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

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封建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1.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2.形成的原因(1)经济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2)政治条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特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发展演变(1)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和军事管理,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由皇帝直接任免。
(2)三省六部制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三省六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它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3)北宋集中行政权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加强君权。
(4)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
(5)明朝调整官制废丞相制度,设内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6)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清初,中央政权机构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后增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①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专题总结提升一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模式课件新人教版

学科技能提升
■ 研读步骤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材料,学习历史必须从史料实证角度,培养学生
研读史料、获取结论的能力,史料研读步骤如下: 1.捕捉时空要素
历史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元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 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表 述;历史事件发生地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是空间要素。抓住这些要素, 可以帮助学生对史料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起统一的帝国
政治 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 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随着对
体制 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
专题纵横拓展
古希腊
古罗马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 政治文
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 明贡献
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 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 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
专题纵横拓展
四、雅典民主政治及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 1.雅典民主政治 (1)人民主权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 (2)轮番而治的原则发展为近代民主选举制。 (3)首席将军及各级官员采取选举方式产生,并实行任期制度,影响了近代西方资产 阶级的选举制和任期制。 (4)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五百人议事会影响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比例代表制和议 会制度等。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古代雅典的政治机构中以公民大会为核心,体现了民主政 治,而古代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以元老院为核心,体现了贵族政治,故选A。材料无法 体现两者执政官数量是否相同,且这并非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B项错误;根据史实 可知罗马法是西方法律的源头,C项无从得出,错误;古代罗马共和国为贵族共和政 治,相比较古代雅典更重视平民利益,但这并非两者的本质区别,D项错误。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障,它为公民生活提供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为公众利益制定公
平的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
【核心自查】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概况:
①规定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
④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
封制名存实亡。
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解析】选B。本题的答题突破点是明确最高统治者将中枢行 政权下移并分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级的官员也行使宰相权, 参与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 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C项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
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3)北宋: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
司分割宰相财权。
②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割据、分散地方权力,出现三 冗局面。自此,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4)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便于中央对地方的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臵
郡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 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 提示: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
4.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
治关系的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影响: 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形成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重视人情关系,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2015备考-名校解析(历史)分类汇编12月A 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2015备考-名校解析(历史)分类汇编12月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目录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9)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9)A4综合 (41)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封建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央形成君主专制政体,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争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的准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
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4.A1[2017·全国卷Ⅰ]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A[解析]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
1.[2017·湖南长沙模拟]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1.A[解析] 根据材料“族坟墓”可知,社会生活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 项正确;在宗族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黄山一检] 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统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二 西方的民主政治

专题二西方的民主政治高考试题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解析:A 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
古代希腊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家。
演说与社会矛盾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B项;频繁改革促进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包含在A项内,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
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解析:A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本题选A项。
3.(2013年重庆文综,10)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
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解析: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这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A项正确。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C项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B、D两项错误。
2012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共28张PPT)

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国行家省统制一度有利于各族书省人负民责交流和 国的历家 地史作统方用一行,政扩等为展级使区以疆,中划后域但华奠国,易家民定巩形分族了固成裂统地成初埋治 方为步下, 割一基祸形 据根个础成 ,不。有 历可利 代分于 所割中 沿的央 用集 ,整权 影体的 响,加深为强远我和国国家明统清一以,后为
B.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确立:秦朝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认识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①条由件基分础封制与系宗为到法基郡制础县相制联,系;主以要血反缘映认关了识在 分管:国 的理家任大用一统原的则条由件宗下法实行关;系按到地行域政划
隋唐:藩镇割据 北宋:路 文州 官县任三地级方制长。官兵,权转收运中使央管,理中 地央 方禁 赋军 税派 ,驻 设地 通方 判,
元代:行省制度
B.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三)强化:明清
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裁撤中书省,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一个集中---所有权 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 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②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 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 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的趋势;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 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设立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三历史古代中西政治制度

提出太阳中心说
提出宇宙无限论
创近代实验科学
1587— 《天工开物》 伽利略 1666
1564— 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 1642年 太阳中心说
答案: ①中国古代科技重应用(天文历法、医学、手工业生产的需要产 生中国古代科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②在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 而西方则重实验,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 ③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天文学的成 就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有 力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的原因 (1)诞生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 可能使科学应用到较大的规模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及与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埋头书本,脱离实际 生产,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4)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 识。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 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原因: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4、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 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 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5、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不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 需要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产生原因 各国需要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目录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9 -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7 -A4综合- 35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25.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为魏国出力时,魏国就会元气大伤。
即可判断出士在当时的重要性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显然强调的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
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礼崩乐坏的信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宗法制的正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12.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的强化B.国君权力的加强C.郡县制的确立D.儒学地位的提升【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衰落,A错;郡县制确立于秦朝,C错;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治国思想,注重君主权术的运用,与儒学地位无关,D错;材料信息大意为战国时期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这是王者统治国家的两种手段,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A.①B.②C.③D.④【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长女属于庶子,故A 项错误;次女也属于庶子,故B项错误;长子符合嫡长子条件,故C项正确;次子虽然是嫡出,但是不符合嫡长子条件,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宗法制的正确理解。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15.《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A. 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 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C. 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 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B 结合史实可知科举制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报考,故A项错误;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
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A2 41.(12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6分)(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6分)【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6分)(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4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
(2分)解析:(1)材料一中“第二帝国”是指隋唐宋时期,“第一帝国”是秦汉时期。
政治结构、经济格局、选官制度变化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
(2)“第三帝国”是指明清时期。
“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趋向保守,“表现”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上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经济、对外经济上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作答即可。
“结论”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是强调中西对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并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打“∨”。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A2 R3 40.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
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
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
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
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
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
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
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
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
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
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
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
监察权就是弹劾权。
”“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
”“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孙中山指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
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认为:“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
”“欧美对于民权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彻底。
因为不彻底,所以人民和政府日日相冲突。
因为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
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并评论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
(13分)【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答案】答案:(1)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严格考核监察官的政绩,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每点2分,共12分。
) (2)主张:中国古代曾有很好的监察制度;应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建立有“能”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