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

合集下载

劳动力供给名词解释

劳动力供给名词解释

劳动力供给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劳动力供给呀!这劳动力供给呢,就好比是一个大市
场里的商品供应。

你想想看,市场上商品多了,选择就多,价格可能
就有变化,对吧?劳动力供给也是这么个道理呀!比如说一个地方有
很多人都愿意出来工作,那这劳动力供给就很充足呀!就像你去超市,货架上满满的都是各种东西,任你挑选。

咱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呀!咱那小县城,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来
的大多是年纪大些的人,这劳动力供给可不就少了嘛!那企业招人就
难咯,得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来工作。

这就像你特别想吃某种零食,可
跑了好多家店都找不到,那得多着急呀!
劳动力供给可不单单是人数的问题哦!还和人们的技能、素质有关
系呢!一个有高技能的人,那可相当于市场上的高级货呀!企业都抢
着要呢!就像那些名牌商品,大家都争着买。

咱村的小李,学了一手
好技术,到哪都吃香,这就是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呀!
再说说时间方面,有的人愿意全职工作,有的人只想兼职,这也会
影响劳动力供给呀!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有的餐厅全天候营业,
有的只开半天,这提供的服务时间就不一样嘛!
总之,劳动力供给是个很复杂的事儿呢,它会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

咱得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呀!我觉得吧,劳
动力供给就像是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齿轮,没了它可不行呀!。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与交易活动所形成的一个经济领域。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既受到个体劳动者的选择与行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宏观经济和劳动力政策的制约和引导。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加劳动,并且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

一、劳动力供给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的组成主要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指已经参与劳动并从事产业活动的人口,其中包括农业就业人口和非农业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则指那些愿意参与劳动,但目前没有工作的人口。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

人口总量的增长或减少,以及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比例分布都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其次,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技能的增长,将使劳动者更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进而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再次,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状况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福利政策的完善,可能会减少劳动者对工作的需求,从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二、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劳动力供给在市场中通过劳动者的选择与企业的招聘来实现。

劳动者的选择是指他们根据自己的技能、教育程度、经验和家庭状况等因素,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同时也会考虑到工作的地点、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

企业的招聘则是根据他们的生产需求、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力资源战略等因素,去选择和招聘适合的劳动力,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效率。

信息的透明度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各方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薪酬待遇、岗位要求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选择和谈判。

信息的效率则要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流动和交流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供求关系和匹配度。

三、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待业人员、在职同行人员等。

在企业中,企业人员的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企业未来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一般来说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业外)。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内部人力资源供给,而内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量又需要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

但是企业职位和岗位的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企业人员因各种主观和自然原因退出工作岗位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就必然需要企业从外部不断补充人员,于是就产生了外部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c. 工资率
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h→45h
.
17
(三)经验推导: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 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原因: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增加的工作时数比愿意减少的工作时数 可能更多。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相应变动率。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 比值。
ES=
L / L W /W
.
19
劳动力供给弹性值的分布区间为 【0,∞】,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 值,可将之分为五类: (1)无弹性,即Es=0。 (2)无限弹性,即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2、较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
18
企业、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
22
练习1:
当现有的工时总量不足以完成预期的生 产任务时,有三种办法: (1)招聘新雇员或雇佣临时工; (2)增加现有雇员制度工作时间内的工作 负担; (3)组织雇员于制度工作时间外加班。 分析哪一种办法对企业来说适用?
.
23
练习2:
建立一组简单的模型,说明医生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与护士的供给曲线的区别。

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供给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密集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
(1)
S
S1
S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W
W
W
L
L
0
0
0
0
S2
S3
L
L
S
L
S
C
0
A
B
劳动力供给起曲线的弹性



4.2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4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4.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1
完全竞争
2
匀质假设
3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2)
(3)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闲暇
日闲暇
日闲暇
0
0
0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1
U2
U3
U
U
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Y
Y
0
0
H
H
预算约束线
效用最大化
注意:预算(收入)约束线相同,闲暇偏好不 同,工作时间选择不同
W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2、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
♣ 劳动供给时间的变动最终 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应的相互关系。如果替代 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 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 供给时间反而会减少(如 图) ♣ 劳动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 回弯曲的曲线。对工资与 劳动时间的反相关关系, 主要用工资变化的收入效 应与替代效应进行解释。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 在家庭经济中,就业 问题在家庭成员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协 作关系。
♣ 工资率高低是妻子选 择就业或闲暇的尺度, 即工资率会对就业产 生正效应。但工资率 对劳动供给是否有正 效应,还要取决于无 差异曲线的状态。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 丈夫收入越高,妻子 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 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 工资率越高,妻子的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结论
为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 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 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 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 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这 说明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 替代率递减。
二、预算约束线
人们受到的条件限制 ♣ 个人可支配时间H ♣ 个人把所有可支配时 间用于劳动所获得的 由市场工资决定的劳 动收入Y 预算约束线: 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 力状况约束下,所能 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 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个人在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中,资源约束条 件是给定的。
思考
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分配自 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新 的均衡?
(一)收入变化与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 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进 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劳动供给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
19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后来,劳动者实际上类
似于取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在其他条件不 变旳情况下,非劳动收入旳增长会造成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时间旳降低。所以工资率上升旳收 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降低劳动力旳供给时间, 多享有闲暇。相反,工资率下降旳收入效应, 则造成劳动者好像失去了某种非劳动收入,从 而造成劳动者为了为了维持原有旳收入水平而 增长劳动力供给数量。
旳是,劳动力供给数量伴随工资率旳提升而提升。而当 工资率降低时,劳动者乐意供给旳劳动数量就会降低。
W
s
W
S
L 图a
L 图b
图b显示旳是一条垂直旳劳动力供给曲线。它反应旳 是不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数量都不会增长或 降低,即工资率对劳动力旳供给数量没有影响。
7
还有一种是一条向后弯曲旳劳动力供给曲线。它表白在 一定旳阶段,劳动力供给数量伴随工资率旳提升而增长; 但当工资率超出一定水平之后,伴随工资率旳进一步提 升,劳动力供给数量反而会降低。
第三章
Labor
劳动力供给
Economics
劳动力供给是劳动力市场一种主要旳方 面,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形成旳主要原因 之一。它不但是微观经济学中要涉及到 旳内容之一,也是劳动经济学中旳主要 内容之一。
1
3.1 劳力供给概述
3.1.1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 一、什么是劳动力 第一,指人旳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利用旳体力和智 力旳总和; 第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旳人,即劳动者; 第三,指一种国家、一种地域、或者一种部门劳动者旳总和。
26
就业与非就业旳选择
• 为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是怎样做出旳,
我们假设:一种家庭试图决定夫妻双方谁留在 家中,或从事工作时间不是十分严格旳工作, 以便照看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供给
本章概述 劳动力供给
劳 动 力 供 给 时 间 选 择
劳 动 力 供 给 的 含 义
人 口 与 劳 动 力 供 给
劳 动 力 参 与 率
劳 动 力 供 给 曲 线
劳 动 力 供 给 弹 性
劳动力参与率 指标: 研究就业状态 社会劳动程度
劳动力参与率 一、含义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
(总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不同年龄(性别)人口)
通常指在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所 占的比重,即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16岁及16岁以上 人口总和中所占的百分比 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口径——15岁
劳动力参与率
二、计算公式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 总人口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100 %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 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人口 100 % 与分子同范围人
74.15%
16.46%
15-64岁
9.39%
65岁以上
劳动力参与率
(二)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0-14岁: 1982-2012年 33.6%——16.46%
65岁及以上: 2006-2012年 7.9%——9.39%
劳动力参与率
(三)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1.进入负增长历史拐点 2.生育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2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出现下降 2012年0-59岁:69.2% 3.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 2011年:69.8%
劳动力参与率 三、作用
(一)预测劳动力供给
(二)了解劳动力人口行为
(三)为失业率核算提供依据
劳动力参与率
四、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2.社会保障制度
3.宏观经济状况
(二)与劳动力决策主体直接相关因素 1.工资关系与工资水平 2.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 3.家庭生产率的状况
(三)其他
劳动力参与率
五、我国的现实况
《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
劳动力供给总量充裕 人口结构与劳动参与率有变化
劳动力参与率
(一)人口结构呈“纺锥形”分布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0-14岁
2005年76.0%——2011年70.8%
劳动力参与率
格局发生变化
供给充足
参与率高水平
总量没有大幅减少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压力仍然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