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五、简述题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
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细胞工程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细胞工程:是指主要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细胞融合:是指使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3]细胞重组:从活细胞中将细胞器及其组分分离出来,再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将不同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重新组合,使之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实验技术[4]细胞培养:泛指所有体外培养,其含义是指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的体内条件下,进行孵育培养,使之生存并生长[5]细胞全能性:指分化细胞保留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6]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化。
[7]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细胞内的技术。
主要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8]细胞悬浮培养:是将细胞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的培养方式[9]细胞系:由原代培养经传代培养纯化,获得的以一种细胞为主的、能在体外长期生存的不均一的细胞群体。
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10]细胞株:是指从一个经过生物学鉴定的细胞系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称细胞株[11]细胞凋亡:也叫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机体维持环境稳定、有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12]细胞团培养:细胞培养时,本身代谢就慢或者脆弱,细胞密度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导致细胞的凋亡,死亡的细胞裂解物包裹未凋亡的细胞形成絮状物,这些絮状物在显微镜下看就是细胞聚集。
[13]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又称体细胞克隆,原理即细胞核的全能性,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常用技术手段[14]冠瘿组织:是由根癌农杆菌感染引起的植物肿瘤组织,它能在无外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简答6个计算作业论述题(在18章)分析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人们对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2、稀缺性: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
3、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结合图来解释)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5、帕累托最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6、均衡价格:(结合图解释E点)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8、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
9、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总和。
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1、需求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12、垄断: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3、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生药学 期末考试 复习思考题 含名词解释 答案

生药一、名词解释生药: 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
中药: 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道地药材: 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性状鉴定: 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及水试、火试等直观的方法,对生药的性状,包括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作为依据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星点:大黄髓宽广,有多数星点环列或散在,其中星点指的是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何首乌质坚实而重,横切面淡红棕色,粉性,皮部常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为一较大的中柱。
过桥杆:味连单枝类圆柱型,较粗短,表面黄棕色,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晶纤维:甘草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芦头和芦碗。
怀中抱月:松贝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不紧,习称“观音合掌”。
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棕黄色,较粗糙,常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元宝贝:即为大贝,为浙贝母的一种。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一面凹入,一面凸出,呈新月状。
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
质硬脆,断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
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浙贝母的一种。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球形。
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干缩的细杆状残茎。
通天眼: 羚羊角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接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朱砂点:苍术的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类似朱砂颜色和点状。
乌金衣:天然牛黄表面黄红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称“乌金衣”。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响:但凡反响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一样的反响,称为正反响,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响:但凡反响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响,称为负反响,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假设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安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外表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Immunity:即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Immunity defense:即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3、Immunity surveillance:即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4、Immunity homeostasis:即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Immunity response:即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6、Central immune organ:即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及鸟类的法氏囊。
7、Peripheral immune organ:即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可分为淋巴结、脾及黏膜免疫系统。
8、Lymphocyte homing:即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特定区域的过程。
9、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即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10、Antigen:即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或: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高分子构象:由于单键内旋导致原子排布方式的不断变换,使分子在空间呈现的不同形态。
2、柯肯达尔效应:多元系统中由于各组元扩散速率不同而引起的扩散偶原始界面向扩散速率快的一侧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说明在扩散系统中每一种组元都有自己的扩散系数。
3、反应扩散:当某种元素通过扩散自金属表面向内部渗透时,该元素含量超过基体金属的溶解度以后会在金属表层形成新相(中间相或固溶体)的现象。
N元反应扩散的渗层组织中只有N-1相能够共存,并且相界面浓度是突变的。
4、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φλ。
5、取向因子(软取向和硬取向):分切应力与轴向正应力的比值,可表示为cos cos取向因子越大,分切应力越大,越接近临界分切应力,容易使金属滑移,称为软取向。
6、加工硬化:金属材料经冷变形后,强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很快下降的现象7、应变时效:将经过少量变形的试样放置一段时间,或经过短时间低温热处理后再进行拉伸,则屈服点又重新出现,且屈服应力提高的现象。
8、形变织构:多晶体材料在拉应力作用下,原本任意取向的晶粒趋向于外加应力方向,形成晶体的择优取向,变形量越大,择优取向程度越大,织构越强。
9、超塑性:某些金属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拉伸时,可以使材料在较低的流动应力下,得到高达500%~2000%的延伸率,而不发生缩颈,这种特性叫做超塑性。
10、居里温度(尼尔温度):材料的磁特性受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增加,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减小,然后急降到零,此时的温度为居里温度。
11、N型、P型半导体(施主杂质、受主杂质)本征半导体;非本征半导体12、在4价本征半导体中加入5价置换杂质,形成的弱键单电子容易被激发到导带中去,使导带中电子数远超过价带中的空穴数,半导体的电导明显增加,这类材料称为n型半导体,导电性主要由电子浓度决定。
13、准晶:具有长程周期有序排列,而没有平移对称性的原子聚集状态,可存在不符合传统晶体学的五次、八次、十二次对称轴。
蔬菜栽培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球形指数:叶球的高度与直径的比值2.有限生长型:植株生茎生长到一定节位,在形成2—4个花序后,顶端不再向上生长而是以花序封顶,又称自封顶型。
3.生长相关:指同一植株的一部分成一个器官对另一部分成另一个器官在生长过程的相互关系,植物体各部分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4.植株调整:为促进蔬菜食用器官发育对植株采取的处理措施5.跳根:韭菜不断分蘖所致。
即随着分蘖有层次的逐步上移,韭菜的生根位置也不断上升,就是跳根。
6.发芽率:指发芽试验终期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6.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7.绝对雄株:绿叶菜类菠菜的植株矮小,花薹叶窄而小,花茎上仅生雄花呈复总状花序,早熟易抽薹,产量低的植株。
8.囤苗:指定植前三四天,将苗挖起再放回原地的措施。
9.品种退化:作物品种在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优良性状,并能遗传给子代的现象。
10.商品成熟:产品器官生长到适合食用的成熟度,具有该品种的形状、大小、色泽及品质。
11.糠心:肉质根生长后期因膨大迅速,木质部一些远离疏导组织的薄壁细胞,因缺乏营养而处于“饥饿状态”,细胞内出现空隙,同时产生细胞间隙的现象。
12.摘心:将植株的茎尖和生长点摘除。
13.畸形瓜:由于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瓜的形状与正常瓜的差异的瓜,例如尖嘴瓜,大肚瓜,弯瓜,蜂腰瓜,僵瓜等14.假茎:韭菜叶鞘在茎盘上分层排列,多层叶鞘抱合成圆柱状或扁圆柱状形成类似于茎。
15.灌心:叶球内部球叶充实最快的时期,此期生长点已停止叶片分化,叶片数目不再增多。
16.定植:蔬菜秧苗生长到一定时间或程度后,将成苗移植到田间的作业。
17蔬菜品质:蔬菜产品质量的特性通常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用感官特性,流通和加工特性等要素。
18.束叶:是在大白菜结球后期,初霜到来之前,用稻草等物将大白菜外叶拢起,困扎在叶球2/3处的措施。
19.中耕:蔬菜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
20.拉十字:初生叶与子叶垂直排成十字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
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
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6、监生历事: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7、八股文取试: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
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8﹑六艺教育: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具体来说,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的内容。
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数指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它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9﹑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
孔子所说的“类”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11、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吾从先进。
”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1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由齐国举办,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的基本细胞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
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
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性质:(1)(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2)(3)(4)。
(详见教材)13﹑《颜氏家训》:颜之推——魏晋南北朝教育家,20岁步入仕途,由于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多次成为亡国之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凭藉自己的学识,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
并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
其主要观点有:(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二)要爱与教相结合(三)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1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行政部门――国子监。
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不隶太常寺,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
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这就是所谓的“六学一馆”。
它们组成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
清末“新政”期间,于1905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消。
15﹑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它的地位:见教材305页最上面一段。
16﹑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着手筹备。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
“戊戌政变”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施行,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17、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五年。
在主系列之外是为各类学堂中,主要有两类:实业类与师范类。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18、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章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它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①②③④⑤。
(详见教材)19、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
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20、1922年新学制及“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
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
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
小学教育六年。
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
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
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