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答案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答案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答案

(大家还是先想再看)1: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当用完池中的水时,U形连通器内始终保持一定量的水,这样既不会影响排水,又能隔绝地下水道中的臭气进入室内的通道。另外,洗手盆中的一些杂物会停留在管的弯曲部分,方便清理。2:剪刀利用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特点,按实际要求制成各种形状以适应不同的用途。

3:手拿一根长杆能降低重心,有助于保持平衡。

4:用水去泼正在燃烧的油时,油全部浮在水面上,这样水不但不能把油同空气隔开,反而使油层四溅,大大增加了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火因而越烧越旺。5:越往高处去,空气就越稀薄,为了保持氢气球内外压强的平衡,氢气球内部的压强就要减小,因而它就要膨胀,到了一定的限度它就要破裂。

6: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7:鸭子的体内能分泌一种油脂,这种油脂均匀的涂满羽毛,由于油、水不相溶,由表面张力的知识可知,水就不会渗透到羽毛中去。

8:火焰周围的空气是比较热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总是要上升。

9:“热气”是汤中的水分子汽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珠。油层汤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油,阻挡了水分子的汽化,因此不冒热气但很烫。

10:人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牙床等骨头传导的,听别人或录音机里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11:开水容易汽化,使水周围被一层水汽包围着,落地时水汽先与地面接触,减缓了水落地的时间。冷水周围的水汽少,落地时间短,因此发出清脆的声音。12:起初的嘶嘶声是由于锅底被加热形成小气泡;进一步加热时,小气泡离开锅底上升到较冷的水中,然后破裂,因此发出较响的噪声,噪声一直要持续到水很热时,足以使气泡到达液面破裂为止。然后水完全沸腾了,就出现一种气泡到达表面而产生的较为柔和的溅水声。

13:从卷筒上扯下保鲜袋时,会产生许多静电荷,塑料保鲜袋上的静电是造成它们之间粘附以及它们与大多数食品之间粘附的原因。

14:为了使锅里的水分汽化,要大量的热。盖上锅盖,可以截留蒸气,减少热量的散失。

15:通常冰的某一部分融化,水就会从冰中流掉;用湿纸包住冰时,外界的热量就要通过水层来传导,因而减少了外界传给冰的热量。

16:由于水通过管子的狭窄部分时,流速要增加,就可能形成许多气泡,空气泡的振荡就产生声音。

17:声音会从门缝通过衍射的方式传到房间各处。

18:由于毛细现象,笔胆中的墨水会沿着笔中的小管渗到笔尖。

19:冰溶解时,冰中的小气泡被释放出来,气泡到达冰表面时破裂,便发出嘶嘶声了。

20:1)是虹吸现象。2)在黄河的下游。3)有大气压强的存在,虹吸管内必须先充满液体,虹吸管两边容器里的液面要有高度差,高位液柱的压强要小于大气压强。

21:1)根据电功率P=UI 即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当电功率一定时,提高电压就可以使输出电流减小,这样可以使耗费在输电线上的电能减少。2)小鸟落在一根高压线上,虽然电压很高,但是两脚间电压差却很小,接近于零,小鸟体内没有电流通过,因此不会被电死。3)不是,这是因为电流能使肌肉收缩,这实际上是肌肉做的功。

22:金属对微波的反射作用很强,微波不易进入金属器皿内部,使食物无法吸收微波(注意:用金属器皿在微波炉中加热是非常危险的)。

23:买主吃亏。因为断的部分在货物的异端,假设未断时为1斤,断了之后秤杆就会上翘,这就要向外移动秤砣,读出的数就是1斤多了。

24:光在密度分布不均的空气中传播时会产生全反射现象。当气压恒定时,空气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对光的折射率也增大。夏天,海面上的温度比空中低,空气的折射率下层比上层要大,远处楼阁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热气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到了大于临界角时,就会产生全反射现象。这种现象还会在沙漠、柏油马路上出现。

25:三脚插头多用于功率较大的用电器或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多出的一脚是接地线,这样比较安全。而那些功率不大、外包装为塑料的用电器,本身就比较安全,常采用脚项插头。

26:落地时用脚尖先着地,可延长人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减小地面对人的冲力。27:吊扇不工作时螺钉所受拉力大,这时拉力大小等于吊扇所受重力。吊扇工作时推动空气向下运动,空气作用在吊扇的反作用力向上,使螺钉所受拉力变小。28:将罐头瓶向下扣住小球,瓶口紧贴桌面快速转动,使小球在瓶内高速旋转,并上升到瓶子的上部,然后边旋转边把瓶子提起,用另一只手接住小球。

29:车身低,轮距大,可使重心降低,以增大稳度,减小转弯时产生倾覆的可能性;轮胎做得很宽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便于迅速启动、迅速加速以及转弯时能依靠摩擦提供足够大的向心力。

30:因为加上压力阀后,锅内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上升,米、豆等从生到熟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所以需要的时间短。

31:惰性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将惰性气体充入真空玻璃管中,在电场作用下,发出有色的光可用成霓虹灯。

32:因为黑子周围物质的温度比黑子高1500度左右,相比之下黑子才显得暗了一些。

33:太阳风存在于太阳系的空间内,它由氢离子和氦离子组成,以300—1000

千米/秒的速度连续将磁场从太阳携带出来,整个星际空间都充满了太阳风和磁场。

34:做这样一个鼓风机,进风口向下,当它把空气猛烈地吹在帆上,气流遇帆后又向后反弹离船而去,船就会慢慢向前运动。这就相当于鼓风机直接向船后鼓风,因为内力不影响船的总动量。

35:钨丝发热后,不可能在0.01秒内由亮变暗,因此,用交流电点白炽灯时不会有闪烁感。

36:这是由于地球上大气层空气变化,使星光产生折射的结果。空气的流动使空气密度总在发生变化,导致对星光发生折射作用,因此忽明忽暗。在太空就不会有闪烁的现象。在飞机降落或起飞时,从后面看,飞机喷出的热气也使飞机等物忽明忽暗。

37:地磁的影响。地球表面是个大磁场,室内各空间的磁场方向和强度都有微弱的差别。这种差别当然也会影响到彩电的阴极罩而被磁化。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彩电本身设有自动削磁电路。但这是在彩电固定位置上启动多次才能完成的任务。如经常让彩电搬家,必将使其因削磁不彻底而影响收视效果。

38:将成为一团球状液体。处于漂浮状态。

39:确切地说,小螺旋桨是为了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反作用力。

40:砂锅是用粘土烧制而成。它可以承受强压力而不能承受强拉力,所以要把锅底做成凹形的。

41:是由于具有重力加速度。接近水龙头的水流速较慢,水能连成一条线(水柱),越远离龙头水流速度越快。由于水柱各阶段的速度不同,快速的只好先离开水柱变成水滴。

42: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云雨,所以永远是晴天。

43:1)不能够,因为流星体本身不发光。2)较大的陨石高速闯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前部变得温度很高,受热不均匀导致陨石爆炸崩裂,形成陨石雨。44:是万有引力。

45:上端冷。当气温低于冰点时,冰的上端可随气温下降而降(低于冰点),而冰层的下端几乎是不变的(接近冰点)。

46:根据力的分解知识,刀刃斜面的长度是刀背宽度的几倍,刀刃给要切物体的力就是人用力的几倍。菜刀背薄,刀刃锋利,刀口上集中的力就大,切东西就容易。斧头要用来劈一些坚硬的东西,要有一定硬度,不宜太薄,所以它的背要厚。47:人站在地面上,两脚在地面所包围的面积形成一个支面,只要通过人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支面,人就站稳。贴着墙单腿站立,人的重心的竖直线不通过单腿形成的支面,人就要向外侧倒。

48:是为了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减少枪托的反冲对人的撞击。

49:壶的表面是否光洁对热的辐射影响很大,粗黑的表面吸收热的能力很强,散热效果也好,而光亮的表面吸热能力弱,散热能力也低。从能量的角度考虑,用壶烧水时,壶底黑有利于吸热,其它部分光亮一些,可以少散发一些热量,这样,烧水的时间就可以减短一些,也就节省了能量。但若从保温的角度看,还是擦亮的好。

50:严冬水的温度要比空气的温度高,如果不包上稻草,由于自来水管是热的良导体,会使水的大量热量传出去,到达凝固点后继续散失热量,水就会结成冰不能流动,还会把水管涨破。

51:用久了的黑板变得很光滑,特别是发生反光的黑板,光照在上面就像发生镜面反射一样,使在这个方向上观看黑板的同学感到很耀眼,黑板上的字也就看不清。

52:粗糙的屏幕使漫反射的程度加强,使坐在边上的观众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影。53:皮鞋的表面不是很光滑,特别是脏的皮鞋表面更粗糙,光射在皮鞋的表面时,发生的反射方向不集中,看起来不亮。鞋油擦在鞋上,用布擦擦,使皮鞋表面变得光滑一些,光线朝着某一方向反射的能力增强,看起来就亮多了。

54:壶嘴与壶盖一样高的好。根据连通器原理,壶嘴高,倒水时,水就会从壶盖流出来。

55:一般说来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当瓶子灌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一个作用,能减少瓶子的形变,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容易破。56:跳得一样远。人具有惯性,在车上跳时,对匀速行驶和静止的车而言,他是静止的。

57:一般要开上下两个隔得比较远的孔,一个用来倒出炼乳,另一个用来让空气进入罐内,利用大气压让炼乳更顺利地倒出来。

58:水面下降。

59:窗纱是铁的,有较好的热传导性,放在火焰上时,使窗纱上面的蜡烛蒸气达

不到可以燃烧的温度,火就熄灭了。

60:在黑暗的屋子里,手电筒的光照在平面镜上时,发生镜面反射。灰纸表面较粗糙,发生漫反射,所以灰纸看起来较亮。

61:推空的手推车时,要用力把车抬起一些,还要用力往前推。若在车的前头坐一个比较轻的人,使车头稍稍向下倾,就不用用力抬车,会轻松一点。所以你的朋友的话是有道理的。

62:生锈的螺钉,用热的烙铁对螺钉加热,由于热膨胀的性质不同,螺纹表面的铁锈就会脱落。螺钉冷却后就容易松动了。

63:周围的一些杂音传到话筒被扩音器放大后从喇叭传出来,再一次传到话筒,如此反复放大,杂音被放得很大,就发出“呜呜”声。

64:降落伞不论是否张开,体积都很小,显然不可能是利用浮力。降落伞在降落时,伞下的空气受到挤压,密度大,对伞的压强也大,而伞的上方密度较小,受到的压强也小,这个压强差就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让降落伞慢慢降落。

65:锤子敲击钉子,主要是质量在起作用。太空里的物体没有重力但有质量,质量是不会改变的。用力敲时,对人还是有一个作用力,也就会感到痛。

66:娱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利用弹簧作为缓冲物的小车,车周围有一圈保险架,它与车身有弹簧相连。当两辆车相撞时,由于保险架和弹簧的缓冲作用,作用时间增大,减少了两辆车之间的冲击力,所以碰碰车不怕碰。

67:因为重力在前进方向上的分量减小了,但与此同时自行车的路程变长了。这就相当于减小了坡度一样。

68:保温瓶瓶胆是由双层的玻璃构成的,两层中间是真空层,防止热量以对流的方式传出去。若真空度较好,声音就不会从瓶壁传出去,在瓶口就可以听到嗡嗡声。

69:不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借助外力,再大力也无法抱起自己。

70:馒头是用经过发酵的面粉蒸成的,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后,就进一步膨胀,使馒头松软有许多孔。

71:声音被听众的衣服吸收了一些。

72:壶底是产生汽泡最多的地方,也是水的汽化最集中的地方。在壶底附近,水开以后,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汽,一串串的气泡上升才使水沸腾起来。水在汽化时要吸收热量。在水壶离开火炉的那一会工夫里水的汽化仍在进行,继续吸收热量,暂时降低了壶底的温度,这时壶底就不烫手。若开水停止沸腾,壶底就烫手了。73:挑着担子走路,人和扁担都要振动,桶里的水也要随着晃动,慢慢地水与人的步伐发生共振,就会溅出来。在水面放一漂浮物,破坏水与人的共振现象,减少水的振动幅度,水就不会溅出来。

74:因为钉子很密,钉尖与小孩的脚的接触面积是比较大的,脚受到的压强是比较小的,所以他不会被钉子扎伤。

75:倒出部分水再塞上塞子时,已有一部分冷空气进入到水壶中,在瓶里遇热体积膨胀,但是由于瓶盖盖紧了,塞子受到空气的压力便自动跳起来。如果塞塞子时先把塞子放在瓶口留一缝隙,把水轻轻地晃动一下,再把塞子塞紧,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76:这里包含了空气动力学的知识。V字形飞行可以使后面的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前一只鸟留下的上升气流的升力而节省能量(飞在最前面的那只鸟是不能省能量的)。

77:铁锤的打击力确实不小,但它是打击在石头上的。石头重,惯性大,受到的

打击力虽大,但向下运动的速度小,挤压肚子的力也没增加多少;且石头面积大,肚子受到的压强小,肚子不会被砸伤。当然,如果压在肚子上的石头又轻又小,肚子就会受伤了。

78:自然光从窗口进入房间里后,要经过墙壁、家具等许多物品的反射,入射光经多次反射后再从窗口射出时,强度已经减少了很多,外面的人就觉得很黑了。79: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递的速度慢。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厚玻璃内壁和外壁膨胀程度不同,就会炸裂。

80:一般的鸟都不会垂直起飞,总是一边往前飞,一边升高。它必须飞行相当的距离后,才可以得到一定的高度。井一般都是很窄很高,鸟是很难飞出来的。81:当光源的体积较大时,影子就会有本影和半影,本影越小,半影越大,再远时本影就消失了,由此就可说明电线在地面上为什么没有影子的原因了。

82:将四个电池分别串联,然后再并联。

8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对空气作功,身体就会消耗一些化学能。这些化学能就转变为筒内和球内空气的内能,故空气和筒身的温度就升高了。

84:笔杆内都有空气,这些空气对杆内的油墨(或墨水)具有压力。如果笔嘴外的大气压和杆内气压相等,油墨就不会被压出来。如果笔杆没有小孔,笔杆内外的气压就有可能不相等,因此,笔杆的小孔是使杆内外的气压平衡,防止油墨从笔嘴漏出来。

85:这是因为人在睡觉时,消除了重力对脊椎的挤压,26块椎骨之间的软骨便随之舒展开来。当白天我们以直立姿式活动时,这些环状的软骨盘在重力作用下压缩,于是我们的个头在早晨就比晚上高了那么一点点。

86:小明踩蚂蚁时,他的体重加在了一只鞋底上,可是蚂蚁的身体比鞋底面积小千百万倍,也就是说小明的体重不是全部压在蚂蚁身上,而只是有千百万分之一加在蚂蚁身上,这个力太微小了,不足以把蚂蚁踩死。

87:铁的膨胀率比玻璃大。当铁盖和玻璃瓶口升高相等的温度时,铁盖的直径增加比瓶口较大。如果把玻璃瓶倒置,以开水泡铁盖一会,趁瓶口的玻璃仍未赶得及膨胀时,就容易把铁盖旋开。

88: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

89: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90:向手背慢慢呵气,感到温暖;反之,向手背快速吹气,则感到凉快。口气的温度和体内温度相近,但比手背皮肤的温度较高,故向手背呵气时,手背感到温暖。但是,向手背快速吹气时,气流把手背的汗液迅速蒸发,液体蒸发会带走能量。同时,快速的口气,也把附近的冷空气卷过来吹到手背上。故手背就觉得凉快。

91:阳光烤暖了大地,地面又使得下层的气团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因而上升。气团膨胀的时候要推挤周围的空气,对外做功,因此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所以,

越高的地方,空气的温度越低。对于干燥的空气,大约每升高1 km温度降低10℃。92: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

93: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94: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越小的物体其表面积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相平衡,从而不致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微小的物体可以在空气中以很小的速度下落,所以蚂蚁落地时速度很小,不致于摔死。

95:火车头一旦做的轻了,它对后面车厢的拉力就会明显减少。火车头对车厢的拉力来源于火车车轮和铁轨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车轮与铁轨)压紧的力的大小有关,若是火车头做的轻便了,那么这个压紧的力就减小了,火车就拉不动后面的车厢了。

96:由于汽车经过一个弧形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向心力F,它是由重力Mg和支承力N合成的。

在拱形桥:F=Mg-N ∴ N=Mg-F,在凹形桥:F=N-Mg ∴ N=F-Mg,由上述两个式子可见,拱形桥的N较小,N是桥对汽车的支承力,其大小等于汽车对桥的压力。所以拱形桥对桥的结构强度设计上有利。

97:利用运动相对性,我们就可以拍摄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镜头了。如孙悟空腾云远去"的镜头先分别拍摄孙悟空的动作镜头和景物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在"特技机"里迭合,迭合时迅速地移动背景上的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用摄像机把它们拍摄下来,看电视时,观众以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参照物, 于是便产生了"腾去远去"的感觉。

98:人眼就好像一架照相机。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或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的像,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99:一)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的,则为生鸡蛋。二)待鸡蛋转动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按停鸡蛋瞬间,并立即缩手。如果缩手后不再转动的,则为熟蛋;反之,缩手后能自动再转几下的,则为生蛋。

100: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01:暖水瓶的瓶胆与外壳之间是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降低了许多,瓶胆内部光滑如镜,降低了辐射,所以暖水瓶能保温。

102:电闪雷鸣是同时同处发生的,雷电发出的闪光,在空中传播的速度是三亿米/秒,雷电发生的爆炸声,在空中传播的速度只有340米/秒,在空气中光速约是声速的882353倍,光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根据S/V可知,虽然闪电和雷鸣同时同处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鸣。

103:因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高原地区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所以水的沸点也就低于100C。

104:当加热至煮熟后,内部的气体和肉质都同时膨胀,整个饺子或肉九的体积就增大许多,也就增大了它的排水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Archimedes'principle)可知,饺子或肉丸的浮力就增大了,这时浮力大于重量,就浮起来了。

105原因就在这块小小的滑板上。你看,滑水运动员在滑水时,总是身体向后倾斜,双脚向前用力蹬滑板,使滑板和水面有一个夹角。当前面的游艇通过牵绳拖着运动员时,运动员就通过滑板对水面施加了一个斜向下的力。而且,游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力越大,运动员对水面施加的这个力也越大。因为水不易被压缩,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水面就会通过滑板反过来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时,运动员就不会下沉。因此,滑水运动员只要依靠技巧,控制好脚下滑板的倾斜角度,就能在水面上快速滑行。

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 1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电梯上的特殊感觉 “超重”和“失重”是两种物理现象,地球上任何事物都受重力的作用。如果有力使物体克服重力作向上加速运动,那么就会呈现超重现象。如果物体沿着重力作向下加速运动,就会呈现失重现象。 触电的人是被电"吸"住了吗 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在一般情况正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对外的静电作用是相互抵消。即使局部地方偶尔出现少许正、负电荷但不相等,其静电引力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问题出现了,人手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把手抽回来?难道不想抽回来?显然是被吸住了抽不回来。对这一提问可用电流的生理效应来解释。 人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即使发出抽回手的指令,无奈手已无法执行这一指令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触电死亡者,都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如若触电时间再长一点,人的中枢神经都已麻痹,此时更不会抽手了。这些过程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如手的背面触电,对一般的民用电,则不容易导致死亡,有经验的电工为了判断用电器是否漏电而手边又无验电笔,有时就用食指指甲一面去轻触用电器外壳。若漏电,则食指将因条件反向而弯曲,弯曲的方向又恰是脱离用电器的方向。这样,触电时间很短,不致有危险。当然,电压很高,这样作也会发生危险。 家庭节电小常识 照明节电日光灯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寿命长、耗电少的特点,一盏14瓦节能日光灯的亮度相当于75瓦白炽灯的亮度,所以用日光灯代替白炽灯可以使耗电量大大降低。在走廊和卫生间可以安装小功率的日光灯。看电视时,只开1瓦节电日光灯,既节约用电,收看效果又理想。还要做到人走灯灭,消灭“长明灯”。 电视机节电电视机的最亮状态比最暗状态多耗电50~60%;音量开得越大,耗电量也越大。所以看电视时,亮度和音量应调在人感觉最佳的状态,不要过亮,音量也不要太大。这样不仅能节电,而且有助于延长电视机的使用寿命。有些电视机只要插上电源插头,显像管就预热,耗电量为6~8瓦。所以电视机关上后,应把插头从电源插座上拔下来。 电冰箱节电电冰箱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决不能靠近热源,以保证散热片很好地散热。使用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电冰箱内的食物不要塞得太满,食物之间要留有空隙,以便冷气对流。准备食用的冷冻食物,要提前在冷藏室里慢慢融化,这样可以降低冷藏室温度,节省电能消耗。 洗衣机节电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和使用时间的长短。电动机的功率是固定的,所以恰当地减少洗涤时间,就能节约用电。洗涤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衣物的种类和脏污程度来决定。一般洗涤丝绸等精细衣物的时间可短些,洗涤棉、麻等粗厚织物的时间可稍长些。如果用洗衣机漂洗,可以先把衣物上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泡沫拧干,再进行漂洗,既可以节约用电,也减少了漂清次数,达到节电的目的。 电风扇节电一般扇叶大的电风扇,电功率就大,消耗的电能也多。同一台电风扇的最快档与最慢档的耗电量相差约40%,在快档上使用1小时的耗电量可在慢档上使用将近2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教案) 力学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物理学科之一,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力学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说明物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1.1静脉输液时的力学现象 静脉输液时,要求在输液过程中,保持滴点的速度几乎不变。通过观察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结合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不难说明其道理。 输液时,医生先将葡萄糖液瓶倒挂,然后将通气管上的通气针插入,这时通气管与葡萄糖液瓶内部连通,葡萄糖液有一部分进入通气管内。但我们注意到进入的量并不多,通气管内的液面远比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要低。接着医生就把点滴玻璃管和输液管连好,然后将输液管通过针头与葡萄糖液瓶内部相连。调节橡皮管上的夹子,葡萄糖水就开始均匀地一滴一滴在点滴玻璃管内下落了。 首先,当插入通气管后,为什么通气管内的液面远低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由于葡萄糖液瓶内的空气是密闭的。当通气管和葡萄糖液瓶内接通时,部分葡萄糖液已进入通气管,这样葡萄糖液瓶内部的液面就有所下降,瓶内空气的体积就会增大,压强就要减小。正是由于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导致了通气管内的液面与葡萄糖液瓶内液面之间出现了上述的高度差。 其次,我们来分析输液时葡萄糖液瓶内的压强情况:我们知道,

液体压强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样液流速度就越快。在输液开始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持续下降,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因而通气管内的液体由于受到外界稳定的大气压强的作用,很快被压回到葡萄糖液瓶内。当通气管(包括针头)内没有了葡萄糖液后,其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就刚好在上下都是一个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平衡。小液片的上部受到向下的压强是瓶内空气压强以及葡萄糖液产生的压强。小液片的下部受到向上的压强是外界大气压强。当瓶内液面继续下降而导致瓶内空气压强略有下降时,小液片就不再平衡,它让开一个“缺口”,气泡就冒上了瓶内空气之中。瓶内空气量增多,压强就稍有增大,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又在上下都是一个压强的作用下重新平衡。这样,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强 的水平,不会因瓶内液面的下降而变化。由于通气管针头顶端所处水平面液体的压强基本保持不变,因而在它下面一定距离的点滴玻璃管上端口液体的压强也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对稳定滴点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1.2平衡中的力学现象 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 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 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看到睛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的 色彩。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是说,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

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死海不死 在亚洲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死海海水的密度太大了,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人体的密度在1000kg/m3左右),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有一半多浸没在水面之下,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人受到的重力。人在死海里游泳时,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要想沉入水中可就要费好大的气力,潜入水中还会被海水托出水面。死海的海水中矿物质很丰富,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湿疹。是世界上著名的游泳风景点和疗养地之一。 人靠什么走路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

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在一般情况下,作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50个) 1.人走路时的摩擦力 2.长跑比赛的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 3.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粘水后的玻璃不易分开 5.热水冒白烟 6.彩虹 7.冬天窗户上出现一层"冰花" 8. B超 9.水沸腾现象 11.樟脑丸用久了会变小 12.超声波洗碗机 13.发光的灯泡 14.谚"霜前冷,雪后寒" 15.用高压锅煮饭快 16.向热汤碗里吹气降温 17.吹电风扇时会感到凉爽 18.游泳上岸后会感到冷 19.向手上哈气取暖 20.电视机上总是沾着一层灰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的差异。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3)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找的好辛苦啊)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复习过程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

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公降得过低。 10、大多数人认为保温瓶中的水水的传热速度是水蒸气(或空气)的四倍。保温瓶中的水不太满,在水面和软木塞间有一小段距离。那么热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温效果会更好。灌满,以为这样保温效果最好,事实并非如此。当水灌满时100℃的水直接向外传递,因为 11、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从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12、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13、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应该后轮先着地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趣事(一)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趣事(一) 1、洗衣服 杂质遇到了洗衣粉之后就会生成一种不能溶解于水的东西。在于含有矿物质较多的海水或者泉水里用过量洗衣粉去洗衣服,那样不但白白浪费了洗衣粉,而且这些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会沉淀在衣服的表面上使白色的衣服变黄,日之已久会使丝维逐渐损坏。(这是可以用肥皂来堵塞船身漏洞的原因) 2、肥皂泡 由于肥皂泡里的气体是我们吹进去的。我们呼出来气体,除非在极热的天气,总是比空气热,也就是比空气轻,所以肥皂泡会上升。不过,肥皂泡的壁很薄,泡里的热空气很容易散失。由于气体温度降低了,肥皂泡体积也随着缩小,相对的就是比空气重,所以就下降了。 3、沸腾水沸点的高低,要受许多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水里面如果溶液解有某物质,那么水的沸点就会升高,溶解的物质就越多,沸点也就越高;这就是淡水比盐水先开的原因。 4、烧稀饭 烧冷饭时,锅子在火不一会就听到锅推翻盖了,有蒸汽和气泡。当吃时,依然是冷饭。 冷稀饭是比较稠的胶状物体,不容易流动,所以它的传热性能要比水差得多。当我们把冷稀饭放在火上时,贴火的部分受到高热,冷稀饭中的水很快就沸腾起来,可是上层的冷稀饭不能很快地吸收和传导下层稀饭的热,逼得下层稀饭的蒸汽不得不乱窜。 5、火焰 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一些,在火焰周围的空气是比较热的,热空气的上升和四周冷空气流动来补充的过程,维持了燃着的火焰总是熊熊向上。 6、钢轨 钢轨道是钢铁做的,但也热胀冷缩。虽然温度每升高1oC,铁轨只增长百万分之十二。京汉铁路的铁轨在夏天的全长接近1216公里。冬天1215270。4米。铁轨之间有自由伸缩的佘地,也就是说靠了这些空隙来在冬天与夏天自由伸缩。 7、柏努利原理 当两艘船平衡地向前航行着的时候,在这两船弦中间的水比两船外则的水流得快;因此两船的相对两侧从水里受到的压力,比两船外侧部分受到的压力小。导致两船相撞。如火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前进时,它大约有8千克的力量吸引站旁的人。如在公共汽车上一样,当汽车转弯时乘客的脚上受到了地板给他的向心力。一方面使他跟着车子转弯;一方面使他向外侧倾跌。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 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 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物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物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经渗入到人 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也同样存在于我们身边,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顾客买瓷器之前,会敲打商品,根据其声音来判断瓷器质量的好坏。因为有裂缝的碗、 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 ②人们发明了声呐,用表测量发出声音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利用声速就可以测出我们与高 山或高大建筑物的距离。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声。 ③在医学方面,体外碎石机利用的就是超声波,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引起结石激烈震荡,使 之碎化。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④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的信息。因为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 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减速很小,所以能传播得很远,通过监测传来的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的信息。 二、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鞋底做 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 ②在各类机器之中加入润滑油,这是是为了减小齿轮之间的摩擦,从而来保证机器的良好 运行。 ③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了重力的方向 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 ④在地铁站中,乘客需站在黄线以外,这是因为当列车经过时,与人之间空气的流速大, 压强小,若隔得太近,则会被大气压强给“推”到列车上,从而有生命危险。 三、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 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②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从而提高了煮食 物的温度。 ③夏天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可以涂抹酒精或清凉油等沸点较低的物体,通过汽化吸热使 皮肤表面温度降低,以此解暑。 ④超市卖海鲜等需要冷藏的物体时,通常会在其周围放置冰块,通过冰块液化吸热来保持 其温度。 四、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汽车驾驶室侧面的后视镜是一个凸面镜,利用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像比实物小,增大驾驶员对车后的观察范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②当太阳光照射到防爆太阳膜时,它会反射一部分光,同时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最终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乘客面孔反射出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进入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行人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③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面镜,它是利用凹面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灯泡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使灯泡射向后面的光线又被反射到汽车的前方,照亮前方路面。 物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颇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一厨房力学1.切菜磨刀后切得快,即相同压力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2.烧水气泡上升越来越大,即随深度减少水的压强减小。3.饺子煮熟了会浮到水面,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浮力变大。4.揉面会疲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剪子把越长件东西越轻松,杠杆原理。热学1.磨刀刀变热,即摩擦生热。 2.相同火力,压力锅能够将水加热到一百摄氏度以上普通锅却不能,即,水的沸点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通常我们所说的水的沸点是指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3.用蜡烛不能加热水,用煤气却能够,即加热功率大于散热功率时方可加热。 4.冬季煮汤窗户会出现白色的雾气,即热空气遇冷玻璃液化为小水滴。 5.煮汤时水持续变少油却留了下来,即油的沸点高于水。 6.微波炉加热鸡蛋蛋黄先熟,即微波使内部分子碰撞。电学1.电磁炉能够加热食物,动磁场产生电场。

2.电饭锅能够设定各种程序,即功率不同单位时间产生热量不同。 3.老式电磁炉多必须采用铝锅,即电磁的良导体。 4.煤气泄漏后不要点灯,防止开关闭合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 5.不要用湿手拔插插销,水(纯水除外)是电的良导体。生活中的 1.晾衣服保持通风,加速蒸发。 2.吹肥皂泡五颜六色,光的折射。 3.湖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帆,光的反射。 4.夏天吃雪糕周围有白烟,液化。 5.热的汤不能喝水却能喝,沸点不同。 6.油炸食品水分含量低,密度不同。 7.氢气球飞上天,浮力大于重力。 8.放二踢脚大地振动,声音靠波传播。 9.夏天管子出汗,液化。 10.电线采用铜芯,铜是仅次于银的电的良导体。11.电池不会电伤人,电压每节1.5v 远小于安全电压36v。12.针管能够刺入皮肤,木棒却很难,压强不同。 13.自行车换带,增大摩擦力。14.自行车车灯,摩擦生电。15.风力发电,机械能转化

专题: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专题: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常识: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日常儿童教育收藏)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日常儿童教育收藏) 1. 电学方面 ①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烧菜、电水壶烧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②排气扇(抽油烟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③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④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⑤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⑥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2. 力学方面 ①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②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③菜刀的刀刃抹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④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⑤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3. 热学方面 (1)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①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②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③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④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⑤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⑥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完整版)100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100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

化。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公降得过低。 10、大多数人认为保温瓶中的水水的传热速度是水蒸气(或空气)的四倍。保温瓶中的水不太满,在水面和软木塞间有一小段距离。那么热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 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 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看到睛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的 色彩。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是说,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

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死海不死 在亚洲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死海海水的密度太大了,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人体的密度在1000kg/m3左右),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有一半多浸没在水面之下,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人受到的重力。人在死海里游泳时,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要想沉入水中可就要费好大的气力,潜入水中还会被海水托出水面。死海的海水中矿物质很丰富,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湿疹。是世界上着名的游泳风景点和疗养地之一。 人靠什么走路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20个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0个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1、听自已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感到陌生,是因为自已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复合 2、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液体中都快,中国古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已提到士兵晚上睡觉枕着牛皮鼓可及早发现来袭敌人。 3、雨后的空气中悬浮着很多水滴,阳光射到上面发生色散,呈现出白光的七种不同颜色。因而美丽的彩虹总在雨过天晴时出现。 4、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5、登山时上身稍向前倾,如果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常通过人体的脚跟之后,这样,登山时总觉得有个隐形人把我们向后拉扯,产生后翻的力矩,很不舒服。反之,把重物放在背囊的顶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在脚跟范围内,走起来就稳定和舒服。此外,背囊要尽量靠贴背部。 6、两个喇叭发出的声波相互干涉,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因而在校园中散步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走几步会听到广播的声音变小了,再走几步又变大了。 7、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 8、从1942年12月2日15点2分,著名物理学家艾立科.费米点燃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至今,核技术的发展逐渐向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向转移。可以说,核技术的利用已渗入我们的生活。核技术可用于高能量射线治疗肿瘤,

放射性的临床诊断,辐射加工产业,资源勘探开发、保护环境,灭 虫杀菌、食品保鲜和水利工程,辐射育种,发电等。 9、可以用旋转的办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很快停下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的蛋清和蛋黄都凝成固体,旋转的时候,蛋的各部分都能 一起旋转,而生蛋中的蛋清和蛋黄都为液体,当蛋壳旋转时,由于 惯性,蛋清和蛋黄会对蛋壳的旋转造成阻碍作用。 10、飞机在人工降雨时,向云层喷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之降雨,在这个过程中,干冰升华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 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1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而不是平面镜或凹镜,是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 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发明避雷针的是著 名物理学家本杰明;弗兰克林,美国人。 12、在铁块上用导线绕一线圈,只要有电流在导线内流动,铁块就会成为一块磁铁 13、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时装满沙的滚得快。由于水在瓶子里可 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 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 得快。 14、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灰纸亮。这是因为纸产生漫反射,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线; 而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 是没有反射光的。 15、由于高山的气压低,因而高山上的平均气温比海平面的要低。 16、大气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它可以. 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17、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