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中国陶器发展史

中国陶器发展史一、古代陶器的起源1.1 陶器的出现时间•陶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野外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陶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7000年左右。
1.2 陶器的制作工艺•古代陶器主要使用黏土为原料,通过捏、拉、坯、烧等工艺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中还常常使用装饰技法,例如刻花、绘画、粘贴等。
二、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发展2.1 夏朝陶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陶器的制作也有明显的进步。
•在夏朝时期,陶器制作工艺逐渐趋于成熟,形态上有了更多样的发展。
2.2 商朝陶器•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中央集权政权的朝代,陶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陶器大量使用青铜器作为装饰,使得陶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3 周朝陶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陶器在周朝时期迎来了巅峰。
•周朝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上都有很大进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3.1 秦朝陶器•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陶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陶器制作在工艺和装饰风格上更趋规范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
3.2 汉朝陶器•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汉朝陶器在工艺、造型和装饰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古代陶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发展4.1 魏晋时期陶器•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陶器制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装饰技法也更加精湛。
4.2 南北朝时期陶器•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创新上更加突出,形成了多个地区独特的陶器制作风格。
五、唐宋时期的陶器发展5.1 唐代陶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
•唐代陶器在技艺上更加精湛,装饰风格更加华丽,成为中国陶器发展的巅峰时期。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从远古时期的泥质陶器,到后来的瓷器、玻璃器等,中国陶瓷发展逐渐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中国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9000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为泥质陶,制作工艺简单,形制粗糙,装饰性较低,多为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步,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到了商代,中国的陶器制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商代陶器以青铜器为主,装饰性强,形制多样,有华丽的铭文和图案雕刻。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为后来的瓷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商代的陶瓷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瓷器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以前,瓷器尚未被广泛制作和应用,而是以陶器为主要工艺品。
唐代时期,碎瓷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并出现了青瓷、黄瓷等。
碎瓷的生产技术和装饰手法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瓷器的质地也更加坚硬细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瓷器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瓷器在质地、品种和装饰技法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此时的工艺美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艺术品。
宋代瓷器的装饰主题多样化,器物造型丰富多样,其装饰技法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彩瓷”和“青花瓷”等。
宋代的瓷器工艺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轰动,成为贸易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明代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以青花瓷为胎的瓷器制作工艺更加成熟。
青花瓷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图案清晰饱满,色彩艳丽而著名。
明代的青花瓷在海外市场上广受欢迎,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巅峰时期。
清代的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
康熙年间,在景德镇官窑的推动下,出土了大量高质量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花纹、图案更加精细,青花瓷、釉里红等釉下彩装饰技法成为当时陶瓷艺术的代表。
清代的瓷器对现代瓷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
陶瓷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指陶瓷历史上经历的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原始阶段、古代文明阶段、中世纪阶段和现代阶段。
原始阶段
原始阶段是陶瓷发展的起始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000年左右。
人类开始使用土壤和黏土制作陶器,这些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如储存粮食和水。
原始阶段的陶器设计简单,技术也非常基础,主要通过手工制作完成。
古代文明阶段
古代文明阶段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轮盘制作陶器,这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精确和规则化。
此外,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温烧制陶器,使得陶器更加坚固和耐用。
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古代文明阶段也被称为“陶瓷黄金时代”。
中世纪阶段
中世纪阶段是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出现在公元1000年到160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特别是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陶瓷工艺达到了巅峰。
同时,中世纪阶段也见证了中国瓷器的全盛时期,例如宋代瓷器和明代瓷器等。
现代阶段
现代阶段是指从18世纪末期至今的陶瓷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
陶瓷制造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出现了新的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生产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现代陶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1.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
主要是实用性的,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具。
2.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彩陶工艺发展起来,陶器表
面装饰有丰富的图案和颜色。
3.商代中期:创造了原始瓷器,标志着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4.周朝至秦汉: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青瓷
和釉陶。
5.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尤其是浙江的
越窑,烧制出精美的青瓷。
6.隋唐时期:唐代时,陶瓷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白瓷、三彩瓷、
黑瓷等品种繁多,而景德镇也开始崭露头角。
7.五代十国及宋朝: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名窑如汝窑、
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尤以五大名窑最为著名。
此外,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初步出现。
8.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大为改
进,同时,蓝地白花、红绿彩等新型装饰技法得到广泛应用。
9.明朝: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达到全盛,景德镇的官窑更
是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
其他种类如斗彩、五彩、黄釉、霁蓝釉等也有显著成就。
10.清朝:清初康雍乾三代,瓷器制造业继续繁荣,特别是粉彩瓷
和珐琅彩瓷的创新使陶瓷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中国陶瓷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出现
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如仿古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等。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手工艺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陶器时期是陶瓷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原始陶器通常以手工捏制或用简单的工具加工,然后在火中烧制。
2. 早期陶器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早期陶器时期是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转盘制陶,这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均匀。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轮和陶瓷模具来制作陶器,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装饰技术也逐渐出现,如刻花、彩绘等。
3.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500年)古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陶器的种类和质量也大大增加。
在中国,汉代是古代陶瓷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物,如青铜器、陶俑等。
同时,中国的陶瓷工艺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4. 中世纪陶瓷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一个相对低迷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陶瓷制作技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欧洲的陶瓷工艺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如意大利的马焦雷陶瓷和西班牙的马约利卡陶瓷等。
5. 现代陶瓷时期(19世纪至今)现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复兴和创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陶瓷的材料和工艺得到了改进,如发展出了高温烧制技术和釉面装饰技术。
其次,陶瓷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的器皿和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陶瓷砖、陶瓷卫浴等新型陶瓷产品。
此外,现代陶瓷还与其他材料结合,如陶瓷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等。
总结: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陶器时期。
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中国陶器的历史历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
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其纹饰有:①人物纹,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
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
温度1000℃左右。
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
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
中国陶器发展简史

中国陶器发展简史
中国陶器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陶器的发展也不断演变和改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阐述中国陶器的发展简史。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陶器发展的
最早时期。
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粗陶制成的饥饭碗、壶杯等生活
用品。
二、商代的陶器
商代是陶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代的陶器造型丰富,常常用
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商代时期的陶器还传达了一些纪念、祈福等层面
的意义。
三、西周的陶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陶器发展的一个
重要时期。
西周的陶器以青铜器辅以用,成为一种更加高贵、文化的
陶器。
四、东周的陶器
东周时期,铸造陶器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成为中国陶器文化
的黄金时期。
东周陶器除了生产日用器物外,还有各种民间工艺品。
这些陶器有时刻意制瑕疵陈旧色泽等,显示出反叛和叛逆的精神情感。
五、唐宋时期的陶器
唐宋时期,陶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陶瓷开始成为艺术品
的一种,被用于装饰和礼仪活动。
大量的名家陶艺家和窑厂出现,瓷
器和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能够见证中国陶器文化的发展简史,我们才不会忘记中国
古代涵盖五千年的历史。
陶器的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科
学和技术的艺术表现,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果和经验,这对于今后
的陶瓷制造业和文化来说具有无穷的价值。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中国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制作陶器,从简单的器皿到精致的彩绘陶器逐渐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步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品。
古陶瓷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20年)中国的古陶瓷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原始阶段和中期阶段。
原始阶段,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黑陶和红陶。
中期阶段,中国的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器上的彩绘陶器和明显的地方风格。
这个阶段的典型陶器是彩陶和低温灰陶。
两汉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两汉时期,陶瓷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制作了大量美丽的陶瓷器。
这个时期的陶瓷风格主要包括董氏陶、商代和西汉风格。
这些陶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如香炉和祭器。
此外,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壁画和石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唐代骨董和五代时期的陶瓷以勃艮第红釉为主。
五代时期的窑炉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远销海外,应用广泛。
宋代时期,青瓷和哥窑陶瓷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
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在元明时期,陶瓷工艺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元代的主要陶瓷是瓷棋子和仿仿古青瓷,明朝时期,民窑贡品和官窑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类型。
明代的宣德炉和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顶峰之作。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代的陶瓷工艺借鉴了明代的传统,但也有一些新的发展。
这个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盛行,瓷器器型丰富多样,釉色优美。
著名的瓷器类型有粉彩瓷、洒蓝瓷和宫廷陶瓷。
现代陶瓷时期(20世纪至今)近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陶瓷以创新和实验为主,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前进。
蚕纸瓷、五彩琉璃瓦和艺术陶瓷等新型陶瓷制作也开始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
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其纹饰有:①人物纹,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
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1000℃左右。
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
温度.
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
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
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
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
有泥质、加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
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
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
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
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河姆渡文化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
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还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
夏、商、周三代,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类型。
泥制作一般都较规整,
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质量较好。
质陶常做饮食器,夹砂陶多为炊器。
还出现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商代早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印纹硬陶风行, 质类透明釉料的釉陶。
胎质纯净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模仿青铜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为胎,洁白,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青铜器纹饰,制作精细考究,几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仪的礼器。
是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美妙绝伦的工艺品。
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顶部。
目前发现最早的瓦当属西周早期,开始仅做脊瓦,战国时期,空心砖、水管道等陶质建筑材料已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我们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
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其实,年中。
其中以秦兵马俑最为著名。
西汉早期俑像性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
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艺术造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
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
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
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
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
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般都呈青灰色,度以上,质地坚实。
除灰陶外,汉代的硬陶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一般圆形的是继承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
容器,主要亦系轮制。
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等。
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
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
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
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
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
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 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
唐代陶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为骆驼。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宋三彩的釉色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白釉、酱釉三彩。
器型以日用的盘、
碗、盆、瓶、枕、灯、香熏等为主,还有小型的狗、马、猪等玩具。
一辽三彩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内部不施釉。
装饰方法以划花和印花为多。
则具有北
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其器型中的皮囊壶、鸡冠壶、海棠花式盘碟、暖盘等都带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
辽三彩胎质松软粗糙,呈淡红色,因此,制作时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妆土,再上釉烧制。
釉色以黄、绿、白为多,有单彩、两彩和多彩的器物。
刻、划、印花纹是常见的装饰。
宋辽金元时期,陶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
此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
明代陶俑的种类趋于单一,数量也大为减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绝迹。
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宜兴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制作极为兴明清两代.
盛,它以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陶器品种。
琉璃和珐华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低温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铅作助熔剂,而后者则为牙硝。
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装饰材料和香炉、狮子等寺庙用器。
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而极盛于清。
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尤以仿钧釉最为著名。
石湾窑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陈设文房用器和各种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