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院建校百年:科学济人道

合集下载

北京协和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北京协和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这份报 告还提议 第~个医学机构 应设在北京 ,并与协和医学院建立联 系. 该医学 院是 英国和美 国教 会团体中一个 现 有的联合机构 。这份报 告进一步列出

来 自洛克 菲勒基金会账 簿的最终数 字表 明,北京协和 医学院 的土地 建筑 和设备 的全部费用达到 了在 当时令人 瞠 目结舌 的7 0 5 万美元。这是因为大多数买 卖是在物价飞涨 的战时进行 的。越洋货
称 为 “ 家 大 院 ”的 漂 亮 的老 宅 院 ,用 英
来作校长的住宅 。 从那时起 .工作进行得非常迅速。 中国医学委员会与伦敦传教会 (od n L no
Mi i ayS c t ) 署 了一 项 历 史 性 协 so r oiy签 sn e
医学“的详细报 告 .报 告于1 月底呈交 O 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 董事会。这份报告 包 罗万 象 ,从 中国的总体 卫生条件到女 医生的教 育、在 外国教会 组织和非教会 组织控制下的医学院的标准 法医学以及
[MB fte Rceel on ai )的 C 】o h o kflrFud t n e o 组织 ,负责开展这项工作 。
中国医学委员会争分夺秒地工作 。
全体委员于1 月 1 日与洛克菲勒先生会 2 1
晤 .不 久 .洛 克 菲 勒 基 金 会 为 中国 的 医
菲勒基 金会 决定 在中国展 医学工作 .
洛克 菲勒基金会批准 为北京协和 医 学院的土地 、建筑和设备费用拨款1。 万 O
美元 。
议 ,以2 万美元购买 了该会在北京的协 O
和医学院的房产 。这所学校被重新命名
为北京协和医学院。1 1 年7 日负责 9 5 月1 开展这项工作。 中国 医学委员会承担了
中国政府和人 民对西方医学 的态度等等 。

北京协和医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介绍总体介绍: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可能与其它大学有所不同,它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协和医大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它的目的在于为医科院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很多对医学有浓厚兴趣,一直以来以当一名医生为梦想的学生眼里,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国医学院的最高的殿堂,历届从医的莘莘学子,协和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在网上的评论中看到无数的学子把进入协和当作此生最大的梦想,当然在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所大学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但之所以它成为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在于它高进优教严出的办学理念。

简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科大学,其前身是“协和医学堂”,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卫生部,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2007年5月18日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大学设有19个研究所、6个医院、4个教育学院、1个研究生院及实验动物学部。

医科院与协和医大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医科院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协和医大为医科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相互依托,优势互补。

协和与清华的合作与界线:长期以来协和医大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有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部分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部”部分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

协和只有临床专业与清华大学合作,护理专业、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和其它均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揭牌仪式)创办历史:1.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项投资,从1915年起开始筹建,1916年选址动工,1921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命名。

尊科学济人道 校训

尊科学济人道 校训

尊科学济人道校训
尊科学济人道是一句简洁而内涵丰富的校训。

它蕴含着对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尊重与推崇。

首先,尊重科学意味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探索求知、实事求是、理性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和领导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济人道体现了学校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学校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传承人文精神,弘扬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也意味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尊科学济人道也提醒着学校教育者要注重知识与人文的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的眼光和人文的情怀。

这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要具备宽广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尊科学济人道校训呼唤着学校全体师生尊重科学、关怀人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未来栋梁。

这也是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刻诠释,是对教育目标的明确阐述,也是对学校育人责任的郑重承诺。

饶毅: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

饶毅: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

饶毅: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编者按: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

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

有自信的中国人民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的事实,并以此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

本文节选了2015年2月11日北大教授饶毅在2016年中信书院年会上的演讲。

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是误传。

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激励自己。

这种说法传给外国人,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这是在我国普遍自信比较低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

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

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极少参与。

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缔_生、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程度?中国古代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

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

在两干多年前、甚至一干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最近几百年,人类才认识到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

不仅以前差,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

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

微博文章

微博文章

微博文章?天津五大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诸多具有异国情调的历史风貌建筑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钩沉与文化底蕴,这些建筑曾经的主人,多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社会名流和风云人物,他们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抹不去的足迹和诸多传奇故事。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一批爱国医师,不堪日本人统治,纷纷来到天津创建医院,开办医学与护理教育,填补了西医学科的一些空白,健全了西医学科的门类,称之'协和派',与'北洋派'、'小河沿派'并举,使天津的医疗技术水平领先全国,成为天津西方现代医学再次发展壮大的里程碑。

多年来他们在这里相约而居,形成一个名医荟萃的白衣精英群体,丰富了五大道的人文内涵,却鲜引人注目。

曾几何时,他们以看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己任,活动在五大道周边的街巷,为天津及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故人已去,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惟今昔有别,物是人非而已。

五大道堪称'不落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精美多元化的欧陆风格建筑是天津小洋楼的典型代表。

名人名宅中的名医故居演绎出一个时代医学人物的不同人生。

解放初期五大道依旧居住着许多名医,那些建筑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样子。

20 世纪50 年代初天津成都道与长沙路(原英租界伦敦道与伯斯道)交口云南路30 号,中国实验病理学家李漪故居二层砖楼,简约实用,设计合理,朴实无华,是李漪来津后,国家分配给她的房产。

李漪(1897-1982),山西昔阳人。

1897 年6 月17 日在广州出生,后随家迁至北平。

她是1924年北平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第一位女生,曾受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又辗转湘雅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中山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浙江医专、贵阳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工作。

1941 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美国。

1954 年李漪回国后被国家安排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1956年在朱宪彝、杨济时力邀下,李漪来到天津医学院,在这里她建立了新中国首个实验肿瘤研究室,开展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及研究工作,取得突破。

2022年全国医专业最好的大学

2022年全国医专业最好的大学
第5页 共19页
(3)镀金寻求发展 只有自身实力提升了,才有提高外界条件的基础。2022 年全 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72.6%,其中探讨生就业率为 91.9%, 本科生为 81.7%。高学历才能高起点,调查表明,硕士探讨生的 薪水平均值较本科生高出约 1000 元左右。 2、儿科学 3、老年医学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和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 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障、心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浩大群体上述方面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急 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老年医疗和保健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事老年医学方 面职业的社会需求也将大大提高。社会将急需医学、老年医学、 健康保健和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 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也将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同时也将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所以老年医学专业就业 前景看好。
第12页 共19页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增加,再加上人人都要 经验生老病死的过程,从而使得医学专业越来越热。而且针对外 科医生的工作性质来说,更偏重技术型,须要身体素养较好的人 来从事,所以更新换代相对较快,对年轻人才的需求也相对大一 些,因此需求市场不易饱和或饱和期相对较短。同时,像神经外 科、整形外科、足踝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须要大量的人才来填补 空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人才将处于紧缺状态。
国家重点学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中西医结合临
第2页 共19页
床。 第四名:天津医科高校 天津医科高校前身是创建于 1951 年的天津医学院,是天津市
教化委员会主管的一所探讨教学型医科重点高校,是“211 工程” 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卓越医生教化培育安排”试点高校,是国 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 15 所 院校之一。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者:刘宣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1年第10期多年前,毛主席在亲人生病时,曾在家书中提到协和医院与湘雅医院,至此,“北协和,南湘雅”成为一句响当当的口号,在中国医学界流传开来。

依稀记得小学时。

英语老师让我们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理想,我歪歪斜斜地写上了“doctor”一词,老师微笑着说我要做博士,志向远大。

其实,当时的我会用英文写出这一个职业,仅仅是因为它的“医生”这一个词义。

后来,我真的走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离“医生”和“博士”两个梦想都非常接近。

多少次梦见大学城秀美的校园,真正走进协和。

却感受到了大学的另一种内涵。

协和医学院的校园很小,几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东单三条,距王府井非常近。

在这样的闹市当中,协和医学院却算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

在这片不大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见学生夹着书本匆匆走过的身影。

我喜欢走在宁谧的校园里,看着大家奋斗的身影。

协和医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置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

同时,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

此外,协和还与清华保持着紧密的联合办学关系,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会盖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两个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

多位医学大家从协和走出,成为各个专科领域的栋梁。

黄家驷、吴阶平、巴德年、林巧稚……一个个辉煌的名字书写着协和的历史,而年轻的我们,将带上青春的热忱与医者的责任,在医学史上写下新的一笔。

中国地质大学屈霜琳中国地质大学为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强势专业,是一所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共同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大学。

仍然清晰地记得接到地大通知书的那天,喜悦之外,还感到了一种压力。

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普遍被认为将从事比较艰苦,常年外出的工作。

卢于道:科学的传道者

卢于道:科学的传道者
在卢于道一家抵达重庆之前,他 的大妹卢琼英、大妹夫陈翰伯、小妹 卢兰英,以及他夫人的妹妹邵漪容、
妹夫周科征等人都已在重庆。他们都 是共产党员,分别在周恩来或邓颖超 的领导下从事抗战宣传、统一战线和 情报工作。卢于道的夫人邵瀞容曾回 忆说,因为这几位亲戚的关系,她和 卢于道在重庆时读过毛泽东的《论持 久战》《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也能 经常读到《新华日报》。[3]
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对子 女的教育很重视,聪颖、好学的卢于 道是在家乡宁波北隅小学念的小学, 1921年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该校是 上海第一所由国人开办的班级授课 制学校,由民族资本家叶澄衷先生创 办,蔡元培曾任校长,胡适、竺可桢 也曾在此就读。早在中学时期,卢于 道的思维就很活跃,他曾向《民国日 报》投稿,积极评论时事。
1944年10月,卢于道应邀赴成 都演讲,指出:“中国要争取抗战的 胜利,建国的成功,就必须要民主与 科学这两个东西。”“一个科学家研 究科学,必须要造福于人群,因为科 学是社会的一分子,他的研究必然影 响于社会。”“民主与科学是不能分 开的,因为不民主,它就不是‘格物 致知,利用厚生’,而是利用害生。 因此科学家要反对强权的政治,科学 要为公,不要为私。”[5]
1942年秋的一天,周恩来邀请卢 于道到中共驻重庆曾家岩办事处见面, 与他促膝谈心。周恩来首先告诉卢于 道,他的两个妹妹现在在延安(卢 琼英在抗大学习,卢兰英在鲁艺学 习),她们在革命的大家庭里生活得 很好。周恩来知道卢于道在复旦大学 生物系任教,就着重与他谈了延安的 农作物和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还对卢 于道说,延安很重视科技界人士,搞 生产就离不开科学技术。当时卢于道 也很想去延安,与家人商量怎么去, 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4]周恩来和 卢于道的这次会面,促成了卢于道人 生轨迹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使他加深 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从此更加积 极参与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医学院建校百年:科学济人道刘畅100年前的9月24日,协和医学院在北京东单的豫王府内奠基。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2017年9月,协和医学院在这里迎来百年校庆。

这是个颇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正是在这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罗氏驻华医社(CMB,现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把当时世界领先的八年制教学和住院医师制度带到中国。

借此制度,素有“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之称的协和医学院赢得了国际声誉。

百年来,协和医学院虽关关停停、几易校名,但教学制度未变,“科学济人道”的理念在严谨的医学规范、透彻的医学思路中得以贯彻,培养出的精英在中国医学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磨洋工”磨出的医学院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上,全体人员在院内合影1914年,位于北京东单北大街豫王府旁的院子里,两根21米高的旗杆被大风刮倒,当时的人们从风水上认为这是“改朝换代”的征兆。

没成想,第二年竟应验了,如胡适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架在独轮车国家里的飞机”即将在此建造。

那处院落正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

19世纪下半叶,伦敦会把英国公使馆附近的火神庙改建成京施医院,以期借助西医传教。

义和团运动后,医院已破败不堪。

伦敦会的科龄通过给清皇室看病,结识太监李莲英,进而获得慈禧太后赏识。

1906年,他得到皇室资助和认可,在原址上扩建、成立了协和医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政府唯一认可的教会学校。

但是,虽已拥有五栋医疗建筑,五年制的教育制度也已成形,可谓初具规模,资金和传教士的水平却始终有限,又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纵有英美五个教会联合经营,到1914年时,医学堂已是捉襟见肘。

而当时的中国卫生状况差、流行病横行、现代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即使协和医学堂正常运转,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美国慈善家、资本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与此同时,美国如日中天的洛克菲勒家族正在雄心勃勃地开展他们的慈善事业。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

当年,时任基金会秘书长的杰罗姆·顾临便提出委派考察团调查中国教育和医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开展项目的可能性。

1914年,在中国问题讨论会上,洛克菲勒二世强调:“我从未在世界其他角落,看到像中國这般对医学教育组织有如此巨大、紧迫的需求。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将触动全世界的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由此,顾临的愿景实现。

1914年,由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带队的考察团在调查中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状况后,决定改造协和医学堂,开办一所最高标准的医学院,培养中国的医界领袖。

同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成立,负责开展在中国的医学项目。

1915年,科龄来到纽约,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商定转交方案,决定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协和医学堂的土地卖给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由后者转租给医学院。

7月1日,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完全接管该校。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工程奠基仪式筹备学校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接管学校一个月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韦尔奇和福勒克斯纳亲自带队,开始为期4个月的第二次考察。

商定解散协和医学堂的领导层,移交旧校的学生,重新组建校董事会、招募教师,亲自办医学预科,招收、培养符合最高要求的学生。

然而,当时的校舍并不足以满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雄心,所幸1916年初顾临建议购买协和医学堂旁边的豫王府。

洛克菲勒基金会果断出手,一所全新的学校展现在基金会理事们的脑海之中。

“从空中俯瞰,所有绿屋顶的地方就是当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所在。

”如今,协和医学院的蒋育红教授指着教学楼里的鸟瞰模型向本刊记者介绍。

这些建筑和100年前几乎没有变化。

1916年4月,洛克菲勒基金会拨款100万美元修建校舍,哈佛医学院的设计师柯立芝当时便决定保留豫王府皇家宅院的外貌,提出了将琉璃瓦飞檐与二三层现代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方案。

1917年9月24日,在即将兴建的解剖楼前举行奠基仪式。

1924年,毕业生与老师在协和医学院正门前合影“建筑材料都是用最好的。

大理石是从意大利运来的,木头有些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

连门的零件上都有Yale的标识,表明是来自美国耶鲁的一家建筑公司。

”蒋教授带着本刊记者在校园里游览,“100年来,门窗没有变过形。

窗户是上下推拉的美式窗户,只要给齿轮上点油,就一直能用。

”而在建造过程中,还流传出“磨洋工”的俗语。

蒋教授介绍,这个词原来并不是消极怠工的意思,而是在铺广场的地面时,要人工打磨大理石,大理石的表面、接缝都要平整。

相传,当时洋人监工每天给中国工人两块大洋,一天只能磨两块。

“磨少了会影响工期,磨多了怕保证不了质量。

”人们对洋人这种看似没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不理解,便起名“磨洋工”。

在这般精雕细琢下,又加之预算、汇率,以及“一战”的问题,直到1921年9月医学院才竣工,而成本最终涨到了750万美元。

endprint竣工时,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北洋政府要员、代表徐世昌总统的外交部总长、世界各地的医学名流,以及各国的外交使节悉数参加。

哈佛医学院教授毕宝德的夫人在日记里记载:“学术服颜色如此炫目,让诸位女士黯然失色。

最夺目的当属来自巴黎的图菲尔医生。

他头戴王冠,帽子上有貂皮,还有一圈红色的装饰,胸前有无数勋章闪耀。

来自都柏林的斯麦力先生身着猩红色长袍、戴着猩红色帽子。

几位衣着显眼的主教给人额外的震撼。

只有看到英国和美国的牧师们装扮朴素,才让我们觉得回到了人间。

”那时,协和医学堂的5栋建筑已变成了36座。

在如今的东单三条九号,路南是当时北京最大的礼堂,路北就是协和医学院的主体。

在中心广场周围,从左至右依次包括连带地下共三层的解剖楼、化学楼、生理楼,教室、校长办公室和图书馆都安置其中。

三组楼都有走廊相连,化学楼北面的长廊通向协和医院等建筑,地下也都是连通的。

“为了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病房,所有楼都必须连起来,而校长有一把万能钥匙,他能打开所有的门。

”蒋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因为上世纪初的北京难以保证供电,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甚至在医院北边建了一座有独立发电机的设备楼,即使北京全城停电,协和也不受影响。

”胡适的老师杜威曾莅临此地,他向他的女儿称赞道:“洛克菲勒的建筑在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中非常突出,仿佛是启发思想的纪念碑,记载着过去的荣耀,又不失现代元素。

”八年制教学,“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洛克菲勒家族的雄心配得上这样雄伟的建筑。

医学院创办之初,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战略”会议上,便已定下协和医学院的目标——建设一个优秀的中国医学中心,培养少数精英,成为未来中国的医学领袖。

具体而言,要通过本科课程、毕业后教育、医生短期培训,提供与欧美最好医学院相匹敌的医学教育。

为实现这些目标,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在举行奠基仪式的时候就已展开,首先开展使学生达到入学水平的预科教育。

这是考察团第一次来中国时就规划好的内容,而它源自当时在美国兴起的科学医学教育改革。

1910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所长亚·福莱克斯纳发表了对当时全美医学教育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美国医学教育体系不专业的弊病。

这一报告几乎批评了当时美国所有的医学院,唯有韦尔奇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例外。

韦尔奇创造了医学生在综合大学接受三年预科教育,毕业后实行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制,教学与临床医疗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模式。

该模式自1910年后在全美风行,被称为“约翰·霍普金斯模式”。

这位被誉为“美国医学的院长”的人,也是筹办协和医学院的人员之一,他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完整地带到了中国。

刚招生时,因为其他综合大学达不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要求的水平,协和医学院亲自开课,1917至1925年入学的学生在协和医学堂的旧址上预科,为期三年,教授国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一门第二外语。

这一模式在1925年之后逐渐步入正轨。

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燕京大学等高校的自然科学水平得到了协和医学院的认可,协和医学院将教师转交到燕京大学,把预科的课程交给高校。

而燕京大学作为综合大学,能够为医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

虽然时过境迁,燕京大学已经并入北京大学,但只要协和医学院招生,制度就没有变。

1984年入学的朱畴文教授对在北京大学上预科的种种好处如数家珍。

他入学时,医学预科的时间改为两年半。

入学后他发现,在综合大学上预科,有许多选修课,不分文理都可以选。

“我就选了一门民法通则,还曾经连续两晚在北大礼堂听厉以宁教授讲股份制改革。

”他告诉本刊记者,“那时的环境真是宽松,在综合大学里面的学习培养了我对他人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

”1924年,毕业生与老师在协和医学院正门前合影不过,即使是医学预科里要求的课程,其实与日后的临床医疗也不一定有直接关联,课程更着重培养的是思维能力。

1992年入学的李乃适副教授是根正苗红的“协和人”,毕业后已在协和医院工作多年。

他在回忆北大预科对他的影响时称,那些课程从整体上培养了他从本质上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后对待病症就不会只局限在病症本身。

“像协和医院这种疑难杂症扎堆的地方,病人可不会照着教科书上写的来得病。

每个病人都是特殊的,就需要把握本质,才能举一反三。

”这是百年来协和培养优秀医生的第一步。

升入协和医学院的本科,需再学五年,合称八年制。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把医学知识、科研、医疗融会贯通,掌握行医的规范。

头一年半是基础医学课,原先紧接着半年的科研训练,如今,科研训练调整到五年级的最后半学期。

协和医学院的老师擅于“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李教授如今回想起来,却仍“心有余悸”。

“老师们都不‘讲理。

他认为你既然是精英,就得什么都会,怎么难为都不为过。

”他记得学免疫学时,第一节课老师进门看到学生翻教材,便说“那是垃圾”(It is rubbish),之后就讲起了自己的一套。

“虽然英文能明白,但他讲的没人听得懂,我敢保证,任何教材在第一节课也不会讲他说的内容。

”李教授對记者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直到下课都没有声音。

连老师问有没有人听懂,也没人回答。

老师却说,第一节课不懂很正常,到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就能明白了。

“谁能保证第一节课都不懂,最后竟能明白?你可想我们当时的压力。

”没有办法,李教授只能课后查资料,反复琢磨讲义,终于在最后一节课后,又把讲义整个看了两遍,方才恍然大悟,真正理解了第一节课讲的内容。

“之后才发现,老师的水平确实很高。

”基础医学之后是为期两年半的见习阶段,学生要到病房和门诊见习,完成诊断和各科的临床课程,掌握临床诊病的规范,培养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操作能力。

朱教授向记者介绍,协和对临床入门的诊断课高度重视。

在他上学时,医学院为打好基础,派出大内科的六名资深医师出任教学小组成员,脱产教学,把学生分组,组均五人,全程“手把手”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