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
中医病机学说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 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 等。
阳盛格阴
▪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 于外的病理状态。
▪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 转归:
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 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 邪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 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阴 阳失调
▪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 或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的 病理变化。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热亢盛
表现
热——壮热、面红、目赤 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胜则热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 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如何指导治疗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如何指导治疗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医治疗指明了方向。
病机,简单来说,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深入理解病机学说,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病机学说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
首先,正邪盛衰是病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
反之,若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若邪气强盛,如感受了强烈的风寒之邪,治疗就应以祛邪为主,通过发汗、解表等方法,将邪气驱赶出体外。
而当正气不足时,比如久病之人,身体虚弱,此时的治疗重点则应放在扶正上,通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阴阳失调也是常见的病机。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状,此时就需要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来平衡阴阳。
若阴气不足,出现了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治疗则应以滋阴为主。
再比如,阴阳两虚的情况,既需要补阴,又需要补阳,以恢复阴阳的平衡。
气血津液失常在病机学说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气血不足会导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补气、补血或者气血双补的方法。
血瘀则会引起疼痛、肿块等,治疗需要活血化瘀。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滋阴润燥。
而津液停聚形成痰湿、水肿等,则要利水祛湿、化痰消肿。
了解了这些病机之后,如何将其应用于治疗实践呢?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精准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病机所在,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这属于风寒感冒,其病机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病机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3。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4。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房劳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7。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8。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9。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A。
热汗多B。
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D。
气喘 E.脉数疾11。
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A.烦躁不安B。
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D。
脉微欲绝E。
以上皆非12。
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A。
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D。
大剂补气药E。
大剂补肾药13。
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A.精B.血C.津D。
病机学说的试题及答案

病机学说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病机学说中的“病机”指的是什么?A. 疾病的名称B. 疾病的病因C. 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D. 疾病的临床表现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病机学说中的病因?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D3. 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是指什么?A. 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B. 正气与邪气相互转化C. 正气与邪气相互依存D. 正气与邪气相互排斥答案:A二、填空题1. 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正邪相争2. 病机学说中,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起病阶段、发展阶段、转归阶段三、简答题1. 简述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的具体含义。
答案:病机学说中的“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当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抗争,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邪气强盛,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
2. 病机学说中,如何理解“内伤七情”?答案:内伤七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过大而导致的疾病。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长期存在时,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四、论述题1. 论述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答案: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本质。
其次,通过分析病机,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病机学说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正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火(火热内生)内(热)火,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内火的病机特点为阳热亢盛,耗伤正气。
其病变性质为热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
内火或因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致火热内扰之害。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差别。
内火的病理变化一、实火1.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功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
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实质上是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旺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清实火的药物很多,如气分热的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凉血的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散等;清脏腑热的清心经火热的导赤散;清肝胆热的龙胆泻肝汤;清肺热的泻白散;清脾热的泻黄散;清胃热的清胃散;清肠道湿热的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清实火的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寒水石、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鱼腥草、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野菊花、重楼、土茯苓、金荞麦、射干、大血藤、白花蛇舌草、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学说客观性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得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得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得括号内)1、请判断脾虚不能健运,水湿留滞,积聚成痰饮,就是何证候?( )①虚证②实证③虚中挟实④真虚假实【题解】因脾虚而致水湿停滞,形成痰饮之实,此时虚实并存,故为因虚致实得虚中挟实证候。
【答案】③2、食积而致大便泄泻就是何证候?( )①实证②虚证③实中挟虚④真实假虚【题解】食积就是泄泻得原因,泄泻并非都就是虚证。
【答案】①3、阴盛得病理改变就是什么?( )①寒实②实热③虚热④虚寒【题解】阴盛则寒,就是阴盛阳不虚得寒实证。
引起阴盛则寒得病理变化,多就是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等,导致寒邪内停,阻遏阳气,阳不能制阴,阴寒内盛。
临床见形寒肢冷,喜温暖,面色淡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一类寒性实性症状。
【答案】①4、阳盛得病理改变就是什么?( )①寒实②实热③虚热④虚寒【题解】阳盛则热,就是阳盛阴不虚实得热证。
引起阳盛则热得病理变化,多就是由于感受温热等阳邪;或素体阳亢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郁而化火;或由于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久化热化火;或过用辛温阳热药物等,导致火热内盛,阴不能制阳,阳热亢盛。
实热证临床可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躁,脉数有力等一类热性实性症状。
【答案】②5、阴虚得病理改变就是什么?( )①寒实②虚寒③实热④虚热【题解】阴虚则热,就是以阴虚为主,阳气相对偏盛得虚热证、引起阴虚则热得病理变化,多由于阳热邪伤阴,或其它各种病变郁而化热化火伤阴,或素体阴虚,或房劳、久病、重病损伤阴精,或过用辛温药物耗伤阴液,阴虚不利制阳,阳相对偏亢,火热内生,虚火上炎。
虚热证临床表现以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眩晕耳鸣,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特征。
【答案】④6、阳虚得病理改变就是什么?( )①寒实②虚寒③实热④虚热【题解】阳虚则寒,就是以阳虚为主,阴气相对偏盛得虚寒证、引起阳虚则寒得病理变化,多由于素体阳虚,或饮食营养不足,或劳倦、久病、重病损伤阳气,或过用寒凉药物耗伤阳气。
阳虚不能制阴,温煦气化等功能失常,导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减通,水湿不化,阴寒相对偏盛,阴盛则寒。
这种阴盛就是由阳虚所致,因此以阳虚为主,虚象与寒象同时出现。
虚寒证临床多表现为畏寒肢冷,喜静?卧,面?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水肿,腹痛喜按,舌淡、脉沉迟无力等症、【答案】②7、发生阴阳互损得生理机制就是什么?( )①阴阳得对立制约②阴阳互根互用③阴阳得消长④阴阳得转长【题解】人体得阴与阳就是依存互根得,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虚或阳虚到一定程度,都就是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形成阴阳两虚得病理变化。
【答案】②8、心前区憋闷刺痛得病理机制就是什么?( )①运血无力②血虚不充③瘀血阻滞④血热妄行【题解】心阳不足,寒气痹阻心脉,血复寒而凝滞。
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刺痛为瘀血得特征。
【答案】③9、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得机理就是什么?( )①热扰心神②心神不足③心窍闭阻④痰浊蒙蔽心包【题解】心神不足,出现抑制性得病理状态,可见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反应不灵敏、【答案】②10、饮食得消化障碍就是脾得哪一功能失调?( )①脾虚不运②脾阳虚不化③脾不升清④脾不统血【题解】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导致饮食物消化、水谷精微吸收障碍,出现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症、阳虚不化主要使水湿内停不化。
脾不升清影响水谷精微得输布与内脏位置恒定。
脾不统血则就是不能统摄血液,导致各种出血证。
【答案】①11、生长发育迟缓就是肾脏发生了什么样得病理改变?( )①肾精不足②肾不藏精③肾不主水④肾不纳气【题解】肾不藏精主要导致遗精、早泄等失精表现;肾不主水会使水液代谢障碍;肾不纳气则影响正常得呼吸运动。
影响人体得生长发育,使生长发育迟缓得则主要就是由于肾精亏少亏少所致、【答案】①12、“口苦”就是胆得什么病理改变得外在证候?( )①胆汁外溢②胆气上逆③胆汁排泄障碍④胆气不宁【题解】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胆汁排泄障碍,不能进入肠道,影响消化出现厌食、腹胀等;胆气不宁则表现为突然得惊恐导致遇事易惊、惊悸胆怯。
只有胆气不利而上逆可见口苦,呕吐胆汁。
【答案】②13、“多食善饥”就是胃腑发生了什么样得病理改变?( )①胃失受饥②腐熟无力③腐熟亢进④胃不降浊【题解】胃腐熟水谷得功能亢进,多由于热邪犯胃,气郁或食滞日久化热化火,胃火亢盛,邪热消谷,腐熟亢进,出现多食善饥。
【答案】③14、哪一腑得病变可致“肠鸣、泄泻"?( )①胃②小肠③三焦④膀胱【题解】寒湿阴邪可引起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液注入大肠出现肠鸣、腹泻。
【答案】②15、哪些腑得病理改主可致小便不利?( )①胃②小肠③大肠④胆【题解】热邪蕴结小肠引起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出现小便混浊,赤涩疼痛而排便不利。
【答案】②16、哪一脏得病变可影响于肺成为贮痰之器?( )①心②脾③肝④肾【题解】脾失健运,水湿不运,聚而成痰成饮,上贮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痰多。
【答案】②18、肝阳亢盛,可灼哪脏阴液?( )①心②肺③脾④肾【题解】肝肾同源,精血互化,如肝阳亢盛除灼伤肝阴之外,还可灼伤肾阴,导致肝肾阴亏。
【答案】④19、脾阳虚最先影响哪脏得阳气?( )①心②肺③肝④肾【题解】肾阳为一身阳气根本,脾阳不足最易影响到肾阳,导致脾肾阳虚。
【答案】④21、能导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低下,就是气得哪就是一功能失调?( )①推动②温煦③防御④固摄【题解】气虚推动能失常,无力推动与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得功能活动,就会表现为功能活动减弱低下。
【答案】①22、气虚自汗就是气得哪一功能失调?( )①推动②温煦③防御④固摄【题解】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出现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
【答案】④23、体内津液不足而致得皮肤干燥瘙痒,其病理机制就是什么?( )①血虚生风②津枯血燥③津亏血瘀④气随液脱【题解】津液就是血液得重要组成部分,当津液不足,枯竭时,渗入血脉得津液减少,脉中得津液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得病理变化,可见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槁等。
【答案】②24、津液不足导致血液流动滞涩得机理就是什么?( )①血瘀水停②津枯血燥③津亏血瘀④气随液脱【题解】津液亏损不足时,不能进入脉管补充血量,使血液流量减少,血液粘稠,流动缓慢滞涩,引起血瘀、【答案】③25、肾精亏损不足出现得筋骨痿软,齿摇发脱就是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所致?( )①生殖繁衍②生长发育③抗御外邪④化血【题解】精亏虚不足,不能促进人体得生长发育,可致发育迟缓,筋骨痿软,齿摇发脱。
【答案】②26、重病病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闭口张,手撒遗尿就是神哪种病理状态?( )①失神②少神③神乱④假神【题解】重病病人正气大伤,脏腑与精气衰竭,导致神气衰竭,不能内守主宰生命运动,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答案】①27、下列哪项就是气得外出运动受阻?( )①气逆②气陷③气闭④气脱【答案】③28、下列哪项就是指气得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 )①气逆②气陷③气闭④气脱【答案】②29、命门火衰能直接导致哪一脏气化失常?( )①心②肺③脾④肾【答案】④(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得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得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得编号分别填入题干后面得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得该题不得分)1、邪正斗争,发生正盛邪衰或邪盛正衰,这种消长盛衰影响着疾病得哪些方面?( )( )( )( )( )①表里变化②虚实变化③寒热变化④疾病得发生⑤疾病得发展转归【题解】疾病得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就是邪正斗争得反映,一般情况下,正能胜邪就不发病,正不胜邪就会发病。
所以疾病就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斗争得胜负,而且也关系着疾病得发展转归,正盛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与痊愈;邪盛正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正邪斗争得盛衰消长变化也影响着病证发生虚实变化,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般来说,邪气旺盛,正气损耗,正气抗御邪气无力,不能阻断病情之发展,则病可由表内传入里。
反之,若正气来复而旺盛,邪气见衰,则在内之病可由里出表、【答案】①②④⑤2、下列哪些因素就是实证产生得机制?( )( )( )( )( )①邪气亢盛②正气亦强盛③或正气不太虚④邪正双方斗争剧烈⑤病势亢盛【题解】实证就是由于致病邪气毒力与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就是邪气虽盛而机体得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得有余得证候,病势亢盛。
【答案】①②③④⑤3、指出哪些就是实证得临床证候?( )( )( )( )( )①高热②面红目赤③腹胀痛拒按④脉实有力⑤倦怠乏力【答案】①②③④4、下列哪些项共同揭示了虚证产生得机制?( )( )( )( )( )①正气不足②邪气不太亢盛③邪气亢盛④正邪不能作剧烈斗争⑤病势不亢盛【题解】虚证发生得机制就是由于机体得气、血、津液与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得正气对于致病邪气得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得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与不足得证候。
【答案】①②④⑤5、哪些就是虚证得临床证候?( )( )( )( )( )①精神萎靡不振②面容憔悴③声高息粗④面色晃白⑤舌质淡白【答案】①②④⑤6、虚实得病理变化有哪些?( )( )( )( )( )①虚证②实证③虚实错杂④虚实真假⑤虚实转化【题解】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得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得虚或实得病理变化,而且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往往可以形成虚实互相挟杂得虚实错杂证。
虚实可表现出假实得现象,成为真虚假实证;实证可表现出假虚得现象,成为真实假虚证。
邪正斗争、盛衰变化产生得虚证或实证不就是固定得变得,而就是随着邪正盛衰得变化而变化,实证可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
所以,虚实得病理变化包括虚证、实证、虚实错杂、虚实真假与虚实转化五种。
【答案】①②③④⑤7、阴阳失调包括哪些病理变化?( )( )( )( )( )①阴阳盛衰②阴阳互损③阴阳格拒④阴阳转化⑤阴阳亡失【答案】①②③⑤阴阳失调就是基本病机,不包括阴阳转化得内容、阴阳转化不就是基本病机,而属疾病传变。
8、下列哪些就是亡阳得临床表现?( )( )( )( )( )①汗出热而粘②大汗淋漓③精神萎靡④神情烦燥⑤脉微欲绝【题解】阳气衰亡,人体机能突然严重衰竭而致阳气失于温煦固摄,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冷,手足厥冷;阳气不能振奋精神故精神萎靡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脉,脉微欲绝。
【答案】②③⑤9、血得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理改变?( )( )( )( )( )①血运迟缓②血虚不充③心窍闭阻④血热妄行⑤瘀血阻滞【答案】①②④⑤10、心主神志得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里改变?( )( )( )( )( )①心神失养②心神不足③心窍闭阻④瘀血阻滞⑤血虚不充【答案】①②③11、肺病得病理改变有哪些?( )( )( )( )( )①主气司呼吸功能失调②宣发失调③肃降失调④失于通调水道⑤肺气不能助心行血【答案】①②③④⑤12、肝主流泄功能失调可见哪些病理改变?( )( )( )( )( )①影响消化吸收②影响情绪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④影响水液得输布⑤血失归藏【题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得正常升降与胆汁得排泄,导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肝失疏泄,影响气血得运行,气血失与,情志异常改变;气机不畅,不能帅血而行,气滞血瘀;又气机不畅,不能帅津而行,水液停滞;肝失疏泄,肝气逆乱又影响血液正常加归肝脏,导致血失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