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中学历史教师王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王老师意识到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实施王老师选择了一些与多民族共存和团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抗日战争中的各民族英雄等等。
他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注重强调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如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进行展示。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 案例二:历史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李老师意识到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来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代科技发明等等。
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们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案例三: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历史教师张老师的课堂上。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1. 案例一:《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该案例以《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党的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2. 案例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该案例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为主题,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抗争斗争,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抗争精神的认同。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分组研讨和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 案例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该案例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教师通过实例解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4. 案例四:《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该案例以《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比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差异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
结语以上是《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这些案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和推广,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历史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情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
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案例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吗?在《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里,有关于华盛顿的评价。
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的搞法。
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几天后,我在课堂上提出评价华盛顿,并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且要考虑他生活时代背景,不夸大不缩小,对华盛顿评价不要求面面俱到,可就华盛顿的某一方面展开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不空发议论。
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华盛顿在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将民兵整编训练成正规军,他率领大陆军经过波士顿战役,萨拉托的大捷,约克镇战役打败了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他既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又是一位民族英雄。
生2:华盛顿在组建大陆军时,将没有统一服装,缺乏武器装备的民兵整编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军。
体现他非凡的组织才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生3:从1775年任大陆军总司令到1783年颁布命令宣告“美利坚合众国与大不列颠王国休战。
”华盛顿为自由和独立战斗了整整8年。
在这八年里华盛顿统帅北美殖民地的军队英勇、果断地作战,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威望和声誉,他是美国民众心中独
一无二。
师:华盛顿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那么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华盛顿又有了那些贡献呢?
生4:1787年华盛顿按照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主持制定联邦宪法。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生5:联邦宪法制定后,当时美国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反联邦宪法的力量,华盛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让这部宪法得以实行。
生6:1782年刘易斯—尼克拉上校写信劝华盛顿担负合众国国王的责任时,华盛顿回信表示坚决反对,并指出他憎恨并强烈谴责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见华盛顿还迷恋权力,反对君主政体。
生7: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认为大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若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当时大国确实都是国王统治。
但华盛顿并未受此影响,并未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
而是让世界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他的民主精神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对中国的辛亥革命有一定影响。
生8:1783年3月15日他在一次决定美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军官大会上,呼吁军官们不要“打开内乱的闸门”,而应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谈到他们为人类做出的光辉榜样时,有理由这样说,倘若没有这一天,世界绝不可能看待人性能达到如此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演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副眼镜。
他说:“请允许我带上眼睛。
为了这个国家,我不光熬白了头发,还差点并瞎了眼睛。
”铮铮铁汉们
流下了眼泪。
暴政和内乱的乌云顷刻之间消失。
美国人民争取自由,也得到了自由,摆脱了历史上通常的革命模式:以争自由始以行专制终。
生9:从法国拿破仑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始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
坠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易如反掌,华盛顿始一位坚定的领袖。
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即不想做国王,也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生10:对。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即将任满之时,他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谢绝将自己列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开创了美国总统不连任二届之先例。
不仅对美国政坛也对世界政坛产生重大影响。
生11:1792年3月华盛顿卸任后回到自己的农庄。
他没有赖在权利的宝座上任职终生,也没有选拔接班人,而让人民通过选举产生。
这是他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杰出贡献。
他告诉后世和当代:国王和贵族并非不可或缺,人民有自制的能力,而不需要由强权人物指定接班人。
在选举中他置身事外,即不打击背叛自己的杰弗逊,也不为自己欣赏约翰—亚当斯呐喊助威。
即显示他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同时表现出他高尚的人格,。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华盛顿始和平时期最杰出的领袖。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的客观,公正,还体现在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极的一面。
华盛顿的消极的一面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那么华盛顿是否存在局限性呢?
这是学生顿时安静了许多。
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苦想,有些同学相互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还有一些同学在翻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书籍。
看样子他们是遇到困难,需要教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
于是我说:“大家想一想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什么社会?”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资本主义社会。
”
生12:华盛顿在任总统期间的政策和言行都始维护种植园奴隶的利益,他本人就是,美国最大富豪之一。
生13:还有华盛顿支持制定的联邦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有明显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
生14:华盛顿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总统,但他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始我所始料未及的。
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华盛顿的有关信息。
学生们对华盛顿的评价还比较客观公正。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华盛顿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确实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获取历史
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