2 毕业学校 教育阶段1 毕业学校
备注
需求 人数 排名
分数
1临 床
2病 2
理
3科
(
4 含
新儿
5
2
生科
儿) 6
1 焦伟娟 2 齐静雯 3 李静 1 杨元元 2 叶丹妮 3 陆敏华
81 硕士 78 硕士 64 硕士 63 硕士 61 硕士 52 硕士
苏州大学
本科
郑州大学
本科
安徽医科大学 本科
苏州大学
本科
苏州大学
本科
苏州大学
本科
其他学校 其他学校 其他学校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7耳
鼻
8
1
喉
科
9
1 于好洋 2 于灏 3 张婷
63 硕士 56 硕士 46 硕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 本科
南京医科大学 苏州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其他学校
99
苏州大学医学部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102859212320364 102859212320361 102859212320374 102859212320355 102859212320376 102859212320372 102859212320373 102859212320365 102859212320380 102859212320378 102859212320381 102469210011451 102859212320360 103199320805362 102859212320356 102859102850452 102859212320548 102859212320541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放射医学(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102859212320537 102859212320561 102859212320535 104879000132448 102859212320558 102479321409302 102859212522703 102859212320534 102489121913088 102859212320572 100629000105908 102859103120449 102859212320431 102859212320389 102859212320439 102859212320397 102859212320405 102859212320436
378 377 355 349 340 346 374 332 352 325 325 313 340 304 332
“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研究
苗迎;袁玉康;崔群;符茜;郑慧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24()7
【摘要】“高级免疫学”是针对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具有学科专业性强、理论知识深奥、科学进展和知识更新迅速等特点,因此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在免疫学领域的多年教学经验,探讨“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旨在提高研究生学习免疫学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深入理解高级免疫学的精髓,最终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将免疫学理论及技术运用到科研活动中。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苗迎;袁玉康;崔群;符茜;郑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苏州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高级免疫学实验技术”课程为例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将在大连举办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建构、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高级研修班欢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届时参加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将在大连举办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建构、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高级研修班欢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届时参加
4.《高级财务
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5.引入人工智能元素的高级Office操作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大学医学部2016-2017课表

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1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2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3班,选课课表3(44人)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4班,选课课表4(38人)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全英文班),选课课表5(12人)苏州大学2016/2017学年第1学期医学部级推荐课表2014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卓越班),选课课表(30人)苏州大学2016/2017学年第1学期医学部级推荐课表2014级临床医学(卓越班),选课课表(45人)2014级临床医学1班,选课课表1(42人)2014级临床医学2班,选课课表2(45人)2014级临床医学(儿科),选课课表(18人)2014级法医学,选课课表(26人)2014级口腔医学,选课课表(51人)2014级医学影像,选课课表(46人)20142014级护理学(卓越护理),选课课表(28人)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选课课表(31人)2014级放射医学(放射治疗方向),选课课表(43人)2014级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选课课表(19人)2014级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选课课表(15人)2014级预防医学,选课课表(51人)2014级生物制药,选课课表(34人)2014级药学1班,选课课表(37人)苏州大学2016/2017学年第1学期医学部级推荐课表2014级药学2班,选课课表(32人)2014级药学(英文班),选课课表(202014级中药学,选课课表(32人)2014级生物技术,选课课表(49人)20142014级生物科学,选课课表(19人)2014级食品质量与安全,选课课表(32人)2014级生物信息学,选课课表(23人)苏州大学2016/2017学年第1学期医学部级推荐课表2014级跨专业选修课。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973”项目:SARS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145万元)
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中国人群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18.5万欧元)
2011年4月6日
学术成果
自2001年至今共撰写、主编或参编多部医学免疫学教材。他独自编写的《医学免疫学基础》(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销售20000余册;另一本独自编写的教材《免疫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底至今已经销售10000余册。这些教材在国内免疫学界颇有影响,流传广泛,促进了为国内免疫学教学事业的发展。在英期间及回国工作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ure,J Immunol, J Virol等。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
1997年3月-2010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2004年5月-2010年3月:卫生部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5月—今:北京Jeffery Modell原发性免缺陷中心主任
1994年1月-1998年5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获奖情况
2010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2000年被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9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1998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获教育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基金;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糖特异性免疫识别受体的研究(35万元)
2021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研究项目一览表

王健X学院
41
基于模拟会议的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与课程设计研究
曹俊雯
外国语学院
42
高校学生英语文体能力与学术英语
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莫俊华
陶丽
外国语学院
43
结构主干与拼图式教学:
“原理层级"介入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孙磊磊
金螳螂建筑学院
44
基于立体式XX教学体系的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许宜申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胡明宇
XX传媒学院
9
一般项目
文学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周国娟
文学院
10
高校通识教育中哲学人文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研究
姚兴富
XX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1
“网络化生存”环境下
思想XX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牟丽
XX主义学院
12
本科高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研究
黄启兵
教育学院
13
慕课、微课建设与应用—以XX大学为例
2021年XX大学教改研究课题立项研究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题类型
名称
主持人
主要完成单位
备注
1
重点招标项目
跨学科交叉课程XX研究
罗时进
敬文XX
2
医学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医学课程内容与体系XX研究
龚XX
医学部
3
基于实效性的“互联网XX思XX课"
教学XX研究与XX
朱蓉蓉
姜建成
XX主义学院
4
XX度协同计算机技术类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XX与探索
唐凤珍
文正学院
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院(系、所):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姓名:张慧灵性别:女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导师类别:硕导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药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1. 药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2.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及中枢机制
个人简
历2002-2005年在苏州大学攻读药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6-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脑中风实验室做博士后。
现为药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脑中风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从事神经药理近20年,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省级青年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
2002年获苏州大学授课比赛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学术成
果
1)发现核因子-KB (NF-KB)和PPARγ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前列腺素A1、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及银杏内酯等药物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与NF-KB 和 PPARγ信号通路的关系。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及Brain Research。
论文已多次被他人引用,并有国内、外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全文。
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现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缺血性脑中风星形胶质细胞中激活并参与细胞死亡及自噬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通讯作者论文即将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Autophagy。
3)发现蛇毒神经毒素Crotoxin,Cobrotoxin及Cobratoxin的中枢镇痛作用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其镇痛作用与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发现新蛇毒神经毒素Receptin的中枢镇痛作用。
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Toxicon,论文已多次被他人引用。
获奖情
况近10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7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获“全国青年药理学工作者英文学术报告会口头报告比赛一等奖”2004年获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获苏州大学陈金荣生命科学英才奖教学奖二等奖
2004年获苏州大学周氏医学教育科研奖
2002年苏州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在研项
目1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3510)
2 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35)
2009 年11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