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

合集下载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作者:————————————————————————————————日期:《红楼梦》十二回赏析人性的各种悲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

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

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对贾瑞的作弄,刻画了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doc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doc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doc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
第十二回:峡中别,卷卵悬石
此回发生在峡谷边,本就诗意的峡谷添上几人的婉约倾心,更显洒脱的壮美。

此回首先以素娥的女儿晴雯携香蝶、素琴把吴三桂斗胆送锦衣回去的剧情引出,还有
晴雯给了吴三桂一枚玉佩,这枚佩子的故事也牵扯到当初的刘兰芝。

并将把吴三桂所作
的一首诗歌“燕子双飞随谁去,瑞雪兆丰年”诗流放出。

后有詹元船上和元起之罗平安之戏,宛若群星拱月般,娓娓勾芒,又能得到贾宝玉种种关照,实乃佳景不可多得。

及至于峡谷里,尤妙,梅婵娟引花的又诗一片:“分袂乘醉听芳草,再携迴首羡长安。

弄清瓘检映素钿,拾得犀具作金樽”,不仅充分地叙述出当时三人手指那片无与伦比的情景,还形象地表现了斗胆欢送,芳心明灭间的苦乐容颜。

从歌中,感受到离别的场面
上苍茫的悲凉,柔软的温情,令人伤感。

晴雯素娥带着素琴,把吴三桂送回去,晴雯弹奏一曲《折桂令》,以形容晴雯无限的
哀思,如雨把山流淌,有难书的味道。

乔峰的一段诗,更直抒胸臆之情,心弦温润:“青
山隐隐水迢迢,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九重城阙空落欢。

”此诗细腻入微地
抒写了离别后两人心中的思念、伤感、牵挂,写尽了离别一轮痛苦而不舍的容颜。

总而言之,这一回描绘了一段离别的感情场景,既有撒手的伤感,又有爱的永恒,融
合了故乡的思念,情感的真切和离别的撇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婉转动人,令人难忘。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和全文时间评价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和全文时间评价

从文章表层看,曹雪芹在上半回主要写贾瑞找凤姐,被风姐设局遭戏弄。

下半回主要写了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造成一命鸣呼的惨剧。

深度解读本回,就不能如此简单之理解。

所以说,还是让我们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也许,就不难看出曹雪芹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上所下的功夫是不一般。

凤姐为人处世善于用心计,在本回中初露端倪;而从贾瑞这一人品看,“淫心”太重,本回开篇寥寥数语就刻画了贾瑞这一人物形象,“见了凤姐,满面陪笑,连连问好。

”紧接第二个自然段,贾瑞在与凤姐的对话中更能看出其不良心态。

贾瑞调戏在先,是因;凤姐狠毒在后,是果。

这样看来:王熙凤的狠毒起因至少是有那么一点: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是应为其“淫心”已经病入膏肓。

王熙凤的反击,是维护女性尊严的“自卫”性质,是有一定的价值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有一点要说明:王熙凤对于贾瑞的挑逗,不予理睬也就罢了,更不需要借助外来的封建压迫力,而恰恰相反的是,王熙凤就是喜欢调动自己身上的那股子邪劲儿,这样一来,扼杀了它的生命,她内心拒绝贾瑞,表面却给贾瑞以希望,贾瑞却至死不悟。

对于王熙凤而言,她如此对付贾瑞,一来表明她自己身份高贵,二来表明她不肯屈尊俯就。

她设计反击,更是为了显示当家少奶奶的淫威,“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可见,按照现行法律,王熙凤防卫已经过了底线,即维权过当。

然而顺着曹雪芹文章的思路分析下去,王熙凤维权施计是与贾瑞运用宝鉴护身之间的一次较量。

《红楼梦》虽未摆脱章回体小说,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却给读者带来了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艺术构思的过程一般有两个阶段,即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艺术胎儿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艺术意象的典型化。

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分析出,在本回中,曹雪芹艺术构思的过程既有创作整部书的考虑,也有逐个章回的,即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

从本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的艺术创作完全发挥了一种“神与物游”的想象力,确实达到了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洒脱的境界。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

人性的各种悲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

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

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对贾瑞的作弄,刻画了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贾瑞的冤孽之症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

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红楼梦第十2回的摘抄赏析

红楼梦第十2回的摘抄赏析

红楼梦第12回的摘抄赏析《红楼梦》第十二回主要讲一件事儿----贾瑞不知天高地厚,贪恋凤姐美色,一步步走入凤姐设的圈套中,在“死了也愿意”的执迷不悟中,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俗话说:食色性也。

本来男子喜欢女子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贾瑞明知凤姐是贾琏的妻子,还这样举止轻薄,那就有失体统了。

最可恨的是,贾端不但爱上不该爱的人,还爱得死心塌地。

他明明听说了凤姐的厉害,还敢色胆包天地去打她的主意,并且声称为凤姐死了都愿意!可以说他已经在情欲中迷失了自我,以至于不能自拔,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如果说,最初贾瑞喜欢凤姐那是自不量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那么,当他第一次被凤姐愚弄,傻傻地冻了一晚上之后,不知悔改,仍旧厚着脸皮去骚扰凤姐,招致凤姐狠毒地对待他,那就是他不知死活了。

正是因为他不吸取教训,又不死心,才有了第二次被戏弄,这一次他不仅在贾蓉和贾蔷面前丢尽了脸,还被勒索了钱财,回去之后还被祖父重罚,以上种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导致他后来生了一场大病。

贾瑞正是这样,因为淫心不改,以至走火入魔,再到病入膏肓。

正当此时,跛足道人拿着“风月宝鉴”前来救他,他却不遵守:只能照反面的“医嘱”,只一心迷恋正面所看到的凤姐的美丽幻影,甘心入瓮,走进王熙凤为他设的陷阱,临终还不忘那面镜子,沉醉在自以为的“快乐”中不能自拔,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

他整日醉生梦死,以至阳气耗尽,精尽而死,最终将自己送上了黄泉不归路。

这“风月宝鉴”好比一把照妖镜,照出来的正是人们的内心,然而人们常常不能正视自己的真实内心,总是以虚假的面具示人。

通过贾瑞这一方面教材,借助着“风月宝鉴”,作者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不能一味地贪恋美好的表象(正面),也要去正视问题所在(反面)。

有时候人们眼睛看到的不过是海市蜃楼,我们总爱把自己关在自以为的“理想国”之中不能自拔。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天赐的祥瑞”不过是假象和美好的寄托,实际上贾天祥和贾家的“祥瑞”都是假象,祥瑞不再,似乎也预示着贾家的衰败。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
1. 红楼梦第十二回里那贾瑞可真是作死啊!你看他对王熙凤起了那不该有的心思,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就像那扑火的飞蛾,明知道危险还往前凑,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

这贾瑞咋就这么糊涂呢!
2. 王熙凤在这一回里的手段那叫一个厉害呀!她设局骗贾瑞,就跟那猎人设陷阱抓猎物似的,一抓一个准。

这贾瑞也是傻,咋就看不出来呢,真是可怜又可恨啊!
3. 贾瑞去会王熙凤的时候,那心里得多激动啊,哎呀呀,估计跟那小鹿乱撞似的。

可他哪知道等待他的是啥呀,这不就是被表象迷惑了嘛,真是蠢得要命!
4. 第十二回里的场景描写得多细致呀!就好像我们也在那场景里似的,能感受到那种阴森的氛围。

这描写功力可真不是盖的,难道你不想去感受感受?
5. 王熙凤的狠辣在这一回体现得淋漓尽致啊!她对付贾瑞毫不手软,这就像那冬天的寒风,刮得人刺骨地疼。

她咋就这么绝情呢,真是让人又怕又佩服!
6. 贾瑞被捉弄了一次还不醒悟,还眼巴巴地往上凑,这不是犯贱吗?就像那明知是火坑还往里跳的人,咋就这么倔呢,真让人无语!
7. 这一回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好精彩呀!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贾瑞的欲望和王熙凤的算计,这不就跟那精彩的谍战剧一样嘛,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8. 贾瑞最后的结局真是悲惨啊,难道他就没想到会这样吗?这就好像那走在悬崖边的人,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太可悲了!
9. 红楼梦第十二回真的值得好好琢磨琢磨,里面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好有意思呀!你难道不想深入探究探究吗?
10. 我觉得红楼梦第十二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和愚蠢。

贾瑞的贪婪,王熙凤的狠辣,都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这一回真的太有深度了!。

红楼梦十二回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十二回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十二回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著称于世。

其中红楼梦十二回是整部小说中的重要篇章,本文将对红楼梦十二回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经典。

第一章:秦可卿误输仕途(原文)“如今宴市竞繁,美人盈门。

当今圣上有一句箴言,天下可乱而不可草率。

故国家设科举以为秩序。

盖图穷匕见,德亲耳熟,是以文质彬彬者有展其才之时,皆恐人善其能而防邪不及也。

故推广中兴,举贤能也。

凡天下凡圣贤人,精粗粗精计不爽之者有数,然操家之旨为害朝廷,不了四十年国家即危。

如今虽有公卿大臣之位,亦不敢以为忍耐常物,使那有聪明才智之人,能出使千万爪牙之中自保其全殆无径,何况无名之人易为人之所摧也。

”这一章中,作者以秦可卿误输仕途为题,主要讲述了国家设科举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原因。

通过对美人盈门、世道动草率的描述,作者引出了当前国家需要通过选拔贤能来提高治理能力的观点。

同时,作者也对忍耐常物的危害进行了警示,凸显了对才智之人的保护之重要性。

第一章:秦可卿误输仕途(解析)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盛世风光和世道动草率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繁荣和社会秩序的脆弱性。

作者引用“天下可乱而不可草率”的箴言,强调了国家需要确立秩序的必要性。

而科举制度则被作者视为一种选拔贤能的方式,通过展现文质彬彬者有展其才之时,作者强调了才能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那些阻碍贤才的操家之旨的忧虑,以及对无名之人易为人之所摧的担忧。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者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章:贾演宣祸庙风流遭祸(原文)贾演在行近议政之占大位之际,惜因冲撞凤姐,坐罪祸神庙被遣出城外享乐。

且败则驱出贾府之言立凤姐不容信者有数。

党项有气未胜室之妇,因遇此祸,专房请调仗海之里;如党项人郊市偶逢其余书生,专家胡首建袁史郎谈援乡堡战略,则赞听之极。

我们如今文风亦抄定,不外家史,合党项与仗海,而取党项与仗海。

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红楼梦⼗⼆曲原⽂及释义赏析⼆、终⾝误原⽂:都道是⾦⽟良缘,俺只念⽊⽯前盟。

空对着,⼭中⾼⼠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间,美中不⾜今⽅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词句注释⾦⽟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此处特指宝⽟与宝钗的婚姻。

⽊⽯前盟:“⾦⽟良缘”的对⽴⾯。

指贾宝⽟和林黛⽟建⽴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缺少真正的爱情。

⼭中⾼⼠,⽐宝钗,喻其清⾼、洁⾝⾃好。

雪,“薛”的谐⾳,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本为绛珠仙⼦。

姝,美⼥。

寂寞林,写明黛⽟孤独死去。

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总是念念不忘林黛⽟,他爱的是林黛⽟,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样⾼,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分恩爱。

案:有⾜的⼩⾷盘。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孟光对他⼗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盘举得同眉⽑⼀样⾼。

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2]⽩话译⽂说⾦锁和宝⽟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的前世之盟。

每天⾯对⼈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样聪明寂寞的林黛⽟。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

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深情。

三、枉凝眉作者:曹雪芹⼀个是阆苑仙葩,⼀个是美⽟⽆瑕。

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个枉⾃嗟呀,⼀个空劳牵挂。

⼀个是⽔中⽉,⼀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注释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

仙葩(趴)——仙花。

“阆苑仙葩”指林黛⽟,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畔的绛珠仙草。

2.瑕——⽟的疵斑。

“美⽟⽆瑕”指贾宝⽟,他本是⾚瑕宫的神瑛侍者(瑛,⽟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同时也赞他⼼地纯良洁⽩,没有那种儒臭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人性的各种悲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

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

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对贾瑞的作弄,刻画了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贾瑞的冤孽之症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

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话,走的时候应该会比较平静一点、安心一点的。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

”《红楼梦》里每当某个角色的人生处于最迷茫的时刻,就会有道士或者和尚出来。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非常不支持儒家立场的书,作者相信真正可以救助人的是道家与佛家,因为它们可以让人大彻大悟。

书中来点化世人的人不是癞头和尚,就是跛足道人,他们总有一部分是残缺的。

那残缺代表什么代表他经过人世间的沧桑,受过人世间的磨难,所以他修道成功了,只有他才知道什么叫做宽容。

太过顺利的生命,其实不容易有领悟。

他的意思是说当你有身体上的痛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悯。

这都是佛、道的一些思想。

和尚与道士又出现了,在每一个重要的情节里,在每一个可怕的命运里,似乎都有他们的影子,从开篇一直到终篇。

他们二人既在天上,又在人间,真实而又迷幻。

在这里和尚和道士既是超现实的世界操纵者,又是这个世俗世界的成员,现身说法,劝化世人,而使人枉自执迷不悟,实为可叹也!这里的和尚与道士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片苦心所化。

我们都是看故事的人,然而我们又都是故事里的人。

当我们与作者一道,与和尚、道士一道站在命运的高处俯视着整个世界,我们会有无限的感慨,我们会有会心的一笑,我们像是一个智者。

可是一旦抛书,我们立即成为故事里的人,我们再也看不清世界,再也没有思考、领会、参悟,惜乎!无法自救的贾瑞跛足道人来了。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

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

’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

”作者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说有这么好一面镜子,可以治邪思妄动,有济世保生之功,“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

因为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常常会在情欲里纠缠,所以他要来为他们治这个病。

然后叮嘱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作者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个道士,而且自救的方法也不难,只须照镜子的反面。

贾瑞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正面是什么,反面是什么,然后他就开始玩正和反这个游戏。

三天的时间,照照镜子而已,不算难嘛,可是情欲的可怕就在于连三天都克制不了。

作者在告诉我们,当所有该知道的事情都知道以后,你还做不到,大概是必死无疑了。

众人苦留不住,这个道士走了。

贾瑞拿了镜子以后想:“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

”他拿起风月宝鉴来,照道士的意思只看反面,结果他看到一个骷髅在里面。

西方的美术史里面常常有骷髅,修行的时候旁边也有骷髅头,是要告诉你生命的终结就是这个,你每天看,就能提醒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假的。

作者要借风月宝鉴度化贾瑞,告诉他你最后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有什么好邪思妄动的,你所拥有的东西不过是一个幻象。

何苦以假为真“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人无奈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一次不够,两次、三次。

他就是不要看那个骷髅,他永远不能面对生命的本质。

那个跛足道人其实早已知道,贾瑞必须走,走之前给他照一照镜子,让他明白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以假为真”,是《红楼梦》里非常深的格言。

在人间行走,我们都在不同程度地以假为真,作者对人生最大的领悟与最大的悲悯也在于此。

作者没讲明到底什么是真的,真的难道就是那个骷髅吗那么在成为骷髅之前人的生命到底要怎么度过如何自处他也没有讲。

这里作者只是提醒,让你觉得你眼下所眷恋、执著、放弃不了的东西,其实都是梦幻泡影。

我不认为《红楼梦》是要你放弃对生的所有眷恋,只是在提醒你没必要对终成虚幻的东西过于执著。

人永远跨不过的门槛“铁槛寺”的意思是,有一个门槛,你是永远跨不过去的,那就是死亡。

贾瑞死了,寄灵于铁槛寺;秦可卿死了,也寄灵于铁槛寺,人最后去的地方是一样的。

秦可卿高贵、优雅;贾瑞卑微、难堪,最后的终局是一样的。

这里,贾瑞的死隐伏了秦可卿的死,还有林黛玉父亲的死。

结尾处提到贾瑞的丧事,略略几笔,不过说了说哪家给了多少银子,可马上13回就是一场大出殡,那可就是事无巨细了。

这样看似冲撞,但恰恰成了一个引子,反倒更突出了可卿丧事的奢靡,而这又反过来更说明可卿之死的蹊跷之处。

总结贾瑞调戏在先,是因;凤姐狠毒在后,是果。

这样我们可以回到正题,即本回赏析的主题上来看:王熙凤的狠毒起因至少是有那么一点: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是应为其“淫心”已经病入膏肓。

所谓“维权”是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阅读本回至少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事件的起因,分明是贾瑞的“淫心”所致;王熙凤的反击,是维护女性尊严的“自卫”性质,是有一定的价值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有一点要说明:王熙凤对于贾瑞的挑逗,不予理睬也就罢了,更不需要借助外来的封建压迫力,而恰恰相反的是,王熙凤就是喜欢调动自己身上的那股子邪劲儿,这样一来,扼杀了它的生命,她内心拒绝贾瑞,表面却给贾瑞以希望,贾瑞却至死不悟。

对于王熙凤而言,她如此对付贾瑞,一来表明她自己身份高贵,二来表明她不肯屈尊俯就。

她设计反击,更是为了显示当家少奶奶的淫威,“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可见,按照现行法律,王熙凤防卫已经过了底线,即维权过当。

然而顺着曹雪芹文章的思路分析下去,王熙凤维权施计是与贾瑞运用宝鉴护身之间的一次较量。

我以为,这一次王熙凤虽然赢了,但赢得是那样可憎,她把自己已经赢得毫无价值,这是十分可惜的,为什么我要这样说,是因为王熙凤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和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那“价值”就被她亲手撕毁了,这是多么可悲、可鄙的毁灭。

写贾瑞,借他的行为来揭开贾府污浊混乱的一面。

因为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府,宁府的事情一般都是蜻蜓点水,但已经能让你管中窥豹了。

前一回说到可卿的病,后面一回写大出殡,那个贾珍正好和贾瑞是一明一暗,两相对照。

正应了老话所谓的“万恶淫为首”。

红楼梦中归结出有三种人在这个表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家族中,一种是如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可称逍遥派。

这些人其实对大厦将倾的局势有所感觉,但由于为人高蹈,不屑世俗之事所以无所作为。

这些人本质上只想追求自我和精神的完美,对外界事务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

另一种人就是贾珍、贾瑞等等纨绔子弟,不肖之辈。

只知道安享尊荣,声色犬马,有一时无一世。

然则贾府的崩塌,倒未必是这些人责任最大,因为纨绔毕竟是纨绔,不过是一群白蚂蚁,不会一下毁掉整座大厦。

还有一种人,就是凤姐、探春,甚至也包括贾琏、贾蓉或者贾蔷这些人。

他们还是努力想维持贾家的,但其努力却在另一方面加速了大厦的倒塌。

比如前面所说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贾瑞的身世作者以第一人称出来交代贾瑞的身世:“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

”贾代儒书读得很好,可是却屡试不第,没有办法做官,一辈子都很寒酸,最后只能在贾家的私塾里做了个教书先生。

这样的人内心郁积着一种不平,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最正义的,教训也最严格。

所以贾瑞很惨,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做老师的祖父跟前长大,贾代儒把他一生不得志的郁闷都发泄在孙子身上:“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

”然而,这个被严加监管的孙子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因为他根本没有人生经验,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果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会被王熙凤骗成这样。

贾瑞的悲剧在于他完全是一个傻瓜,对于他的傻,他的祖父要负很大的责任。

“今忽见他一夜不归,只料定他在外非饮即赌,嫖娼宿妓,那里想到这段公案。

”贾瑞其实蛮乖的,他竟然到二十岁才第一次逃家。

而作为权威的祖父,根本不问孙子一夜不归做什么去了,只是想到最坏的情况。

可见所谓权威的父权,是从来不问小孩子在外面做什么的,反正你一夜不回来非饮即赌,要不然就是嫖娼宿妓。

我现在常常会看到父权里面对孩子的猜测,他总是往坏的地方去想的,不会说坐下来,问问孩子晚上到底去了哪里,这才是真正的对话关系。

亲子教育里面最悲惨的事情是根本不能沟通。

贾代儒为人师表,对孙子又是那样的严格要求,一门心思培养他读书向学,将来走仕途,谋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贾瑞好歹算是他的“入室弟子”了,他对贾宝玉叨唠的诸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之类的教条,怕也时常在贾瑞耳边嗡嗡的;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套,那更是无一时不灌输入耳的。

可效果呢且不说贾瑞在节骨眼上的表现,就是平时,他那德行也很成问题的。

贾代儒有时因事离开,将学中之事命贾瑞管理。

他如何管理的呢“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生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